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海军史话(1.5)

书接上回,其实本来这期内容应该和上期写在一起的,但因为字数限制,所以单独另开一篇

提尔皮茨与两次舰队法

1897年6月15日,刚刚上任不久的提尔皮茨向德皇提交了一份关于德国舰队的构成和用途的备忘录。 这份备忘录首次将德国海军的主要敌人设定为英国,并将主要冲突地区划分为在黑尔戈兰和泰晤士河之间。 尽管威廉二世痴迷于海军,但其最初并不确定德国海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当时有两种观点,分别是以巡洋舰等小型水面舰艇所组成的巡洋舰队或是主要以战列舰组成的大型舰队。威廉二世和前任海军部长霍夫曼最初被巡洋舰的全球航行能力所吸引,希望德国国旗能够展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认为价格相对低廉的巡洋舰更加适应德国的海上战略。但是提尔皮茨倾向于发展战列舰,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巡洋舰作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德国几乎没有可以用于补给这些船只的基地,因此目标被设定为拥有尽可能多的战列舰来对抗英国舰队,并最终说服了德皇。

根据提尔皮茨的计划,德国海军应该在本国海域拥有两个战列舰分舰队,而一个分舰队包含8艘战列舰,加上一艘作为舰队旗舰之用,因此德国必须建造17艘战列舰。在本国海域还应拥有侦察用的大型巡洋舰2艘和小型巡洋舰8艘;为了保护海外领地及侨民,应当在海外基地配置大型、小型巡洋舰各5艘。在当时,平时在海外舰队的重要性非常高,其派遣军舰的多少也是其国力的一种指针。此外,作为预备兵力,还需保有战列舰2艘、大型巡洋舰1艘和小型巡洋舰2艘。计划耗资4.08亿马克,即每年5800万马克,称为《舰队法》。 

该提案在几个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清楚地说明了海军的需求、制定了未来七年的计划,并且根据德国外交政策来证明舰队存在的合理性:英国在此之前一直是友好的,现在它正式成为敌人。 德皇同意了这个计划,提尔皮茨随后与一组海军专家一起到黑森林的圣布拉辛聚会,起草一份海军法案,并提交给国会。

由于当时德国社会仍然存在极大的反对海军扩建计划的浪潮,因此如何使这份计划在国会获得通过将成为关键,提尔皮茨则展现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展开了一系列游说活动以鼓动全国来支持造舰计划。他先是接连拜访了萨克森国王、巴伐利亚摄政王、巴登和奥尔登堡大公以及汉萨同盟城市的议会,随后10月19日,法案草案正式被送交给德国国会后,提尔皮茨又花了很长时间和议员们沟通,他非常耐心的向议员逐个解释法案的内容、海军的目标乃至于一些军舰的技术细节,并邀请他们参加非公开会议讨论法案细节,安排他们参观军舰和造船厂。德皇和首相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同时也强调,舰队只是为了保护德国,让即使是一流的强国在进攻德国海岸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提尔皮茨还同时在民间展开了一场旨在普及海军的宣传活动。海军还设立了一个新闻局,以确保记者能够得到全面的简报,并礼貌地回答任何问题并驳斥所有反对意见,为了方便记者报道,他们甚至会提供预先写好的文章。 大学教授们则应邀就保护德国贸易的重要性发表演讲,同时还成立了一个德意志海军联盟,以在国内普及海军知识及其对帝国的重要性,包括发行科普杂志和书籍等。在1890年代,德国出现了许多沙文主义团体,其中势力中最大的是泛德意志协会,其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提出夺取英、法等国殖民地,再吞并欧美小国,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国等,这些民族沙文主义言论也经常被德意志海军联盟利用,以宣扬建立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性。 

很快,海军联盟的注册会员就从1898年的78,000人迅速速增加到1901年的600,000人,到1914年则已经增加到110万,其中不乏军工和钢铁巨头弗里茨·克虏伯和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的总裁阿尔伯特·巴林等工业界、海运界和银行业巨头,他们支持这份计划的核心原因则当然不难理解:海军军备建设所带来的是稳定的长期订单,除了能满足本国海军和重工业界的利益之外,由此带动的还有日后德国造船业和相关产业的腾飞,这毫无疑问是一块超级大蛋糕。就算不提那些长期利益,现在提案中的那些东西就已经能让德国的工业巨头们流口水了。提尔皮茨明则把握了这一要害,把海军建设和议会中的利益集团这两者直接关联了起来,并以此为理由在法案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舰队的编制和规模以及每一艘军舰的替换年限都应该通过法案明确规定。

位于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和其中正在生产的大口径舰炮,以克虏伯为代表的一系列德国工业界巨头是造舰计划最大的受益人之一
位于基尔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在第二帝国时期先后建造了10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84艘潜艇
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在20世纪早期的宣传册,以及其下属的大型邮轮皇帝号与祖国号。海运巨头是海军计划的另外一个重要支持者。

尽管仍然有许多人基于各种理由反对造舰法案,例如一部分反对者抗议说该法案放弃了国会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即每年审查支出的权力。 保守派则认为花在海军上的开支是浪费,如果有钱就应该花在陆军上,这将是任何可能发生的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反对该法案的自由激进联盟的欧根·里希特指出,如果德国现在真的打算拿起三叉戟来与其他国家的海军相匹敌,那么这样的海军仍然是不够的,而且之后的造船竞赛将永无止境(事后证明这位议员说对了)。 社会民主党的奥古斯特·倍倍尔 (August Bebel) 则争辩说,一些议员是恐英症患者,他们希望与英国开战,但想象这样一支舰队可以与皇家海军抗衡的想法是疯狂的。然而,1898年3月26日,提尔皮茨的法案以212票对139票的多数票被通过。德皇周围的所有人都为他们的成功而欣喜若狂。 作为海军部长的提尔皮茨被提升为普鲁士国务院的一个席位。 他作为创造了这一奇迹的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得到了保证,他将在接下来的19年里一直处于政府的中心位置。

根据《舰队法》,包括现有舰船在内,德国海军将在1904年拥有19艘战列舰,另外还要建造8艘装甲巡洋舰、12艘大型巡洋舰和30艘小型巡洋舰,这将使德国海军的实力达到可以对抗法国或俄罗斯的程度,但仍明显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但该法案真正的核心不在于此,其条款中同时规定,每到一定年限必须定期的更新一次舰艇,而且是无限期地,其中战列舰役期25年;大型巡洋舰役期20年。同时每年拨款500万马克用于管理海军,造船总预算为4.08亿马克——这意味着对海军舰队的投资将成为长期、并且受到法律条款明确支持的举动。 

法案通过两年后,一切又变了。 1899年10月,英国人和布尔人在南非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 1900年1月,一艘英国巡洋舰先后拦截了三艘德国邮轮,并在其中搜查了用于支援布尔人的战争物资。 德国被英国的这一举动激怒,于是第二次舰队法的机会出现了。 第二次造舰法将战列舰的数量从19艘增加到34艘,该法案的时间跨度也直接增加到了17年,从1901年一直到1917年,最后几艘船则会于1920年完工。根据这个舰队法,德国舰队的总数几乎被翻了一番,其核心的战列舰分舰队被扩充到四个,其中两个为常设分舰队,另外两个则作为预备,再加上担任旗舰的2艘战列舰,总数将达到34艘。不过,在1900年时期,德国海军实际拥有的战列舰中,根据舰队法新建的一等战列舰不过5艘而已,在建的也只是9艘,当时只能权且用陈旧的三等战列舰以及岸防战列舰临时编入战列舰分舰队。但是,正是由于舰队法的制定,大规模的造舰计划才得以被强有力地推进,主力舰的建造几乎能以每年两艘的速度快速进行,而如果计划完成,德国海军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海军,虽然此法案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敌人是谁,但任何明眼人都能猜的出来了。

同样在这份法案中,提尔皮茨还提出了他的核心理论,也就是后来的风险舰队理论。这份理论的关键在于,将德、英两国海军维持在2比3的规模, 虽然德国舰队的规模会比英国海军小,但提尔皮茨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帝国,它不可能将其所有兵力都用来对付德国,从而会减少它在对德作战中的可用兵力,而德国却可以在主要战区集中其大部分兵力,从而让双方的实力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情况。这样即使英国最终在海战中战胜德国,也会遭受相当的损失,这样当然会动摇其全球霸权的核心,从而不得不让英国谨慎的考虑与德国交恶是否值得。还有一点在于,提尔皮茨相信按照以往的惯例,英国海军在开战后一定会积极进攻,此时德国海军便可以先透过水雷、潜艇等来削弱其数量优势,接著让双方在黑尔戈兰岛与泰晤士河之间的水域进行决战;而德国拥有比英国更加优良的训练、更有效率的战术、领导能力更好的军官(至少他认为是这样),因而可以在海军对抗中击败对手。

1900年6月14日,德国国会通过了第二次海军法,计划让舰队规模增加至38艘战列舰、20艘大型巡洋舰和38艘小型巡洋舰,外加96艘鱼雷艇。不过,提尔皮茨还规划了更加宏大的造舰方案。1899年9月,他向德皇请求扩增舰队,至少拥有45艘战列舰,后续他又向国会游说,希望使舰队整体达到48艘战列舰。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没有为建设计划设定总成本限制,当时海军的开支已经被认为过于庞大,无法通过税收来满足:德国国会在不与德国各州进行谈判的情况下扩大税收的权力有限,这在政治上被认为是不可行的。为了能够通过法案,国会不得不对一些政党的要求进行让步,例如对进口谷物征税,以换取他们对海军法案的支持。

根据提尔皮茨的计划,德国海军在1899年到1904年间建造了5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每艘舰耗资2200万马克。随后是1901年至1906年间的5艘布伦瑞克级战列舰,每艘的成本略高于2400万马克,接下来是1903年至1908年间建造的5艘德意志级战列舰,每艘造价为2450万马克。

1899年后,德国海军将巡洋舰重新分为两种,排水量低于5500吨的为小型巡洋舰,高于5500吨的则为大型巡洋舰,前者在当时包括了被设计在战列舰队内作侦察、护航舰艇使用的通报舰,完全过时的老旧三等巡洋舰亚历山德里娜级,为执行境外任务而建的四等无防护巡洋舰,以及代表妥协设计、既可作舰队任务亦可作境外任务的三等防护巡洋舰和归入二等的伊伦娜级(其它二等巡洋舰自1899年起被划为大巡洋舰)等。后者则包括当时德国海军的早期的6艘吨位较大的防护巡洋舰:奥古斯塔皇后号和五艘维多利亚·路易丝级,以及现役和后来新建的全部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方面,根据两次舰队法,先是建造了一艘由俾斯麦侯爵号改良而成的海因里希亲王号,于1902年完工。随后是两艘阿达尔伯特亲王级和随后两艘类似的罗恩级,于1904-1906年间服役,每艘造价约1700万马克。最后的一级传统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在1904年至1908 年间紧随其后,估计耗资2030万马克。而小型巡洋舰方面,德国海军在1897-1904年间先后建造了10艘瞪羚级小型防护巡洋舰,随后是八艘不来梅级,其中不来梅级的吕贝克号是第一艘配备涡轮发动机的德国巡洋舰,该发动机随后也在S-125级鱼雷艇上进行了试验。 涡轮机在高速行驶时更快、更安静、更轻、更可靠且更省油,英国海军在1901年率先试验了这项新技术,提尔皮茨也立刻指示德国海军跟进,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开发涡轮机。 但是由于到1903年仍然没有可靠的国产设备出现,因此最终选择购买了英国帕森斯涡轮机。

根据两次舰队法,德国海军还在1899-1907年间相继建造了48艘1898型远洋鱼雷艇,这些舰艇的性能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驱逐舰,但德国海军仅将其他国家的驱逐舰当作一种大型的、能够远洋航行的鱼雷艇,因此未采用驱逐舰这个称呼, 而是称为Hochsee-Torpedoboot(公海鱼雷艇)。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在外观上与前级皇帝腓特烈三世级类似,但覆以范围更广的装甲带和一块齐平的主甲板,而不像前级采用较低的后甲板。她们都装备了240毫米口径的双联装主炮,但布局更为合理。
不伦瑞克级是前级维特尔斯巴赫级的改良版本,主炮和副炮分别升级为280毫米和170毫米口径炮。
德意志级是德国海军最后的前无畏舰,她们与前级不伦瑞克级类似,但具有更强的装甲防护,副炮亦进行了重新布置。其建于1903年至1908年之间,但均是在英国革命性的“全装重型火炮”战列舰无畏号1906年下水后才完工。因此,德意志级在投入服役前便已显过时。
海因里希亲王号装甲巡洋舰,其设计是对前级俾斯麦侯爵号的改进版本,并改用更小口径的主炮(240毫米)以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更全面的装甲保护。
阿达尔伯特亲王级和罗恩级是海因里希亲王号的进一步改良版本,主要采用了双联装主炮,并增加装甲的覆盖面积
沙恩霍斯特级比早前的罗恩级尺寸更大,额外的尺寸主要用于将四门210毫米主炮增加至八门,她们是德国最后的一级传统装甲巡洋舰
德国海军最初的两代小型防护巡洋舰瞪羚级和不来梅级,均装备了十门105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两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她们的用途十分广泛,从海外巡航到舰队侦察等均可胜任。
曾被用于测试涡轮机的S125号公海鱼雷艇,属于1898型,该级是德国第一种大型远洋鱼雷艇

和海军规模的急剧扩充以及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相对的是,德国海军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也急剧增加了在海外水域的活动,并积极在海外争夺殖民地以及进行军事干预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在亚洲,早在1868年至1871年间到中国旅行后,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就开始极力游说德国政府,将胶州湾作为可能的海军基地。 1896年,时任东亚分舰队司令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少将亲自考察了该地区以及中国的另外三个地点,决意建立海军基地。 奥托·冯·迪德里希斯少将之后东亚取代提尔皮茨,将重点放在胶州湾,尽管柏林海军部尚未正式确定基地位置。

1895年,德国海军组建了远东巡洋舰舰队”(Kreuzerdivision in Ostasien),由海军少将保罗·霍夫曼指挥,包括一艘现代的伊伦娜号防护巡洋舰和三艘老旧的小舰艇。在霍夫曼的请求下,海军部随后用皇帝号铁甲舰、威廉王妃号和鸬鹚号巡洋舰替换了三艘老旧舰艇,这些舰艇随后参加了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之后德国曾想和清政府租借港湾,但遭清政府拒绝。于是1897年,德国以所谓巨野教案为理由,出兵强行占据了胶澳地区。并于1898年3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称为胶州湾租借地。

由于这片领土严格来说不是殖民地而是租地,而且由于它对德国海军的重要性,它没有置于国家殖民地办公室(Reichskolonialamt)的监督之下,而是置于国家海军办公室(Reichsmarineamt,RMA)的监督之下。由于其重要性,德国在胶州湾先后投资超过1亿美元,将青岛建设成其在亚洲最重要的军港和要塞,并在1900年兴办了造船厂,至1913年共建造各式船只20余艘,相关的后勤保障和附属设施(包括青岛啤酒厂)也随后建立,德国海军的东亚分舰队也很快将这里作为基地使用。之后,东亚分舰队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负责监视美国海军在亚洲的行动,并被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趁机在菲律宾占领另一个殖民租借地,但最终没有成功。1900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德国海军东亚分舰队和海军陆战队便从这里出发,参加了进攻大沽口炮台的行动。同时,德国还在天津租界和长江等地部署有内河炮舰等舰艇,以保护其殖民利益。

1907年德占时期的青岛船厂
青岛的德国总督府以及海军军官俱乐部,这两座建筑至今仍然存在
驻青岛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参加阅兵

除了亚洲外,德国海军还先后设立了西非巡洋舰分舰队、东非巡洋舰分舰队和美东巡洋舰分舰队等临时和永久编制,以保护其在世界其他各地的利益,并协助镇压殖民地的反抗活动。1899年,德国乘美西战争的机会,出资购买了关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1903年,德国又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协议,得到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此后它推出一项横跨欧亚的铁路计划,计划连接柏林和巴格达,中途经伊斯坦布尔,以把德国势力渗入奥斯曼帝国,同时让德国人可以在波斯湾建立港口,在于此地部署舰队,就能威胁到对英国而言至关重要的印度航运线的安全。德国的决策者还分析了在拉丁美洲的玛格丽塔岛建立基地的可能性,并对加拉帕戈斯群岛表现出兴趣,但由于在南美洲北部建立分布广泛的基地补给将十分困难,德国当局很快放弃了任何此类提案,脑洞大开的威廉二世甚至还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考虑过入侵美国,但因为实在过于不切实际加上美国海军的实力增强,最终放弃了计划。

一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德国海军曾长期派驻在东非的燕子号四等防护巡洋舰,该舰从1889年至1893年被派驻德属东非,曾协助镇压了阿布什里起义。
德国人计划的巴格达铁路,又称“柏林-巴格达铁路”,是一条由1903年开始兴建,连接柏林与当时奥斯曼帝国巴格达的铁路,当中有1600公里路线通过现时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如果铁路完工,德国将可取得美索不达米亚的疑似油田,同时也连接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后者将可为德国殖民帝国东部提供直接连结,避开了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同时为德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活动提供稳定的基地。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这条铁路距离预定目标还有960公里(600英里),最终在1941年才完全通车

英德交恶与造舰军备竞赛的开始

自从德国在1871年建国后,俾斯麦一直采取大陆政策,专心于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他煽动英、俄两国互相对抗、与奥地利结盟、阻止帝俄扩张和孤立法国。1873年,德、俄、奥结成三皇同盟,是一个很模糊的军事盟约,三国之间存在利益矛盾,所以三皇同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同盟。俾斯麦原以为法国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才能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中恢复元气,可是1873年提前付清了50亿法郎赔款,迫使德军撤出法国。俾斯麦不愿意法国重新强大起来,在1874年借口法国图谋报复,在边境集结军队,引发战争危机。俾斯麦相信三皇同盟刚刚建立,俄国不会反对德国对法国的行动,但俄国不希望德国过分强大,而法国又是一个能有效牵制德国的国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评俾斯麦的行动,表示俄国不会视而不见,俾斯麦只好放弃行动。

1878年,俾斯麦再次主持召开柏林会议,它对德国而言不仅是一个修订圣斯特法诺条约的会议,还是一个显示德国实力的机会。会议中,德国极力讨好英国和奥地利,而俄国原有的利益在会议几乎完全失去,使德俄关系恶化,三皇同盟已名存实亡。到了1879年10月,德奥最终结成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攻击,另一方应加入战争;意大利王国因为与法国争夺突尼斯而在1882年加入该盟约,组成三国同盟。1879年德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俄国粮食入口,到了八十年代,德俄关系基本上无法维持,这时法国主动出击,1887年提出法俄结盟,并提供贷款帮助俄国解决财政困难。

德奥俄所缔结之三皇同盟条约最终在1887年期满。此时俄奥正逐鹿于巴尔干(保加利亚问题),争议至烈,颇难缓和。因此俄国随后向德国提议,在排除奥国的情况下,由德俄单独续约。俾斯麦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在来年6月18日,两国在柏林签订德俄中立密约,即著名的“再保险条约”(Ruekversicherungsvertrag),规约缔约国一方受攻击时,另一方须保持中立,以便使法国在欧洲大陆孤立无援,在三国同盟之外再加一道保险。

由于当时和法国以及俄国在争夺殖民地的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冲突,英国和德国当时尚维持着不错的关系,1879年,德国还曾向英国提议组建德英同盟,但英国坚持“光荣孤立”政策,俾斯麦又寻求联俄,故英德同盟未能实现。但是英外长索尔兹伯里侯爵在和德国大使的交谈中还是承诺:“德俄交兵,英当对德友好,且可予以援助;英国亦自信可以阻止法国之助俄。”1889年,俾斯麦再次派遣其子赴英,商讨德英同盟问题,但是索尔兹伯里(此时已为首相)请其稍缓,俾斯麦为此深感惋惜,说道:“此事只有待将来由英国发动耳”。

然威廉二世上台后不久。1890年7月,“再保险条约”期满后,俄国请求续约,但是遭到威廉二世拒绝,再加上英德在同月签定赫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德国放弃了位于东非的桑给巴尔的殖民地,将其转交给英国,英国则把位于北海东部的小型群岛赫尔戈兰岛让给德国,以便其海军可以使用该岛来控制基尔运河和通往德国北海港口的航线,并作为其在北海的前哨站。此举虽然暂时改善两国关系,但条约导致俄国此后完全投向法国,因为英俄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地竞争非常激烈,两国随并在1892年订立法俄同盟,使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努力毁于一旦。

位于北海上的小型群岛赫尔戈兰岛,在得到该岛后,提尔皮茨下令在该岛南端修建了防波堤,将其改建为一处可供轻巡洋舰级别舰艇停泊的海军基地,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该岛一直是德国海军在北海的前哨站

威廉二世随后大力推行的“世界政策”对德国的外交而言更是一场灾难,其中最恶劣的影响便是把本来一直保持着较好关系的英国彻底推到了敌人一边。1890年英国将重要的北海海军基地赫尔戈兰岛让予德国时,尚未以其为敌手。然而1895年原本亲德的索尔兹伯里首相在科斯岛帆船赛上与威廉二世会谈后,小皇帝狂妄自大的个性给其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对德国的态度也为之改变,1895年,英国进攻南非的布尔人国家德兰士瓦共和国时,威廉二世作出了抗议,并批准向布尔人提供秘密援助,最后英国行动失败,威廉二世竟公开向德兰士瓦共和国拍发了一份祝贺其胜利的电报,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并派舰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示威。虽然如此,英国外交大臣约瑟夫·张伯伦鉴于英国孤立(长年以来,英国在亚洲的主敌为俄国,在欧洲和非洲的主敌为法国),曾力主建立英德同盟。但是当这个提议被送到德国时候,威廉二世竞然拿着张伯伦的密信,向沙皇尼古拉二世炫耀说:“英国有在欧洲大陆寻觅陆军替共效死的企图,但是这种笨事,我们德国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与此同时,英国自布尔战争之后深感“光荣孤立”政策对其全球帝国的危险,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在欧洲大陆寻求盟友。张伯伦被拒后并不打算就此收手,此后仍多次寻求英德结盟,甚至一度建议组成英美德三国同盟,并且暗示,如果结盟要求再被德国拒绝,则英国只能与法俄结盟了,在1898年,英德还再次签定秘密协定,约定瓜分葡属非洲,以防德国干预即将进行的第二次布尔战争,而德国亦答应不再支持布尔人。但是威廉二世仍然继续对英国的结盟提议不屑一顾,并且回复说,如果英国执意想要结盟,那就加入三国同盟好了。在多次寻求与德国结盟不成后,英国终于彻底放弃了这一想法,因此其转变了态度,开始寻求与法俄结盟的可能,1904年,英国首先与法国进行了协商,以解决双方在埃及、摩洛哥、纽芬兰、新赫布里底、暹罗和尼日利亚等地的利益冲突,英法之间的联盟开始初步形成,1907年,英国又和俄国进行了类似的协商,以解决双方在中亚等地的利益冲突,后来所说的协约国在此时已经初步成型。

说回海军方面。皇家海军此前一直坚持着《1889年海军防卫法案》中首次提出的两强标准,即其海军实力必须强于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国家之海军规模总和,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英国的造舰速度相比德国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从1889年到1902年,英国海军增加了32艘战列舰,而德国海军是14艘。但是,德国在殖民扩张和海军军备上咄咄逼人的姿态令英国人愈加警觉,特别是威廉二世在布尔战争时发表支持布尔人的言论使伦敦非常不快。

当德国通过第一次舰队法时,由于当时德国宣传此法案仅针对法国和俄国,另外一方面英国认为这只是常规性的军备更新罢了,因此皇家海军对此并未予以太多关注。但不久后第二次舰队法的通过开始让英国感到警觉,因为如此之大的扩充显然不可能仅仅是针对法俄两国的了。为了应对德国的挑战,皇家海军很快开始调整战略部署,这包括在1902年首先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1904年,约翰·费舍尔担任了第一海务大臣以及海军部的领导人,自上任起,费舍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对抗德国海军不断扩张而升高的威胁,包括将训练课程现代化、裁撤无用的旧式舰艇、将分散于各处的分舰队合并改编为四大舰队,并指派其中三支驻扎在欧洲,并研发新式军舰等。

1904年,英国同它长年的海上劲敌——法国签署了具友好性质的《英法协约》,而1905年,俄国海军于日俄战争中丧失了两支主力舰队,让英国两个传统的海上假想敌都不再对自身构成威胁、当前的情势对自身更加有利,并可专心集中主力舰队于北海,使提尔皮茨的风险舰队理论破产。费舍尔甚至提出过更加激进的想法:在德国海军发展壮大前就对其军港发动主动袭击,给德国舰队来一次“哥本哈根模式”(指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袭击丹麦海军的举动)加以摧毁,但基于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这一想法未被批准。1906年10月,费舍尔又说道:“我们唯一可能的敌人便是德国。德国的整支舰队一直都集结着,他们有能力在几小时内抵达英格兰。因此我们必须保有一支两倍战力、同样时间内抵达德国的强大舰队。”后来这番话被精简下来,成为“对德双倍原则”。

费舍尔在对德战略中丢出的另外一个杀手锏就是一系列新式军舰的陆续服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便是1906年2月下水的新式战列舰——无畏号,该舰采用了革命性的新设计,远比以往所有的战列舰都要强大,此后无畏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概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以前的所有旧式战列舰也因此被冠称为前无畏舰,不久之后,另外一种革命性设计战列巡洋舰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其集合巡洋舰的机动能力和战列舰的火力的特点,一样让全世界的所有传统装甲巡洋舰全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过时产物。虽然该设计并非英国独有的概念,因为世界各地都在建造类似的船只,也不是专门为了对抗德国海军扩张而设计的,但其仍然起到了预期效果,导致德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海军建造计划。 

英国海军的设计革命以及人员和训练方面的改进使得德国人原本的假设开始变得站不住脚,即一支拥有三分之二规模的舰队就有可能在战斗里击败对手或者至少也是两败俱伤。 到1906 年,从1872年到1912年,德国的军费累计增长了340%,而且在大建海军时候还要同时扩建陆军,扩军已经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现在眼前的情况下,要么必须继续花费巨额资金来进一步发展海军,要么就只能认输放弃海军扩张。 1905年9月,提尔皮茨决定接受英国的挑战,继续海军计划,并得到伯恩哈德·冯·比洛宰相和德皇的同意,而德国海军的无畏舰此时仍处于规划阶段,更大的军舰自然会更贵,而且还需要扩建港口、船闸和基尔运河,所有这些都将非常昂贵,当时估计排水量为19,000吨的新无畏舰的估计成本为3650万马克,战列巡洋舰为2750万马克。

由于政府预算平衡不断增加以及德国国会反对增税,该法案遭到了来自各个政治派别的强烈反对。但当时恰逢威廉二世于1905年3月31日访问摩洛哥丹吉尔,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战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力,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虽然最终以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达成协议告终,但仍然造成了持续的紧张关系。因此《舰队法》第一修正案还是于1906年在国会被通过,计划每年建造2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资金还拨付用于拓宽威廉皇帝运河及扩建码头设施,以便容纳更大型舰只,英国和德国之间的造舰军备竞赛由此进入高潮。

1907年,在尽可能保密的情况下,德国海军建造了其的一批无畏舰,即四艘拿骚级战列舰。这些舰艇在1910年全部完工,造价超过了预期,平均每艘3740万马克。 1910年,她们从基尔转移到威廉港,那里已经完成了两个新的大型码头,还有更多正在建设中。在英国开始建造其第一级战列巡洋舰无敌级的消息传出后,德国海军最初误判了其性能,预计其将装备六门或八门9.2英寸口径主炮,因此决定建造一艘新的装甲巡洋舰和其抗衡。但当无敌级的细节曝光后,重新设计已为时过晚,并且由于没有申报重新设计的拨款,所以工程按原计划进行,这后来成为德国的最后一艘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第一艘德国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则于1908年3月开始服役。其设计被认为是成功的,但3550万马克的成本还是大大高于1906年的拨款,当时德国海军并未正式设置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因此冯.德.坦恩号和其所有的后续舰在分类上仍然属于大型巡洋舰,使用这一分类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出于预算考量,因为海军得以采用提尔皮茨计划的巡洋舰预算来建造主力舰,而不必向帝国议会提请新的法案。它也响应了一些党派的诉求,通过转而建造结合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特点的“一体化舰型(Vereinigungstyps)”的同时,还能够节省单位数量的资金。

在1905-1907年间,德国海军在小型巡洋舰方面上先是建造了4艘柯尼斯堡级,她们是之前不来梅级的改良版本,随后是两艘德累斯顿级和两艘科尔贝格级。从1907年开始,所有新建造的德国鱼雷艇都使用蒸汽轮机为标准动力,从1906年开始,德国海军陆续建造了65艘1906型大洋鱼雷艇,这是海军的第二级远洋鱼雷艇。此外,德国海军在1904年开始进行关于潜艇的试验,其第一艘潜艇U1号于1906年服役,不过这艘潜艇没有太大的实战价值,更多是用于测试。

德国海军的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虽然普遍认为是为了对抗英国无畏舰而建造的,但其设计实际可追溯至1903年。拿骚级的主炮为在六座双联装炮塔内以独特六边形排列的十二门280毫米炮,与其它许多无畏舰不同,其仍然使用老式的三胀式蒸汽机,而非新式的蒸汽轮机。
建成即过时的倒霉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在战前她主要被用于训练
德国海军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其设计是为了回应英国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该舰的280毫米主炮与假想敌的305毫米主炮对比起来要弱,但航速稍快,装甲防护也要更好一些。
逐次改进的柯尼斯堡级、德累斯顿级和科尔贝格级
S169号鱼雷艇,属于1906型
德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U1号,该艇使用煤油发动机作为动力,只有一具鱼雷发射管,携带鱼雷三枚。这艘潜艇在各方面上都过于原始而且有很多问题,例如其煤油发动机噪音大而且烟雾重,而且还不能倒车,只能以最大功率运行。所以她只被用于训练,但有趣的是该艇反倒因此幸存到了今天,目前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中展出。

走向世界大战

1908年8月,英王爱德华七世在克龙贝格拜访了他的侄子威廉。 他收到了一份概述英国担忧的文件,但他决定不提出海军开支问题,因为这可能会破坏融洽的气氛。 威廉高兴地向负责外交事务的常任副国务卿夏尔·哈定格表示,他认为德英关系很好。 哈定格礼貌地表示不同意这个观点,指出英国对德国海军建设的担忧可能会导致自由党政府要求议会扩大英国海军的造船业,从而导致海军竞争,这将大大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威廉尖锐地回答说,英国没有理由担心,德国海军法案并未威胁到两国海军的相对实力。这场会谈虽然实际上没有达成任何决议,但是威廉二世离开克朗伯格会议时却相信他已经说服英国人相信德国的立场是公正的。

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英国和德国的紧张局势。 1908年秋,英国驻柏林海军武官报告说德国正在建造一艘额外的战舰; 实际上,造船厂席肖曾要求政府提前签订建造一艘定于1909年建造的船舶的合同,以避免解雇但泽(现为波兰格但斯克)的工人。 然后在10 月28日,《每日电讯报》发表了据称是对德皇的采访。 《每日电讯报》将这篇文章发给威廉二世试阅后,威廉将其转交给比洛宰相,后者误会了德皇的意思,随后将其转交给外交部并允许其刊报,结果又造成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发表的文章中,威廉二世对英国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指责,在里面说英国人“像三月野兔一样疯狂”,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德国是他们的好朋友,德国海军建设不是针对英国的,而是针对日本的(.....很难想象他说这句话时候的精神状态)。 《每日电讯报》事件在英国被不同程度地视为威廉二世精神失常的证据,或者它是影响英国公众舆论的险恶计划的一部分。 德国人也对此深感震惊,民族主义者和保守派对威廉宣布与英国建立友好关系感到愤怒,而左翼社会民主党则认为国会需要对德皇施加更多控制。 威廉二世则迁怒于比洛宰相,因为他并未允许比洛刊登这篇报道,这是1909年7月比洛离职的一个促成因素。 

德皇威廉二世与英王爱德华七世

随着造舰竞赛愈演愈烈,德国在海军上的支出稳步上升。 1907年,德国的海军支出为2.9亿马克,1908年上升至3.47亿马克,占国家预算的24%,产生的预算赤字为5亿马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海军开支急剧增加,德国的国债增加了10亿马克。 虽然每艘德国战列舰都比上一艘贵,但英国已经设法降低了后续几代战列舰的成本。 随后的英国战列巡洋舰价格虽然更高,但仍然低于德国建造的战列巡洋舰。 总体而言,德国船只的造价比英国船只贵30%左右。 这一切都导致德国国会越来越反对任何进一步的海军扩张,尤其是当英国显然打算赶上并超过德国的任何扩张计划时。到1908年,海军已经开始有人抱怨用于建造新舰的资金不足和船员短缺时,财政部长赫尔曼·冯·斯坦格尔因此选择了辞职,因为他认为没有办法解决海军造成的预算赤字问题。

在上届议会拒绝拨款镇压德属西南非洲殖民地的起义之后,1907年的的选举使德国国会重新开始了对军事建设的支持。 尽管困难重重,提尔皮茨还是说服国会在1908年3月通过舰队法的第二次修正案,额外拨下了10亿马克以因应不断增加的新式战列舰建造成本,修正案还使所有战列舰的服役年限由25年降至20年,让提尔皮茨能够尽早对舰队汰旧换新,从而加快现代化进程,并将建造速度提高到每年四艘主力舰。 提尔皮茨的目标是到1914年拥有16艘战列舰和 5艘战列巡洋舰,到1920年拥有38艘战列舰和20艘战列巡洋舰,此外还要拥有38艘轻巡洋舰和144艘鱼雷艇。 该法案包含一个限制,即在1912年每年建造两艘船,但提尔皮茨有信心在以后改变这一点。 他预计现在大量参与造船活动的德国工业界将会支持海军的进一步扩充。

根据提尔皮茨的新一轮计划,德国在1909-10年建造了四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每艘价格为 4600万马克,随后是1909年至1913年间建造的5艘皇帝级战列舰,该级造价略低于赫尔戈兰级,为每艘4500万马克。另外,在1908年至1912年间还建造了两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和一艘作为其略放大和改进版本的塞得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她们的造价都在4200万马克左右。1910 年至1912年间,建造了四艘4,600吨的马格德堡级轻巡洋舰,每艘价值约740万马克,紧随其后的是类似但略微增大且速度稍快的卡尔斯鲁厄级和格劳登茨级轻巡洋舰各自两艘。考虑到当时战列舰主炮射程越来越远的情况,1907年,一所海军炮兵学校在 Sonderburg(基尔北部)成立,以用于研发新的火控设备,同样在当年,德国海军终于拥有了两支满编的战列舰分舰队,因此德皇在当年下旨,将本土舰队正式改名为公海舰队。

赫尔戈兰级战列舰是德国的第二级无畏舰,其设计较之前级拿骚级有了显著改善:她们以更大的305毫米主炮取代了拿骚级的280毫米主炮,并有更高效的推进系统。
皇帝级是德国海军的第三级无畏舰,首次采用了涡轮发动机和背负式炮塔
总体设计类似的毛奇级和塞得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马格德堡级是德国海军的第一级轻巡洋舰,用水线装甲带取代了以前其他小型巡洋舰上的穹甲。

在这些舰艇之后,四艘国王级战列舰于1911年10月至1912年5月开始建造,并于1914年投入使用,耗资4500万马克。在这期间,德国海军继续发展潜艇,在一系列较早的试验潜艇后,1910年开始建造第一艘由双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潜艇,其第一艘实用性的潜艇U19级在1910年开始服役,并新建了26艘1911型大洋鱼雷艇。

从1908年到1911年,德国海军每年建造无畏舰3艘,战列巡洋舰1艘,力图在无畏舰数量上压过英国海军。这个计划极大地刺激了英国海军,因为当时英国内阁中决定建造的英国主力舰仅仅是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各1艘。于是,以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为核心的海军部主要成员就1909年预算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运动。这还获得了海军大臣麦克纳的支持,他与他的部员甚至愿将政治生命作为赌注来全力展开活动。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要造八艘,不要等待(We want eight and we won't wait)”。最后阿斯奎斯首相迫于压力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称先行建造四艘,一旦情况紧急则再度建造四艘。结果1909年计划便成了规模空前的六艘无畏舰加上两艘战列巡洋舰,而1910年以后的建造速度则是三艘无畏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

一浪高过一浪的军备竞赛,加上当时围绕波斯尼亚危机的紧张局势加剧,导致负责寻找资金资助军队的比洛宰相开始质疑提尔皮茨战略的价值,该战略代价高昂,而且似乎加剧了德国的外交孤立,特别是德国的国债在1900年至1908年间翻了一番,而且大部分国家预算都用于军队建设了。 比洛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无力同时拥有欧洲最大的陆军和第二大海军。 尽管德国驻伦敦大使保罗·梅特涅报告说,海军建设正在疏远英国与德国,但提尔皮茨表示,与德国的冲突是基于经济竞争,而不是海军竞争。 提尔皮茨还争辩说,德国已经海军计划上投入了太多资金,并且如果政府退出军备竞赛,为支持海军建设而建立的国内政治联盟将做出不可预测的反应。 面对不断扩大的预算赤字,比洛试图通过一项增加税收的新预算以减少赤字。但是社会民主党拒绝接受增加商品税,而保守派则反对增加遗产税。由于缺乏德皇的信任,面对德国国会的反对也无法提高税收,无奈的比洛宰相最终做出了和财政部长一样的选择——于1909年7月辞职。

国王级战列舰是德国在一战前服役的最后一级战列舰,设计上来讲她们是皇帝级的进一步改良版
德国海军U19级潜艇
1900年至1909年间担任德国宰相的伯恩哈德·冯·比洛最初是世界政策和提尔皮茨计划的忠心支持者,但后来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让其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辞职
1909年《Puck》杂志的封绘,以漫画的形式展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海军军备扩充

比洛辞职后,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新的宰相,他尝试的解决方案是与英国展开谈判,以商定减缓海军建设。1911年7月,当摩洛哥发生骚乱时,德国海军派遣了豹号炮舰前往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爆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或称阿加迪尔危机。德国试图“说服”法国割让刚果中部的领土,以换取法国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 但这次危机的后果是引起英国对德国扩张主义目标的担忧,并导致英国与法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包括海军合作。 提尔皮茨再次将此视为推动海军扩张的机会,并将每年建造四艘主力舰的速度延续到1912 年。1912年1月的选举带来了新一届国会,反对军事扩张的社会民主党成为最大的政党。

考虑到用于海军的支出比例稳步上升,德国陆军同时要求将现役兵力增加到136,000人,以使其规模接近法国。 1912年2月,英国战争部长霍尔丹子爵来到柏林,讨论对海军扩张的可能限制。 与此同时,在英国,第一任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发表讲话称德国海军是“奢侈品”,在德国被报道时被视为是一次外交侮辱。 因此会谈无果而终,变成了双方的一顿互相指责。 霍尔维格主张保持原来军队支出的比例,但由于军官拒绝公开支持他而失败。 提尔皮茨也借此轻易地促使国会通过舰队法的第三次修正案,并对其编制状况作了相当的改正,这也是德意志帝国最后的舰队法。与1900年的相比,这个舰队法中又增加了一个战列舰分舰队,合计战列舰5个分舰队共40艘。一线战斗舰队由第一、二、三战列舰分舰队加上1艘舰队旗舰及侦察分舰队构成。前者包括战列舰25艘,后者包括大型巡洋舰8艘、小型巡洋舰18艘。剩余的第四和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加上4艘大型巡洋舰以及12艘小型巡洋舰则构成预备舰队。除此以外,海外派遣舰队还是和原来一样,由大小型巡洋舰所组成,其数量和1900年的舰队法相当。

除了主力舰外,在1912年的舰队法中,规定一线舰队拥有9个雷击大队,共计99艘,其他还有9艘作为预备。而预备舰队中,则拥有4个雷击大队合计36艘。而潜艇则是一线舰队3个大队共54艘,还有作为旗舰的巡洋舰3艘,预备舰队则为1个大队18艘以及1艘指挥巡洋舰。这样按1912年舰队法规定,在1917年完成全部建造计划之时,德国舰队将计划拥有战列舰41艘、大型巡洋舰20艘、小型巡洋舰40艘、驱逐舰或者雷击舰144艘、潜艇72艘。

然而尽管提尔皮茨制定了如此宏大的计划,但海军的军费开支比例在1912年及之后却有所下降,从1911年的35%下降到1912年的33%和1913年的25%。这反映了军事规划者态度的转变,即欧洲发生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并且放弃了提尔皮茨利用海军在全球扩张的计划。 例如1912年,冯·毛奇将军就评论说:“我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越快越好。” 德皇的弟弟、普鲁士海军上将海因里希亲王也认为现在海军的成本太大了。 在英国,丘吉尔宣布打算为每艘德国建造的主力舰对应的建造两艘主力舰,并重组舰队以将战列舰从地中海转移到英吉利海峡水域。 同时引入了一项根据功绩和能力而不是服役时间来提拔英国海军军官的政策,到1913年,法国和英国制定了计划,为了对德国采取联合海军行动,法国会将其大西洋舰队从布雷斯特转移到土伦,以帮助英国海军分担压力。

1912年,德国宰相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最终结束了海军军备竞赛。 他的目标是与英国达成谅解,以结束德国日益孤立的地位。 当时俄罗斯的军事扩张迫使德国人优先考虑在陆军上的支出,因此减少在海军上的支出,这一政策被称为Rüstungswende或“军备转折点”。 该倡议导致了霍尔丹使命,其中德国提出接受英国的海军优势,以换取英国在一场可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该提议最终被拒绝了,因为英国认为这样的条约对它没有任何好处,因为它的海军优势是安全的,但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赞成对德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

在近代国际关系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豹号炮舰,该舰是6艘鸡貂级炮舰的最后一艘,于1900年服役。其光荣事迹包括:1905年,被派往巴西的伊塔贾伊港。在当地,船员在追捕一个名叫哈斯曼的德国逃兵时进行了一次未经授权的搜索。最后却莫名其妙地绑架了德国人弗里茨·斯坦霍夫(Fritz Steinhoff),这一事件被称为“豹号事件”(Caso Panther)。随后又在1911年以保护(实际并不存在的)在港口的德国公民为借口被派往阿加迪尔,引爆了阿加迪尔危机

1912-13年,作为战前最后一次扩充,德国海军海军开工了三艘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每艘造价56-5900万马克,同时作为英国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回应,1913年,德国开始建造首批两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来作为回应,之后又有2艘同级舰开工。1912年至1913 年,俄罗斯海军在德国订购了2艘轻巡洋舰,每艘耗资900万马克。 这些舰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德国扣留,成为轻巡洋舰皮劳和埃尔宾号。 四艘更大的轻巡洋舰格劳登茨级和威斯巴登级也于1915年开始服役。此外更多的鱼雷艇陆续开工,包括73艘1913型鱼雷艇和8艘稍大一些的1914型鱼雷艇,后者是德国海军第一级吨位超过了1000吨大关的鱼雷艇。1912年,德国海军还另外组建了一支由战列巡洋舰戈本号和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组成的地中海舰队,这支当时尚不起眼的舰队将在之后为德国在一战中的战略布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一战前,德国海军也在进行关于海军航空方面的试验,起初于1891年开始测试军用气球,但结果并不理想,海军因此没有购买任何气球。 1895年,费迪南德·冯·齐柏林伯爵试图让陆军和海军对他的新型刚性飞艇感兴趣,但没有成功。 齐柏林飞艇被认为速度太慢,并且人们担心它们在水上运行的可靠性。 1909年,海军拒绝了在船上使用飞机的提议,并在1910年再次拒绝了齐柏林飞艇。 但最终在1912年,提尔皮茨还是同意以850,000马克的价格购买第一艘用于海军侦察的飞艇,次年又订购了另外10艘,并在柏林附近的约翰尼斯塔尔建立了一个新的海军航空师。 然而,在1913年9月,第一艘飞艇LZ1就在风暴中被摧毁,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LZ2号也在在瓦斯爆炸中损失,因此所有未交付飞艇的订单被取消,海军只剩下一艘LZ3号飞艇。

与此同时,德国海军从1911年开始对水上飞机进行了试验,1912年提尔皮茨号批准进行 200,000马克的水上飞机试验,并采用了柯蒂斯水上飞机作为制式机型。 到1913年,已有四架飞机可用,并制定了到1918年建立六个海军航空站的长期计划。到1914年,德国海军拥有十二架水上飞机和一架陆上飞机,并获得了850万马克的预算。

德国海军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该级是最初装备了305毫米主炮的德国战巡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该级配备了与其假想敌相当的380毫米主炮
皮劳级最初是由俄罗斯海军于1912年订购的,并由但泽的席肖船厂承建。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海军在这些舰只完工之前没收了它们。这些舰只在设计上与其它德国轻巡洋舰类似,但缺乏水线装甲带。她们是首批装备150毫米45倍径速射炮的德国轻巡洋舰
1911型大洋鱼雷艇V43号
德国海军的第一艘飞艇LZ1

自从1907年将本土舰队改名为公海舰队后,公海舰队最初由威廉二世之弟——海因里希亲王指挥,成为公海舰队首任指挥官,旗舰为德意志号战列舰。承平时期时,公海舰队主要的例行任务是全年的单舰、分舰队、联合舰队等各式训练演习,整支舰队也在大西洋与波罗的海间进行多次的巡洋任务。1909年下半,海因里希亲王的职务由亨宁·冯·霍尔岑多夫中将接替,直至1913年4月再由腓特烈·冯·英格诺尔接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个月为止。1913年3月2日,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取代德意志号成为公海舰队的新旗舰。

1914年6月23日早晨,奉英国海军部的命令,皇家海军的第二战列舰分队和第1轻巡洋舰分队下属的4艘战列舰和3艘轻巡洋舰访问了基尔港,以对威廉皇帝运河的扩建竣工进行祝贺,同时将与威廉二世以及皇帝的弟弟海军元帅海因里希亲王、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海军办公厅主任缪勒海军上将以及公海舰队总司令官冯.英格诺尔等德国海军高层进行交流,以缓解当时英德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整个访问计划时间为一个星期。然而在庆祝仪式当天就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在仪式现场上空盘旋的一架水上飞机由于操纵失误而坠落,飞行员施勒特尔(Schroeter).上尉不治身亡——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考虑到基尔周访问是几年以来英国舰队第一次大规模访问德国,两国在政治上刻意营造了一种的轻松气氛,在整个交流活动中都洋溢着友好的情绪,但是,6月28日星期天的中午刚过后,正当双方的宴会和各种活动还在欢乐进行之际,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德国副官接到电话后面容顿时紧张起来,随即他告诉人们一个噩耗——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全港的德国军舰闻讯后纷纷下了半旗为其致哀,同时在主桅杆上悬挂了奥匈帝国国旗。这天,威廉二世匆匆离开自己的皇家游艇霍亨佐伦号上岸,他情绪激动,当晚便取消了其他安排,离开基尔直奔维也纳。英国访问舰队也不便久留,也只能匆匆取消了别的计划准备提前回国。以此为发令枪,从1897年德国通过舰队法开始,持续了17年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即将演变成两国海军之间真刀真枪的较量,至于最终鹿死谁手,当时尚是个未知数。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海军的根基,舰队法案。
德意志的野望:二战德国主力舰
近代舰队简史—德国公海舰队:覆灭
穷人版马汉理论:德国能说不能练的“风险理论”
日德兰海战:看似没有赢家 实则决定一切
二战杀机:北极航线上的恐怖大屠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