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朝的历史大事年表】商朝皇帝列表 商朝的建立与衰落和灭亡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是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的。商汤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曾多次迁都,至盘庚时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故商朝也称作殷朝。商朝初期活动范围主要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为中心。其强盛时西到陕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东到海滨,其统治区域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方的渤海沿岸和河南、河北。有以玄鸟为始祖的神话。在成汤以前,从契至汤,凡传14世。《国语·周语》说“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即所谓商族的“先祖”时期。商朝自商汤建立,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经过对周围方国的频繁战争,“邦畿千里”,疆域及势力影响空前扩大,成为商王朝极盛时期。武丁以后,祖庚、祖甲相继即位。从祖甲开始,商王朝逐渐出现混乱现象。所谓 “帝甲乱之,七世而殒”,就是说,从祖甲开始传七世,到商纣商朝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残酷压迫、剥削及奴役之上的。商朝的奴隶,不仅要从事各种劳役,而且任意遭杀戮,甚至用以殉葬和祭祀祖先。商朝共传17代,30王,555年。

  社会生产方面,农业较发达,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手工业分工较细,有铸铜、制陶、制骨、漆器等门类。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代表了商朝科学技术和手工业发展的高峰。交换不断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交通工具有船和两轮马拉大车。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因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历法逐渐完善,已有大月、小月之分。季节与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已有“春”“秋”之称。

甲骨文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玄鸟生商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但含义不一。它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于室。”毛传:“中国,京师也。”另一个含义,是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部,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州”“中夏”“中原”含义相同。后来,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也都称为中国。19世纪以后,“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领海,与古义的“中国”不同。

  何谓九州

  九州原指夏王朝直接统治区,即历史上所称的“中原”。它以伊、洛、瀍、涧诸水所汇流的河南地区为中心,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史书记载具体九州不尽一致。《书·禹贡》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尔雅·释地》九州无青、梁,有幽、营。《周礼·夏官职方氏》九州无徐、梁,有幽、并。后来所云九州泛指中国。

  商朝皇帝列表图解

  【商人的远祖


  玄鸟生商

  玄鸟生商是关于商的先祖出生的一个神话传说。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很早以来,这个部落就在阏伯等首领率领下,定居在孟诸泽畔的商丘,商人就是在这一带发展起来的。传说尧舜时期,黄河下游一个夷人部落中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她吃燕蛋怀孕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契。《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不仅把他歌颂为商朝事业的开创者,而且美化为自天而降的神奇人物。因此,契有“玄王”之称。从这个故事反映了商族是以燕子当作自己的氏族图腾,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还未脱离母权制氏族的历史阶段。从契开始,商族才有了以父子相承为主的世系,商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概就在这个时期。相传契生后居住在商(今河南商丘南),协助禹治水被舜封为商,赐姓子氏,于是商族就叫商。《史记·殷本纪》记载,契曾协助禹治洪水有功,舜任命他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后来商人把契尊奉为始兴之祖。由此看来,契与禹为同一时期的人。“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商朝建立,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契为商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时候,商也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在向奴隶制过渡。

  相土作乘马胲作服牛

  “相土作乘马”就是相土发明了用四匹马来驾车。相土是契的孙子,商朝第三代先祖。相土是一个大启疆域的君主。契大约在夏禹建国前死去,相土便率领着商族赶着畜群回到了老根据地商。相土回到商地以后,就改变了过去游牧生活,开始定居畜牧,同时也开始了农业种植,商族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夏朝初年,由于王位争夺,相土利用太康失国之机,夏王朝无力对东方诸侯控制的时候,东渡泗水,加快发展商的势力。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开始大力向东方发展,把附近许多部落征服,或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从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诗经·商颂·长发》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明商族活动范围到达东海之滨,而影响波及沿海南北各地。

  “胲作服牛”,服牛就是驾牛以载重,也可能是用牛拉车。胲是王亥,是相土的曾孙。王亥曾赶着牛群到今河北的易水流域进行交易,被有易氏部落的酋长绵臣杀死,牛群也被夺取。他的儿子上甲微即位,打败有易氏,杀死了绵臣,夺回了牛群。由此可见,商族的势力已发展到河北北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出现了掠夺财富的战争,私有财产可能已产生。上甲微时期,是商人势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商人对他进行“报”祭。相土、王亥、上甲微都为商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商族对古代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忠于职守的冥

  冥是相土的曾孙,曹圉之子,商族第六代先族,商汤八世祖。子姓,甲骨文中称谓季,其子为王亥和王恒。诸泽地区是河、济雨水充斥的卑湿之野,又是洪水泛滥向东南冲击之处。商人定居在这一带,必然要与洪水展开艰苦的斗争。冥任夏司空。冥是在大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任官勤劳,死于水中,为商人敬重和尊崇。《国语》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后世之人奉为水神,称之为玄冥。”说明此时商族社会的农田水利事业已经有了发明和发展。相传冥是夏王朝的水正——管理水的长官,他受命以后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从不懈怠,效法夏禹的治水方法,大力排除水患,治水取得成功,对商丘地区的安全和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传在夏王季杼即位后的第13年,冥率领一支治河的人马在黄河边疏导被泥沙淤塞的河道,不慎落到水中被淹死,冥死后被人们奉为水神,称之为玄冥。从这可以看出当时人民对冥的尊敬,说明他确实为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商人对他进行隆重的“郊”祭,地位仅次于契。

  【成汤创业


  成汤伐葛


成汤

  成汤伐葛是削弱夏王朝势力的开始。成汤(也称商汤),商朝的建立者。“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由契至汤,共传14代到汤商朝建立。经过近500年的发展,商已成为东方地区强大的方国。商汤即位为商侯时,商已是一个具有王国权力的大诸侯国了。当时,夏王朝的统治力量大为衰弱,特别是在东方地区,众多的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在这样的情况下,汤便积极展开灭夏的准备工作。商汤为了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亳(今河南商丘北),作为新的都城。他大力争取附近众多小邦的归附,逐步展开对夏王朝的攻势。为了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商汤首先从商的邻国葛国(今河南宁陵县北)开始。葛是商西面的一个诸侯国,是商通往夏都的必经之路。为了争取葛的归服,汤多次馈赠粮食和牲畜,并派人前去帮助耕种,都被葛伯拒绝。后来,汤以葛伯杀死送饭的儿童为借口,出兵灭了葛,取得了攻夏的第一个胜利。商汤从灭葛开始,便有步骤地扩大攻势,发展商的势力,为灭夏做准备。

  征伐韦顾昆吾

  征伐韦、顾、昆吾是商汤灭夏的重要战争。在商东部地区有3个忠于夏桀的属国:一个彭姓韦国(今河南滑县东),濒于大河东岸;一个己姓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在济水中游;一个己姓的昆吾在河、济之间的帝丘,首领号称为“夏伯”。这3个分据在大平原中部的大国与夏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是夏朝统治兖、豫之域的重要支柱。当夏桀知道商汤征伐诸侯,于是派使臣召商汤入朝,将汤囚禁在夏台。后来商汤经过行贿,夏桀放回了汤。汤回到商地后率大军攻韦,韦很快被商灭了,商汤乘胜东进灭了顾。汤灭韦、顾一年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攻商,伊尹请商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队,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人民入商,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全部占有了兖、豫大平原,使夏桀更加势孤力单,夏朝的重要属国全被剪除,这为商汤灭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诗经·商颂·长发》说:“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大意是说:武王在从事征伐时,挥动着巨大的旌旗,手执锐利的武器,奋勇斩杀,雄壮的军威就像烈火燃遍四方,不可阻挡。战争的进展形势,犹如春天林木的生长茂盛之势,无往而不胜,很快就征服了广大地区。韦、顾、昆吾相继被击败夏桀也随之灭亡。

  仲虺和伊尹

  仲虺和伊尹是古代良相的楷模。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40里。身为商汤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奴隶,随同到商。汤看到伊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免去他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一方面鼓励商人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同时团结与商友好的诸侯、方伯。归商的诸侯很快增加到40多个,商汤的势力越来越大。

  【成汤灭夏建商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是商汤取代夏朝的军事行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而失去民心,商汤趁机翦灭了夏的许多属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正如《孟子》所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灭昆吾后,控制了广大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据说各地人们纷纷欢迎商军到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可见汤伐夏是很得人心的。又记载:“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可见军队的纪律也是比较好的。商汤率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征伐夏桀,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开封附近)相遇,展开大会战。在商军出征以前,商汤为了鼓励士气,召集参加助战的诸侯、方国军队,进行了誓师动员,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即《汤誓》。历数夏桀的罪行,说明自己出兵灭夏是替天行道,号召部众勇敢作战,一举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商军经过动员士气高昂,英勇奋战,誓师以后商军战旗猎猎,军容齐整,士气高昂地向夏朝都城进发,商汤手把大斧,坐在战车上,指挥三军。此时的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阻止商军的进攻。然而连年来夏桀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军队纪律涣散,又指挥不灵,两军交战,夏军很快就被击溃。夏桀兵败不可收拾,带领500残兵逃跑,商军一直追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商汤活捉了夏桀,将桀囚禁,夏朝灭亡。夏朝灭亡的第三年,夏桀死去。

  商朝建立

  商朝是继夏朝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之初,其国并不大,后来由于四处征伐,灭掉许多小国,商朝的版图才逐渐扩展起来。特别是攻灭昆吾、夏桀,“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便拥有东自洛水,西至羌境的广大地域。商汤灭夏后,商汤的威望已传于四方,各地诸侯、方伯臣服于商汤,在“三千诸侯”拥护下,商汤做了天子,宣告商王朝建立。商朝建立后,商汤将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时铸成的9个鼎搬到商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商族从契传14代到商汤,建立了商王朝。商汤从伐葛国开始花了近20年时间,大约于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诗经·商颂·殷武》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周边部落前来朝贡的越来越多,加速了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区域比夏朝大得多,社会生产力也有所发展。

  伊尹放太甲伊陟相太戊

  伊尹放太甲是伊尹辅佐商王太甲改过从新的事迹,同时也是古代君主悔过自新的典范。商汤死后,仲虺和伊尹先后扶立汤的儿子外丙、仲壬为商王,不久仲虺死去。伊尹立汤的嫡孙太甲为商王,太甲是第三代,第四位商王。太甲做了商王后,国势处于兴旺时期,因此不理朝政,只知享乐,对不顺从他享乐的人任意处罚和杀戮。伊尹见多次教育都没效果,就把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宫(今河南偃师附近)。“帝太甲居桐宫3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继续做商王以后,一改前非,效法成汤,以德治民。

  伊陟相太戍是伊陟辅佐商王太戊的事迹。伊陟,商朝大臣。据说是伊尹的儿子。商王太戊在位时,伊陟被任命为相国。太戍是第九位商王。太戊初年只图享乐,不勤国政。太戊因为对都城亳生长的妖树“祥桑榖”感到恐慌,就问伊陟这是怎么回事。伊陟说:“我听说妖是惧怕德政的,难道是因为您的德政有不足吗?我劝您还是多修些德政吧。”太戊听从了他的谏言,修德政,最后“祥桑”果然枯死了。经过伊陟劝谏,太戍一改前非,勤于王政,修德治国,不久就使“殷道复兴,诸侯归之”。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也是自太甲以来商王朝最兴旺发达的时期。

  【商朝的强盛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商王盘庚通过迁都来稳定商王朝统治的措施。盘庚是第十九位商王。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仲丁迁于隞(今郑州二里岗商城遗址可能与此接近),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刑(一作耿,河南温县东)。在盘庚之前先后迁都5次。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造成王室内部“九世乱”的局面。当时诸侯、方国不朝。为了缓和内部矛盾,阳甲死后,子盘庚即位,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经过精心选择,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但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因此,在迁都前,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同时,又严厉告诫民众,要他们好好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经过盘庚迁殷,“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衰弱的商王朝又开始复兴,这为他的侄儿武丁时期集中力量征伐诸侯、方国,振兴商王朝奠定了基础。盘庚在位28年去世,《竹书纪年》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盘庚迁殷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殷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武丁征伐四方

  武丁征伐四方是武丁扩大商朝疆域加强统治的重要战争。征伐「工口」方、土方、鬼方是武丁征伐四方的开始。武丁是盘庚的侄儿,第二十二位商王。武丁时任用傅说、甘盘执政,数年之间商王朝统治得到巩固,而且逐渐兴盛起来。武丁时方国中,劲敌是地处商王朝西北和北方的「工口」方、土方、鬼方。「工口」方在陕西、山西北部一带,不断骚扰商朝,威胁着武丁的统治和商王朝的安危。武丁决心征伐,经过大小几十次征伐,持续了十几年,最后才把「工口」方平服。土方在山西和河北北部,武丁亲自率军经过两三年时间把土方灭了。鬼方在今陕北和内蒙古一带,是势力较强大的一部,《易经》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样商的西北边境安定了。征伐西羌、东夷是武丁征伐四方的重要战争。西羌与夏、周两族都有族缘关系。“禹兴于西羌”是与夏的关系。周族的始祖后稷(即弃)的母亲姜原出自与夏同族的一个姜姓氏族,是炎帝的后代。商汤灭夏时,羌人仍与商王朝为敌。武丁时对羌人用兵规模不大,镇服了少数靠近商的羌人。东夷在山东、苏北和东南方江淮一带,在政治上有时出现比较强的离心倾向。武丁曾征伐东夷,使东夷归顺。武丁对南方也进行过很激烈的战争。《诗经·商颂·殷武》说:“奋伐楚荆,深入其阻,衰荆之旅。”这是武丁时期商人在江、汉流域打了大胜仗的证据。武丁在位几十年,对一些方国进行征伐,使商王朝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祖庚和祖甲

  祖庚、祖甲是武丁之子,是第二十三、二十四位商王。祖庚,姓子名跃,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年已60岁,坐享了几年的清福就病死了。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祖甲即位时,遭到一部分贵族的反对,攻击他为“小人”。为了巩固王位,祖甲采取了一些“能保惠于庶民”的措施,得到下层平民的支持,使他能够维持33年的统治。祖甲时四方称臣,远近纳贡,他在位时没有大的征伐战争,给人民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较安定。但祖甲晚年,为了限制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对人民的剥削,修改《汤刑》,想借祖宗的威力以严刑来限制这些不肖子孙,反而引起亲贵们的离心离德,当朝不朝,当贡不贡,大有各自为政之势,商王朝统治被削弱。所谓“帝甲乱之,七世而殒”,埋下了商王朝趋于败亡的危机。

  【商朝的衰落和商周交恶


  廪辛到武乙

  廪辛到武乙是商朝后期开始衰落时期。廪辛,姓子名先,商朝国王。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廪辛在位三四年死去,弟弟康丁即位。康丁在位时,经常祭祀和田猎,对西方一些方国进行征伐,也都没有征服,康丁在位七八年死去。祖甲以后的商王都是些贪图安逸,根本不懂得种庄稼的艰难,不知人民的疾苦,只知荒淫享乐,往往都是些短命的商王。康丁死后,儿子武乙即位。武乙是一个酷爱田猎的商王,在位35年时间,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田猎上,对西部叛商的方国继续进行征伐,由于武乙以重兵对付西部地区的方国,迫使西部除羌人外,都臣服于商。当时,西方的旨方和羝方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师。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据说被雷击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文丁杀季历

  文丁杀季历是商周关系恶化的开始。文丁是第二十八位商王。从武丁到武乙时期商周关系还正常,有时也有一些矛盾,而这个时期王室内部的混乱,却为商王朝日益败亡种下了祸根。武乙死后长子文丁即位。商王文丁看到周季历很有才干,封他为殷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周季历帮他安定边陲。周季历对商勤于王事,掌管商王朝西部地区的征伐之事,周季历通过一系列战争,解除了戎狄的威胁,保证了商王朝边境的安全和疆域的扩大。周季历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3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随着周的强大,逐渐构成对商王朝的威胁,商王文丁对周季历开始产生怀疑,商周关系开始变化。文丁看看周季历越来越厉害,当周季历献俘报捷时,商王文丁表面高兴,加封周季历为西伯侯(统帅西部地区最大的诸侯),但却把他囚禁起来。在文丁十一年,商王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周季历杀死。古书说“文丁杀季历”,就是这回事。从而导致商周关系的恶化。而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姬昌,继位之后,昼夜摩拳擦掌,准备灭商朝,最终成为商朝的掘墓人。

  商周交恶

  商周交恶是商王朝与周关系恶化的政治事件。文丁死后,儿子帝乙即位。帝乙是第二十九位商王。为了改善商周关系,帝乙向姬昌致歉,对周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嫁给姬昌。商周联姻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缓和,姬昌继续为西伯,掌管西部地区的征伐大权,但对商有了戒心。姬昌一方面“阴行善以事纣”,一方面“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加紧发展周的力量。对于叛商的戎狄,姬昌不再采取大规模的征伐,更多采用各种手段去拉拢、收买,以争取人心。帝乙在位20多年死去,子商纣即位。商纣在位时,非常暴虐,商周关系又进一步恶化。当时,被列为商王朝三公的(西伯、九侯、鄂侯)之一的九侯(封地河北)被纣王杀死,纣王将九侯的肉分给诸侯吃。三公中另一个鄂侯(封地河南)为此指责纣王,也被纣王杀了制成干尸示众。西伯侯(周文王)说了一句“太过分了”,被商纣囚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从此,商周交恶再度加剧。文王出狱后一面向纣王献地,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

  【商朝的衰落和灭亡


  商纣伐东夷

  商纣伐东夷是纣为了转移矛盾而采取的对外征伐行动。商纣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商纣即位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也乘机内侵。为了转移人民群众和一部分贵族的视线,商纣决定对周边用兵。他先集中力量在殷西太行山的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南),向黄土高原的西北各部展开进攻,但是东南方向的兵力空虚了,又引起东夷一些首领的叛离。这就是春秋椒举所说的“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接着,他召集各诸侯国前来黎地相会,不想东夷的首领未等散会就逃了回去,拒绝贡赋。商纣非常恼火,决定征伐东夷,迫使一些诸侯国进贡。纣下令讨伐东夷,全力进攻东夷。经过几次战斗,俘虏了不少夷人,东夷只好投降。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商纣为了防止东夷再反叛,将商军留在东夷地区防守,然后带着俘虏班师回朝。商纣伐东夷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加剧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灭商建周的战争。商纣与夏桀一样,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自持才智,好酒淫乐,在即位之后,就扩大殷都至于沐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之朝歌。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为了满足他的贪欲,极力加强搜刮。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他又滥施酷刑和杀戮。但是“小民方兴,相为敌仇”,这只能更加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在众叛亲离、怨声载道,“大小近丧”的形势下,纣变成了“独夫”。商朝统治力量更加削弱,许多小国纷纷从商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左传》说周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周灭商已成定局。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在河南孟津大会诸侯。传说有800诸侯不期而会,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两年以后,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领周军为主的诸侯军,于一月出发,自孟津顺利渡过黄河。二月甲子日凌晨,周军出动兵车300辆,虎贲(敢死队)3000人,甲士4.5万人,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布阵誓师,并以吕尚为前锋,冲向商军。纣王还沉浸在鹿台的酒宴歌舞中,得知周武王率兵前来征伐,忙命人到东夷各地调驻防商军,又把大批奴隶和俘虏集中起来编为军队。两军刚一接战,商纣的奴隶和俘虏们阵前“倒戈”,与周人联合反商,纣王大败,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商王朝由成汤灭夏开始,到纣王灭亡,共传了17代,30王,约555年。

  人祭人殉

  “人祭”是奴隶主把奴隶杀死,在祭祀祖先和鬼神时,用奴隶作牺牲,即祭品。有关人祭的卜辞在甲骨文中达1992条,其中以武丁时期为最多,一次用人最多的“人祭”杀死奴隶500人,由此可见商代人祭的数量之多。1976年,在安阳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区东侧发现了一个祭祀场,面积有数万平方米,在发掘的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了191个祭祀坑,发现有1178具用作牺牲的奴隶遗骸,其中一部分是男性青壮年,都被砍去头颅,未被砍去头颅的多为成年女性和少年儿童,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奴隶主的残忍,令人发指。杀人祭祀,主要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用作人牲的大都是战争中的俘虏和地位比较卑贱的奴隶。

  “人殉”是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用人殉葬,则是奴隶主贵族幻想在死后仍能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因而把大批的男女侍从、护卫、御者还有妻妾和亲信,一同葬入坟墓。在下土入葬的时候,还要进行大规模人祭,成群的奴隶被砍杀或被活埋,成坑成排地遍布在墓道内外。在安阳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区东侧发现的人殉、人祭的遗址。每一墓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最多的达千人以上。从“人祭”“人殉”可以看出奴隶主贵族的野蛮、残暴,从而说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野蛮、最残暴的一种社会形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朝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商朝及商朝重大事件和历代帝王功过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商丘偃师郑州安阳等城市谁能代表商朝
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