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风药

古医学研习会第19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熊广华;编辑/高佳华

导读:风药在历史上曾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但在清代温病学派出现后逐渐没落,在当代风药几乎只应用于外感病和风湿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罕见其身影。其实风药是非常好的药物,如能对其深入研究,临床疗效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本文从医理、历史、风邪的作用、药物、剂量等方面对风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让大家对风药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为何使用风药?风药代表的是何种诊疗思路?


1、人身天地一切以阴阳五行为中心


阳:向上的、温热的、运动的。阴:向下的、寒冷的、静止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生长化收藏。代表世间万物一种运动的规律、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五行代表的是一种运动,具有阳性特征。


2、中医学说是以阴阳学说为根本。阴阳是人生立命之根本,阳为阴之根。


阳主动、主化气,无质而营运者为阳;有质而凝静者为阴(阳化气阴成形)

阳能生阴,而阴不能生阳。

因此,阳是生命的标志(阴不具备这个意义)


3、什么是阳药?辛温、升发/生发、疏通、宣通、灵动


什么是阴药?苦寒、沉降、静止、滋腻、固守


因此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


而风药是阳药中最轻灵善动一类药物,秉承肝木之性:善行,走而不守,轻悍性动。人体阳气主动主生发的特性决定了一切治疗的目的无非是使阳气得以流通生发。即使使用补阴养液的药物,亦是以此目的为根本的。


扶阳是指用阳药去调动人体之阳气,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温阳类药物。


二 、风药沿革


风药使用的演变


自南北朝至明清前风药的应用甚为广泛,例如《小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局方》等医学主流著作,风药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金元时期的张完素、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都是善于应用风药的医学大家,李东垣尤擅长使用风药,那个时期的五积散、人参败毒散、防风通圣丸、益气聪明丸、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都是至今还在使用的著名方剂。


清代中后期温病学派兴起,温病学家在批评前人在温热病中滥用辛燥药物耗阴伤津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的摒弃了风药的传统用法。而在二十世纪前期,由“新中医”们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完全继承了温病学家的片面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医统编教材又全面继承了他们的观点,于是风药的历史地位和用法就完全不为今人所知了。


三、 治病须明确病位


表里上下阴阳卫气营血


1、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它们的顺序依次是:皮毛-肌腠-经络-脏腑-骨髓,其中皮毛-肌腠-经络偏于外,脏腑-骨髓属里。


2、病邪所在层次不同,用药不能过其病所,引邪入里。如皮肤病,是有邪在皮毛腠理,或脏腑受邪而表现在外;邪在皮腠就不能使用入脏腑之药,不然会引邪入里。尤其是在内伤外感的治疗上用药要分清表里(药效和速度)。


四、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长,本来就是中医的传统认识,可是由于近代以来受到西医病理学及病原体学说的影响,中医六淫学说被看做是“假设概念”,而不为日益科学化的中医所重视,这也是风药逐渐失去阵营的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学对于风邪致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1、外风-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邪犯人,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汗出或不汗出、恶风、肢体疼痛。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流涕、咳嗽,痰浊等。


风邪入腠理,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风邪伏于皮下,则可见到风疹,瘾疹,皮肤瘙痒,时发时止。


风邪中络,“邪中于络,肌肤不仁”。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


风邪中经,“邪中于经,即重不胜”。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


风善行而数变,易挟寒挟湿,风邪可以由表入里,化热伤阴。


2、内风-内伤杂病之长


内风通常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皮肤瘙痒,脱屑脱色),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王清任《医林改错》),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而《金匮要略》中也有关于内风的记载“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五、可以用风药治疗的证型


风邪内陷、风邪郁闭、情志抑郁、肝气郁结、经脉营卫气血郁滞 ——宣通发泄(阳药的特点)、肝胆郁热、伏热郁闭、跌打损伤、肢体疼痛麻木、湿盛泄泻


六、风药的作用


升提、升阳、胜湿、散火、疏肝、引经。


七、风药的组成


1、辛温

升麻、柴胡、荆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白芷、麻黄、桂枝、天麻、全虫、蜈蚣、乌蛇、海风藤、威灵仙、巴戟天 。


2、辛凉

薄荷、蝉蜕、葛根、升麻、菊花、桑叶、淡豆鼓、木贼、浮萍、牛蒡子、蔓荆子、钩藤、僵蚕、密蒙花、薄荷。


3、辛平

柴胡、白蒺藜。


详细介绍以下药物:升麻、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麻黄、桂枝。


升麻、柴胡:升提之性强

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例如补中益气汤(黄芪15 炒白术5 人参3 当归3 升麻2 柴胡2 陈皮3)。


川芎:最能走出窜,上达头部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辛温升浮,为肝胆心包血分中气药。故凡肝因风郁,而见腹痛、胁痛、血痢、寒痹、筋挛、目泪及痈疽一切等症皆可用川芎 。气郁于血,则当行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行气必用芎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其功效归纳为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宣通卫气、开泄腠理,又能宣通肺气、开启气门、宣通经气、通利关节。

麻黄汤作发汗,作用于皮毛,人体最外层。


桂枝:色红性温热,走血分,何以入卫祛风?

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通达营血温经散寒。桂枝并非直接发汗药物。人体出汗,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营血温阳,使得热气蒸腾而汗出,这样桂枝能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自然而消,这个过程叫解肌。所以桂枝通经脉以发其风邪称为祛风之品。作用于皮下肌肉层。

桂枝利关节、温通经脉为其体,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为其用。

麻黄善于宣肺,开表而入经络,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宣统,使风邪从汗而出。


羌活、独活:温芳香,入络止痛。

羌活:辛苦性温,味薄气雄,功专上升。散足太阳膀胱游风、头痛兼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羌活专入膀胱兼入肝肾)。

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而不连及太阳经也。

但羌活性雄,善于行上 ;独活善于走下而达上。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


荆芥、防风:辛微温、平和

荆芥:散肌肤气分风邪,仍兼血分疏泄。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善于走表。入肝经气分亦入肝经血分。

防风: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然亦能入脾胃二经,同补气药。且能取汗升举,为风药润剂。不仅走表且开胸膈、祛上焦筋骨风邪 。

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


八、 风药的升降及与药量的关系


1、药之升降:阳升阴降,四气者天之气,温热升,寒凉降,五味者地之味,辛甘浮,苦酸咸沉。升降沉浮亦与药之质地、重量相关,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2、风药性辛皆升,用量轻则走表,稍重则从胸膈升提,再重则先降后升从下焦升提。


3、慎斋所说的“后至者成功”是应用风药的一条原则,凡是分量大的药物,上升最慢,最后能够推举诸分量小的风药上升达表,达到疏风透邪的目的。


九、 谈谈邪陷


邪陷的几种情况


1、风陷中焦:卫出于胃,营出于脾。脾胃气虚则风邪容易内陷。或恣意寒凉,损伤脾阳,泄泻而致气陷,风邪乘虚而入。———提出风邪


2、风陷下焦: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导致白带、遗精,而使风邪内陷下焦血分,脉沉洪数——提出风邪。巴戟天和白蒺藜是提出下焦肝肾风邪的主要药物。


3、阳陷:阳陷指的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心包相火下陷,君火离位,属于热证。——升阳散火,用补益脾胃佐以风药使伏火疏散,相火归于其本位。


十、 慎用风药的情况


1、对由于肝肾阴虚引起内风中风情况,要慎用风药。因此情况下风药更添发散之力,易耗劫真阴。

2、脉细数慎用风药。脉细不仅为气虚,而且为脏阴之亏;数为有热更为营液之耗,故脉细数的情况须慎用风药以免耗阴。

3、夏季虚证须慎用风药。夏季天热汗出多,中气本虚。本虚之人须慎用风药,以免发散更耗真气 。

4、对气虚之人使用风药的同时为了顾护中气须同时使用黄芪或者人参

5、春季虚证须慎用风药。因风药与春季皆为疏泄之气,慎用风药以免疏泄太过。


十一、区别风邪寒邪


风邪

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金匮要略》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卫分属阳,风邪多犯于卫。

经曰:身半以上风受之,身半以下湿受之也。


寒邪

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寒为阴邪,易袭阴位。营分为阴,寒邪多入于营分。《伤寒论》

经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湿饮)



善水堂主,熊广华,执业中医师、中医教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跟随多位老师临床实践并深入研究传统中医思想,终有所悟。临证看病擅长脉诊、舌诊,用药尽求精简,注重三治合一(药物治、环境治、精神治)。曾坐诊于北京万福堂国医馆,现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热爱古中医学,立志以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理念为己任,愿与志同道合之士相互交流、学习,以期共同进步,为纯正中医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肤病瘙痒、癣疹难愈,送你一个李可老先生的组方,善治各类皮肤病
中药学——解表药(麻黄、桂枝串联)
风寒or风热感冒总分不清?
炙甘草汤方解之我见草根专业讨论区东邪西毒门派论剑草根中医网
关节红、肿、痛?一个私藏多年的秘方,从骨节里改善你的风、寒、湿,一般医院不常开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