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也是一门学问你知道吗?

生命的学问

 

导言:生命是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究竟为何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哲学流派中对“物”的定义很不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何处?我们东方文化为什么要如此注重主体导致我们苦海无边的原因是什么呢?且看潘麟导师对上述问题的深刻阐述。

 

东方是有科学的,东方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主体的学问。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意识”,第二是“主体”。哲学里面有个概念叫主客关系,那么主体是什么?也要给这个“主体”下个定义。客体大家似乎好理解,我们看到的这个外在的事物叫客体,但这在佛法中还要讨论,佛法认为没有客体,在唯识宗里就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通俗地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范畴,而且还要大于那个范畴。佛法中讲的三界,欲界是生物界,色界是客观物理界。那无色界是什么呢?无色界就是能量、信息这个范畴。比如说我打你手机,你看不见电波过去,但是你的手机响了,这个就属于无色界,它没有色了,它纯粹是一种波,靠人的五官是感知不到这些电磁波的,这便属于无色。无色不等于不存在。

佛法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就是三界唯心,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三界都在心里,都是心的外化,佛法也好,瑜伽也好,探索的是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不是客体,是纳客入主。纳客入主是现在的表达方式,过去的表达方式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我的语言系统中,我认为“纳客为主”或“纳客入主”这句话无比的重要,修行人一定要弄明白,否则,问题十分严重。我个人有个习惯,时常把过去的词翻译成现在大家更容易懂的词,因为过去的词语毕竟几千年了,太过古奥生涩,把它们翻译成现代通俗的白话文,大家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还要力求在这个古今词语转换的过程中保留这个词的原始含义,不能因为转换就把它的原始意思丢了,所以我们在转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力求保留它的原意,翻译成“纳客入主”,或“援客入主”,或者“化客入主”。

西方科学研究的是物理。所谓的“物”是什么?“物”就是作为客观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哲学流派中的定义很不一样。在儒家的学说体系和在佛家的思想体系中对物的定义差异巨大,同样是“物”这个字,百家对“物”的感觉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在佛家、儒家的眼中各不相同,而在物理学家眼中那又是另外一个含义,且古典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学家又不尽相同。同时,在宗教中和在科学家心目中对物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基督教徒看来,物是上帝的显化;而物理学家对物的定义就是一个能量团,就是一团相对静止、相对凝固的能量,质能互换里面就暗含着一句话:物质是能量的凝固。不然的话,E=mc2是不成立的,E=mc2话外之意就是物质都是能量,它们互为对方的一种存在,是不可分的。如果非要分的话,那就一个是相对静止,一个是相对运动;一个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一个是以波场的形式存在。因此,西方物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客观的存在,它研究的是物之理,简称“物理”;而我们东方的学问研究的是生命之理,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探索的是命理,统称为“生命科学”,或“生命学”。

我们东方为什么要注重这个主体,为什么要抓住“生命是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这句话不放?因为这与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有直接相关,那就是追求解脱、追求觉醒。我们的兴趣不在于简单地认识外部世界,即使是对外部世界有兴趣,也是把这个兴趣纳入到那个终极目标。佛家叫那个终极目的为“般若智的打开”,我把它翻译成现代语叫“生命的开显”,过去的说法是开悟、成佛、成圣、成真人。东方人认为有身即苦,只要有这个人身,只要被生下来即苦,佛家“苦海无边”一词表达得最完整。苦海无边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跳出苦海。那么导致苦海无边的原因是什么呢?佛家概括为一个字:“迷”。因为迷而不觉导致苦海无边,如果不迷了,觉了,醒了,那就会快乐无边,智慧无穷,这就是印度文化所说的极乐世界

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迷?

西方哲学有一个观点,即所有的哲学问题归纳起来就两个字:“生”和“死”。即活着还是死去。的确,活着苦海无边,死了未必一了百了。这个问题怎么办?西方,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讨论的,说实在的,不是我替东方文化张目,萨特、叔本华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大家,他们的思想之浅薄,根本无法与东方文化相提并论。我们东方文化的佛法、丹法等博大精深,一本经书顶得上他们几百年来说的话,就像《心经》260个字,顶得上他们几百年来讨论的所有关于人生、心灵的著作。有身即苦,苦了就要离苦。如何离苦?苦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愚昧,因为我们迷了。迷了的原因是什么?继续追问,最后追问到了意识的堕落,追到主体这儿来了。意识越低,意识本身越黑暗;意识越高,意识本身就越光明、越觉醒

 

——摘选自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系列经典丛书之《以心传心·论鬼神文化的生命科学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与哲学唯心论有何差别
一日禅: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佛家既不讲“唯物”也不讲“唯心”,你知道讲 唯啥 吗?
“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
佛家故事:信与不信
金石会:陈嘉珉哲学思想概述(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