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VS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中的火器

1363 年4 月,陈友谅率领汉军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倾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地点——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此战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进入鄱阳湖, 集结于洪都周围。然而守城将领朱文正坚守城池85日,不知击退了多少次汉军的疯狂进攻,终于盼来了朱元璋的援兵。

 

7月,当朱元璋纠集了二十万大军赶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处。他首先部署军队封锁了这一带,再浩浩荡荡地开入鄱阳湖。陈友谅不得不暂时停止对洪都的围攻,转而全力对付朱元璋。

 

汉军的战舰首尾相连,全部涂成了红色,分为大、中、小三种,按照史书夸张的记载,这支部队除了拥有可容三千人的巨舰之外,据说还有可容两千五百人的中舰与两千人的小舰。而涂成白色的朱元璋军队的战舰尽管体积比较小,但是机动灵活,也有一定的优势。

 

双方水战的战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相同之处是他们都鼓励“接舷战”。不同之处是汉军自恃战舰巨大,可以任意横冲直撞,力图将对手的小舰撞毁击沉; 而朱元璋军队的小舰则充分利用反应敏捷的特点,擅长布置各种火器伺机出击。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提朱元璋水师装备的大量火器,《纪事录》记载在参战的火器当中,有火铳、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大小火枪、火箭、神机箭、火蒺藜以及燃烧性火器“没奈何”等。下面先对枪炮等管形火器的性能做一介绍:

 

火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手铳”, 手铳的各种型号不一,据保存至今的实物,其长度一般为4.2 至4.5 厘米,口径2 厘米左右,重约5 至9 斤,由发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尾銎三部分组成。

 

大小将军筒,即大小将军炮,因威力比较大,因此冠以“将军”之名。根据保存至今的一种大将军炮,炮身长约80 厘米,口径22 厘米,重34.8 公斤;另一种小将军炮长约55 厘米, 口径7.3 厘米,重约20 公斤。

 

大将军炮,采自《四镇三关志》之《建置》

 

大小铁炮,炮型类似于将军炮。元代的炮多用铜制造,后来进一步发展为铁制,仅就成本而言, 铁炮比铜炮便宜得多。古代最先使用铁炮的是朱元璋军队,根据保存至今的文物,大铁炮的炮身长约100 厘米,口径21 厘米,尾长10 厘米。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类炮为长条形的直筒状,炮口不再像盏口炮及碗口炮那样呈喇叭状敞开,因此比盏口炮及碗口炮的膛压要大,射程更远。为了防止爆膛,炮管外面有四五道横箍,两侧还各有一根炮轴,方便运输。

 

洪武年间十年铁炮

 

上述所有的枪炮全没有准星及照门,不能精确瞄准射击。不过,这些枪炮在近距离发射时还是很容易射中汉军体形超级巨大的战舰。

 

朱元璋的军队除了管形火器以外, 还有用来焚毁对手战舰的燃烧性火器。例如:

 

火枪,是指在冷兵器长枪的枪头一侧绑上一两个火药喷筒,筒子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后,筒子喷出火焰,可达几丈远。

 

明代火枪中的一种——梨花枪,采自《武备志》卷一百二十八

 

火箭,是在箭镞的侧边绑上火药筒, 点燃筒后的引信,筒里的火药燃烧喷射, 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射向目标。

 

神机箭,属于多发性齐射型火箭, 在一个大竹筒内装入两至三支箭,每支箭的箭杆上都绑着火药筒,筒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射程可达百步之外。

 

多种多样的明代火箭,采自《武备志》卷一百二十六

 


神机箭射击图

 

火蒺藜,一般为圆形,还有数个凸起的角形器,体内装有火药,体表开有一个小口子放置引信,点燃后即可爆炸。

 

最后说明一下燃烧性火器“没奈何”,它的制法是先把火药及各种火器放在芦席里面,再将芦席卷成宽五尺, 长七尺的圆圈,糊上一层纸或布,外面接上引信。将它用绳子绑在竹竿中,悬挂于船的头桅之上,当碰到敌船时,便点燃引信,斩断悬索,让“没奈何”落入敌船中爆炸,可以燃烧起熊熊烈火。

 

为了让各种火器长时间快速地连续射击,朱元璋绞尽了脑汁。《明实录》记载了他命令将士们把各类火器、弓弩“以次而列”,并指示“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 也就是说,军中士卒应该将各种火器与弓弩等远程冷兵器组成几层叠阵,轮番射击; 作战时,先发射火器,再发射弓弩,以此达到快速连续射击的效果。当靠近敌舟时, 则用冷兵器展开白刃战。

 

朱元璋把各种冷热兵器布置在同一阵中协同作战,也算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但是,稍微不足之处在于这一种叠阵里面,枪炮是与弓弩等冷兵器混合在一起轮流射击的,那时还未有能力让枪炮等火器单独组成叠阵轮番射击。尽管如此,由火器而催生的新颖战术, 肯定会在水战时有一番出色的表现。而在分为十一队的舟师中,每一队均配备了适量的火器与弓弩, 表明这种战术在军中已得到广泛的推广, 战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做足。

 

两军较量开始, 首先交战的地点是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7 月21 日两军开战后,双方水师如犬牙交错般混战在一起。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徐达身先士卒,带领壮士闯入敌阵,杀敌一千五百人,俘获一艘臣舰而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另一将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汉军舰只二十余艘。

 

首战结束,朱元璋基本上已经摸清了陈友谅水师的底细,他克敌制胜的信心十足,甚至放心地命令徐达率领部分将士离开鄱阳湖返回应天,防止另一位劲敌张士诚趁火打劫。

 

两军在湖中择日再战。朱元璋亲自布阵,利用小船灵活机动的优势围绕着汉军的巨舰进退自如,轮番进攻。汉军战死及溺毙者无算。同时,朱元璋军队的伤亡也很严重,院判张志雄因所乘的船只因折断了桅杆而失控,他为了避免被手持铁钩攻到面前的汉军活捉,毅然自刎。最奇怪的是一位名叫丁普郎的将领,死时身上有数十个伤口,他那失去了脑袋的身体仍然扶持着兵器摆出战斗姿势,屹立不倒。


激烈的战斗一直在进行,不知不觉间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不失时机,指挥敢死队员驾驶着七艘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船中放满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伪装成进攻的模样)闯进汉军的水寨,焚烧了数百艘首尾相连的舰只,还烧死了陈友谅的两个弟弟及一批将领。朱元璋指挥军队乘胜进攻,又斩首两千余级。

 

就这样,鄱阳湖上杀声震天,双方全都打红了眼,尸浮水面,血染湖赤。朱元璋的军队经常驾驶着白船,满载着铳炮、弓弩,轮流仰射汉军高大而转动不便的红船。经过反复较量,汉军形势渐渐不利,欲退往鞋山(今大孤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师的阻挡,陈友谅只得敛军自守,高挂免战牌。

 

至此,战局逐渐明朗,朱元璋突然在夜间将水师移至左蠡(今江西都昌县西北), 汉军发觉后也跟着将水师移泊潴矶(今星子南70 里)。双方相持数日,陈友谅军心不稳,两员得力大将在此期间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乘机派军队加强封锁鄱阳湖至长江的出口,力图扼住陈友谅的归路,并出兵攻克了蕲州及兴国两地,俘获了数十艘巨舰。

 

成了瓮中之鳖的陈友谅,粮食基本已经吃完,只好出动五百艘舰只前往湖畔的都昌抢掠,刚抢了一点粮还没来得及分吃,不巧又被洪都的朱文正秘密派出的军队放火烧光了。

 

穷途末路的汉军,只有突破朱元璋军队封锁住的长江口才有活路。陈友谅迫于形势,只能孤注一掷地于8 月26 日发起攻击。最后决战的时刻来临,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战舰的门钉死,楼船也要撤掉上下的梯子,使参战将士毫无退路,他命令士兵们顺着西风出力摇橹,舰队好像山洪暴发一样飞速向汉军水师冲了过来。《纪事录》记载当朱元璋军队的白船距离汉军的红船三百步左右时,便开始用远程兵器进行投射,越接近时火力越猛烈,各种火铳、将军筒、弓箭,甚至标叉等轮番交替而上, 如倾盆大雨般射出。火力处于劣势的汉军,有的以板牌遮身,有的伏下,有的躲藏起来,有的转身逃跑,但是,在陈友谅的严厉监督下,一些人还是继续勉强撑下去。

 

各种大小战舰穿梭往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大家都伤亡惨重。连朱元璋的坐舰也在混战中被汉军的炮弹击碎,不得不赶紧换船。陈友谅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被乱箭射中,一箭从眼睛穿入,透过脑袋而出,神仙也救治不了。战斗到此,可谓尘埃落定,不过陈友谅虽死,还是有部分汉军残余人马拼了老命冲出朱元璋设在长江口的封锁线,垂头丧气地沿着长江一路撤回武昌。

 

36 天的鄱阳湖大战终于结束,在这一次空前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恐怕动用了数以千计的火器参战,不过具体数据现在已经难以考究。而有确切数据证明朱元璋在一场战事中动用过数以千计的火器的战例,则是随后发生的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战。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 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之后,很快就将矛头转而对准了张士诚,决定与对方新账旧账一起算。

 

本文摘自《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本书角度新颖,从明朝火器的诞生及运用、改良、对战争形势乃至整个帝国走向的影响等方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描绘一副出大明帝国军事从建立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壮丽画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神机营的前身,靠火器立国夺天下唯有此朝
朱元璋得天下的秘诀
火药皇帝:打天下算什么,我要“铳”天下
鄱阳湖之战中的舰船及武器
坐拥半壁江山的陈友谅,为何会输给朱元璋?
十三、朱陈鄱阳湖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