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驱逐舰英杰列传·日本篇》No.5:致命回马枪

(温馨提示:本文约5500字,配图24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海军对于驱逐舰雷击战术的重视超过其他国家的海军,为了提高驱逐舰的雷击能力而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革新进步,在鱼雷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比如大口径重型鱼雷、长航程氧气鱼雷等等。此外,日本海军驱逐舰从初春级开始普遍配备了鱼雷再装填装置,可以在战斗中迅速完成备用鱼雷的装填,具备二次雷击能力,这也是其他国家驱逐舰所不具备的独门绝技。在太平洋战争时所罗门海域的海战中,日军驱逐舰再装填装置的战术价值得到了证明,发生在1943年7月12日的科隆班加拉海战就是典型战例,而在此战中引领日军舰队突施回马枪的就是日本海军最著名的“幸运舰”:阳炎级驱逐舰 “雪风”号!

理想型驱逐舰

朝潮级驱逐舰奠定了后条约时代日军通用型驱逐舰的基本模板,但日本海军对其性能并不满意,尤其是航程和航速上不符合预期的作战需求。日本海军军令部在1937年制定的丸三计划中提出设计一款新型驱逐舰,其尺度和武备与朝潮级相当,航速提升到36节,航程延长至5000海里/18节。舰政本部在研究后认为上述指标相互冲突,矛盾无法调和,对高航速和大航程的追求将导致舰体大幅增加,丧失驱逐舰轻巧敏捷的战术优势。最终,军令部做出妥协,航速保持35节,其他方面必须达标。新舰设计工作由吴海军工厂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术大佐主持,进度很快,1937年夏即告完成,首舰于1937年开工,这就是被日本海军誉为“理想型驱逐舰”的阳炎级。

■利用电脑技术复原“阳炎”号驱逐舰在海上航行的姿态。

按照日本海军新的驱逐舰分类法,阳炎级被定为甲型驱逐舰,作为水雷战队的主力舰。阳炎级采用抗浪性优秀的短艏楼型,艏楼断面呈一条流畅的弧线轻松过渡,优雅而实用。日本特色的双曲线艏提高了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经过特殊设计的圆形艉水线下部分与水平面几近平行,可以压住尾浪,减少阻力,提升航速。在1935年“第四舰队”事件后,电焊技术一度被限制使用,随着技术成熟,阳炎级重新启用电焊,减轻重量,并在舰体水线部分覆盖10毫米的低碳结构钢,增强舰体强度。

■1939年12月“雪风”号新造时的侧视及俯视线图。

阳炎级的上层建筑和武器配置基本沿袭了朝潮级:3座双联装127毫米主炮以前一后二方式布置于舰体首尾,采用仰角55度的C型炮塔;舰体中部沿中线安装2座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和鱼雷再装填装置,备用鱼雷收纳筒的位置较朝潮级有所调整,一号发射管的备用鱼雷从二号烟囱两侧转移到一号烟囱两侧,阳炎级在服役之初就配备了大威力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在动力方面,阳炎级与朝潮级相仿,输出功率略有提升,航速增至35节,并通过多种手段将燃油载量增加到622吨,使续航力达到6000海里/18节,超出设计指标,令军方大喜过望。

■“雪风”号驱逐舰高精度模型的舰体中部局部,两座鱼雷发射管转向右舷,注意其备用鱼雷收纳筒的位置。

阳炎级驱逐舰总共建造19艘(丸三计划15艘、丸四计划4艘),而大名鼎鼎的“雪风”号为同级八号舰,于1937年8月2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铺下龙骨,1939年3月24日下水,1940年1月20日竣工,舰名寓意为夹杂着雪花的寒风。“雪风”号标准排水量2033吨,满载排水量2490吨,长118.5米,宽10.8米,吃水3.8米,配备3台吕号舰本式燃油锅炉,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35节,续航力6000海里/18节,编制员额240人。“雪风”号的武备包括三年式127毫米双联装炮C型3座,九二式610毫米四联装鱼雷发射管2座,备雷16枚,九六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九四式深弹抛射机1座,深弹投掷台6座,可携带36枚深弹。

■1939年12月,即将服役的“雪风”号驱逐舰在佐世保外海试航时的留影。

“雪风”号服役后舰籍归属吴镇守府,分配到第2舰队第2水雷战队,与同级舰 “天津风”、“时津风”和“初风”号编为第16驱逐队,并担任旗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雪风”号作为南遣舰队的一员参加了菲律宾作战和荷属东印度作战,并在泗水海战中经历了战火洗礼。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雪风”号为登陆舰队护航,亲历了机动部队旗舰“赤城”号的最后时刻。此后,“雪风”号于1942年9月转战瓜岛战场,参加了南太平洋海战和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第一次夜战,在后一场战斗中“雪风”在旗舰“比睿”号重创后救助舰队司令阿部弘毅少将撤退,遭空袭受创,返回本土修理,于1943年初重返前线,参加了瓜岛撤退作战,3月间又经历了悲惨的81号作战,熬过了盟军的猛烈空袭,平安返航。自从开战以来,“雪风”号征战四方,屡经恶战,总能安然归来,伤亡轻微,“幸运之舰”的名声开始在舰队内不胫而走。可能归因于幸运,1943年6月“雪风”返回吴港休整时被海军高层选定为新型电子设备“逆探”的试验舰,一个月后“雪风”就利用新装备在战斗中再立新功。

科隆班加拉特快

瓜岛战役结束后,日美两军交锋的焦点转移到所罗门群岛中部。1943年7月,美军登陆新乔治亚岛,力图夺取重要的蒙达机场,与日军陷入激战。日军第8方面军抽调兵力紧急增援附近的科隆班加拉岛,由海军第8舰队派出舰船,以“东京特快”的形式分批护送前往目的地,“雪风”也在参战舰船之列。7月4日和7月6日,日军两次运输行动都遭遇美军截击而未能完成,7月9日的第三次行动未遇敌情,顺利抵达,“雪风”参加了此次行动。受到鼓舞的日军于7月12日组织了第四次运输,“雪风”再度领命出击。

■1943年7月中旬,停泊在拉包尔的“雪风”号驱逐舰,从给油舰“鸣户”号上拍摄,远处的两艘驱逐舰为同级的“谷风”和“滨风”号。

第四班科隆班加拉特快由1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组成,第2水雷战队司令官伊崎俊二少将带队指挥。与以往行动一样,日军舰队分为运输队和警戒队:“皋月”、“水无月”、“夕凪”、“松风”号驱逐舰组成运输队,运载步兵第45联队第2大队的1200名官兵和一个炮兵中队,由金冈国三大佐指挥;警戒队由“神通”号轻巡洋舰和“清波”、“雪风”、“滨风”、“夕暮”、“三日月”号驱逐舰组成,由伊崎少将亲率。警戒队于12日5时30分从拉包尔出发,运输队于同日20时40分从布因起航,驶向科隆班加拉岛。在“雪风”的舰桥上安装了逆探天线,这是一种探测美舰雷达电波的装置,可以提前预警,被日军视为反制美军雷达优势的利器,其效能还需实战检验,而这个任务将由“雪风”完成。

■安装在日本海军舰艇上的逆探天线,相当于被动雷达,“雪风”是第一艘安装此装置的日军战舰。

7月12日深夜,日军警戒队接近科隆班加拉岛北部水域,各舰均高度戒备。22时45分,在“雪风”号通信室内,聚精会神的逆探操作员突然报告:“前进方向发现雷达电波!” 舰长菅间良吉中佐立即通报旗舰“神通”号,伊崎司令官非常重视,命令全体备战,提速到30节,以“三日月”、“神通”、“雪风”、“滨风”、“清波”、“夕暮”的顺序排成单纵队,向雷达电波方向前进。

■科隆班加拉岛海战的日美两军指挥官:伊崎俊二(左)与安思沃斯(右)。

被“雪风”号探知的雷达电波来自美军轻巡洋舰“檀香山”号,该舰是美军第18特混舰队(TF18)旗舰。在得知日军再度增援的情报后,美军组织了3艘轻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实施截击,于12日黄昏从图拉吉岛起航,前往科隆班加拉岛,编队指挥官是沃尔登·安思沃斯少将,他曾在瓜岛战役中多次和日军交手,在夜战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13艘美舰排成单纵队进入战场,5艘驱逐舰组成前卫,其后是3艘轻巡洋舰构成的主力,依次是“檀香山”、“利安德”和“圣路易斯”号,最后是5艘驱逐舰担负后卫。

■1943年7月12日正向科隆班加拉岛海域航进的美军舰队,从旗舰“檀香山”号上拍摄,后方两舰依次是“利安德”号和“圣路易斯”号。

无论数量还是火力,美军都占有绝对优势,并自恃雷达之利,安思沃斯认为定可抢占先机,攻敌不备。殊不知日军利用逆探已获预警,有所准备,主动迎敌。在雷达发现目标后,安思沃斯命令前卫驱逐舰以最高航速接敌,抢先实施鱼雷攻击,3艘轻巡洋舰则左转30度,以右舷对敌,发挥全部炮火,力争在第一时间压制对手,阻止日舰发射鱼雷。日美舰队高速接近,在科隆班加拉岛东北海域一场激战在所难免。

■美国海军“檀香山”号轻巡洋舰,与“圣路易斯”号同属布鲁克林级,装备15门高射速的152毫米舰炮。

突进!炮雷双发!

23时03分,美军前导舰“尼古拉斯”号发现日舰踪影,而“神通”号的瞭望手也用肉眼辨别出接近的美舰,伊崎司令官随即下令打开探照灯并开炮射击。瓜岛海战的教训表明,旗舰开灯将遭致对手的集火攻击,容易导致舰队失去指挥,但不知是出于对海战教条的坚持,还是希望让旗舰吸引火力,为其余战舰创造攻击良机,伊崎少将仍采用了这种危险的做法。23时08分,双方在相距6000米距离上展开了炮击战,美军前卫驱逐舰在一分钟后发射了鱼雷,但日军驱逐舰还在等待实施雷击的最佳时机。

■日军舰队旗舰“神通”号轻巡洋舰,是一艘服役十多年的老舰,仅装备7门140毫米舰炮。

“雪风”号水雷长正在舰桥上通过鱼雷射击方位盘上的高倍望远镜观察目标动向,通过镜头可以清楚地看到敌舰舰首的波浪,仿佛近在眼前。水雷长连续请求发射鱼雷,但是菅间舰长一直保持沉默。和舰炮不同的是,鱼雷是无法修正弹道,持续发射的,一旦发射就必须力争一击必杀。尽管美舰早已进入九三式鱼雷的射程,但为了确保命中率,菅间舰长打算接近到舰炮平射距离(约5000米)内再发射鱼雷。

■科隆班加拉岛海战的现场照片,“圣路易斯”和“利安德”号开炮的火光照亮海面。

与此前的多次夜战一样,美军舰队在雷达引导下进行猛烈炮击,有“6英寸机关枪”之称的美制152毫米舰炮射速很快,具有良好的压制能力。在战场上空,夜航的“卡塔琳娜”水上飞机也投下照明弹指示目标,进行校正。日军编队中形体最大又开灯航行的“神通”号自然成为集火目标,在短时间内就被美舰炮火所覆盖,仅锅炉舱就中弹10发,机舱附近又挨了1枚鱼雷,主机被毁,瘫痪在海面上,甲板上火焰四起,浓烟弥漫。但是,在“神通”号后方,以“雪风”号为首的4艘驱逐舰正冒着炮火高速逼近,抢占发射阵位,实施鱼雷攻击。“雪风”号的一位鱼雷兵后来回忆:“周围全是水柱,感觉就像在仙人掌群中行走一样。”

■表现“雪风”号向右舷展开炮击并准备发射鱼雷的画作。

当两军相距约4800米时,菅间舰长下令开炮,炮弹的耀眼弹道在空中彼此交错,编织成一张壮观的天网,覆盖在沸腾的海面上。在开炮的同时,菅间舰长也下达了“右鱼雷战”的号令,鱼雷发射管转向右舷,实施灯火管制的发射管室内仅有仪表盘上的夜光涂料散发出幽暗的光芒,鱼雷兵们屏息等待着射击命令。由于主炮射击的震动会使鱼雷瞄准发生误差,鱼雷发射必须在炮击间隙进行,当“预备射击”的喇叭声停止,从传声筒传来水雷长的号令:“开火!”鱼雷兵按下射击按钮,粗大的氧气鱼雷以两秒间隔依次射出,好像有生命一样跃入漆黑的海面,8枚鱼雷变成死亡使者冲向敌舰。

■“利安德”号轻巡洋舰,原属于英国皇家海军,1937年转入新西兰海军,装备8门152毫米舰炮。

在“雪风”号发射鱼雷的同时,后方的3艘驱逐舰也打出全部鱼雷。不久,美军编队中爆发出一根巨大的火柱!被鱼雷命中的是“利安德”号,它的左舷中部被鱼雷撕开一个3米高、6米宽的大洞,一号锅炉被毁,大量进水,所幸转向及时,“长矛”的矛尖没有直接冲击舰体侧板,否则这艘巡洋舰必将惨遭腰斩。被重创的“利安德”号在两艘驱逐舰护卫下蹒跚离开战场,此后再也没参加战斗。(“利安德”号为何舰所伤至今没有定论——作者注)

■“利安德”号被日军鱼雷击伤的右舷舰体,摄于在新西兰奥克兰港接受维修时。

二段击鱼雷战

此时,日军旗舰“神通”号已经烈火熊熊,负伤退出编队,指挥权移交坐镇 “雪风”的第16驱逐队司令岛居威美大佐。“雪风”等四舰在完成首轮鱼雷攻击后立即向西北高速退却,但并不是撤出战斗,而是重新装填鱼雷准备给美军来个回马枪!平时需要30分钟的再装填作业仅用18分钟即告完成,岛居大佐随即下令各舰调头,重返战场,而没有鱼雷再装填装置的“三日月”号先行撤离战场。战斗至此,日方唯一的巡洋舰已经丧失战斗力,警戒队剩余4艘驱逐舰,美军还有2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日军仍敢于发起二次攻击,充分体现了日本海军水雷战队好狠斗勇的作风和旺盛的求胜心。

■1942年9月在舞鹤海军工厂修理的阳炎级驱逐舰“不知火”号,展示了鱼雷发射管和再装填装置的细节。

在重创“神通”号后,安思沃斯得到校射飞机的报告,日舰向北逃遁,于是命令3艘前卫驱逐舰进行追击,自己率主力和后卫向东北航行,继续索敌。3艘驱逐舰发现了重伤的“神通”号,用火炮和鱼雷将其终结,伊崎少将以下482名官兵阵亡。此后,美军前卫驱逐舰与主力失去联系,自行退出战斗。实际上,美军主力和后卫已转向西北航行,以期和前卫会合,却与去而复返的日军警戒队迎面相遇,“雪风”号一马当先,各舰排成单纵队逼近美舰。“檀香山”号的雷达在20000米距离上发现突进的日舰,安思沃斯却不能辨清敌我,疑心是归队的前卫驱逐舰,为避免误伤而反复呼叫各舰,白白浪费了7分钟!

■被美军“尼古拉斯”号驱逐舰俘获的日军“神通”号轻巡洋舰的幸存者。

海上突降骤雨,借着雨势,日舰冲到5000米距离全体左转发射了31枚鱼雷。直到此时,安思沃斯才确认敌情,命令驱逐舰打出照明弹,巡洋舰右转60度猛烈开炮,火力集中在领头的“雪风”身上,一丛丛水柱把这艘驱逐舰完全包围了,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没有一枚炮弹命中。跟在“雪风”身后的“滨风”号上,所有舰员都提心吊胆地看着沐浴在弹雨中的“雪风”,都以为这艘“幸运舰”在劫难逃。一发炮弹落在“雪风”舰首前方不远处,一名“滨风”号舰员形容“就像砸在舰桥上一样”,但是“雪风”直接切开水柱,继续带队撤退。

■科隆班加拉岛海战的交战形势图,注意日军驱逐舰的二次鱼雷攻击。

美舰的钢铁暴风没有持续多久,日舰的回马枪已杀到眼前。“圣路易斯”号首先遭殃,舰首中雷,水线下部分被完全炸烂,扭曲变形。旗舰“檀香山”号也没有躲过日军的暗箭,一枚鱼雷击中舰首爆炸,另一枚命中舰体后部没有爆炸,但巨大的冲击力令主机熄火,经过抢修后才恢复动力,如果这枚鱼雷爆炸,美军旗舰很可能当场沉没。驱逐舰“格温”号也吃了一枚鱼雷,机舱被摧毁,无法航行,最后由友舰击沉。趁此机会,日军驱逐舰一溜烟地撤出战场,消失在夜幕中,在他们背后受伤美舰上燃烧的火光染红了夜空。吃了暗亏的安思沃斯只好悻悻地向东返航,而日军运输队不受干扰地将援兵和物资卸载上岛。

■美军“檀香山”号轻巡洋舰被日军鱼雷炸毁的舰首。

■美军“圣路易斯”号轻巡洋舰的舰首也被日军鱼雷击中,扭曲变形。

科隆班加拉岛海战是日本海军在1943年少数获胜的水面战斗之一,美军舰队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铩羽而归,3艘轻巡洋舰被重创,1艘驱逐舰沉没,未能达成目标。日军损失1艘轻巡洋舰,但重创对手,同时完成运输任务,作战取得成功。日军获胜的关键因素有二:一是新装备的逆探削弱了美军的雷达优势,二是驱逐舰的二次鱼雷装填和反击收到奇效。美军没有料到日军驱逐舰会重新装填鱼雷并发起逆袭,安思沃斯始终认为二次与之交战的是另一支日军舰队,直到战后才获知真相。

■表现1945年4月7日,“雪风”号伴随“大和”号执行冲绳特攻任务的画作。

科隆班加拉岛海战是“不死鸟雪风”服役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但它的传奇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不断恶化的战局下,“雪风”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海战和最后的冲绳特攻作战,目睹了“金刚”、“信浓”、“大和”等象征着日本海军荣光的艨艟巨舰一艘接一艘地沉入海底,而它自己却能在腥风血雨中独善其身,坚挺地熬到战败投降,经历整场战争从未遭遇重创,全舰阵亡者不足10人!当战争结束,“雪风”号是19艘阳炎级中唯一幸存的舰,此后又落户中国,直到1966年退役。今日,“雪风”的“祥瑞之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在笔者看来,“雪风”的幸运并非完全是不可名状的运气,更是全舰官兵久历战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皆为百炼精兵之故!

■1946年作为特别运输舰的“雪风”号,后来作为赔偿舰交付中国海军。

■今日保存在江田岛海上自卫队术科学校校园内的“雪风”号的船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洋海战之155:小雪前耻
二战日本人最怕的战舰,虽然不是敌军,日军却见它如见鬼
二战美日两军各有一艘神奇战舰,它俩碰一块仗都不用打了
客观上来说,雪风号如此“祥瑞”的原因是什么?
击沉日本主力舰最多的军舰,“抗日奇侠”雪风舰,有怎样的传奇?
1088. 驱逐舰“格温”号的南太平洋英雄之旅 (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