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坚:“仁义礼智信”的主导力量


环球之


原标题|王坚:水,“仁、义、礼、智、信”的主导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纲五常”之说法。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国二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主流是围绕儒家“三纲五常”发展,逐渐演化而来。执政者通过儒教的“三纲五常”来维护、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和进行社会的文化构造,使社会各阶层百姓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具体地说,所谓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父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封神演义》)凡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凡是做父亲的,应该成为儿女的表率;凡是做人丈夫的,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人先正己,三纲是对上位者的约束,是给君、父、夫所拟定的道德约束,树立的高新标准。

  《礼纬·含文嘉》讲: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纲具有“模范”带头的意义和作用,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掌权者是平民百姓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大人是小孩儿童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当然,现代社会中,夫妻可以互为彼此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

  主导责任方君、父、夫(妻),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有机的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疑虑。有了“三纲”担当挑梁,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套简单有效的处理准则和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具体讲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也是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之间存在的人与人的关系,组建架构社会。依照五常之伦理原则待人处事,或最能直接了当的沟通;通则能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洽。讲到底,五常之道,其实就是一切社会成员之间理性的沟通渠道,以及和谐原则。

  《易纬》作为汉儒神化《易经》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从天理道学的角度解释儒家的三纲五常和自然阴阳“道”的。《乾凿度》卷上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只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正了,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简言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乾凿度》)很是显然明了,《易纬》的这段话,是用其卦气学说来附会、说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禀于五气,合乎于天意。

  但凡涉及到讲解,或详细解构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必然会落户在中国人崇拜、信仰自然天地的基点之上。天地宇宙系统中,自然规律“道”最大,掌管和主宰天地世界中的一切万事万物。然而,自然规律“道”却看不见触摸不到,无形模糊。它,来无影去旡踪,但又是真实存在,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前后推拉灵动,把控和掌握着世间的万物。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掌握自然规律的运行机理,理解有形旳、可感知的物质,比较起想象那些无形的存在对象,总是要容易轻松许多,寻找到一个有形的,聚象化式的物质对象,就可以最大程度参透、认识自然规律“道”。

  中国哲学先贤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上善至善完美;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名利,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先哲老子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告诉中华民族的后人们,理解自然规律“道”的最好方法,是理解和体认“水”的品行。自然规律“道”无形不可捉摸,不可被感知;而“水”却是有形具体,可以被深度感知感受。世上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透过感知水,去具体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

  自然规律“道”,是天地宇宙系统中的主宰力量。水,几乎就等同于自然规律“道”一样,具备相似和相同的功效,被视作天地自然的主导力量。水是万事万物之源,水是最好的;一切始于水,又复归于水。人类生态系统的顺畅运行,也同样需要有类似于自然规律“道”一样功效的伦理道德体系,来支撑、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化天下百姓,维护社会伦理。中国儒家竭力主张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体系,正是得益于“水”的智慧启示,总结梳理而成。中国人参学水,认识和掌握大自然规律,并且顺应、运用其改造世界,和创新世界。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这五常之德是仿效、遵循宇宙天地品德品行而总结得来的,那么,对施行于人世间的人和事而言,“仁、义、礼、智、信”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儒家并没有经典史书注释中明确给出“仁、义、礼、智、信”的定义,只是在儒家经典中不断提及仁、义、礼、智、信等字眼。今天,我们或只能根据儒家典籍中的诸多只言片语归纳,梳理总结出“仁、义、礼、智、信”的定义,以及其背后彰显的真实含义。

  仁:仁者

  “仁者爱人”(语出《论语》)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到不想要的对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义:义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义”适用假音“宜”字,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就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固定下来,所以“义”通常会是人类社会的法律条文前提。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同性和延续性。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讲义必然会讲到利,“义”和“利”是一对矛盾体。儒家虽然重视“义利之辨”之中“义”的部分,但并不一概反对群体或个人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语)“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荀子语)当然,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最起码的底线。绝对不能不顾公义做损害他人,有利个人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义与不义基本区别,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个人利益。“义”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正直廉洁。

  水“夫唯不争……”,无私无我默默奉献,从来就不贪利不争功。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礼:礼者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符合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符合礼教的事不能做;“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可能实行礼呢?

  礼,核心要义是恭敬和尊重。儒家重视“礼”,并不仅局限于“礼”的外在形式-国家的典章制度、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而更多是关注“礼”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礼之用,和为贵”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角色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相处和睦安定。“和”即指社会生活和谐,秩序井然。

  一定形式的礼教,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社会中,人人受人尊重又尊重别人,互为和谐安居乐业,各阶层士农工商、医卜星相,各守其职,各尽其业,和则必生。

  水“处众人之所恶……”,永远居在最下处,謙卑平和尊重万物,从来就不摆架子不闹脾气。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智:智者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智”通假字“知”,儒家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社会。知识和智慧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犹如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标,照耀着人生之正途。

  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便是“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知者不惑。”(孔子语)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论“智”必对比于“行”,故《淮南子》:“智欲圆而行欲方”;《春秋》:“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聪慧的人主张知行合一,观一叶而知秋,即“智”也。“智”,莫不是从古代经史子集,到今天文史哲数理化诸学科,与庞大无比浩瀚无涯的知识系统综合体。不读书不行动,则无以自立,所言极是。

  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水以不争的姿态处事待人,反而受人衷心拥戴,征服人心得天下,匡世大智慧。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信:信者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信则人任焉。”(孔子语)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

  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方位、层级、角度、立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以此“信于友”。若不担当责任,无信则无友,就构不成良好的人际社会关系。故此,仁、义、礼、智皆由个人指向国家社会,唯有“信”(诚信)则指向个人自我。由个人伸延至社会,构筑个人信用、公众信力、社会诚信体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疆界,彼此以信誉和信用担当,方能求得一席地位。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五者遵循天地之道而成,既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重点强调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维系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限度和区间跨度。

  “礼”是要以文明的礼仪外在呈现形式,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之中。“智”的追求是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扩张积累仁义知识和智慧。“信”是以天道之诚,承诺着“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的真实不虚,和在道德践履中的真诚不二,实践诚信中立人立国,永续繁衍发展。

  “仁、义、礼、智、信”伦理体系的点点滴滴,无不是反应人世间的待人处事之道: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大道至简,要言不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个堂堂“君子”而不做“小人”的道理,君子有徳而小人缺德。人世间,人人可通过体认天地自然,学习天道水品,努力成材君子而远离小人。“君子”是每一个人可学而至的人格典范。正是由于可学而至,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位格品象,君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仁人志士立志追求,或至少是内心敬重的对象,君子做人做事像水那样“善利万物”,最终的结果没有人能够具备资格与你相争高下。

文章:王坚

文章:王坚

来源:环球之音(本文系作者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说五德
佛家五戒、儒家五常、道家五元
儒家讲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该永恒坚守的美德
国学知识|你知道“三纲”“五常”是什么吗?
三纲五常是什么?是谁提出的?
论五常【祐之预测:《五行大义》(3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