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口径之王】T33有多强大、因何强大?

前言:近几天重读了下我自己此前的一些文章,发现有一些值得重点讨论的问题并没有讲的很详细,有一些可用的资料没有用上。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其实我个人也有些小私心(笑),看到b站研究美国弹药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在欣喜之余也希望“保住”自己的”前列“位置。哪天b站若有幸迎来更多实力更强大的美国弹药研究者,或许我就可以稍稍休息了。当然了,现在还是得坚持在杜苏芮所赐的大暴雨中写文(笑)。

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一.T33到底比M77强多少?T33和M77的不同点?

世人皆知,T33是由90mm AP M77改进而来。那么T33到底比M77强多少?两者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来看穿甲能力:

1951年,美国为对比T33与T50(改自T33的被帽弹)而进行了一系列BLP标准下的打靶测试。T33初速为3200fps,部分表现如图:

 

好巧不巧,同一份文档中美国也给出了M77(初速同样为3200fps,改装加上风帽,存速性和T33相当)的穿深图。图中击穿标准和靶钢种类应与上图相同,但靶钢硬度被设置为BHN240-280:

不难看出,在美国官方定义的“大倾角”(>50度)区域内,T33的实力远超单纯加装风帽的M77。以对抗4in装甲为例,在角度为60度时,T33的击穿距离比M77远450码左右;若角度为55度,则这一差距更是高达800码左右。(by the way,根据这一测试,M77对抗45度装甲,即中大倾角的能力也远不如T33)

在另一套文件中,亦有初速3200fps的带风帽M77穿深图。如图:

此图标准与上述测试一致(BLP),而对抗4in与5in装甲时表现的极度相似也说明两次测试的靶钢十分相近。需要注意的是,此图表明3200fps的M77仅能在0距离击穿3in/65,而上述测试中的T33可在625码(BHN280)-1225码(BHN320)击穿3in/65。

总的来说,T33在对抗中大和大倾角装甲上远胜M77,这体现在对抗厚度、质量相同的45、55、60、65度装甲时,前者的击穿存速远低于后者。

那么,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T33远超M77——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

1945年的90毫米新弹药相关文档中,明确提到了T33和M77的区别——T33是经过“二次热处理”(直译)并加装风帽的M77。

 

世人皆知,风帽基本不参与穿甲过程,只负责改善存速性。上文的测试中,单纯加装风帽的M77也在T33面前败下阵来。排除了风帽这一因素的影响,造成T33与M77相同存速下穿透力显著不同的因素,只能是热处理。

在T33研制阶段的缩比例测试中,提到了20mm缩比例版T33的热处理:

 

懒癌犯了,不翻译了。这段是难得的T33相关热处理资料,可惜来自研制阶段,且是缩比例版,故仅供参考。

那么,为什么改进热处理这一措施使T33脱颖而出?

二.碎裂的奥秘——为什么T33不属于传统AP?

(本段中有大量学术性讨论,故先上结论:T33拥有通过特殊碎裂改善对大倾角穿甲能力的特殊穿甲原理,而热处理的改进正是使特殊碎裂更可控。穿甲原理的根本改进使T33自成一派,不再属于传统AP)

对T33特殊穿甲原理的最详实描述,正出自上文所说的缩比例测试文档:

简单来说,作为用于对抗大倾角装甲的新弹药,T33在撞击大倾角时拥有特殊的穿甲原理:它将在撞击时发生特殊碎裂,使弹尖变钝,从而改善对抗大倾角装甲的能力。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T33特殊的穿甲原理,还表明了T33的开发目的——对抗大倾角装甲。上文提到,T33与M77的核心区别正在于热处理。既然如此,不难看出改进热处理这一措施绝非无目的的尝试,而是专为对抗大倾角而采取的有心之举。

对比T33与M77的穿透力,不难看出在大倾角情况下,前者在更大角度范围内具备良好效果(M77对抗65度极为困难,而3200fps的T33则可轻松拿下3in/65),同时在55度等区间有所提升,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结合上文,T33的这种全面提升无疑是通过改进特殊碎裂,使之在更大范围内更可控(对M77而言碎裂不可控的大量区间,如65度,对T33也是小菜一碟,这便是我所说的“更可控”的结果)实现的。而使特殊碎裂更可控的根本原因和唯一原因,正是热处理的改进。毕竟,热处理是T33和M77的唯一核心区别。

在缩比例测试文档中,美国人提到,后面的120mm T116和76mm T128等弹药也因T33的成功采取了T33式的设计。无论是从穿甲原理的根本性革新,还是从设计上“自成一派”的事实来看,T33都已不再属于美式传统AP,而是开辟了美式APBC这一弹种。美式APBC的精髓也从不在字面上的“BC”(即风帽),而在对特殊碎裂的可控化。

 

文中所提及的120,76等火炮的美式APBC尝试,最终大多成功。120mm M58得到了M358,76mm M32得到了M339。而这一切,皆来自T33(也就是后来的M318)的勇敢尝试。

结语:

时隔几个月再次动笔写美式APBC,才发现原来这“全口径之王”竟有如此之多的细节。虽说如此,我仍会为顾及读者观感,在日后多写写其他弹药的发展,争取把甲弹对抗的科普做的更广、更好。

谢谢各位。这不是套话,而是真诚地感谢所有关注、了解我的研究与科普的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狙击步枪的弹药究竟有多少种弹药种类
席亚洲:美军认为M1A2C已过时,需大改,原来是被99A逼的
.300 AAC BLACKOUT
图说:加拿大华人分享狩猎黑熊经历 250米之外一枪致命
朝鲜M1972 100毫米坦克歼击车
专门打坦克的机枪,一战德国MG18超重机枪,就是一门速射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