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一个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告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让我们有信心继续编好《大众文摘》。

由于受互联网的影响,纸质媒体经营越来越难,全国很多地方报刊零售点都在不停减少,为了不影响大家正常阅读,建议大家尽快到自己家附近的邮局去订阅明年的杂志,邮发代号52-209。

另因纸张及物流成本的增加,明年零售价涨至每期5元,但明年的订阅价格不涨,依旧是每期4元。

再次感谢大家!

本刊编辑部



在23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秦国与赵国围绕着上党郡的归属,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决战,这便是“长平之战”。多数人所熟知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在战争期间,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流言,罢免了主张打持久战的老将廉颇,换上了有名无实、只会空谈的赵括,结果导致赵国全军覆没。然而,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靠一两个偶然因素就能决定其最终走向的。如果以赵国的视角从头分析的话,那么可以发现“长平之战”其实是一个战略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赵国的失败其实早在一开始就已成定数。



判断失误,匆忙决战


长平之战始于上党,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这里恰好是如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会之处,加之这一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之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是古往今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战国时代,上党郡最初是韩国的国土。为了夺取这片战略要地,秦国以武安君白起为主将,率领秦军与韩国连续激战三年。三年间,秦军夺城十余座,斩首五万多,最终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使之成为了一块“飞地”。


长平之战(油画)


到了公元前262年,当时已彻底绝望的韩王,不得不向秦人屈服,答应把上党郡全部17城尽数割让给秦国。可就在这时,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却来了一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并未按韩王的命令向秦国交接上党郡,而是跑到临近的赵国,向赵王提出愿意把上党郡尽数献给赵国。冯亭这么干的动机是什么,这里暂且不论,单说赵国。农业时代的攻城战通常异常惨烈,要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都要付出极为沉重的代价,如今一下子白来17座城,在赵王眼里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但是,为了上党郡,秦人毕竟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此间所付出的资源消耗以及人员伤亡可想而知。如今被赵国凭空“摘了桃子”,秦人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当时的秦国,在战国诸国中可谓实力最强,而经历了赵武灵王变法的赵国,可谓当时华夏的“NO.2”(齐国在经历了五国伐齐之后,虽然没被灭国,但国力早已大不如前)。面对秦国,只要开战,赵国就必须把所有的家底儿都投入进去,也就是说必须打一场战略决战。


关于战略决战,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论述:“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收缩性的试探性行动,而是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决斗。”通俗地说,就是只有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候,才可以把老本一股脑都投进去。如果赢了,那就意味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输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把赵国看做一家企业,接管上党郡就是一个“大项目”,这其中的获益对赵国来说的确非常可观。不过,如果细算下来,这笔收益得不到,不会立时三刻就能决定生死,得到了,也不会就此让赵国上一个台阶。把战略资源全部押在这样一个“项目”上,显然是不明智的。这是赵国上层在战略决策层面所犯的第一个,也是决定性的错误。


一般观点认为,上党是邯郸的门户,但在二者之间,其实还隔着一道太行山,并不是再无依托。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数十万有生力量的损失,失去一处战略要冲虽然痛苦,但终归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就是所谓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如果再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看,我们会发现,其实赵国的战略失误一直是在不断累积的。早在赵惠文王时代,秦赵签署“渑池之盟”,赵国让秦安然打残楚国,从此再无后顾之忧,这便为长平之败埋下了伏笔。而从更大的方面看,在秦国完成深彻变法并不断巩固成果的同时,赵国却将赵武灵王改革的大部分制度成果弃之不用,否则也就不会有“赵武灵王”这个谥号了——在谥号中,“灵”这个字的意思是瞎折腾。“武灵”这个谥号,意味着赵国上层仅仅肯定了赵王雍的武功,而对其内政则是持否定态度的。历史是公平的,贵族们为了利益选择了守旧,那么自然也就放弃了未来。



缺乏评估,选将草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知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而这也是赵国君臣所犯的第二个致命错误。

  

如今国外企业如果要上马一个项目,那么风险评估和防控所占的资金,通常要达到项目预算的2%至5%,否则根本拿不到银行贷款,因为银行会认为这个项目风险评估工作不足,不确定性太强,贷款风险过大。

  

当时的赵国上层,显然就是没有认真去做风险评估。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几年,赵国与秦国三年三战,三战三败,虽然都是小规模战争,但仍可以看得出双方军队战斗力的差距。然而,之前的教训并没有引起赵国高层的足够重视。更要命的是,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社会动员能力、军队后勤保障能力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到后面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么一个涉及基本盘的问题,赵国上下其实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说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完全是“盲人骑瞎马”架势。

  

至于选将方面,赵王的决策同样是非常草率的。当时所选的老将廉颇,其实并非后世所传说的那样,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名将。当时,曾经两次击败秦军的名将赵奢已经病故,这么一来,论资排辈廉颇就成为赵军当中资历最老的将领。在此之前,廉颇最大的战绩是曾经攻破过齐国阳晋。问题是,这个战绩发生于五国伐齐期间,赵国在其中的权重不算很大,因而廉颇这个战绩的含金量也就很有限了,更何况相对于马服君赵奢而言,廉颇并无太多与秦军作战的经验。

  

公元前261年,数十万赵军由廉颇率领浩浩荡荡地开始接管上党郡。果不其然,赵国的这个举动激怒了秦国,秦军随即开始向上党的赵军发起攻击。最开始指挥秦军的并不是名将白起,而是王龁——爵位为“左庶长”,在秦国的爵位体系中,这只是一个中偏上的爵位。可就是这个并不出名的王龁,在不到两个月里,从廉颇手中将上党17城全部夺了下来。由此可见,“名将”廉颇恐怕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事实上,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在其身后被刻意拔高或贬低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今人要借古人来说事而已。廉颇便是如此。真正把廉颇位列名将,是在唐德宗时期,由颜真卿提出来的。而与廉颇同时代的平原君赵胜,对其的评价则是“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这个评价只能说是不高不低。

  

言归正题,赵军被秦军从上党赶出来后,一路退到了长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县一带。秦军也一路如影随形,没过多久就追了过来。廉颇在当地的一片河谷地带修筑了东垒、西垒,以抗击秦军进攻。结果在王龁的猛攻下,西垒很快被攻破,剩余的赵军都退到东垒。

  

许多故事里廉颇的“坚守不战”,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不是不战,是你出去以后压根打不过人家,所以只能以拖待变。可是没过多久,赵国就发现这一招根本行不通。

  

前边我们说过,赵国君臣对秦赵两国的基本盘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赵国人对秦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都大大低估了。按理说,长平战场距赵国要比距离秦国近,可首先断粮的反倒是赵军。秦国国库充盈,供给不成问题,秦昭襄王又利用秦国的社会动员体制,在短时间内召集了上百万青壮年,将咸阳到长平战场之间的几条河流和运河全部疏通,以水运的方式向前线输送后勤物资——水运的性价比远高于陆路运输(根据相关研究,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至3℃,北方地区气候温湿、水量充盈,从关中通过水路不要说抵达长平,即便是入海也不成问题)。

  

反观赵国,自赵成、李兑政变以来,贵族重新垄断了国家财富,国家的资源对赵王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不仅如此,赵国原本就是仅次于燕国的高纬度国家,受气候影响其农业历来排名靠后。资源不足、社会动员力差、运输条件差,这些不利因素使得赵军的后勤保障远弱于秦军。赵军在长平拖了两年,秦军没被拖垮,赵国的国库却已经见底儿了。再这么拖下去,不但前线的赵军会被饿死,连整个赵国的财政都要面临彻底崩溃的危险。

  


外交失当,无奈换将


再来说赵王。原本赵孝成王志得意满,觉得白白赚了一块战略要地,结果却完全相反,面对这种超乎想象的危险局面,赵王从极度自信一下子跑到了另一个极端。面对秦国,赵王彻底乱了方寸,火急火燎地派使臣入秦求和。秦王于是便“就坡下驴”,让秦国的外交官员高调、高规格接待赵国的外交使臣,给其他诸侯国这样一个印象——秦赵两国很快就要和解了。这样一来,其他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再考虑与赵国合纵抗秦的问题。

  

其实,就当时的态势而言,秦国根本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和解。从商鞅变法之后算起,经过历年征战,秦国面对多数诸侯国都已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唯独位于北方的赵国,仍能对秦国构成潜在威胁。原本秦人只是想夺取上党这块战略要地,没承想由于赵王的胡乱决策,两国提前进入了战略决战,而且现在的战略态势还完全有利于秦国,这样一个机会,秦国君臣肯定不能放弃。赵国在长平战场投入的兵力,前前后后已经达到四十五万人之多,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土地而是人口,这四十五万人不光是士兵,还是宝贵的青壮年劳动力,如果能把他们全歼于长平战场,那么赵国将彻底被打残,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会对秦构成威胁。显然,赵王根本没有看透这一层意思。外交上的盲目求和,使得赵国丧失了最后的止损机会。

  

在意识到秦国根本没有意愿和解之后,赵国的面前只剩下两条路:要么继续听凭廉颇在前线耗下去,要不了多久赵国国内就会因为粮食储备枯竭而出现内乱;要么最后赌一把,主动打一场速决战,打赢了一本万利,打输了赔掉未来的国运。显然,赵国只能选第二条路。

  

于是,才有了赵国更换主将这一出。历史上,真实的赵括当时已经人到中年,根本算不上什么毛头小伙。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作为他父亲赵奢的参谋人员,参与过阏与、麦丘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恰好是赵军对秦军为数不多的两场胜仗。论对秦军的作战经验,赵括其实反倒要比廉颇丰富。

  

我们不妨细细反推一下,假如赵括真如传说中那样是个草包,那问题就来了——在此之前廉颇面对王龁都连吃败仗,如今换上了一个更“差劲”的赵括,秦人干吗要换上有“战神”之称的白起呢?而且,秦军换将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前线下令“有泄露武安君在营中者,杀无赦”。由此可见,秦军对于赵括的到来,其实是极其重视的。

  

推导至此不难发现,由于赵国上层接二连三的决策失误,令得前线的赵军其实已经半拉身子探进地狱了。赵括能做的,无非是最后一搏,而且他接手的还是一个残局——两条防线现在就剩一条了,后勤基本被断绝了。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赵括的母亲会在赵王面前竭力贬低自己的儿子,在拦阻不住后,又让赵王承诺一旦战败追究责任,不能殃及赵括的家人。最终,赵括的主动出击以失败告终,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六天,最后,赵括带领残余赵军对秦军防线发起自杀式冲锋,赵括本人在冲锋中被秦军乱箭穿身,死在了战场。从军人的气节、操守来讲,赵括远胜于后世投降匈奴的李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这一战赵军虽以失败告终,但秦军也伤亡惨重,短时期内无力再战。由此来看,赵括的军事素养并不差。在失去指挥官后,残余的赵军向秦军投降。为彻底打残赵国,白起下令,除240多名未成年人外,其余战俘统统处死。至此,赵国元气大伤,一直到最后灭国,已再无力对抗秦国!

(摘自《世界军事》 文/王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平之战赵括背了几千年的“黑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读《东周列国志》长平之战有感)
长平之战简述
长平之战赵军被包围了四十六天,这时候廉颇在做什么?来看看
史上最血腥战争 这支军队真怂到投降40万?
长平之战为何会失败,赵括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