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预习、没作业,还能全班55%上清华北大?他就是……

他就是孙维刚老师。

提起孙维刚老师的名字,在教育界可谓无人不知,他被媒体称为“神奇数学教师”,在教育界素有“中国数学教育之父”、“中国智力素养培养法之父”的称号。

如果你还不了解孙老师,建议花几分钟时间看看孙老师的事迹。

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汉族,大学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从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令人惋惜的是,1990年,孙老师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不幸的是,孙老师最终还是未能摆脱死神的控制,于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的事迹也被拍成的了影片《师魂》被人传颂。

刚接触到孙老师时,我们总是容易被孙老师身上的各种标签所吸引,全班55%上清华北大、国际数学奥赛金牌、西屋科学奖、初一参加中考平均分比应届生高十多分等等。

然后,大家就会开始问,孙老师究竟是如何做到,将这些普通学生变成“天才班级”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班级管理”,或者“题海战术”?

可令人惊奇的是,孙老师要求同学们课前不预习、课中不记笔记,而且课后也不留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都有9小时睡眠时间。

这几点无论哪一个,都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这和我们从小所知道的“正确”学习方法,是完全相悖的啊!

随着对孙老师研究的深入,我开始慢慢理解孙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要求了!

从初中开始,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可坚持做到的学生很少,做到后感觉到“预习”效果的同学更少。

Q1

那究竟“预习”对课堂听讲有没有帮助呢?

当然有!预习能增加对内容的熟悉度,听讲时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节奏;对知识重复的次数多了,也能加深理解,掌握更牢固。

那孙老师为什么要求同学们不做课前预习呢?

1、预习的出发点,仅仅着眼于知识,而没有看到更高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

2、就知识的学习而言,也是低层次的。说到本质,课前预习是靠多次重复达到掌握知识,这当然不如自己历尽险阻所得而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

就像是你要去一个朋友家,如果是朋友带你去的,下次你自己去时很可能找不到了。可如果第一次没人带你,而是你自己左问路右打听,用了一上午好不容易找到的,那么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再去,你仍会径直找到朋友家。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上要讲的内容、结论、推导过程等,在课堂上我们就会失去探索问题、挑战困难的宝贵机会,反而阻碍了智力素质的发展。

Q2

既然不主张预习,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听讲,才能发展智力素质呢?

很多人认为上课“专心听讲”、“紧跟老师步伐”、“做好笔记”就是最好的听课方式。和前面讨论过的预习一样,这样做的作用,仅仅是获取知识。

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更是驾驭知识的睿智,是面对陌生的难题,敢于直面、善于攻克的创新能力,而它本质上就是高超思维水平的智力素质

孙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有“超前思维”,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课堂中,我们不应该复制和记录老师的想法,而是向老师挑战,对每个问题都亲自动手,体验挑战、解决困难的整个过程。而智力素质,就是在这样不断挑战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发展的。

那孙老师为什么在课后不留作业呢?

其实孙老师不是不留作业,只是不留书面的题目作业。

孙老师会鼓励同学们课后对课堂的探索和讨论在脑袋里进行“回放”,每当同学有新体会、新认识和新发现,都要赶紧梳理、归纳并记下来。等积累到一定时间后,再对一个单元或一个方法做小结。

当然,在现实中大部分同学都是有课后作业的。

Q3

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作业呢?

很多同学喜欢先看书、看笔记,再做作业,即先复习再做作业。

这种做法的确有利于完成作业。

但是,用刚看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往往具有短时效性,反而掩盖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学好的纰漏环节。而且,这样做还容易造成同学们的依赖心理,只要有课本和笔记在就会做题,脱离了这些“外部辅助”就不知所措了。这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这样的知识也被称为惰性知识

一个更合适的做法,是在做作业前,用回忆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梳理,然后通过作业来检验学习成果,卡壳处就是存在知识漏洞的地方,应立即补上。

前面只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简单讨论了孙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孙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则,例如:凡事多问为什么;寻找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学会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等等。

总之,孙老师倡导同学们时时注意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最重要的目的是,打造这种思维的活泼

当然,能力的提高、智力素质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得到的。所以,学习什么、学习时思考什么,就变得格外重要,也是具体操作的难点

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都经过了精挑细选,不只是让学生收获知识,更是让同学们在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中发展智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孙维刚老师离我们渐行渐远,他的影响却并不因此而被人们淡忘。孙老师在北大出版社出的《孙维刚初中数学》《孙维刚高中数学》已经再版,并且社会上据说已经不只一所"维刚学校"了。

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是,2016年春季,是由孙维刚先生的夫人王海亭女士发起,孙维刚先生的弟子以及孙维刚教学理念的部分研究者共同参与建立了孙维刚教育研究院(http://www.swgyjy.com/)。

在研究院的努力下,孙维刚老师生前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全套课程也得以再一次和大家见面。这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在此分享给大家,只要长按识别下方二维即可查看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维刚教数学《数学
不牺牲孩子睡眠和运动时间,这位老师如何做到55%的学生上清北
高一新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好成绩从好习惯开始
高中生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