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析(廿九)

文献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宫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分析


这段话,粗略一看,是在讲秦朝都城咸阳的事情。我们可以先找虚词,略作大致的断句。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宫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下面就来逐句分析。


01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


这是古代地志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法,即:某地,在某府某州某县的某处。 像这一句,后面还有一个对该地区的补充说明,也就是说,该地原来是属于杜县的。西微北就是西微偏北的意思。因而第一句就是: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


02

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


本句是对这个地点的进一步解释。到了唐朝,咸阳县已经在秦都以西二十二里处。因此作者就下了个结论:尽管名字是沿袭秦朝,地方已经不是那个地方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名雖襲秦 与 地非故處 两部分的结构是相似的,古人经常用这种对比的方式叙述,如果断成 名雖襲秦地 非故處矣 意思大致也通,但是就少了那种文学色彩。


03

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


这句话里有两个曰,这就要注意了,曰有时后面说的不是一句话,可能只是在下一个定义。这句的断句,个人有个重要经验一定要分享给大家。这种断句前看似胡言乱语的东西,先将其断成一个个字词,琢磨其组合方式。这句就变成:

古語 山 南 曰 陽 水 北 曰 陽 陽 日也。

古语,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了,因而无需再断。当然,如果认为 古语山 是一个词,这种推测我们先放下,如果 古语 山 这种断法断不下去,那就可以认为它是一个词。注意到后面的两个曰字,第一个曰的主语是山南,第二个似乎不好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个曰的后面应该带着一个宾语,可能是阳 阳水 阳水北 三种情况(曰可以不带主语),进而就发现第二个曰的主语可能是 水北 北 这两种情况。这个时候,你会发现 山南曰阳 水北曰阳 这种对比的结构很通顺,其他组合似乎很难解,而前面的 古语 也很合理,更加合理的是和 咸阳 这个文献的核心很合。这段文献难道不是讲解 咸阳 的吗?接下来最后三个字,则和下句话似乎有关系了。(接下来会发现原来靠 也 来断句好像并不贴切)


04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这一句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解释,因而看这句话更坚定 山南曰阳 水北曰阳 是对的,因为句中接连出现 山之南面 水之北厓、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諸山之南 渭水之北 这样的山水对比的短语。此外,这句话中还有 若...则... 这样的结构。那么就可以把这些结构都断出来。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 山之南面 水之北厓 皆先受照故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秦之所都 若㮣舉其凡 則在九𡽀 諸山之南 渭水之北 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看着这句话已经差不多断完了,实际里面问题很多。


天東躔景 听着有些别扭,尽管看不懂 躔景 是什么,但 日出天東 好像是比较通顺的说法。躔景是什么意思呢?躔是指太阳运行的轨迹,景这里通 影 字,意思是说随着太阳的运行,影子斜射。因此这句须断开,这可能是个难点。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皆先受照故 这里有问题。如果认为这句意思是:都先受到照射的缘故,那么后面似乎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这句话,就感觉好像缺了什么连词,应该是因为...的缘故,所以... 不过这里好像没有因为所以的连词。所以将 故 与前句断在一起是有问题的,这个 故 应断到下面,也就是说,前面这一堆话是对后面 山以南為陽 水以北為陽 的解释。


第三个问题, 則在九𡽀 諸山之南  似乎也有些不当,九𡽀 代表了什么呢?这一句是解释为什么秦都之名叫做咸阳,应当讲具体的山水,如水就讲了渭水,因此山也应该是有名字的山,诸山 这么笼统的叫法不合适,因此 九𡽀 就是其中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是咸阳北面有代表性的山。最后是对秦都名叫咸阳的一种肯定,既然都有这么多证据了,因此名叫咸阳,大概是没问题的。


因此这一句就是:


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㮣 现在写作概)


这样我们把三四两句合在一起来看,就有意思了。第三句最后就可以完全断出来。


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


05

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


开头一个 若...则... 条件结构。这句话是对咸阳的进一步考察。如果细细推求,秦朝的朝(前朝,上朝的宫室)、宫(后宫、帝王寝宫)、苑(苑囿,皇家园林)、殿等固然在渭河北,然而秦都实际横跨了渭水。跨了渭水,那么(咸阳)兼有渭南之地,不得名为咸阳。


06

史記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


开头这里要注意,这里面提到了三部文献:《史记》、《三辅黄图》(文献中简称 黄图)、《元和郡县图志》(文献中简称 元和志)。三部文献都说:(秦)始皇定都咸阳,引渭水横贯都城,以象天漢,这里意思是以模仿天上的银河,这是古代统治者营建都城时常用的方法,效仿天象来营建帝王的国都,以示帝王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横橋南度,以法牽牛,意思是将桥向南跨过渭水,以效法牵牛星。下面 此 指的是引上面文献的话,这句话可见渭河也在国都之南。


07

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宫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


这里又说山水皆阳,这里认为秦国都城的朝、市、宫、苑多在渭河以北。因此总命名为咸阳。


08

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


因此,《史记》和《水经》凡是叙述长乐宫的时候,这里 序 是 叙述 的意思。都将其地系于咸阳;而对于 甘泉宫、阿房宫,也命名为咸阳的前殿。这里 长乐、甘泉、阿房 都是宫室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市区西北,汉长安城内或汉长安城附近。


09

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


那么,表示推论,咸阳的名字又曾兼跨过渭河到渭河南岸。


10

此又不可不知也。


此 指咸阳的含义有时包括渭河南岸的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又不可不知。这实际上是对咸阳地名指代范围的考证。






参考文献


秦都咸陽,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縣地也。至唐咸陽縣,則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雖襲秦,地非故處矣。古語山南曰陽,水北曰陽。陽,日也。日出天東,躔景斜射,凡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為陽,水以北為陽。秦之所都,若㮣舉其凡,則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為咸陽,其不爽矣。若細細推求,則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實跨渭水,跨渭則兼據渭南,不得名為咸陽矣。史記、黄圖、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陽,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度,以法牽牛。”此既可見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猶謂山水皆陽者,本秦之朝市宫苑多在渭北,而總命名以此也。於是史記、水經凡序長樂,悉以其地繫之咸陽,而於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為咸陽之前殿也,則咸陽之名又嘗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


(文献摘自中华书局2002年版《雍录》)


问题与解题思路


1 按照文献的说法,“咸阳”大致包括了哪些区域?


秦代咸阳城的大致范围,据推测在今陕西咸阳市渭城区东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西北一带,跨今渭河两岸。古渭河较今河道偏南,约在汉长安和秦咸阳二城之间。文献认为,咸阳本意是在“九𡽀諸山之南,渭水之北”,也就是秦咸阳城的所在。按今渭河较古渭河偏北,从秦代咸阳城中穿过。但是,由于秦国在渭河南岸也修有宫殿,如阿房宫(地在今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西南及长安区西北),而秦始皇还曾引渭河穿过咸阳城,于是咸阳的指代范围就扩大了,甚至后来的汉长安城周边也可以被称作是广义咸阳的范围。按当时汉长安城西北即是渭水,近在秦咸阳的对岸。


到了唐代,咸阳的地点已经发生了转移。咸阳县在今咸阳市渭城区一带。今咸阳市区在唐咸阳县治偏西。不过,今天咸阳市市区仍然位于渭河北,仍符合山南水北皆阳的古人描述。


图片摘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


2 秦国在迁都咸阳以前,还曾经多次迁都。这里试列举出三个秦国故都,并指出其今地所在。

秦国历史上有多个都城,它们分别是:


西犬丘。又称西陲。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秦立国之初,以此为统治中心。

平阳。《史记》载,秦宁公(宪公)二年(前714年),徙都平阳,地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阳平镇附近。

雍城。秦德公时(前677-676年),始居雍。在今陕西凤翔南秦雍城遗址。

泾阳。《史记》载,秦灵公(前424-415年在位)居泾阳,地在今陕西泾阳西北。

(音 月)。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筑栎阳城。地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东。

咸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筑咸阳,次年定都于此,至秦统一六国及秦朝覆灭,不再徙都。


咸阳以前五个故都中,最出名的是雍和栎阳,其次应是西犬丘。其他两个稀见于史书,其中泾阳作为秦都时间不长。


3 这段文献中明确引用了几部古代文献?试对其中一部专述地理的文献作一概述。

文献中明确提及名字的,有四部文献,分别是《史记》、《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图志》和《水经》。其中,后三部都可以认为是专述地理的文献,《史记》则是纪传体通史,不是专述地理的文献,不在此列。




这三部文献各有千秋,《三辅黄图》是主要关于城市地理的文献,《元和郡县图志》则是古代全国地理总志,《水经》则是有关于自然地理的文献,专述河流。这里三部文献的概况我们就不一一详述了,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公众号《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系列中的相关文章:


《三辅黄图》可见: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八)——城市地理文献(一)

《元和郡县图志》可见: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简介(三)

《水经》可见: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十五)——河湖水系文献(一)


p.s按据今本《水经注》,长乐宫似在注中而未在经中提及。但今《水经注》与古时已有很大不同,或是该段佚失亦未可知,抑或是作者误记《水经注》内容为《水经》内容。


中华书局2012年版《三辅黄图校释》内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亘古空前的建城模式
故都咸阳赞
咸阳清渭楼
秦朝龙脉之谜:秦始皇猝死竟与它有关!
中国风水宝地风水古城——咸阳-今日头条
秦都咸阳的考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