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影,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成立于解放战争年代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毛女》、《上甘岭》、《刘三姐》、《英雄儿女》等大批经典电影,万人传诵;苏里、浦克、梁音、于洋、于蓝等知名电影人,星光闪耀。

  在没有电视的时代,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整个计划经济年代,通过经典电影和电影明星,长春电影制片厂红遍了中国。那时候,长春是中国电影的中心,无数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奔赴到这里,把长影当成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长影也成为中国电影的“黄埔军校”,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电影人才。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长影,走访当年创作经典电影的老艺术家,记录下这个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的辉煌。

  当前,谍战电视剧《潜伏》的热播,很容易让电影爱好者想起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电影《保密局的枪声》。谈起这部1978年底拍摄的巅峰之作,77岁的著名导演常彦至今记忆犹新。

  6亿人次的票房业绩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大楼里,常彦告诉本报记者,他跟《保密局的枪声》这部影片,也算是很有缘分。

  常彦原本计划拍摄《新华日报》的故事,反映周恩来在重庆期间如何领导地下党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编剧郑荃、金德顺出去搜集资料,写剧本,但这个剧本没写成。他们写信告诉常彦,发现了一部中篇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让常彦看看是否感兴趣。

  常彦觉得可以,但厂里对拿出来的提纲不满意。于是,常彦就带了一个小班子,去上海搜集素材,丰富小说。“这也是破天荒的,八字还没一撇呢,你就带着班子出去花钱。那时候是很特殊的。”常彦告诉记者。

  常彦等5个人到了上海之后,去上海卫戍区司令部查阅过去敌伪资料,但不是党员不允许看,他们5个人中只有常彦和郑荃是党员。这样,常彦和郑荃两个人去翻阅。“那些档案几十年没人动,全是灰。看敌人怎么查我们地下党,搜集资料。这些档案不允许抄写,不允许拍照,我们只能靠大脑记忆。”常彦回忆。

  为了创作剧本,常彦等人在上海待了近3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他们几个人就在招待所里,点灯熬夜编写剧本。

  1978年底,《保密局的枪声》开始拍摄。1979年初,开始公映。这部真实展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电影,一上映就大受欢迎,创下6亿人次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最重要的电影。

  他告诉记者,《保密局的枪声》创造了1.8亿元的票房收入。“票房收入是1.8亿元,观众有6亿人次,当时的票价是0.3元一张,相当于超过一半的中国人看过这部电影。有的电影场,连续24小时放映。有位观众告诉我,他连续看了8遍,连台词都能完整地背下来。”

  新中国最早的电影基地

  成立于解放战争年代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945年,中共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首先派员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并于当年10月1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

  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形势下,1946年5月,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当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袁牧之出任第一任厂长。

  在东北电影公司成立之初,后来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总美术师的刘学尧时任美工科科长。现年87岁的刘学尧老人对本报记者回忆,1948年8月,东影为筹拍故事片,急需美术师。后来,刘学尧担任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美术师,导演是王滨,而后来饰演过黄世仁、南霸天等经典角色的陈强是《桥》的主要演员之一。

  长春解放后,摄制组先行赶回长春拍摄。“当时,长春红旗街、电影厂一片荒凉景象,厂周围圈着铁丝网,有时候还听到打黑枪。摄制组的人都住在厂内洗印间的二楼上,在澡堂铺层木板当床,也是工作的地方。周围几间房子改成化妆室、服装室。和哈尔滨铁路工厂相比,这里只是多了几个空的摄影棚,棚内很冷,刷色只能升个大铁桶炉去烘干,弄得满棚都是烟。”刘学尧回忆说。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新中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诞生。1949年,《桥》上映后,引起轰动,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桥》的主要创作人员。

  创造了各类片种的第一部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外,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地各部队的文工团抽调了大批文艺工作者。1932年出生的常彦14岁参加革命文艺工作,曾经是东北文工一团团员。

  1949年年初,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6年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刚到东影时,常彦住在厂址附近的小白楼里。该建筑墙面呈白色,故得名。原“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曾经在此居住。

  小白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著名电影人一来到长影就住进小白楼。很多著名电影的文学剧本都是在小白楼修改出来的,像《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创业》等等。

  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几乎是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长影创造的。

  长影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为了培养电影人才,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东影举办了4期训练班,共培训学员650多人。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我国电影战线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艺术家、技术专家。

  “长影培育了很多人才,不断往外输出。走遍中国所有的制片厂,都有长影的人。比如北京解放了,国民党的电影机构‘中电三厂’需要接收,人从哪里来?长影。上海解放了,也是由长影的人去。西安电影制片厂、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等很多制片厂,很多骨干就是从长影去的。包括珠江电影制片厂,也有从长影调去的人。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常彦告诉记者。

  聚集和输送电影人才

  在数十部经典电影的背后,都集中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苏里、田华、浦克、于洋、于蓝、陈强……几乎所有优秀的演员、导演、编剧都到长影拍摄过电影。

  毫无疑问,那时候,长影是中国电影的中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长影一年可以拍30部左右的影片,其他的制片厂,像上影、北影,一年也就拍几部影片。”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告诉本报记者:“我的青春都是给了长影,我也是这个厂培养起来的演员。”

  1953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刘世龙借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戏,那时他的关系还在北京电影演员剧团。“虽然北京是首都,但对演员来说,主要是演戏,要有实践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刘世龙回忆说。

  刘世龙的成名之作是《英雄儿女》。这是刘世龙拍摄的第16部电影,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当年在部队是十大革命传统影片之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电影台词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青春少年的成长,在黑白胶片上深深镌刻下英雄主义的烙印。

  《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刘世龙告诉记者:“《团圆》小说发表后,文化部立了项,要把它改为电影,这个任务就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随后把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找到在中央军委工作的老战友毛烽,共同改写电影剧本。武兆堤去了朝鲜体验生活,在部队工作的毛烽对朝鲜战争的过程很了解。他们重新搜集材料、体验生活,写出了剧本《团圆》,并拍成了电影。

  《英雄儿女》红遍中国

  武兆堤和毛烽写剧情时,搜集了很多素材,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的英雄。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来自于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外,创作人员还在《志愿军一日》上看到了一篇通讯《向我开炮》,记载了战斗英雄于树昌在朝鲜战场牺牲前喊出了“向我开炮”的事迹。最后,于树昌的这一英雄举动被移植到王成的身上。

  他告诉记者,按照电影送审的程序,一般是先厂里通过,然后是省里通过,送文化部电影局最后通过。但武兆堤拍好以后,因为心里没有底,就没有通过这个程序,直接到北京找到中央军委的老首长,让他们先看影片。谭政、张爱萍、罗瑞卿等几位首长看了以后,都觉得很好。张爱萍提出建议,电影名字叫《团圆》,有点陈旧,里面有英雄的儿子,有英雄的女儿,应该改电影名字,叫《英雄儿女》是不是可以?

  爆炸也是动真格的

  刘世龙回忆,很多戏并没有更多的排练,比如“向我开炮”那一段,也就拍了两次。难度大一点的,就是王成在火里跑的那段。虽然观众看到的只有几分钟镜头,但刘世龙和部队一个团在山上拍了半个月。有时候,一天拍一个镜头。有100多个爆炸,两个战士管一个爆炸。刘世龙在火里穿来穿去,胳膊上烧起泡了。

  “那时候特技水平落后,都是玩真的,真实的爆炸,真实的烟火。”刘世龙说。

  《英雄儿女》剧组有100多人,此外,当地部队出动一个师支援,经常协助的是一个团。拍摄地点在辽宁本溪、吉林通化,这里的地形跟朝鲜相似。拍摄经费花了76万元,演员都没有报酬,只有工资。前后拍了10个月,中间停了一段时间,因为要等季节变化。在吉林通化拍摄,大部分是在冬天,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拍的。

  1965年《英雄儿女》公映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电影基地,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先后到长影视察。

  新时期的变革

  刘世龙至今还清楚地记得51年前毛泽东主席来长影视察时与其握手的情景。

  “毛主席和我们握手。我等到最后才去握,因为我想最后握手时间能长一点。”刘世龙描述当时的情景,“毛主席问我演什么角色,我说演一个渔民,生病了,医生来给我看病。毛主席来了,我的病就好了。毛主席说,哦,我还有这么大的本领啊。”

  经过30年的发展,长影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80年代,长影每年拍摄的电影仍占全国电影产量的1/6。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长影步入困难期。1991年开始,长影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3000多万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998年元旦,这副对联贴到了长影办公楼的正门上。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悄然启动。就是在这一年,长影由“事业”单位变成了企业,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度和“准自由职业者”制度。

  长影用老厂区20公顷土地,置换了净月开发区100公顷土地,用以建设“长影世纪城”。不过,这场改革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今天的长影,已形成了电影、电视、洗印、旅游的四大产业,形成了新的利润支撑点,年利润稳定在3000万元以上。

  如今的长影依旧在爬坡。站在这个新中国的第一个电影基地,许多老一代艺术家都不愿对长影的现状作出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老电影工作剧照
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刘尚娴
东北游学 之 长春电影制片厂(上)
7.1特稿 ▏崇敬英雄 追思“王成”
长春电影制片厂200部经典老电影大合集之《英雄儿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