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网-“道”之“耗散结构”
“道”之“耗散结构”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清净经》
人类的记忆能力,是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增强起来的。人类的记忆,是散于万物而不厌之执着,追逐万物而不返之结果。人类本来是健忘的,甚至于生命已经忘记了生命本身是什么样子。用耗散结构的话来讲,生命是一个不稳定平衡态,重复是克服健忘的唯一方法,所以才有了“念”。
遣,即是格除之意。澄,即由浊变清的过程。自然,即无所勉强。人如果能够永远没有一切私欲,那么心自然平静,心平静了也就不会妄动了。如果心不妄动了,那么就会具有澄清的工夫,元神自然洒洒陀陀,虚空肃静,没有牵挂。
生命是耗散结构(普里戈津)的,由生命构成的社会既是如此。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在其外参数变化到某一值时,通过系统与外界连续不断地交换能量和物质,系统可以从原来无序性状态转变到空间、时间和功能上都有序的结构,即“平衡结构”和“耗散结构”。
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准确地描述了“平衡结构”本质规律。然而,平衡结构是一种不与外界进行任何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可以维持的“死”的有序结构,而耗散结构则只有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才能维持其有序状态,这是一种“活”的结构。
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社会也非例外。对于一个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开放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到一定的阈值,稳恒态就变得不稳定了,出现一个“转折点”或称为“分叉点”,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演化到某种其它状态。老子之“清浊动静”看似谈天论地,实为辨证人心,心清则世相明,心动则万物移。系统之非平衡相变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后,系统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可能会呈现高度的组织性,即到达一个高度有序的新状态。
老子认为人的能力的释放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志向,另一个是能力。如果没有远大志向,那么什么也谈不上了。如果有志向者得以施展的时候,即有志向并且有能力,那么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其实,没有能力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有澄清,私欲还没有除尽的原故。
老子之道,阐述了天地万物之初始变化法则,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涨落规律。老子认为,能够格除物欲的人可以“回光返照”,向内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如果连心都看到了,那么还有什么欲望呢?向外可以看到自己的形,如果连形也看到了,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理解呢?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天下万物,如果连天下万物都看到了,那么心、形、物也就都没有了!人的认识到了这个境界,剩下的只有“真空的自性”。
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当是,“上者无物、中者无界、下者无是非”(赵海)。老子认为,心、形、物没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一性圆明”,“超然外物”,不为浮俗所烦扰,认识清楚了身心幻境。世间万物无常,人能够不被声色所迷,郎然有儿心童趣、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玄之又玄之性理。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7351a01000c5l.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69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耗散结构理论诺贝尔奖应该颁给哲人老子
耗散结构
熵增与耗散结构
跟师心得体会
系统十论之二: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