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锋乍现】美国76mm反甲弹药极简史

前言:笔者因客观原因,前几个月并未更新,请各位读者见谅。本篇专栏将简单介绍美国几门76mm坦克炮/反坦克炮(包括3in M5、M7,76mm M1系列和高压76,即76mm M32)的反甲弹药,望各位喜欢。

(本文中若非特别说明,则击穿标准均为BLN+V50)

Part1:斩虏利剑—低压76的反甲弹药

简述:76mm M1,3in M5、M7等一系列低压76mm火炮,作为美国人曾寻求过的新式反坦克武器,拥有颇具二战美国特色的弹药:美式APCBC,美式传统AP和美式重弹芯流线型HVAP。

1.M62:中流砥柱

作为低压76的主力反甲弹药,M62是一个很“中规中矩”的美式APCBC,继承了球头设计,在弹道表现上也可以理解为大号版M61,小号版M82。

如图为M62穿深曲线,读者可自行读取各距离穿深。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M62的水平,我在这里放两类打靶,打靶对象分别为虎式和黑豹。

在对虎式的打靶中,M62成功于3740码击穿了82毫米的炮塔后部装甲,同时屡次击穿虎式首上(这辆虎式较为特殊,M62射击的首上部位厚度103毫米),最远一次击穿的距离达1640码:

可见,M62对虎式首上,首下有着相当强的打击能力。下图为我已经用过无数遍的虎式炮盾厚度图:

结合上文中的M62穿深曲线,不难看出M62对虎式炮盾的部分区域仍有一定打击能力。整体上,面对正对的虎式,M62具备相当强的打击能力。(当然,世人皆知,虎式手册教导车组尽可能将车体角度摆为45度对敌,这会使M62对虎式的打击变得困难)

在对黑豹的打靶中,M62展现出了对黑豹炮盾的一定打击能力。由于弧形炮盾的特性,M62对黑豹炮盾的击穿距离由中心区向两缘递减,从中心区的中远距离可击穿逐渐减至边缘区的无法击穿。也就是说,对黑豹炮盾的打击实际上还要看“运气”。

在六发来自距离200-500码的M62中,有三发成功击穿了黑豹炮盾,另外两发则因击中角度较大的边缘区而未能击穿。还有一发很不巧地命中了炮盾与炮塔正面装甲的叠和区(实际上这一区域仅存在于四缘,投影面积极小),击穿了炮盾,但未能击穿后方的炮塔正面装甲。

而对于黑豹车体,M62则多了几分无奈。

在面对装甲质量相对较好的样本时,M62即使在400码的近距离都难以击穿黑豹首下。三发M62中,两发未能击穿,还有一发命中了此前打靶留下的弹坑附近,从而实现击穿。

而坚固的黑豹首上,更是M62难以撼动的铁壁。

在两次样本质量不同的打靶中,M62均未能在200码的近距离击穿黑豹首上。

可以说,M62对黑豹的打击能力相当差。76mm火炮在对黑豹打靶中的差劲表现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影响”,促进了T33等美式APBC的研发。

当然,我们没必要苛责M62什么。在动能和弹种的限制下,M62的表现绝对称不上差,只是在那个神弹辈出的年代,只有“基本功”显得有些单薄了。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APCBC

初速:792米/秒

穿深(对二战美国RHA靶):

除M1A2外的低压76发射:914米109/0,42/60;1829米89/0,35/60

M1A2发射:914米112/0,43/60;1829米93/0,37/60

(由于膛线缠度等原因,M1A2发射的M62存速性略好)

2.M79:第二选择?

实际上,在美国坦克炮/反坦克炮弹药发展史中,一直存在一条暗线—APCBC与AP之争。早在二战前,美国人便已开发出颇具美国特色的APCBC和AP。而这两种弹药长期共存,从37到76,我们都能见到两种弹药的共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M61、M62等美式APCBC占据上风,成为配发和使用最多的主力弹种,而M72、M79等传统AP仅为“第二选择”。

这样的局面随着T33的横空出世结束了。改自传统AP M77的T33开创了美式APBC这一综合能力最强的全口径弹种(我此前按照其终点弹道特征称其为“截尖弹”),在此后的一系列对比测试中,T33轻松击败了各种被帽弹及它们的改进方案。此后,美国将美式APBC作为各种坦克炮的唯一全口径穿甲弹种。

这一段争斗史持续了二十年左右,感兴趣的读者可向我提出,我或许会写一篇专栏进行介绍。

书归正传。M79就是上文中所说的一个“第二选择”,一个传统AP。长期以来,它不被美国人看好,二战中的美国人甚至没有给出它的穿深曲线。当然,我们仍能从零散的打靶记录和弹药手册中的零星穿深数据中一窥M79的水平。

若统一靶钢,不难看出M79将在正常距离具有比M62更优秀的垂穿和大倾角穿深,而小倾角穿深逊于M62,存速性亦不及M62—这缘于AP和APCBC两个弹种各自的特性。整体上,M79的实力称不上差,但确实没有什么亮点。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传统AP

初速:792米/秒

穿深(对二战中后期美国RHA靶):914米114/0

(本专栏中,“穿深”一栏为保证严谨,仅采用TM9-1901中的数据,不再根据“宝典”AD301343进行推测)

3.M93(T4E20):重剑之宗

1943年,美国人启动了一系列HVAP方案,包括75mm T45,76mm T4,90mm T30等。这一系列HVAP以重弹芯和流线型构型为显著特征。重弹芯意味着更强的穿透力,这一点不受倾角影响。流线型则意味着相对较好的存速性。经过一年左右的发展,T45抱憾退场,未能定型(尽管其很有可能在75mm火炮上进行了实验性配发),而T4和T30则分别发展为T4E20和T30E16,成为日后的M93和M304。这两者也很好地继承了重弹芯这一特征,分别具有4磅和8磅碳化钨弹芯。

M93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当稀少,甚至曾到达一个月仅给一辆装有76毫米火炮的谢尔曼配发一发的地步。美国人曾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甚至以空投方式直接将M93送至装甲部队前线,最终问题略有缓解。

我们来看看M93的曲线,欣赏下这爆炸式的垂穿:

M93自然具有HVAP/APCR的通性:垂穿优秀,大倾角穿深较差,存速性较差(这里的存速性差是相对于其他弹种,实际上得益于流线型构型,M93等美式HVAP的存速性比线轴型APCR好得多)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重弹芯流线型HVAP

初速:1036米/秒

穿深:914米185/0,54/55;1829米133/0,39/55

以上为二战时期各种低压76的主要反甲弹药。现在,请让我们将目光移向冷战……

Part2:驰掣银锋:76mm M32(T91E3)的反甲弹药

实际上,76mm火炮的演进和90mm火炮有着高度相似性,甚至可以说有一种平行的感觉。美国人以改进90mm M3的方法改进了低压76,使76mm M32(T91E3)作为高压76脱颖而出,成为M41“华克猛犬”的火炮。

(图为笔者拍摄的M41)

在弹药上,高压76也和高压90有着高度相似性。高压76统共拥有过美式APBC,美式第二代HVAP,脱壳,尾破四种反甲弹药。(真幸运,一张大表将这四位的反甲数据“一网打尽”了)

1.M339:姊妹神锋

M339是高压76唯一一种全口径穿甲弹。认真读了上文的读者,想必此时已明晓:这是美式APBC的胜利果实。实际上,M339基本可以说是一个小号的T33(M318),与其为姊妹关系。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M339和下文要讲的M331,M319共同组成了M32的反甲火力,名列于M41手册中:

需要注意的是,M339等冷战弹药面对的靶钢为MIL-A-12560,其质量远超二战美国RHA靶。在此般靶钢面前,M339等弹药的穿深自然被强压了一头。(隔壁的T33也未能避免这一情况)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APBC

初速:975米/秒

穿深(对1958年版MIL-A-12560):914米112/0,53/60;1829米81/0,38/60

2.M319:高亢的终末曲

实际上,M319和90mm火炮的M332亦可称为姊妹。1950年左右,美国人开始推进第二代HVAP的研制。在M93,M304等第一代HVAP的技术基础上,美国人通过进行弹头改进、减小弹托质量等措施大大提升了HVAP的初速,从而对性能有所改进。M319,M332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M319具有1257米/秒的高初速,穿深出色。然而,在对次口径弹药的探索中,美国人已然开始实践更好地对付弹托的方法—脱壳。随着同时期脱壳穿甲弹的研制,第二代HVAP黯然失色。M319,M332好不好?固然很好,但终究不如属于新世代的脱壳。60年代初,M319憾然离开了M32的弹药队列。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第二代HVAP

初速:1257米/秒

穿深(对1958年版MIL-A-12560):914米236/0,58/60;1829米160/0,38/60

3.M331:新星冉然

1947-1950年,美国人着力推进高穿透力脱壳穿甲弹的研制,并取得了相当成果。50年代初,76mm M331,90mm T65、T137,120mm T102等一系列脱壳穿甲弹问世。这一系列脱壳弹(除经过特化的T137),均具有初速较高、垂穿惊人、对大倾角效果较差(这不等同于大倾角穿深低。实际上,这一系列脱壳弹的大倾角穿深是很可观的)等特点。

90和120的脱壳命运多舛。90mm T65曾在50年代初有过一定规模的配发,但最终并未定型;90mm T137的研制一直持续到1958年左右,随着钢针T320的研制和近乎完美的尾破T300(日后的M431)的问世,T137抱憾退场。120mm T102具有极其惊人的穿透力,面对MIL-A-12560时914米垂穿495毫米,同条件下拥有137毫米的60度穿深,但最终不及高效的尾破M469,未能定型。

然而,M331的画风是如此不一致。它成功定型,并成为了76mm M32非常重要的反甲弹药,直到这些高压76全部退役。M331象征着美国对脱壳弹的尝试的成果,它的研制也为美国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脱壳穿甲弹

初速:1257米/秒

穿深(对1958年版MIL-A-12560):914米262/0,74/60;1829米231/0,61/60

4.M496:最后的杀招

随着1957年T300系列的成功,美国对第二代尾破的研发充满信心。60年代初,美国开始为76mm M32研制T180破甲弹。数年后,T180系列取得成功,被定型为M496。M496是配发时间最晚的M32弹药,其配发时(60年代中期)M319甚至已经退役。

作为美国第二代尾破的一员,M496在构型上与M431相似,采取长鼻式构型和PIBD引信,以及经典的composition B(B炸药)。M496亦具有接近M431的优秀精度。

作为压箱底的尾破,M496在标准(V90,且削去51毫米剩余破深)下拥有127/60的动破深。这一动破深对76毫米级别火炮而言可谓优异。

可以说,M496是美国第二代尾破的顺利发展带给高压76的福利,使M41在面对T-54,T-62等可能的对手时仍有相当的还手之力。对轻型坦克来说,拥有高效的尾破可谓如虎添翼。

基本信息:

弹种:美式第二代尾破

初速:1082米/秒

动破深(对1958年版MIL-A-12560,美国破甲标准:V90,削去51毫米剩余破深):127/60

(5).T170:从未到来的明天

美国人曾尝试开发高压76的碎甲弹,正如开发90mm T142一样。研制的碎甲弹型号为T170,在美国碎甲标准(V90)下拥有76毫米碎深。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T170并未像T142一样得到配发。

结语:几个月没动笔,已然生疏了。这次翻了不少资料强行凑出这一篇称得上凑合的76弹药简介,已经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真心希望各位喜欢。

下一篇写什么,讲真的我还没想好。总之,我会尽力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锻造经典!——从20磅炮到L7 105毫米坦克炮「1」
越南升级苏联的S-60和61-K高炮
俄罗斯用ZU-23-2战地改装的自行高炮
二战最致命的坦克炮排名 你认识几门?
中国80式坦克:最后一种“苏式”坦克?
末日王者的决斗——M103A2 PK T-10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