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瑞喜校长谈家庭教育:家庭不和也是一种不幸,多数是因为孩子

  

  

  

                 青春寄语——谈谈家庭教育之现状、环境与问题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谁有谁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占多数,不幸的家庭也不占少数。“不幸”并不都是天灾人祸,家庭不和也是一种不幸。“不和”中,多数是“因为孩子”。孩子有什么问题?“分数、名次·叛逆”。这是家中“最头疼”的问题。不是家家如此,而是很多家庭如此。问题属性是啥?根源在哪儿?成因是啥?如何解决?这是四个问题,我认为,很有探讨交流的必要,以图家家不太头疼,或者不头疼。

        这是家庭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教育问题。还得重复前文交流过的“教育成因”比例:家庭教育占51%,社会教育占14%,学校教育占35%,这是心理学、教育学家共认的数据。由此看来,问题属性是三种因素集合的综合问题。这算是一个复杂“工程”。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借助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方可。我们人微言轻,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和执行力,但我们又不愿意“坐以待毙,束手就擒”,或者仅空发牢骚而已。愿四处“呐喊”,以引发社会更大关注、更多人参与,让问题逐步减轻,以至于大家都不太“头疼”――这就是我的发心。那么,我们就从“家庭教育”谈起,共同协力,解决点儿具体问题吧。

        几句老话重提,以引发大家思考。“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生下来,都是天才。只是在出生后的六年内,天才的‘棱角’都被磨平了”――这些精典名言,不是我的杜撰,都是名家名言。当然,教育工作者不会因此而推卸责任的。

        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家庭文化出了问题,换句话说,是父母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家庭文化与孩子成长背景上加以探讨,以认识问题的本质。

        先谈家庭文化。文化具有传承性,即老辈们代代传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做法,通过言传身教及无形无声的“感染”而得来的。

        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把家庭教育类型分为三类:超我型,自我型,本我型。这种理论也很符合中国的实际。超我型、本我型都是极端型家庭教育模式。

        前者的父母都是“完美形”人格,从知识素质到文明素养,都是“超人”,所以对子女的成长,标准高,要求严,约束力强;故孩子很规矩,学习动机很强,自觉性和学习动力很高、很大,文化成绩很优秀,社会评价很高,“乖孩子”人人喜欢。可大家都预测不到,这是“极端型发展”,很有可能在成人以后,就要走“极端”。像震惊中华大地的“弑母案”,凶手吴谢宇就是这样的“好孩子”。这不是“个案”,这有一个类群,很可怕的。

        后者,也是“极端型”家庭教育模式。一般说来,父母在“自由环境”中成长;文化素养很谈不上,无拘无束,更无压抑的状态下长大成人,“没有规矩也成方圆”,完全放手,顺其自然,小树没有人修剪,自然成长。当然,也很难成为大才。不过,不会产生过大的心理问题。

        中者,一一自我型一一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父母文化素养,文明素养都较高,且深谙教育之道,让孩子在宽松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有规矩,有约束――只是一个大圈圈,不是紧箍咒。故,孩子是在自主中成长,有自由而“不逾矩”。自觉主动,发挥潜能,而极富创造力。身心健康成长且有幸福人生。

        家庭教育观念有多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遗传决定论;“跟啥人,学啥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决定论……我在漫长的教育经历中,体验而认识到:教育起着主导与决定性作用。但,教育的成分中,有基础成分,如家庭环境教育的“底色(主色调)”,还有“环境教育的影响”,也有个人在成长中“自我教育”的因素。教育的综合因素,归结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创新”、“发展”就是“自我教育,自主成长”。

        解剖我的成长因素,以助大家认识孩子成长因素与家庭、环境及自我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的元素是父系家族、母系家族两种文化的合成。有相加文化,还有减法文化。观念相同的文化,是加法文化;观念对立的文化,是减法文化。如果是两强文化的有机融合,会是1+1=2的更强势文化,那么孩子的成长结果,该多壮观;如果是两强对立文化,是相减的结果,孩子的成长,包括性格的形成该多可怕!可能形成分裂型的人格,精神极易崩溃的。其余的多种组合,大家是可以推测出来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夫妻性格是否相融,相生还是相克?若强者,又非君子;强者占了主导,是否会把孩子引向岐途?看来,夫妻怎样的组合,对后代影响太大了。难道老家有一句精典:种地是一季儿,媳妇是一辈儿。按教育理论说,夫妻会影响下一辈儿了。

        我,父系族文化是衰落文化,爷爷去世时,父亲还不足五岁。家道衰落,父亲十二岁就去抗长工糊口,又是封建社会末期。被压迫之下的“糊口文化”:忍辱负重,不争高下;精明强干,点滴计较;务实诚信,谨小慎微;直率认真,循规蹈矩……母系族文化,殷实富足,人强马壮;初通文化,礼仪和亲。母亲是:思想开阔,礼数周到;重视文化,认同鼓励;干脆利落,快人快语;仁善义气,广交人脉……父母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脾气暴烈,性情火热。――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耳濡目染,形成了我的主导性格。

        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基础性的影响。幼儿期应该是“全盘吸收”,随着年龄的增大,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对父母影响就有了选择性,到“三观”形成期后,就有了批判力,对家庭文化(教育)就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自主成长的文化体系就逐渐建构起来了。

        截至目下,年近古稀,我的人格(含性格),基本上固化定格下来了:仗义执言,疾恶如仇(心中);直率快语,果断利索;火热性情,惜残怜弱;重负直挺,精力旺盛;侠肝挚交,敏锐刚毅……此内有父母的影子,又有自我文化,且在不断进化与发展中,因为我喜欢修正自我,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遗传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融合,二者之间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个性主体文化。如果主体文化依赖于遗传文化,躺着原地不动,人就成了父辈的“克隆”,人的文明素养就不能与时俱进,人类文明也就不能创新与发展。如果没有继承,另起炉灶,把祖辈的优秀传统文化割舍掉,成了民族虚无主义,就是数典忘祖。不创新发展不行,不继承圣贤智慧也不行。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扬弃法”。每一位智者都如此成长,家庭岂能不幸福。

        综上所述,剖析并例证了家庭教育问题的属性、根源与成因。让我们认清了问题的“本来面目”,为解决问题作好了铺垫。

        有道是:子继父志传文化,儿享母仪学圣贤。创新发展成主体,家庭教育谱新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给孩子“喂饭”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父母的层次决定孩子的高度
大家对当今的教育问题怎么看
“问题学生”根源在父母
石中英:当代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之道
鼓励,也不能缺乏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