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略智慧(原创首发)

战略智慧

 

刘义

 

摘要:中国正在崛起,但国际上总有一些人不待见,于是骚扰不断让人添堵。在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单的是在比拼硬实力,更多的是在比拼战略智慧。何以如此?这是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短暂的较量,更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因此也才使得决定国家未来前景的关注重点,在相当大的程度应该也只能落在战略智慧如何的事情上。

以能量观点的理念审视战略,因人类以能量运动为体,在能量是世界本原的规定下,战略就是人类驾驭能量运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且还应该是具有可持续性的能量收益的规划。具体层面,站在人类的立场,战略往往会以能量运动为主线并由此涉及到多个能场而做展开。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做,是鉴于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从能量运动中获取能量的需要,又能量运动中含有能量的情况受制于能场含有能量情况的影响,而由于有了这些因素的存在,于是就使得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实施就表现出这样的面貌。更确切的一些,也可以认为战略就是特定的人类群体围绕着获取能量的目的,针对特定的能场条件而制定的关于能量运动如何进行的行动计划。

 

国家的安危系于能量运动,但这一决定国家安危的能量运动的如何进行却决定于人类的战略智慧;由于有这样的一种内在逻辑存在着,于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当然的要高度重视战略的制定。如此一来,也就可以看出战略是一种人类的主观产物。既然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么有关如何制定战略的事情必然的就会对人类的智慧提出要求,可是在这方面,究竟什么样的智慧才能称之为战略智慧,或者说战略智慧又到底涉及了哪些内容呢?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关于人类的战略智慧是一个怎样的影响到能量运动的情形,先来看一个实例,然后再从这个实例开始谈起。

20165期《世界军事》文章“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苏联篇”写道(摘录):

二战使得苏联在残酷的战火中涅槃,成为战后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二战胜利后,斯大林多次把自己与19世纪初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相提并论。后者打贏了拿破仑战争,通过维也纳和会,形成了维也纳体系,随之与英国开始了长达50 年的全球博弈。斯大林则打赢了二战,通过雅尔塔会议,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并即将与美国展开全球的角逐。两相对比,果然是遥相辉映。

不过,精通历史的斯大林不会忘记,在拿破仑战争之后,俄国并未获得更大荣耀,反而在50多年内连续遭遇了185519051917年的三次大失败。他的政权能否跳出历史的轮回?50多年后的苏联会是什么样子,显然是一个值得他反复沉思的问题。

毫无疑问.苏联再次赢得了世人的敬畏,可苏联人民为了支撑这一‘敬畏’,在国内年复一年地弯下腰背。二战夺走了苏联15%的人口和50%的经济基础设施,这个数据深深折磨着每一个苏联人的神经。

晚年斯大林已经意识到,苏联太需要一个休养生息、吸收消化的时期。即便从彻底的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也是必要的。因为苏联的国力结构太过畸形,它的伟大全部建立在军事力量,尤其是陆战力量之上。而陆战力量又主要来自于内燃机革命带来的陆战力量转型。当这次转型的结晶(庞大的装甲集群)和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其独特的地缘位置结合在一起后,赋予了这个巨人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新的技术变革早晚会到来。原子弹的出现对苏联这种军事强国更是一种沉重的束缚。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在经济、文化领域展开。而苏联的经济如此孱弱,文化又是如此萧条。这些都让斯大林念兹在兹,难以释怀。

东欧势力范围的获得,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们直接将苏联的治理能力曝光在世界舆论面前。斯大林再次决定从危险中求转机。他将东欧看作是一块巨大的政治试验田,通过这里的试验,可以帮助苏联最低成本地进行政治改革,从而完成由战时向平时的转型,并为下一轮的‘战时’做好力量储备。其重要性与当年的五年计划毫无二致,只不过在推行时更加困难,挑战更多。这是一片苏联人不熟悉的领域,却是通往更高地位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穿过这片险滩,苏联就永远只是一个让人敬畏的国家,而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国家。但敬畏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震慑对手,却又同时制造新的敌人。

有太多的理由让斯大林进行新一轮的战略转型,但同样多的理由让美国人要来阻挠这个转型。很快,斯大林及其继承人就会发现,美国是一个远比第三帝国难于对付的超一流战略高手。苏联想休养生息,美国就要强迫它接受大国角力的挑战。苏联的强项在热战,美国就打冷战。苏联想贏得世人的尊重,美国就利用这种心态束缚其手脚、浪费其国力。从遏制政策到竞赛方案,从‘马歇尔计划’到‘星球大战’,从‘空地一体’战到信息化革命,从破坏东欧民主试验到助推激进‘颜色革命’,从接触战略到休克疗法……美国的隐形攻势波滚浪涌,前后近半个世纪。

当斯大林在1953 年去世时,其期待的朝鲜统一并未实现,而东欧民主试验园先成了蝗虫肆虐之地。其后的数任领导人,在战略智慧上再未达到斯大林的高度,不仅未能在其基业上更上层楼,反而逐渐走上了自掘坟墓的不归路。事实上,没有等到50年,冷战就彻底拖垮了这个体力过度透支的北方巨人。帝国崩溃之日,世界又一次震惊,一如其当年的一再震惊世界。

阅读上面文章,从中是可以体味到战略是什么、以及高明的战略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的。分别论述如下。

战略是什么?

从能量观点的理念出发观察,因人类以能量运动为体,在能量是世界本原的规定下,战略就是人类驾驭能量运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且还是具有可持续性的能量收益的规划。

通过上面文章叙述的内容,可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在他的设想中,应该不仅只是一个让人敬畏的国家,还应该成为是一个真正的伟大国家。但是,这需要能量做支撑,而当时可为苏联这种威势提供能量的来源只有军事力量,尤其是陆战力量。另外,斯大林还希望苏联的这种强势,不仅在他生前存在,在50年后甚至永远都仍然存在着。由于有了这样的一种关于未来的构思,于是斯大林开始筹划苏联未来发展的道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走下去,通过这一方式,要使得苏联不仅在军事上继续保持强势,而且还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实现突破;在实践层面,斯大林把东欧作为试验地用来为苏联的政治改革探索新的道路。凡此种种,在斯大林的主持下,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而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斯大林根据未来设想的考虑而对苏联这一特殊性质能场中运行着的能量运动的有目的驾驭,核心是要通过这种方向性极强的能量运动,从中获取到那些能够用于支撑苏联永保伟大国家性质所应该具有的能量。可是,美国人同样出于霸权的需要,是不愿意看到苏联人的成功的,于是就跳出来横加阻挠,也因此就有了苏美之间的勾心斗角。以上的景象,其实已经大致把战略是一个怎样的具体运作的面貌勾画出来了。下面条分缕析地来逐一做出讨论。

首先,战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竞争存在的缘故,是参与到竞争过程中来的有关各方心中渴望着赢取对决的胜利,而至于比拼的对手是谁,则不仅有他之外的世界,还包括着他自己。以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战略如何发起为例。在斯大林眼里,站在他面前的不仅包括着美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还有苏联的前辈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更有他自己内心深处想要超越前人的雄心。在这样的感慨之下,竞争对手从而是四面八方由外至内的,当这些汇合在一起,反而更加激发了斯大林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决心,随之也就有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的出炉。以一句话概括之,竞争的存在是战略的出生证。

其次,战略的概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更多的是要看战略制定者心中对能量运动的设想情况以及将要到达的能场情况来定。

战略用于指导发展,而这实际上是在等于说,当刚刚开始着手考虑战略的制定之时,这种被用于指导行动的东西在此刻还是没有成形的。这时候该怎么办?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凡事应该遵循有的放矢的工作原则出发,没有目的的行动显然是不适当的,而这又影响到后面的行动方案的制定。由此在战略制定之前,必定的要对未来将要达到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意见,要定位出将来是什么,而这个东西就是未来的能场。可以讲,明确要达到的未来的能场情况如何,是战略制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站在人类的立场,在关于未来如何走的事情上,能量观点提倡采用虚拟能场去牵引实体能场的方式,这样的思路显然是非常适合于战略制定的。但问题马上来了,这个未来的能场又应该怎样去选择,以及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呢?这种事情,从根本上看,无疑先要解决世界观是什么的问题,但这样的话又必定的会转到哲学理念是什么的事情上来。可以讲,没有科学的、先进的哲学体系作为基础,也就不会有完整的、科学的战略规划。当然这一事情,在本文的语境下是不存在的,因为本文是从能量观点的哲学理念出发来谈有关战略事宜的,也即在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哲学理念的问题。不过即使如此,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保证那些在能量观点理念指导下做出的战略规划就都是先进的。这又是为何?原因在于能量是世界本原的规定,而且能量还有着质的规定的。能场不过是一个能量发挥作用的地方,或者说是一个能量载体;由于能场有能量,于是当然的就有了质的内涵是什么的约束,以至能场的定性当然的就可以根据质的情况进而区分出先进与落后的不同来。把这一结论运用到去考察人类制定战略的事情上,由于未来能场是什么通常是由人类主导做出的,且还因为人类不同的个人或者群体的主观水平总是存在着差异的,从而就导致了用于牵引战略制定的未来能场的高低水平会有不同。简言之,这一现象或者说事实之所以出现的实质,关键是人类不同的个人或者群体自身含有的能量的‘质’有区别所致。回顾历史,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比如摘录文章中提到的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再也没有与之匹敌的人物出现,以致苏联每况日下,最后葬送了苏联。

在战略制定上,当选定了未来能场之后,为什么还要对即将开展的能量运动形式做出选择呢?这是因为要打通当前能场与未来能场的需要。道理很简单,不同能场之间发生联系的媒介,必属能量运动无疑;可是鉴于能量运动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于是在不同能场之间建立联系的事情上,站在人类的立场,就有一个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能量运动形式更为合适的事情出现。另外,尽管俗话讲条条道路通北京,可是不同的途径选择,却是一定会产生一个效费比的问题的;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由人类主导开展着的能量运动,即使未来能场(也即发展目标)已经确定,但不同的路径选择,却还是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局的,在这之中无疑也包含着失败,于是当然的在具体能量运动种类和性质的确定上就一定不可以掉以轻心。比如众所周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刚起步之时,就有是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争论,而实践则证明了在中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抉择。

再次,在当未来能场及到达该能场的特定的能量运动形式被决定了之后,这应该属于宏观方面,就会进入到如何勾画出战略细节的环节,而这一事情无疑是微观层面的东西。在这个环节、这个阶段,主要的是如何确定矛盾的内容,而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矛盾特殊性和矛盾普遍性关系原理。

不过,虽然以矛盾的理论去做具体勾画战略的指导,这样的认识广为大家认可,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做成功的却并不多,而这又是什么原因使然的呢?在诸多原因中,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当事人思维欠佳导致的。有关这方面的事情不做太多的讨论,只举出一个实例来看思维对战略的助益作用。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在政治上,他于危难之中挽救了清朝,成为著名的中兴大臣;在文化上,他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依然奉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并取得了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个人际遇方面,他从‘笨小孩’到‘理学大师’的人生经历,算是一部极好的励志教材。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明,曾氏一族的天资也不出色。那么,这个‘愚陋之至’的人,凭什么能成为后来的中兴大臣、儒学大师呢?无他,唯勤奋好学而已。

“笨拙”成就“精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不懂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却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后,使得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很西化。

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是他的思维方式,正是‘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使曾国藩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为其‘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

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曾国藩的功业建立在对太平军的镇压上,他的成功很得益于他的这种‘扎实彻底’。在太平军初起之时,怎样应对,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的策略,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还要说的是,这一战略也有赖于曾国藩有实践中的‘扎实坚持’。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曾国藩也算是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搅起大浪的人物,在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到,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正确的战略指导外,更重要的还应该看到人们在具体实践环节的怎样作为,而这其中,思维无疑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总之,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战略的指导,但战略的制定又呼唤着要有伟大的智慧。伟大的智慧涵盖内容很广泛,既有理论上的标准,这往往是哲学;又需要有实践的验证,而要做到这一步,除了必须要有扎实的实干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实干必须要以正确的思维为基础。只有这两方面都具备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才能真正地在历史长河中放出异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是谁研发的?
二战前苏联经济政治军事战略形势简况
鼎然文章:怎样提升自我认知?
1938年,“蒙古王后”生前最后盛装照,后被斯大林下令处决!2023.1.13
二战最牛情报:使德军受挫莫斯科,中共“谍王”代表作
如果说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鼎盛的苏联简直如同另一个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