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二)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
(二)鼻    衄
典型症状:不因外伤,血从鼻腔流出,色鲜红;量多不止,可引起头晕。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j 0克  黄芩l 0克  焦山栀10克  茜草根12克  生侧柏叶15克  鲜茅根30克
加减法
1.口干口渴:加生石膏l 8克(打)。
2.犬便秘结:加凉膈散12克(包煎)。
参考
1.        本证可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时,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变,尿毒症,血液病以及与鼻腔与附近之癌症,妇女代偿性月经等。
2.        出血量多时,可先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上,另用生大黄温水磨,随磨随服,并十灰散吹鼻,或脱脂棉、消毒纱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3.        常用方有茜根散(凉血、清肺、止血),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费氏豢龙汤(凉血、清肝、泄火),犀角地黄汤(清肝肺,凉血、降火)等。
(一)气虚
典型症状: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语言低微,舌质淡嫩,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软弱。
肺气虚:可兼见懒言,气短,气促,自汗。
脾气虚:可兼见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或有浮肿。
兼阳虚:可见怯寒肢冷.,泄泻清谷,腹鸣腹喜按喜温。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l 2克 茯苓12 陈皮6 炙甘草3
加减法
1.        脾气虚:加淮山药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气虚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2.        肺气虚加炙黄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黄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肾阳亦虚者,选加肉桂、鹿角片、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紫河车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
(二)血    虚
典型症状:面色不华或苍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唇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虚:兼见头晕,惊惕,或血瘀。
兼阴虚:心烦,口干,盗汗;肾阴亦虚者,耳鸣耳聋,两足痿弱,腰膝痠软,咽燥虚烦。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红枣4只
加减法
1.心血虚:加柏子仁l 0克、龙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远志6克、青龙齿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枣仁12克。
2.肝血虚:加制首乌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参15克。
3。兼阴虚: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麦冬l 0克、玄参1 2克;盗汗加浮小麦3 0克、煅牡蛎30克;肾阴亦虚者,选用楮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龟版、鳖甲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红枣益气补脾。
流行性感冒
1.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畏寒、全身痠痛等。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3.本病多属中医“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陈皮4&8226;5克  生甘 草3克
加减法
1.热偏盛:加黄芩9克、鲜芦根3 0克。
2&8226;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8226;湿偏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热毒重:加板蓝根3 0克、制大黄9克。
5.高热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频繁:偏热加鱼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泻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义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风邪、祛湿止痛,蒲公英清解毒为主药。辅以陈皮健脾和胃,调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泻火解毒亦可矫味,并缓和羌活气味之辛烈。
预防
1。食醋熏蒸。睡前关闭门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间、倒入饭盒或小锅内慢火烧煮,醋蒸发 完移开,留熏约3 0分钟,连用六个晚上。
3.        蒲公英3 0克、桑叶1 5克,水煎服,连用3~5天。
3。贯众、板蓝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连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起病有发热,两耳下疼痛,咀嚼及张口时疼痛更明显。~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边界不清,表面不红,压痛不剧,同侧腮腺管口红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自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尿淀粉酶增高。
基本方
板蓝根3 0克  银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恶寒发热:加柴胡9克。
2.口干咽燥:加玄参1 2克。
3.肿块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干结:加制川军9克。
5.睾丸胀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板蓝根、银花、炙升麻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胆肝郁热,海藻软坚。
流行性出血热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发热期:有明显畏寒、发热,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急性感染症状及面部、颈部皮肤充血,皮肤及粘膜可出现出血点,重症者可见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压期:约予第5~7病日,体温突然下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尿量减少并出现肾功能损害。(3)少尿期:血压恢复后出现少尿甚至尿闭,出血现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达3000毫升以上。(5)恢复期:症状,体征消失。
2.实验室检查:(1)发热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2)低血压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减少。尿变化显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非蛋白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钾、钠、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复期:尿浓缩功能好转,肾功能逐渐恢复。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秒、“疫毒’’范畴,又因时见红疹、血斑出现,故又称“疫疹"或“疫斑”。
(一)发  热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参12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 板蓝根30 银花12 鲜茅根30 鲜芦根30 知母12
加减法
1.        尿短加车前子15(包煎)。
2.        便秘加生大黄9克(后入)。
3.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黄15克。
4.        头痛目赤加龙胆草9。
5.        神昏谵妄: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6.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张: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冲服)、钩藤15、广地龙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板蓝根、银花、生石膏解温热疫毒;生地、知母、玄参、鲜茅、芦根滋阴泻火、凉血生津。
(二)低血压期
基本方
生晒参12克  生地l 5克  麦冬1 2克  板蓝根1 8克银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热盛渴饮: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车前草l 5克。
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压明显、面白肢冷、脉沉细无力:去生地;生晒参改红参,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过多再加煅龙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过多,血去气衰,不能摄斑,可用独参汤。
方义
基本方中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以挟正养阴;生地、板兰根、银花以凉血清热。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玄参l 2克麦冬1 2克银花l 2克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减法
1.        尿中有膜状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2.        大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大黄9~12克。
3.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选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选加生蒲黄9克(包煎)、瞿麦l 2克;咳血、咯血加藕节l 2克、生侧柏叶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龙干12克、钩藤l 5克(后入),甚者加用全蝎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两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增液汤以增液润燥,加茯苓、泽泻清利膀胱,银花清解热毒,茅根凉血止血。
参考
1.本期多由温邪疫毒内侵营血,血热伤阴,膀胱气化不利,或真阴受损、肾水亏竭所致。治宜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2.增液生津、养阴护阴药如北沙参、石斛、熟女贞、杞子,利尿药如苡仁、猪苓、竹叶、车前草(子),凉血止血药如丹皮、赤芍、大蓟、小蓟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导赤散(清热利水),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犀角地黄汤(凉营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黄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肾阴偏虚。加五味子6克。
2.肾阳偏虚:加补骨脂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补摄肾气;黄芪、升麻升提膀胱气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肾收涩。
参考
1.本期多因正气不足,液耗阴亏,或阴虚及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致。治法以补肾固摄为本。
2.补肾益阴药如桑椹子、制黄精、山药、杞子、女贞子、杜仲,补肾温阳药如菟丝子、巴戟天,收涩药如覆盆子、金樱子、芡实、白莲须,养阴生津药如知
母、麦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气丸(补肾敛阴),固脬汤(固肾益气),固肾汤(补肾固摄),桑螵蛸散(滋阴固肾),缩泉丸(温脾肾、缩小便)等。
(五)恢  复  期
基本方
太子参l 2克  白术l2克  淮山药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8226;津液不足:加北沙参12克、麦冬1 0克。
2。阴虚明显: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阳虚明显:太子参改用党参;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方义    、
基本方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以益气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养胃。
参考
l。本期多属邪去正虚,阴阳亏损;调补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气健脾药如人参叶、黄芪、金雀根,和中养胃药如炒麦芽、炙鸡金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参苓自术散(李}、气健脾、和胃渗湿),益胃汤(生津养胃),生脉散(养阴生津、益气敛汗),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肾气丸(温补肾阳),保元汤(补气温阳),八珍汤(气血两补)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多在春季发病,皮肤可见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血自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皮肤瘀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血培养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春温’’、“冬温’’、“瘟疫,瘟疫时毒’’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叶30克 地龙干12克龙胆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热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黄连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呕吐较频:加玉枢丹2.1克(温开水调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野菊花、龙胆草清热解毒,葛根清腑热、除项强、滋养筋脉,珍珠母、钩藤、地龙干重镇、解痉、熄风。
参考
l。本病病情变化多从卫分迅速蔓延气分,或直入营血,内陷痴阴。如正不胜邪,,则出现内闭外脱、亡阴、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气阴耗伤,脏腑亏虚,筋脉失养而形成瘫痪、痴呆等后遗症。初步处理以清热解毒为主,适当结合养阴化痰、凉血、祛瘀、解
痉、熄风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芦根、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草河车、紫天葵、竹叶、贯众、板蓝根,凉血养阴药如丹皮、知母、玄参、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药如丹参、鬼箭羽、红花:桃仁,化痰药如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石菖蒲、猴枣散,平肝熄风药如生石决、生牲蛎、白蒺藜、僵蚕、蝉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选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典型症状。流行季节(7~9月)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高,中性多核细胞居多。脑脊液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发热丽渴)、''暑风’’(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痉"(项背强直)、“暑痫’’(状如惊痫)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60克  板蓝根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 5克(后下)  七叶一枝花15克
加减法
1.气分热: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热: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湿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兰9克;苔白厚腻甚者加苍术9克。
4.呕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凉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
6.项强: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鲜竹沥30克(冲服),或猴枣散1.5克(温开水调服)。
8.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宫牛黄丸l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10.烦躁:加牛黄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见搐搦者用至宝丹l粒。均用温开水调服。
11.项背强直:热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轻者,用蝉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热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钩藤、地龙退热熄风。
钩端螺旋体病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呈弛张型)、剧烈头痛、乏力、纳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颜面充血(常见结膜显著出血);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有接触和饮用疫水或进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兰,血小板减少,逮沉加快;鱼清凝集溶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望啊性反应(发病后l~2周出现)。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挟湿”、秋温疫毒、湿温、咳血、吐血”等范畴。
(一)流感伤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银花l 2克 连翘12克  藿香10克  黄连3克  黑山栀9克  鲜芦根30克
加减法
1.全身痠痛明显:加羌活9克、独活9克、秦艽9克。
2.头痛项强明显:加葛根9克、龙胆草9克。
3.腿胀痠痛明显:加木瓜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4.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黄:加淡竹叶9克、木通9克。
6.目赤涩痛:加生地12克、木贼草9克。
7.颈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较频: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泻: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红津少:加川石斛9克、麦冬1 2克。
11.湿热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热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连翘、鲜芦根清宣卫、气热毒;黄连、山栀、蒲公英清热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湿,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广郁金l 0克  生侧柏叶30克 仙鹤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荷叶60克
加减法
1..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克。
3、咳嗽频繁:加光杏仁9克 川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黄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凉血清热,开肺郁,理肺气;鱼腥草、白茅根入肺经以清热解毒,协同生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鲜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参考
1.本病多由暑热蕴结,内热炽盛,疫毒上迫于肺,损伤血络所致。早期可见咳痰带血丝,继则大量出血,而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时宜用独参汤、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缓时治宜凉血止血、养阴润肝为法。
2.冰血止血药如紫珠草、生蒲黄、水牛角、小蓟、玄参、丹皮、旱莲草、茜草根、生蒲黄,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紫菀、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肺解毒),四生丸(凉血止血),白虎汤(涤暑、清肺胃),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等。
(三)黄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陈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黄连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车前草3 0克。
2、出血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莲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开水溶化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山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凉血止血,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参考
I.本型类似中医学的“急黄"或“瘟黄";多因暑湿热毒交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或热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热利胆、凉血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黄芩、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利胆退黄药如金钱草、玉米须、连钱草,凉血止血药如仙鹤草、白茅根、地锦草、旱莲草、茜草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退黄),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营泻火),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
四)脑膜脑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参1 2克 板蓝根l 5克  广地龙1 2克  黄连3克  钩藤1 5克(后入)
加减法
1。抽搐频繁:加全蝎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语:加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冲服)、生地、玄参清营凉血,黄连、板蓝极清热解毒,地龙、钩藤熄风止痉。如黄连缺乏可改用龙胆草9克。
参考
1.        本型类似中医的“暑痉",多出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止痉为法。
2.        清热养阴如竹茹、竹卷心、连翘、白芍、菊花、甘中黄,重镇熄风药如珍珠母、生石决、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选用。本型后期有因湿热内郁,弥留肢体,脉络痹阻,出现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络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龙、茵陈、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营汤(清营解毒),神犀丹(清营,凉血、解毒),羚羊钩藤汤(清肝、化痰、熄风),熄风清营汤(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等。
(五)肾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参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气虚较甚:党参改用生晒参9克(另煎冲入)。
2.尿少明显:加将军干3克(研末,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制大黄祛瘀泄浊,使血液循环改善,排尿通畅。
参考
1.本型可见于后期,系因肾气不足,气血郁滞,水湿不行所致;治宜益气利水为主,兼用祛瘀泄浊以助肾功能的恢复。
2。益气药如白术、黄精,利水药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车前草(子),活血祛瘀药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马鞭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利水),猪苓汤(养阴利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三)
泌尿系感染
引用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三)
肾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中医4种方法来治疗
茹十眉老中医中医处方(四)
转: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