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经六位帝王六十余载才最终确定,大明定都一事到底有多曲折?

作者:张尧

首都是一个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定都一事向来都是军国大事核心要务,一旦确定之后一般都不会轻而易举的迁都。然而在大明王朝,定都一事却历经了六位帝王才最终确定,期间历时六十余年,几乎占据了王朝五分之一的时间,这在历史上也实属罕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的首都如此“难定”呢?

偏安的南京和无奈的凤阳

起兵江淮的朱元璋,最终开创了由南向北统一天下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而南京,在历经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以及南唐等一系列南方朝代的都城后(期间还做过同样偏安南方的南宋的陪都),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时代。朱元璋在南京城建上没少下功夫,至今威严耸立的南京明城墙就是最好的证明(据说当时的首富沈万三贡献了城建费用的三分之一)。然而朱元璋对南京却并不算满意,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这里明显过于偏安江南一隅,此外,之前在此建都的都是些短命的小朝廷,这当然也不能让这位“治隆唐宋”的帝王满意。于是,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带队考察都城选址,如开封、长安、洛阳等等,朱标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多座前朝故都,但朱元璋的心目中,其实最想建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凤阳。

于是,朱元璋不惜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要将凤阳建设成大明王朝的新首都。然而即使是现在,要将一座小城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世纪工程,更不用说是在几百年前,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致于开工六年后,朱元璋不得不下诏停工罢建,凤阳也成了一座巨大的“烂尾项目”。到朱元璋死后,凤阳仅仅只是保留一个“中都”的名号而已了。

天子守国门的北京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然而,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历经四年惨烈血腥的“靖难之役”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朱棣上台后不久,就开始谋划另定国都的大业,在他看来,北京才是大明最合适的都城,首先这里是自己自燕王时代起就经营多年的“老巢”,各方面都可靠;其次这里可以稳固北方边境,进而北伐蒙古势力,也就是“天子守国门”(朱棣时期曾五伐漠北);最后这里曾是元朝首都,有一定的城建基础。于是,朱棣开始大兴土木建设北京城,北京也继之前的南京、凤阳之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城基本建设完毕,朱棣立刻宣布迁都北京,并让太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留守南京。

还都南京却戛然而止

朱棣死后,继位的明仁宗朱高炽却走上了与其父皇不同的道路。长期在南京居住的他选择了还都南京。朱高炽不仅让太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赴南京留守(和他当年一样),重新修葺南京宫殿,还收回了北京六部的印信,并重新加印“行在”,这等于是在宣布北京成了“陪都”。然而就在仁宗紧锣密鼓地准备“还都”南京的时候,南京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地震,让仁宗只好一再推迟计划,不料,仁宗在上台仅十个月就驾崩西去,临终遗诏还念念不忘要还都南京。而南京,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次“逆袭”的机会了。

最终定都北京

对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来说,当年南京的多次地震依然让其心有余悸,而自幼就跟随祖父朱棣多次北伐蒙古的经历,也使得其对北京这座北方都城更有好感。但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重,朱瞻基下令“暂缓迁都”,但其实朝野上下都是心照不宣罢了。

等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则正式宣布北京为大明帝国的首都,而南京为陪都。至此,历经六位皇帝,长达六十余载的大明国都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北京最终笑到了最后。而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也从明代宗朱祁钰死守北京逼退瓦剌,一直延续到明思宗朱由检在北京自杀殉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与北京南京齐名,建了比故宫还大的皇城却没用,现在只是一个县
明代先后有五个都城,为什么你只知道两个呢?
朱棣为何要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朝选都城,南京北京,反反复复,纠结了近70年
朱棣为何一登基就急着要迁都北京?
无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