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罗马帝国 古罗马历史资料简介 古罗马帝国历史大事典[第3页]

  安敦尼王朝

  罗马帝国由全盛转向衰落时期的王朝,以其中的元首之一安敦尼(Antoninus Pius,138—161)命名。弗拉维王朝的末代元首图密善死后,有六个元首相继执政,他们是:尼发(Nerva,96—98)、图拉真(Trajanus,98—117)、哈德良(Hadrianus,117—138)、安敦尼、马可·奥里略(Marcus A-urelius,161—180)、康茂德(Co-mmodus,180—192),史学传统将此六人的统治归并为以其中的第四人命名的王朝,即安敦尼王朝(96—192)。安敦尼王朝时代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最稳固的时期,也是罗马奴隶制经济由繁盛转向衰落的时期。安敦尼王朝的六元首中,除尼发出身于元老外,其余均为行省贵族出身,因此均执行对整个地中海奴隶主有利的政策。图拉真对行省特别关心,亲自主持对行省的管理;对意大利也特别关注,为了缓和意大利的土地危机,下令元老用三分之一的财产投入土地,用百分之五的低利贷款给中小土地所有者。图拉真对外采取扩张政策,以保卫行省的安全,曾发动两次对达西亚的战争,又发动对帕提亚的战争,侵入阿尔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使罗马的东部边界达到幼发拉底河。哈德良统治时期,致力于整顿内政,加强皇权,实行极权统治,由法学家组成元老顾问会议,作为执行元首指示的官僚机构。他下令法学家将现行法庭判例汇集成法典,即《永久敕令》,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安敦尼统治时代,罗马帝国达到最繁荣时期,隶农制盛行,城市发展,各省经济繁盛。安敦尼对外采取防御政策,边境修筑许多边墙,与边界外的国家和部落基本上保持无战事状态。到马可·奥里略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发生急剧变化,各省接连发生起义,北方的日耳曼人开始向帝国境内进攻,帝国危机逐渐暴露。安敦尼王朝末代元首康茂德在位十三年,国内形势更趋紧张,康茂德本人腐朽无能,国家政务陷于混乱。192年12月,康茂德为其宠臣杀死,安敦尼王朝遂亡,从此,开始了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3世纪危机阶段。

  星辰之子起义

  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反罗马统治的武装斗争。公元2世纪初,安敦尼王朝时期罗马帝国达到全盛,帝国疆土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达不列颠半岛,北至多瑙河以北的达西亚,南迄北非。元首哈德良时期对外采取防御政策,但对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则实行高压政策。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经常发起反罗马的斗争,哈德良对犹太人予以严厉惩罚,禁止犹太人过安息日、在耶路撒冷建罗马人的殖民地、在被毁掉的耶和华神庙旧址建罗马朱霹特神庙,这些更激起犹太人的憎恨。132年,犹太人发动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西门(Simon),绰号巴尔·柯克巴(Bar Kokhba),意为“星辰之子”,犹太人视之为救世主。起义者很快发展到二十万人,占领罗马殖民地,将殖民地的罗马人全部杀光。哈德良派大批军队进行镇压,用了三年时间(132—135)终于镇压了起义,毁掉五十多座城市和近千个村庄,屠杀五十八万犹太居民,巴勒斯坦变成一片荒漠,许多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各地。

  布克里起义

  埃及人民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武装起义。2世纪时,罗马帝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帝国的领土东达幼发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北至达西亚,南抵北非,埃及正处于罗马帝国版图之内。罗马帝国对埃及进行残暴的统治,埃及人民被迫负担兵役、徭役,交纳赋税,大部分农民被强迫租佃土地而成为佃耕者,向地主交纳沉重的地租。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压榨,激起埃及人民的极大愤慨,不断掀起反抗,开始时大量逃亡,于174年终于爆发大规模起义,即所谓布克里(“牧人”)起义。参加起义的有牧人、奴隶、隶农、农民和其他下层群众,起义者以尼罗河三角洲为根据地,对罗马驻军和当地官吏展开斗争。罗马政府派军队镇压,起义军采取灵活战术,与敌人周旋,屡败罗马军。起义军曾向罗马在埃及的统治中心亚历山大里亚进攻,几乎占领该城。后罗马政府派优势兵力进行残酷镇压,起义转入低朝,但斗争并未停息,直到3世纪下半叶,牧人起义还在三角洲一带活动。这次几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

  卡拉卡拉敕令

  罗马帝国元首卡拉卡拉(Caracalla,212—217)颁布的敕令。卡拉卡拉原名安敦尼努斯(Antoninus),绰号卡拉卡拉(因其喜欢穿高卢人的卡拉卡拉外套),罗马塞维鲁王朝的第二代元首。卡拉卡拉是个暴君,对国内进行残暴统治,其统治的支柱是军队,因此他尽力拉拢士兵,提高士兵的待遇,无限度的增加国内税收,以提高士兵的薪饷,并经常对士兵进行犒赏,因此导致国内财政困难。为了扩大税源,以稳定军队,巩固帝国统治,卡拉卡拉于212年颁布敕令,史称卡拉卡拉敕令,敕令内容主要是扩大罗马公民权,宣布:“除投降者(泛指被征服居民及被释奴隶)外,赐予人类居住地区上的一切外人(指帝国领域内的所有非罗马人)以罗马公民权和一切法定形式的自治制度”。公民权扩大后,使国家税源增多,以前的非公民除交纳原来的捐税外,现在还要交罗马公民所承担的遗产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因此,人民的负担加重,国内更加动荡不安,帝国危机愈趋严重。217年4月,卡拉卡拉被杀死,其敕令随之取消。

  布拉起义

  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时期(193—235)发生的人民起义。3世纪时,罗马帝国奴隶制进入总危机时期,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206—207年,在意大利中部发生由布拉(Bura)领导的意大利人起义。布拉是一名奴隶,统治者称他作“强盗”,他组织起一支六百人的队伍发动起义,这支队伍主要由奴隶、逃亡隶农组成,其中也有逃兵和失意官吏。起义斗争的矛头指向富人和官军。布拉率领起义军活动在意大利各地,出没无常,杀富济贫,有时打入敌人内部刺探军情;从狱中救出同伴;常将被俘的罗马军官放回令其转告奴隶主不准虐待奴隶。布拉起义军的活动得到穷苦人民的支持和掩护。起义坚持两年,后因叛徒出卖,布拉被俘牺牲,起义最后被镇压。布拉起义震动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意大利。

  罗马造币工起义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造币厂手工工人和国家奴隶发动的武装起义。 3世纪时,罗马帝国处于奴隶制危机时期,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经济衰落,国家赋税收入减少,统治者为了克服财政危机,乃滥发劣质货币,金币中掺铜,造币厂的官吏趁机营私舞弊,结果物价高涨,货币流通陷于停滞,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国家元首奥勒良(Aurelianus, 270—275)为了使经济状况好转,严厉打击铸造劣质货币的官吏,这引起官吏的愤恨,273年,造币厂的官吏菲里奇西姆(Phillcisim)鼓动工人和奴隶暴动,倍受压迫的造币工人和厂内的国家奴隶趁机发动起义,并得到城市贫民的响应,结果暴动变成一场真正的人民起义。起义者以罗马城内的凯里乌斯山(Calius)为据点,与政府军展开激战,在一次战斗中,政府军被消灭七千人。造币工起义后来被镇压,但这次起义发生在帝国统治的心脏地区,表明罗马奴隶制末日的临近。

  巴高达运动

  罗马帝国境内奴隶、隶农和贫民的联合革命运动。3世纪时,罗马帝国进入危机阶段,国内经济衰落,政治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遍布各地,在人民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是巴高达运动。“巴高达”(Bagaudae)系高卢语,意为“战士”,起义者自称“巴高达”。269年,巴高达以高卢为中心开始起义,起义队伍主要由奴隶、隶农和破产农民组成,农民当步兵,牧人充骑士。起义者占领高卢的奥登城,杀死城里的奴隶主贵族,没收其财产,声势浩大,起义坚持三年,后被罗马元首奥勒良所镇压,但斗争并未停息。283年,巴高达运动再次发动,并进入高潮。起义军席卷高卢的许多农村和城市,并波及西班牙地区。起义者占领庄园,杀死或赶走富豪,分配土地、牲畜和财产,选举两名首领埃里安(Aelian)和阿孟德(A-mand)为皇帝,铸造自己的货币。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于286年派统帅马克西米安(Maximian)前往镇压,起义军受到打击,转入低潮。到5世纪初,巴高达运动又起,起义军转战于高卢和西班牙地区,直至5世纪末。巴高达运动坚持二百余年,给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打击,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在罗马帝国晚期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督教

  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为希腊语Christos的音译,来自希伯来语的“弥赛亚”(Messiah),即“救世主”之意。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初,产生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的犹太人中间,逐渐传播于罗马帝国全境。罗马帝国用残暴手段统治其东方各行省,犹太人受苦尤深,各地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结果都归失败,人们在绝望中按照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产生救世主思想,认为上帝将派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于是产生了基督教。按基督教经书《新约》的说法,基督教是由耶稣创立的,但至今尚无足够的资料证明耶稣是历史人物。最早的基督教徒多是贫民、奴隶和被征服者,因此它是罗马帝国受压迫者的宗教。早期基督教(1至4世纪初)的组织及教义尚不完备。在城市中组织一些小规模的公社,至2世纪末,各城市公社逐渐联合成教会。其教义也较简单,核心是天国思想。认为上帝将派救世主耶稣降临人世,拯救受苦的人,魔鬼掌权的现世即将毁灭;信教者应虔诚地信仰上帝,死后得升天国;主张平等博爱,仇视富人,反对罗马;提倡禁欲主义,主张现世饮忍,等待上帝公正裁决。由于最初的教义有反罗马倾向,故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但无效果,基督教迅速发展。3世纪时,罗马帝国进入总危机时期,富有者纷纷加入基督教,并窃取了教会的领导权,于是基督教由被压迫者的宗教蜕变成富有者的宗教,罗马政府也开始利用基督教。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存在,约392年定为国教,此时,基督教教义形成为系统的神学形式,即所谓“教父学”,从此,基督教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到中世纪时,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西部教会称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部教会称东正教。16世纪,西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从罗马公教(天主教)中又分出新教,新教后又分化成许多教派。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又变成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中国在唐初(7世纪)传入基督教,以后天主教、新教也相继传入。

  戴克里先改革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84—305)的政治改革。3世纪时,罗马帝国处于危机时期,帝国经济衰落,政治混乱,阶级矛盾激化。284年,宫廷禁卫军首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为皇帝。戴克里先改元首制为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挽救帝国危机,戴克里先进行一系列改革,其改革内容主要是:①行政改革。将帝国划分为四部分,由四个统治者治理,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称奥古斯都,为正皇帝,另有两名副手,称凯撒,为副皇帝,四人各统治一部分地区,史称“四帝共治制”,但整个帝国保持统一,最高统治者是戴克里先。此外,缩小省区,将全国划为一百个行省,每十至十二个省划为一个大行政区,行政区实行军政分治,省总督不兼军职,以免权力过大。②军事改革。将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内陆巡防军,前者对付外族入侵,后者镇压人民起义。同时,将军团人员缩减,增加军团数目,军团小,便于向各地调遣。③税制改革。统一税制,农村居民收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的赋税,城市居民无地者只收人头税;官吏、老兵、无产者和奴隶免税。为保证税收,规定各业居民不得离开自己的职业,隶农不能离开农庄,工商业者不准离开自己的场店。④币制改革。铸造新的金币,新币含金量为五点四五克,较劣质币含金量为多,但因黄金缺乏,新币发行甚少,故市场仍通行劣质货币,物价高涨,戴克里先为此颁布“物价敕令”,规定各种物品的最高价格,违者处死刑,但敕令未能奏效,故其币制改革未获成功。除币制改革外,其他改革都得到实行。戴克里先改革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限制,对帝国危机起到缓和作用,但并未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其改革中断,帝国社会又陷于政治混乱之中。

  君士坦丁改革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 306—337)的政治改革。戴克里先改革以后,罗马帝国社会危机稍有缓和,但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305年,戴克里先退位,国内发生争夺帝位的混战。306年,君士坦丁获胜,即皇帝位,继续进行政治改革,其改革内容如下:①废除“四帝共治制”,统一控制全国,但帝国仍被划成四个行政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和东方;四大行政区分别由四个近卫军长官管理,大行政区下设小行政区,再下设省。行政区划分如此严密,在于对地方严加管制。②迁都。因当时帝国西部经济衰落、政治混乱,君士坦丁乃于330年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东部的拜占廷(Byzantium),并改名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转至东方。③加强奴隶制。君士坦丁两次申明奴隶主有权杀死奴隶;对逃亡奴隶及煽动奴隶逃亡者处以重刑;贫民可出卖子女为奴;隶农及其后代不得逃离主人的庄园,如逃亡被逮捕送还原主按奴隶对待。④宗教改革。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规定教徒信仰自由,允许基督教合法存在。从此,基督教不再受迫害,并成为罗马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的尼西亚(Nicata)主持召开基督教大会,即尼西亚会议,肯定正教派为基督教的正统教派,排斥异端,基督教最后变成罗马帝国的统治工具。君士坦丁改革对罗马帝国的社会危机也起到暂时缓和作用,但此时罗马奴隶制已进入崩溃边缘,非政治改革所能挽救。337年,君士坦丁死后,帝国统治集团又发生夺权战争,罗马帝国的末日逐渐临近。

  米兰敕令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米兰发布的对基督教的宽容敕令。自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以后,罗马帝国对该教进行残酷迫害,屠杀教徒,没收教会财产,禁止教徒举行礼拜,但这并未能阻止该教的传播,相反,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加深,信教者日众,基督教迅速发展起来。从2世纪后半期起,有产者纷纷加入基督教,并逐渐取得教会的领导权,于是基督教在组成成分和性质上都发生根本变化,它由被压迫者的宗教变成有产者的宗教,因此,罗马帝国当局对基督教也改变了态度,变迫害为利用。306年,君士坦丁为罗马皇帝,开始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政策。313年2月,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的米兰城颁布敕令,即“米兰敕令”,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允许与其他宗教并存,并给予基督教会和教士许多权利:教会有权接受遗产和赠予;教会僧职人员可免除赋税和徭役,并获得占有土地和拥有隶农的权利。通常以该敕令为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相结合的标志。

  教父学

  早期基督教神学家提出的关于基督教的神学学说。基督教自1世纪产生后直至4世纪初,其教义尚未形成系统,2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发展,社会中的上层分子及其知识分子加入基督教,于是出现一些专门研究基督教教义的神学家,这些人被称为教父。“教父”一词译自拉丁文Patres Eccl-esias,意为“教会的父老”,即指在神学上有权威的学者,其中著名的有德尔图良(Tertullianus,约160—225)和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430)等。 这些教父吸收其他宗教学说及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对原始基督教教义加以改造,大体到4世纪前期编制成一套系统的神学理论,即所谓“教父学”。教父学关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①“三位一体”论:主张上帝只有一个,但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结合而成为一个真神——上帝。②“创世论”:宇宙万物都由上帝所创造。③“原罪”论: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罪过,即原罪,故人都要受灾祸,需要基督来搭救。④“救赎”论:人因有罪,故受苦难,上帝差耶稣基督用自己的血为人类赎罪。⑤“天国”论:“天国”即“上帝之国”,指人死后灵魂所在之天堂。这些说教构成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其他教义的基础,成为最高的神学理论和不可违背的经典。

  阿哥尼斯特运动

  罗马帝国晚期非洲行省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革命运动,因参加者自称“阿哥尼斯特”(Agonistici),意为“争取正当信仰的战士”,故称。4世纪初,罗马帝国社会危机愈加严重,各省人民不断掀起反抗和起义, 4世纪30年代,在罗马非洲行省——阿非利加省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参加运动的主要是北非的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活动中心在努米底亚(今阿尔及利亚境内)和毛里塔尼亚(今阿尔及利亚西部和摩洛哥),领袖为柏柏尔人阿斯基多(Asgito)和法西尔(Fasil)。起义者焚烧和洗劫奴隶主的庄园,处死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烧掉奴隶名单和债券,解放奴隶、隶农和债务人。起义者与非洲的基督教新教派多那图斯派结合起来。多那图斯派代表下层人民——奴隶、隶农和贫民利益,反对官方教会,受罗马政府迫害,故与阿哥尼斯特建立联系,对统治者展开斗争。帝国政府派重兵镇压,起义军两次被战败,两位领袖牺牲,起义受挫,暂时转入低潮。到4世纪中期,阿哥尼斯特运动再次兴起,此后一直持续到5世纪30年代。阿哥尼斯特运动历时百余年,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费尔姆起义

  由费尔姆(Firm)领导的罗马非洲行省——阿非利加省人民的武装起义。4世纪前半期,罗马帝国各省人民不断发动起义,30年代,在非洲行省有阿哥尼斯特运动,后被镇压,转入低潮。4世纪中期,阿非利加省人民再度掀起斗争,372年,由费尔姆领导爆发起义。费尔姆是毛里塔尼亚的部落领袖,起义发起后,所有毛里塔尼亚的部落都起而响应,声势很大,参加起义的主要是奴隶和隶农,也有部分罗马士兵。起义者占领毛里塔尼亚最大的城市凯撒利亚,并占据许多大庄园。373年,罗马政府派骑兵长官提奥多西(Theodosius)前去镇压,由于起义者内部不团结,有些部落领袖战斗不坚决,费尔姆本人也有时表现动摇,企图与提奥多西媾和,因此斗争很不利。经过几次血战,至375年起义失败,费尔姆自杀,提奥多西残酷地镇压残余的起义者,起义转入低潮,但斗争仍在继续,直到5世纪初汪达尔人征服阿非利加时为止。

  西哥特人起义

  西哥特人反抗罗马帝国的武装起义。4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帝国逐渐趋向崩溃,国内政局混乱,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抗和起义,其中西哥特人的起义声势最大。西哥特人属日耳曼族之一支,原住黑海北岸地区,3世纪后,因受匈奴人压迫,经罗马政府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麦西亚和色雷斯一带居住。迁入后,西哥特人倍受罗马当地官吏的勒索和压榨,乃于376年发动起义,当地奴隶、隶农和一些矿工参加了起义,起义者拥戴弗里提盖伦为领袖,迅速夺占色雷斯,并推进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那堡。378年,发生阿德里亚那堡之战,罗马军被击溃,起义队伍更加壮大。后罗马政府允许西哥特人在色雷斯和小亚的弗里吉亚、吕底亚定居,并发给他们粮食和牲口,起义才暂时中止。5世纪初,西哥特人再次发动起义,起义军几次攻入意大利。410年,西哥特人在其领袖阿拉里克(Alaric)率领下围攻罗马城,城内起义的奴隶给西哥特人打开城门,罗马城被攻陷,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然后退至高卢和西班牙,在那里建立西哥特王国(419年)。西哥特人的斗争具有反罗马统治的性质,而且其起义队伍中有许多奴隶、隶农及贫民参加,因此他们的起义对摧毁罗马帝国起了积极作用。

  阿德里亚那堡之战

  西哥特人反罗马统治斗争中在阿德里亚那堡(Adrianople,在今土耳其西部埃迪尔境内)发生的战役。 4世纪中期,罗马帝国各地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其中以西哥特人的起义声势最大。376年,西哥特人在色雷斯发动起义,迅速占领色雷斯地区,并推进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亚那堡。378年,在阿德里亚那堡发生大会战,即阿德里亚那堡之战。罗马骑兵从两翼包抄西哥特人的环形车队,步兵从中央突击,声势甚壮,但最初交锋未分胜负,双方陷于对峙状态。此时,西哥特人利用时机,佯装和谈以麻痹对方,而暗中调回外出掠夺的重装骑兵,旋即发动快速猛攻,一举击溃罗马军的方阵,经过一天激战,罗马军被彻底击毁,三十七名将领战死,四万名士兵全部被歼灭,罗马皇帝瓦伦斯也中箭身亡,西哥特人大获全胜,此后,西哥特人起义声势更盛,罗马政府不得不允许他们占领色雷斯、弗里吉亚和吕底亚等地,并发给他们粮食和牲口,起义才暂时中止。

  日耳曼部族大迁徒

  罗马帝国末期日耳曼族从北向南的大迁徙运动。4世纪后半期,罗马帝国已面临崩溃前夕,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同时,日耳曼人也大批涌入帝国境内。日耳曼人属雅利安族之分支,原住北欧地区,过着游牧的部落生活,后迁移至多瑙河和莱茵河北部。4世纪中期,匈奴人进入欧洲,与日耳曼人相遇,375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支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根源至今不明,大概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不足以及自然灾害有关。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境内以后,曾多次发动起义,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还有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进入不列颠岛,在那里也建立许多小王国,到5世纪中叶,日耳曼部族大迁徙运动基本结束。日耳曼部族大迁徙虽未直接摧毁罗马帝国政权,但对帝国的覆灭起了促进作用。

  沙隆之战

  西罗马帝国与匈奴帝国在沙隆(Chalon)附近的卡塔劳尼平原(Campi Catalaunini,今法国东北马恩河畔)的会战,又称卡塔劳尼之战。4至5世纪,匈奴人在东欧建立强大的匈奴帝国,在国王阿提拉(Attila,约406—453)统治时期,领土占有里海至莱茵河之间的广大地区。450年,匈奴王阿提拉要求罗马割让北部高卢,遭到拒绝,451年,阿提拉乃率领五十万大军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进攻。西罗马统帅阿埃丘斯(Aetius)率领由西哥特人、勃艮第人等组成的联军约五六十万驻守于奥尔良城,阿提拉久攻奥尔良城未下,主动撤至沙隆城附近的卡塔劳尼平原,这里地势开阔,便于骑兵作战。罗马军勇敢迎敌,双方展开激战。匈奴军先发制人,猛攻罗马军的中央防线,罗马统帅阿埃丘斯识破对方意图,乃进行反突击,因罗马军占领制高点,居高临下,向匈奴军猛扑,匈奴军溃败。沙隆之战,使匈奴受到重大伤亡,其占领高卢的企图被摧毁。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帝国迅速瓦解。

  儒略历

  罗马共和国末期统治者凯撒制定的历法,因凯撒姓儒略(Julian,一译朱里亚),故称。公元前46年,凯撒获得罗马政权,进行独裁统治。凯撒当政时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对科学文化也十分关注,他从埃及聘来希腊天文学家制定新的历法,史称儒略历。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历法基本单位,分一年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三十天;二月平年为二十八天、闰年为二十九天,四年置一闰年,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此历法在西欧一直沿用到16世纪,是世界通用的公历的前身。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对儒略历进行修订,颁行格里高利历,即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马帝国的衰亡
【人类经济万年史】079罗马帝国3世纪经济危机(下)
民族大迁徙-正文
古罗马的衰亡
知错能改的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