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芬兰冬季战争(一)背景

本篇主要内容:芬兰独立,1917-1918芬兰内战,30年代末苏芬领土问题

芬兰冬季战争,大体上从1939年11月30日持续到1940年3月13日,是一场严重不对等的战争。战争的双方,一个是当时欧洲东方霸主苏联,一个则是曾经作为瑞典和俄罗斯帝国附庸的芬兰。

对于战争的理由,很多人认为苏联只是单纯想扩大缓冲地带,攻占卡累利阿等区域,压制芬兰的一切威胁。但如果上溯历史根源,可以看出来苏联的目标不只是“缓冲区”。硬要说,卡累利阿等的所谓“缓冲区”更像是但泽之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波兰,也就是说是单纯的战争借口,苏联的目标正是吞并整个芬兰。

自12世纪开始,芬兰就是瑞典的一部分,到了1809年瑞俄战争,芬兰又以芬兰大公国的附庸身份被并入俄罗斯帝国,受芬兰大公统治。19世纪,芬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口大增(从86万到313万人),民族意识也逐渐觉醒,这一局势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愈演愈烈,1905年俄国革命时,芬兰社会的原秩序逐渐瓦解,维持秩序的自发建立的芬兰民兵很快转入左右两派的政治阵线,意味着芬兰地区内部已经出现了势力斗争的雏形,这也意味着在芬兰独立后冲突也不可避免。

1917年的二月革命给了芬兰一个很好的契机,芬兰独立的倾向越发明显,但当时苦于一战的临时政府已经没有余力考虑这些“非原核心领土”的独立与否了。到了十月革命,原俄罗斯帝国疆域的内部局面已经越来越糟,不仅在西线被德奥联军不断驱逐,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1917年12月7日,在多数芬兰人的支持下,芬兰正式宣告了独立,很快得到了当时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支持。

然而,当时的苏俄(或者说还是人民委员会)并不是白白去支持芬兰独立的。早在1917年的春天时(也就是二月革命期间),由于当地警察和军队的逐步瓦解,芬兰内部已经逐渐形成了两派势力,左右派经过近一年的招兵买马都具有了一定的势力,这两方日后被称为红卫军和白卫军。当时为了保障彼得格勒北面的安全,列宁全力支持芬兰内部的红卫军,并希望他们能尽快夺取芬兰政权,赢得独立,成为俄国红色政权的屏卫。但芬兰的红色势力本身更希望建立议会政府而非革命,在不断催促无果后,列宁也被迫放任芬兰国内不管,转而鼓动在彼得格勒的芬兰革命党人。

1918年1月27日,芬兰政府宣布境内俄军向白卫军解除武装,这正式点燃了两派间的导火索,同日,红卫军宣布发起了革命,芬兰内战开始。红卫军方面领导人四换(Ali Aaltonen、Eero Haapalainen、Eino Rajha、Kullervo Manner),白卫军领导人则是名将曼纳海姆。

芬兰内战开始时的地图,红色区域是红卫军控制区,白色则是白卫军控制区,可见虽然白卫军控制区域广大,却几乎不覆盖城市区域,红军则控制着大片交通线、发达地区、重点城市。

就势力控制上,红军一开战就占据优势,他们占据了芬兰大部分的资源,但是缺乏优秀的指挥官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同早期的苏俄红军一样,“赤卫队”本身并非十分强悍的作战力量。而相对的,曼纳海姆领导的白卫军更加强悍,组成人员并非很多人认为的“准军事部队”,不少其实是前服役人员、老兵甚至是在德国接受过训练的猎兵(1450-1900人),这些人几乎占到了初期白军的三分之二,白卫军开战时的3.5万人和红军的3万人相比,实际的质量差距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战斗意志顽强,红军倒台仍应当是很快的。

然而,一直支持芬兰红色化的苏俄不可能坐得住,他们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在芬兰境内的6-8万原俄军中,约7000-10000人或整体或零星地加入红军作战,苏联本身也提供了一定的人力援助。相对的,支持白军的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派出了15000人的部队参战。双方在巅峰时期都超过了十万人,战斗在各个城市爆发,红军本来处于虽然无效但积极的攻方地位,但随着1918年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退出一战,能提供给红卫军的援助中不再包括人力,而相对的,德军的增援却不断扩大,白卫军本身实力也不断上升。1918年3月底,芬兰有史以来最大的城市战役——坦佩雷战役爆发,战役持续了约两个星期,最终以白军胜利告终,自此红白军攻守态势颠倒,并于5月以白卫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整场战争中约36000人死亡,其中红军是白军的五倍有余,本来芬兰即将倒向支持白卫军的德国,但因为11月德国投降,芬兰也脱离了德国控制,赢得了真正的独立。

芬兰猎兵,这些部队在芬兰内战中是最精锐的作战力量,曾在1915-1917年在德国受训

在芬兰内战期间,白卫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向苏俄方面声明,战争不会波及苏俄,只在芬兰本土进行。这也最终让曼纳海姆未能进攻东卡累利阿等区域,但这并未让芬兰多恨苏俄本身。在1920-1930年,芬兰与苏联的关系甚至逐渐转好,在此期间,芬兰积极寻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联盟关系,向南与爱沙尼亚积极接触,并积极建立起与英法的友好关系。

细细分析这些其实很奇怪。芬兰内战本身的背后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和苏俄之间的角力,苏俄是英法的敌人,德二也一样。但是当德国支持的白卫军获得胜利时,英法到最后却又可以支持他们,理由更像是民主主义的政治本质。可见一战之间的敌对关系是并非绝对的,很明显一战最终没有造成战后的阵营分化,甚至可以说,世界大战本身根本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仍然远超了政治目标的力量。

说了上述那么多,芬兰的独立本身触及到了苏联的一个根本利益——列宁格勒北部边境的安全。本来支持的红卫军倒台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的一环倒塌了,在这种情况下,苏俄不会再允许一个意识形态不同且威胁重点区域的国家存在。所谓的“缓冲区”,只是苏联寻求收复旧俄罗斯帝国的疆域的霸权的一个节点而已。

1939年10月14日,苏联提出了第一次要求(最上方虚线),芬兰随后于10月23日提出对应要求(最下方蓝色虚线),苏联虽然稍微减少了要求,但仍不足以满足芬兰的对应要求。芬兰于11月3日提出了最后的要求,割让Tenjoki(现俄国圣彼得堡市郊区一个城镇),无法满足苏联的要求

1937年,斯大林确立了今后的政策方针——收复原俄罗斯帝国疆域,苏联不断对不属于本土的旧俄国区域施加压力,苏波战争中丢失的东波兰、本属的波罗的海三国等一个个倒入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还可能只是想要要两块芬兰的“缓冲区”吗?整个芬兰都是他们的缓冲区,这种说法是并不为过的。在初步的要求上,雷巴奇半岛、汉科半岛这些要点很明显就是对拿下芬兰的赤裸裸的表现。即使这不够让人信服,有一点证据也是毋庸置疑的:在1809年俄国吞并芬兰地区时,其要求的原因完全一致——屏卫圣彼得堡。

当然,苏联能意识到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因而仅仅割让缓冲区也可以作为权宜之计,但是芬兰的反向要求打破了这种“晚侵略”的策略,芬兰仅仅允许割让一座城市,虽然能让列宁格勒以北的缓冲区翻倍,但远远不足以让苏联有能力威胁芬兰南部的重要桥头堡——维堡(维普里)。这意味着即使缓冲区割让,一旦芬兰敢于敌对苏联,他们仍然能很快地打击列宁格勒区域,苏联也远不足以有足够的缓冲区域反制,不仅如此,芬兰-爱沙尼亚构成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封锁也完全没能打破,苏联在波罗的海仍然毫无话语权,预备德国的行为也将难上加难。

这样一来,不管苏联以何等借口,何种方式,好好解决芬兰问题都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虽然无法判断“收复旧土”的苏联和“保卫独立”的芬兰哪一个是正确的,但把公认的,甚至是自己都承认的独立打破的苏联,无异于是不想咽下苦果,干出了一件极其缺德的事情。

本文资料来源:

英文维基百科Winter War/Background of the Winter War/Finnish Civil War/The Red Guard/The White Guard等条目,百度百科“冬季战争”条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芬兰加入北约:谁才是真正的地缘政治大师? | 循迹晓讲
一触即发,苏芬战争1939-1940
历史上和乌克兰一样大战苏俄的国家,最后结果咋样了?
“芬兰加入北约,俄罗斯紧张什么?”盘盘苏芬战争吧
为苏维埃而战的中国志愿兵
国内战争时期的“白卫军”首领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