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教学的三个境界
古诗词教学的三个境界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情境。
    一、吟读诗歌,感知情境
    诗歌,离不开一个情字。鉴赏诗词,就要准确把握诗中抒发的感情。诗中之情,无外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世事感慨,“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情别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寒素清门浊如泥”的怀才不遇……
    以上种种情感,都离不开教师本身对古诗词情感与意境的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就该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融入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声情并茂的吟诵。
    朱自清先生就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诵读,他说:“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真可谓是三分诗歌七分读啊!”
    当然,我所指的教师范读,绝不是教师玩弄技巧的故意表演,而是真正沉醉其中。诗歌吟诵,不是公开课、观摩课的点缀和附庸,诗歌吟诵的功效更不应该被全面异化。诗歌吟诵应该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没有矫饰的自自然然,是教师人格的外化表现。
    在教师的吟诵下,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吟诵的天地,或划分节奏,或揣摩语气,问出“明月几时有”的疑问,读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学生可以反复诵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还可以教师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情味,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解读诗歌,进入情境
    诗歌是以精炼、形象,具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饱含强烈的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谐的韵律是诗歌的特点。解读诗歌不能不注意诗歌的这一“实情”。
    对诗歌的解读,不是简单生硬的解释,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者给定的意义,而是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自觉地进入情境的过程。
    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过一种情境:“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教师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营造氛围与情境,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关于用语言再现画面,余映潮老师就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学《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两首律诗时,余老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品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多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读出了画面,而且完全理解了当时农家纯朴闲适的情境,真正读出了诗味。
    三、评读诗歌,深化情境
    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立意。
    “词以一字为工。”古诗词中往往有文眼。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对诗歌作出评价。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读者领悟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正是诗眼与诗文协调统一的表现。
    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从而作出评价,获得愉悦感。
    古诗词不仅要多读,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评价作品本身,教师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触发学生的情思以深化情境,获得取精摄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创相生的教学效果。叶圣陶曾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体,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触发”是阅读理解作品意义之后的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诗词内容,用一句简洁而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感受,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还可以续想文后内容,使学生从读物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提笔疾书,一吐为快。如用一句话点评《敕勒歌》《钱塘湖春行》,学生写出“广阔草原的绝唱,江南早春的赞歌”。这样,学生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滨江初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古诗词审美教学例说
让浓浓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
关于教学诗词
幼儿园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教师示范朗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