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札记(二):东汉的“朋克”皇帝,不过是个缺少安全感的孩子

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社会,是属于朋克的天下。

一时间,无数顶着鸡冠头的愤怒青年横行街头,满身“混不吝”的劲儿,“唾沫与粗口齐飞,中指共噪音一色”,简简单单地三个和弦,竟然开宗立派,从“朋克音乐”衍生出了“朋克文化”来。

朋克的代表——涅槃乐队

所谓“朋克文化”,一言蔽之:就是与主流的价值观念对着干。在朋克文化的信徒眼里,反对一切,就是他们的生存意义,也是70年代最为先锋的思想理念。

但是,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们,在近两千年前,有一个叫做刘宏的皇帝和他的所做所为时,这些朋克青年保准会大吃一惊:“xxxx!这哥们简直太朋克了!”

汉灵帝画像

把汉灵帝刘宏称作朋克皇帝,不是没有根据的。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挑战东汉主流价值观底线的历程——

自己的亲娘董太后还活着,非要认宦官当父母;

摆着皇帝的金根车不用,驾着驴车在宫里乱跑;

听“胡乐”、穿“胡服”、住“胡帐”、吃“胡饭”......生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西域小酋长;

大力推行“女式开裆裤”,没事干还在宫里大搞“天体运动”,堪称一代“性解放”达人;

......

如果这些还只是“个人作风”问题的话,那么,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在刘焉的“忽悠”下,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就连地方军政大权也交了出去。

三国初期 刘焉也是一代枭雄

这样一来,汉朝四百多年来的基层运行机制彻底被打垮,这些州牧们手里有兵、兜里有钱,免不了就得做做“皇帝梦”。可以这么说,汉灵帝左手给汉朝挖了个大坑,右手一把拉开了三国的大幕,最后还顺手把一口名叫“亡国之君”的大锅甩到了儿子刘协的头上。

“背锅侠”刘协

这样的皇帝,在我们的传统里,有一个专属名词——“昏君”。

然而,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除了极个别天赋异禀、骨骼惊奇的“败家子”之外,没有一个皇帝是一开始便铁了心向着“昏君”的目标狂奔的。

如果我们暂且将脑海中固有的那个“汉灵帝”放到一边,认真地审视一下这个叫做刘宏的人,我们又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一、村里来的孩子

公元167年,刚刚改年号为“永康”的汉桓帝一命呜呼,让这个年号凭空多了些讽刺意味。

汉桓帝画像

更讽刺的是,这位前后换了三位皇后,纳了数千名妾室的皇帝竟然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

即便如此,但皇帝的位子是不能空着的。于是,刚刚做了寡妇的窦太后就找到了她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开始寻找皇位的继承人。

有人可能觉得,刘氏宗亲这么多,找个继承人还不容易?但实际上,刘氏宗亲虽多,但符合窦氏一家人利益要求的,还真不是那么多——

第一,这个继承人年纪不能太大。理由很简单,年纪大了有思想,不好管;

第二,这个继承人还得没什么家世和势力,最好除了姓刘之外,既没什么亲属,又和朝廷官员没交情,免得有人与皇帝沾亲带故,顺杆往上爬。

按照这两条准则,窦氏父女选来选去,发现汉章帝还有一个玄孙,父亲早亡,虽然早早继承了爵位,也只不过是个芝麻大小的“解渎亭侯”(今河北安国附近),条件简直不要太理想——窦武一拍巴掌:就是你了!

解渎亭——一个不标红都找不到的地方

于是,12岁的刘宏坐着青盖车,来到了洛阳,在大臣们的三拜九叩、山呼万岁中,迷迷糊糊地登上了帝位。

虽然在名义上成为了“九五之尊”,但坐在龙座上的刘宏,很快就能体会到皇室权力斗争的残酷和血腥。

二、非典型外戚

在我们的历史中,“外戚”的名声算不上体面。从西汉开国的“诸吕乱政”,到唐代一手促成“安史之乱”的杨国忠,“外戚”这个词,基本上和“裙带”、“弄权”、“纨绔”划上了等号。

吕后影视形象

然而,作为灵帝时期的第一个掌权外戚,窦武的做派与历史上诸多外戚大有不同:

首先,这个人不爱当官。虽然窦武的高祖窦融贵为东汉开国的功臣之一,父亲窦奉也是“秩二千石”的高官,但窦武的兴趣却在读书上,甚至还当过很长时间的“教书先生”,在关西地区颇有人气。直到他女儿窦妙入宫做了贵人,窦武才正式进入仕途。

影视剧中窦武形象

其次,不贪财。根据《后汉书.窦武列传》记载,窦武不光是“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就连皇帝给的赏赐,也都散给太学里的贫困学生,还时常向贫民施舍粮食,堪称道德模范。

最后,骨头相当硬。窦武曾经给汉桓帝上书,说:“臣听说明君不避讳讽刺挖苦,才能明察秋毫;臣子不怕犯言直谏,才能处理好政事,臣作为读书人,哪敢只为了明哲保身,而不尽职尽责呢?”(《后汉书.窦武列传》)

这种话,历史上很多大臣都说过,但向窦武这种说到做到的,还是少数——

汉桓帝第一次“党锢之祸”时期,许多大臣都避之则吉,生怕被卷进去。而窦武却直言上书,斥责宦官为奸佞,替被迫害的士大夫们喊冤,甚至不惜以辞去城门校尉、归还列候印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从以上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窦武作为一个外戚,既有才学,又有节操,如果好好辅佐皇帝,汉灵帝未必就会一路出溜,变成后来的那副德性。

三、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很多年之后,八府巡按包龙星总结出一个道理:“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

与贪官斗 包龙星有着丰富经验

窦武的问题在于,搞斗争,他的水平与宫里的那些宦官比起来,实在是有点业余——

前面说过,从第一次“党锢之祸”开始,窦武与宦官之间的关系就近似于水火,绝无相容的可能。当他以外戚身份掌握大权后,就开始着手清理宦官势力,打算来个一网打尽。

汉灵帝建宁元年九月(公元168年),窦武在全面掌控了朝中重要职位的情况下,觉得条件已经成熟,便假借“天象有异”的名义,联合太傅陈蕃侍中刘瑜等一干重臣,联名写了一篇奏章,要将当时的中常侍曹节(和曹操的曾祖父不是一个人)、王甫等一干宦官统统拿下。

以窦武为首的主要士人力量

这个计划看起来挺完美,但是,窦武实际上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件事,并没有和皇帝打招呼!

在窦武看来,这个小皇帝与庙里的泥塑木偶没什么区别,请不请圣旨,不过是走个程序,大可以先上车后补票,反正玉玺掌握在太后手里,皇帝也不敢说个“不”字。

然而,窦武实在低估了这些宦官,更低估了这个十二岁的小皇帝。

就在窦武认为大功告成,一个人施施然地回家睡觉之后,消息却走漏了:当晚,在长乐宫当值的宦官杀身之祸朱瑀偷看到了窦武的奏章,便立刻把消息通知了曹节、王甫等人。

这些宦官当机立断,马上跑到小皇帝那里,告了一记恶状:“窦武、陈蕃要作乱,已经上奏太后,要废了您,现在情况紧急,您快到德阳前殿去平乱吧!(《后汉书.窦武传》)

若是一般的小孩子,听到这个消息,估计当场就得尿裤子。但汉灵帝的行动相当出人意料——“帝拔剑踊跃”,抄家伙就准备拼命了。

就从这种胆色来看,汉灵帝着实不是一般人。

有了汉灵帝的支持,这些宦官们封锁宫门,从窦太后处夺还了玉玺,将窦武在宫中的耳目尹勋、山冰等人尽数格杀。随后,宦官王甫等人召集了大批禁军讨伐窦武。

宦官所控制的禁军 是东汉最精锐的武装力量

当时,窦武手下虽然也有部分禁军,但这些士兵毕竟以守卫皇帝为使命,当宦官们抬出皇帝的名义招降时,窦武手下的士兵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仅仅大半天的时间,“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窦武和侄儿窦绍等人只得自尽,而窦武一手建立的士人政府也瞬间崩塌,第二次“党锢之祸”由此而起,东汉政权的内外失衡愈加严重了。

回顾整起事件,窦武失败的原因纵然很多,但直接的原因,就是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将汉灵帝这位“娃娃皇帝”放在眼里,低估了皇权的力量,结果给了宦官们绝佳地反扑机会,最终功亏一篑、身死家灭。

四、汉灵帝:我曾经也努力过

窦武倒台之后,汉灵帝很是过了几年平安日子。然而,到了建宁四年(公元172年),年满十六岁的汉灵帝正式亲政时,他所面对的,是一片残破至极的江山。

当时的东汉朝廷,内部有宦官掌权、腐败不堪,外部边疆不稳、战事频发,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绵延了一百余年的东汉朝廷,就如同一棵被蛀空了心的大树,一阵风雨吹来,随时可能轰然倒下。

东汉外部形势图

在这种近乎死棋的局面下,汉灵帝并没有如同我们想象中一般束手待毙,而是着手开展了他的改革——

汉灵帝改革的第一项,是设置“侍中寺”

“侍中”一职,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起初不过是“直侍左右,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通典.职官三》),说白了,就是伺候皇帝日常起居的人。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侍中逐渐开始参与政事,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参谋机构。但自东汉建立以来,外戚、宦官的势力膨胀,侍中又逐渐成为了一个陪皇帝读书的职位,数量也时增时减,在宫中的地位一直较低。

而汉灵帝所设置的“侍中寺”,不仅确定了编制,还给了侍中们“省尚书事”的权力,实际上在自己的身边增设了一个专门的“秘书办公室”,这些人不仅要他出谋划策,最重要的还是处理朝中大臣进呈的各类文书,并直接向外传达汉灵帝的意见,从而达到“令从己出”、权力集中的目的。

改革的第二项,是实施“三互法”

所谓“三互法”,实际上是一种任职回避制度。具体来说有两项:一是婚姻回避,丈夫不得在妻子籍贯所在地任职;二是相互回避,例如,一个荆州出身的官员在青州任刺史、州牧等长官,那么,只要这位官员还在任,青州出身的官员便不能在荆州当“一把手”,反过来也是如此。

这一规定看起来有些绕,但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起到防止利益交换、杜绝朋党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的最后一项,就比较有名了,叫做“开鸿都门学”

按照《太平寰宇记》等典籍的记载,“鸿都门”,就是当时的洛阳北宫门,从汉光武帝时期开始,这里就是皇家的藏书与研修的地点。

东汉洛阳北宫地图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汉灵帝正式设立“鸿都门学”。一开始,这里所招收的还是以经学见长的儒生,但渐渐地,这里变成了擅长书法、绘画、词赋的寒门文士的聚集地,并且成为了他们的晋身阶梯。

正因如此,“鸿都门学”在当时和后世人眼中都颇受非议,认为汉灵帝招徕这些“无行趣埶之徒”,就是为了给自己“憙陈方俗闾里小事”,满足自己的文艺爱好而已。(《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虽然是辞赋大家 但也没有把这些当做正道

但是,汉灵帝若只是想要满足自己的爱好,大可以在天下遴选类似的人才入宫陪侍,完全没必要设置这样一个机构。而当我们将“鸿都门学”的设置与之前两项改革措施联系起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汉灵帝所瞄准的,实际上是当时已经极为严重的朋党问题。

按照前文所述,经过两次“党锢之祸”的东汉朝廷,从上到下的用人选官权力,基本都掌控在了宦官的手里。这些人所提拔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一些真才实学丝毫没有、搜刮百姓一个顶俩的角色。

而当时的士大夫群体,虽然饱读诗书,但这些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相互之间的师徒、亲属关系盘根错节,一旦有一人登上高位,立刻就能拉起一群死党,形成牢固的利益集团,之前提到的窦武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

东汉时期 士族已经初具规模

宦官不堪用,士人不敢用,汉灵帝想要控制朝政、收归权力,就只能依靠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子弟。而在当时,学习儒家经学的门槛颇高,这些寒门子弟常常“不得其门而入”,便转而在书画、词赋等“小道”上下功夫,以求扬名。可见,汉灵帝之所以要开辟“鸿都门学”,招揽这些在士大夫眼中“上不了台面”的文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限制朋党的折中之举。

从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来看,汉灵帝实际上是认识到了当时朝政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也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如果一味指摘汉灵帝不理朝政,未免有失公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锐意改革的君主变成了后世口诛笔伐的“昏君”呢?

五、钱,是汉灵帝的避风港

在历代史籍中,说起汉灵帝的“昏”,基本都离不开“卖官鬻爵”这个话题。

实际上,在整个东汉历史上,卖官这件事,并算不得新鲜。

从汉安帝在位时,就曾经“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后汉书.安帝纪》)

在汉灵帝之前,汉桓帝也曾经于延熹四年颁布过一次卖官的诏令:

然而,与这两位“前辈”相比,汉灵帝卖官,不仅卖出了规模,卖出了收益,更卖出了花样——

论规模,安帝、桓帝二位所卖的,不过是各类爵位和宫中的虎贲、羽林等职位,而汉灵帝不光是卖宫中的职位,连朝廷的三公九卿以致地方的郡守等紧要职位,统统摆上货架,“清仓大处理”。

论收益,之前卖官,并无明确价格,也无硬性规定。但汉灵帝统统明码标价,不交钱,就当不了官,“公千万、卿五百万......关内侯,入钱五百万......二千石(郡守等)二千万,四百石(县令、县丞等)四百万”《后汉书.灵帝纪》),虽然强买强卖,堪称童叟无欺。

不过呢,当提拔的官员能力、德行的确比较强时,还可以打三折到五折,算是专门优惠。但若是抗拒不交,对不起,能力再强也得靠边站。

论花样,当时的人若想当官,不仅要交“修宫钱”、“礼钱”等种种名目,还得额外给宦官们交一份“导行费”。

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到汉灵帝去世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这样大规模的买卖官职,几乎没有中断过。靠着这一招,汉灵帝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若论起私财之富,东汉列位皇帝与汉灵帝相比,都是“弟弟”。

东汉皇帝列表

按照前文所述,汉灵帝对当时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全无认识,也并没有出现什么“乱政”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他在执政中后期一反常态,变成一个“钱串子”的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得从东汉的财政危机说起——

东汉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根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从汉顺帝到汉桓帝的41年里,发生的有记载大面积水旱、地震、瘟疫等灾害就达到了55次。

而在汉灵帝在位的前12年里,各种大灾就发生了13次,一年若是只有一次大灾,老百姓就得烧高香。

汉灵帝在位期间部分天灾记录

外加边境各地战乱不断,仅西凉羌人的进犯,从汉顺帝开始就发生了20余次,大量的社会财富都消耗在绵延不绝的战争当中。按当时名臣陈蕃的形容,东汉已经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后汉书.陈蕃传》),朝廷的财政情况处在崩溃的边缘。而这巨大的财政危机,已经危及到了汉朝的统治基础——

按照东汉朝廷以往的管理,赈济灾荒、供养军队等费用,都要靠朝廷支出。然而,在汉灵帝时期,朝廷已经负担不起这些开支,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个地方官员和豪族自行筹措解决。

救灾不力 使得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朝廷依赖地方,对于地方政府和豪族势力的控制力自然下降,中央诏书下到地方,地方官员大多随手一扔、束之高阁,根本不当一回事,还不如州郡长官的一句话来的管用。

在这种情况下,汉灵帝所推行的改革,必然落得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的结局。

改革不成、政令不行、天下多乱,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汉灵帝,突然发现,自己忙活了十几年,权力并没有归于朝廷,国家也没有变得更好,自己想做的事,竟然没有一件能够做成的。而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朝廷没钱造成的。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皇帝当到这份上,着实令人丧气。

而且,汉灵帝在捡到这个帝位之前,不过是一个“解渎亭侯”,空有一个宗室之名,生活水平相当差,按照《后汉书》中的说法是“宿贫”(《宦者列传》)。特别是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日子过得更是紧紧巴巴。

对于穷怕了的人来说,财富,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因此,汉灵帝对于金钱如此渴求,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特别是当窦太后去世,灵帝生母董太后开始参与朝政后,这位过够了穷日子的老太太更是不停在汉灵帝身边煽风点火,“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后汉书.皇后纪下》)

而替这对母子操办卖官事宜,并帮助其管理钱财的,正是宫中的宦官们,作为皇帝的“善财童子”,他们的得宠,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汉灵帝会说出“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后汉书.宦者列传》)这种糊涂话,也就不奇怪了。

影视剧中的张让

看,只要卖卖官,大笔的钱财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流进宫中,皇帝高兴、太后高兴、宦官们也高兴,正是皆大欢喜、一团和气。

然而,天下的百姓们非常不高兴——因为花钱买官的人不肯做亏本生意,这些花出去的钱,早晚要连本带利地从百姓身上刮回来。

于是,被压榨得活不下去的百姓们扎上黄头巾,拿起武器,要向这个“该死的苍天”讨回公道。

黄巾起义

就这样,在这位“朋克”皇帝的带动下,整个东汉,都摇滚了起来。而汉灵帝一生孜孜以求的安全感,最终也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

参考文献:《后汉书》

《太平寰宇记》

《通典》

《廿二史札记校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如果他不早死,可能不会有三国了
窦何列传(一)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买个“副国级”干部当当是种什么体验?
东汉第二次党锢之祸:都是一路货色,谁也别想方设法去埋汰谁
东汉末年乱纷纷,外戚大将军窦武跟宦官火拼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