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冒中雨游函谷关——豫鄂自助游(19)

从洛阳到函谷关蛮远的,大概有180公里,对于自助游的我来说,最经济的办法是乘火车到灵宝。从百度地图查知,灵宝火车站离函谷关景区相距16公里,路程很近,交通问题容易解决。说干就干,起个大早,9月14日从洛阳火车站坐K911次,04:21分开,到灵宝07:17分。天公不作美,中雨,出灵宝火车站一打听,可乘1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再倒一次车就成。


01  冒中雨,到达函谷关景区大门,左侧是售票处,老伴门票半价38元,我免票。拍摄时间8:56分。

老天下雨,本来打算坐景区交通车游览,公交车司机师傅说没有必要,理由是到老子塑像处交通车不开,你还得步行。谢谢司机师傅的热情指导。


02  下中雨,还要撑伞拍照,操作上不方便。这时候多只手就好,猛然间想到“三只手”是小偷的别称,赶紧把“歪”念掐灭。

为什么要冒中雨游函谷关?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之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

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函谷关如此有名,岂能因下雨而错过?


03  老天继续下雨,俺俩游兴不减。


04  嘿,发现岸那边有老子金色塑像。


05  道学高深,老子在雾气中时隐时现,更增添神秘色彩。


06  在老子塑像前冒雨拍张合影。

这张照片得说明一下,下中雨,游客稀少。在我们游览时,正好遇到来自郑州的一家子人也来游玩,简短交流后,得知我们是南方人,远道而来,年长的家长特意叫女儿帮我们拍合影。嘿,还没有开口,人家就主动帮忙,借此游记深表谢意。


07  给中华先贤老子拍张正面照。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静思好学,知识渊博。老子听老师商容讲课,总爱寻根问底,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言“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由此,老子丰富了学识,见识卓越,名声大振,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据史籍记载,另一位中华先贤孔子慕名而来、曾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就是说,老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08  走近老子,欣赏就在函谷关写下的不朽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涵盖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09  抬头看见“道家之源”匾额,由此上台阶,可寻访老子写经处。

匾额“道家之源”为第六任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题写,楹联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五千年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言简意赅地描述出道教真谛。


10  先看到的是灵符“桑”。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有位参军叫田同秀,他在早朝时说,昨晚梦游函谷关见到老子,老子说在其著经处埋有灵符,谁能得到它就能得天下。唐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处,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古体“桑”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桑象征农业,寓意如果重视农业可保佑玄宗坐拥天下四十八年。玄宗大喜,认为是天赐之宝,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这就是历史上重要的“玄宗改元”事件。


11  老子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太初圣宫”。

太初圣宫是闻名海内外的道教圣地,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即老子诞辰日,都要举办老子诞辰纪念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海内外道教团体考察观光。太初宫还是成语“仙丹救民”故事的发生地。老子在函谷关太初宫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让人扶起青牛,只是咔咔不止后突然咔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


12  上台阶进院门,老伴手指元代碑石。

这块巨碑是元代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立的重修太初宫记事碑。碑文记叙了老子入关著《道德经》的史实,与《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相符;记述了唐代“玄宗改元”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太初宫的演变。碑文还阐述了老子的“道德”思想,以及太初宫修葺过程,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13  进太初宫殿,中华先贤老子端坐中央。

殿堂门柱上有幅楹联,上联是“道德闻真经权衡滋万物威灵真显赫”,从上面这张照片看下联不完整,缺最后二个字,斗胆加上“圣贤”二字,那么完整的下联是“天尊扬真谛紫气暎三千朝神礼圣贤”,加错了请包涵。


14  继续前行,就来到函谷关大道院。

函谷关大道院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达716平方米。为硬山式仿秦汉建筑,是迄今河南省最大的一座仿秦汉建筑,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当然,重点是展示道教文化内涵。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古朴典雅,青灰基调,肃穆庄重。殿内有佛灯1682盏,供奉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八仙等道教主要神仙塑像,是纪念老子及道教中重要神化人物的地方。


15  近前看匾额和楹联。

外楹联是:无为参道德绕谷达三界威灵真显赫;极理合天尊普同济万民锡福纳祯祥。内楹联是:大开函谷关紫气东来照钟灵与社稷;道院慧精通祥云中土润功参天地人。颂扬道德经、道教及老子思想。


16  从大道院下来,可直达函谷关。

函谷关是成语“鸡鸣狗盗”、“鸡鸣函关”的发生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素有好客喜贤之名,秦昭襄王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业。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及陷害。后秦王反悔,欲害之,又不想担骂名,就将孟尝君软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燕姬。燕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雄鸡打鸣,引得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17  老伴说,站在城楼这个位置,可以看到函谷关关名。

函谷关是成语“紫气东来”的发生地。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心喜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18  函谷关城楼上有楼梯,还可更上一层楼。

函谷关是成语“公孙白马”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互相争鸣,思想非常活跃。当时赵国平原君门客中有一名叫公孙龙的,想到秦国出游。那时赵国一带的马,正流行一种恶性传染病。秦国得知后,在其东大门的函谷关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概不得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验过符节就要过关。关吏拦住说:“你人可以过关,但马不能过关”。公孙龙不悦,“马不能过关?白马非马,怎能不让过呢?”关吏说:“白马也是马呀!”公孙龙说:“难道我公孙龙就是龙吗?”关吏被问愣了。他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或白与马也,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行,但要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行了。这说明白马和马是两回事,也是就说白马就不是马,为什么不能过呢?”关吏还没明白过来,他就骑着马过了函谷关。


19  更上一层楼,欣赏函谷关的雨中景色。

函谷关是成语“终军弃襦”的发生地。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很有才华,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一天,他从济南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笑他无知,终军口出豪言:大丈夫过关就是来博取功名,何需此襦!果然,终军得到了汉武帝重用,担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


20  这里有下城楼的台阶,步下台阶可出关看看。

函谷关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典故“函谷关大战”的发生地。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百多年,赵、楚、魏、韩、燕等五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俺依稀记得读中学时背诵过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见当时秦国强大并向东扩张,使得各国认为秦国是个严重的威胁。魏王任命公孙衍为相,采用了“合纵”的策略,联合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这五个国家推举楚国的楚怀王当所谓的“纵长”,由此组织五国联军一起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系了义渠国,想让他们配合联军行动,在后方攻击秦国。没想到秦国送上丝绸和美女,就缓解了义渠带来的危险。另外也由于联军各有图谋,无法统一号令。比如楚国和燕国两国受到的威胁不大,态度就不是很积极。所谓的五国联盟其实只有魏、赵、韩三个国家在和秦军交战。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秦国派樗里疾出关迎战联军,在修鱼这个地方大败联军,斩杀了主力韩军八万余人,震吓住关东诸国。


21  在函谷关城门内看到这张图,此图系东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砖拓片,现在我们所见的函谷关城楼依此图复建。

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秦时的函谷关早已湮灭无存,已经从人们的印象中、现存的典籍中消失。幸好光绪末年出土于河南开封白沙镇的“偃师邢渠孝父画像石”上有座城楼,还指明是函谷关东门。1992年依图复建,才使得今天的人们能有机会看到二千年前秦汉时期的函谷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2  看看雨中函谷关的雄姿。你看,雨不小,老伴的裤腿都湿了。

细细欣赏函谷关城楼,发现真的跟画像石一样,关楼是建筑形式对称、连体的四层木结构双楼,一层为门关,双楼各开一门洞,每洞双扇门,门上有铺首;二层至四层,上小下大,楼壁开小方窗,二层、三层环绕有走廊。双楼顶脊上,对称雕有二只丹凤。


23  步出函谷关,可以看到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当然,今天下雨,“紫气东来”的景象是完全看不到的。


24  就要离开函谷关景区了,拍张金鸡独立照,算是告别。

离开的路上,我还在想,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却留下了许多成语和名句,诸如“天长地久”、“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深不可识”、“见素抱朴”、“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等都出于此,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冒雨游览,实地感受函谷关散发出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领略这千古雄关的壮丽风姿,称得上人生一乐。

离开的路上,我还在想,从春秋战国到秦时期,函谷关是何等的重要,后来到了三国更多的是听到潼关的故事,函谷关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到东汉时期,甚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函谷关战略地位就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修在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当时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高原上翻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所以东来西往的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根据史籍记载,这条裂缝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旧函谷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稠桑原上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高度降低;二是黄河的冲刷和水位的下降,形成河滩。而这个河滩的存在,使函谷关天险失去了意义,因为过往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函谷关的变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永恒不变的,学会适应新情况,才是生存之道,这是游函谷关获得的又一个启示。明天游洛阳博物馆,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根溯源话函谷—紫气东来
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除了留下《道德经》,还有这样东西
河南三门峡灵宝太初宫(老子著道德经处)
2009年5月10日河南灵宝函谷关千人齐诵老子“道德经”
“紫气东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老子出生地到出关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