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密真人秀:任务的设置

传媒内参导读:任务就像一台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与诱惑的发动机,敦促着节目选手与嘉宾不可自拔得冲向战场,奋勇杀敌,只为了最终能够“完成目标”赢得胜利,获取物质或精神的奖励。



来源:传媒书屋

作者:毕啸南(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


一、任务的意义


16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典型东方式大家庭的生活场景;16名陌生人聚居在一处,也是很多背包客或外出者常遇到的日常情形。


显然,这些都不是真人秀。那么,如果规定“住在这个屋里的人要经过不断相互淘汰只能留下一个人,并且这个人能赢得50万美金呢?”


这个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美国版《老大哥》中情景再现了,并成为其风靡世界,横扫各大电视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PK掉各路英豪,“独孤求败”只为赢走50万美金,成为这档经典真人秀节目的发动机,搅动人们内心的欲望,打破日常的规矩与伦理,驱使着性格各异、背景不同的选手们前仆后继、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联合纵横,好戏,由此拉开帷幕。


这就是任务的魔力。任务是电视真人秀的核心,决定着节目的整体走向。


具有一项明确的任务,就具备了强烈的目标刺激,这是所有现代真人秀与史前或萌芽状态节目的最大区别。我们以整蛊类真人秀与早期整蛊式节目的区别,来探讨任务对于真人秀的重要意义。


早期的整蛊类节目,一般都是设置一个圈套,通过一些模型或者演员扮演来故意惊吓路过的不知情者,旁边隐藏着一个早已设置好的摄像机,来观察人们在受到刺激时或麻木或惊讶或愤怒等各种反应、状态,最后节目方把这些镜头剪辑集结成一集播放,就成为了一档节目,老式的整蛊类节目差不多都是这个类型。


MTV频道制作的明星整蛊真人秀节目《Punkd》,虽然其创意明显借鉴了《坦率的摄像机》这类早期整蛊节目,但它在结构上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任务化”了。


制作方给参与的嘉宾增加了十分明显的任务,节目一开始就明确交代了“某明星一开始就接受了某个任务,这个任务即是通过某种活动来整蛊其他的明星”,观众和选手都知道这个任务存在。


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个任务如何执行?执行的过程中是否会露馅儿?执行的效果怎么样(被整蛊的明星的真实反映)?等等。由此可见,节目有了任务,加之哪怕最简单的规则,就构成了整蛊类真人秀不同于单纯记录式节目的一项重要特征。



再比如经典真人秀《老大哥》。早期由于资金匮乏和经验不足等原因,最初的《老大哥》并没有美版这么刺激,顶多只能称得上是一档“静态的”竞赛真人秀。


1999年播出的荷兰版《老大哥》中,节目组挑选了12名原本素不相识、性别不同、性格多元的选手在一所完全封闭的大房子里共同生活85天。


节目没有设计任何竞赛游戏环节,选手们在节目中只是聊聊天,健健身,闹点矛盾,活动的丰富性还远不如此前由MTV制作的《真实的世界》。


但就是这样一档一眼看去有点枯燥,总篇幅又长得要命的节目,却引起了业界的瞩目,并成为日后风靡全世界,掀起真人秀狂潮的经典版《老大哥》的节目蓝本。


那么,它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儿呢?原来,这12位选手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做,实际上却有一个内在的任务,即淘汰其他选手出局。


这个任务,成为贯穿这个老版《老大哥》的灵魂和主线。选手们每周末要从内部选出两个最不受欢迎的人,再由观众通过网络投票在这两人中选出一个他们最不喜欢的、最没人缘的选手出局。


由于节目规定,能坚持到最后的一位选手将获得到一大笔奖金(荷兰版为20万荷兰盾),因此每位选手在这个过程中都在全力以赴,小心翼翼,既要在小团体内部避免被选中,又要想办法淘汰掉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还要尽量争取观众的欢心,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动作感的任务。


正是这个简单明了却又充满戏剧性的任务,让《老大哥》的可视性远远超出了之前情境相似的《一个美国家庭》、《实况肥皂剧》、《真实世界》、《道路规则》等节目,一举成名。


可以说,自从《老大哥》流行以来,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无一不是用一项任务来带动。这与之前许多其他娱乐节目(除了游戏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任务就像一台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与诱惑的发动机,敦促着节目选手与嘉宾不可自拔得冲向战场,奋勇杀敌,只为了最终能够“完成目标”,赢得胜利,获取物质或精神的奖励。


二、任务的设置



一般来说,电视真人秀的任务流程基本是按照上图进行设置的。


1. 设置任务:


任务是真人秀的核心,节目组设置任务决定整个节目的走向。


2. 任务执行者:


节目制作者选择一些(或一个人)参加一项节目组规定的任务。


任务的执行者,大部分是电视节目的嘉宾(一般是从社会大众根据相关任务主题进行的筛选),但是也有一部分节目,是电视台的特聘人员,或者是由专家与嘉宾共同担任。


比如我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自英国BBC的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超级保姆》,执行任务的人就是一位特别会哄孩子的老太太专家,这位专家帮助各个家庭有各种问题的孩子解决困境,并且给予父母一定的指导意见。


由专家作为任务执行者,在生活服务类真人秀中相当普遍;而特殊任务类真人秀中,比如《厨房恶梦》,其任务的执行者就是由一位叫拉姆齐的著名厨师和那些出现问题的餐厅经营者们来共同完成的。


“改善餐厅经营问题”就是这档节目的基本任务,以拉姆齐为代表的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事实上已经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们参加这些真人秀,也是借以收获更多的名声和薪酬。


3. 裁判:


任务除了要有参与者,也必须要有成果的鉴定者,即裁判,大部分真人秀的裁判都是靠完成任务的评分标准的状况来计量,而很多竞赛类真人秀,为了增强戏剧性和刺激性,裁判往往是由观众或者选手之间相互做裁判,比如《老大哥》、《幸存者》、《学徒》等,还有一些才艺类真人秀,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则是由主持人或评委担任裁判。


4.奖励/惩罚


参加节目的嘉宾接受任务,主要是为了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回报。


任务的回报有很多种方式,但物质奖励是最为现实和原始的刺激,因此大部分大型的真人秀节目在任务设置上,都会有高额的奖金作为任务奖励,所以奖金或奖品是真人秀节目必不可少的一环,如《老大哥》和《幸存者》,就是用高额奖金和房子、汽车、高级用品等奖励来激励参加者争取最后胜利。


再比如《全美超级模特大赛》用“一笔丰厚的奖金外,还会有特殊体验的机会来为某著名品牌拍摄照片、广告,还会同著名模特公司Elite签约成为专属模特并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上。”


国内的广西卫视《瑞丽封面模特大赛》、旅游卫视《爱慕第一超模》等等,在奖励方式上也都是借鉴类似节目设计。


除此之外,成名立腕的机会,如《美国偶像》等;非凡体验的感觉,如《垃圾堆》等,包括深造学业、道德优越感、自我改善、企业宣传,甚至是单纯的出出风头,等等,都可以作为任务的奖励设置。


一般来讲,回报越丰厚,任务的压力越大,节目的戏剧性也越强,这个是成正比的。


当然,并非说所有的任务都一定有奖励。但奖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刺激选手更好的完成任务,增强节目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三、任务的分类


1. 从横向看,任务可以有很多钟类型。


任务最典型的一种类型就是参加游戏,如《老大哥》和《幸存者》,用高额奖励来激励参加者争取最后胜利,早期真人秀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选秀节目也是一种特殊的游戏,竞赛方式是表现自己的才艺,奖品是成为明星,获得荣耀,当然现在节目为了增强吸引力,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奖励方式,比如节目组帮忙选手出唱片,完成他们的梦想,去国外顶级音乐学府继续深造等等。


另外,对于有海选的选秀节目来说,最初阶段的任务由于参与人过多,显得不太明确,但实质上依然是由众多的参加者各自完成一项任务,即,通过海选,进入下一选拔阶段,在表现上,这种众多参与者的任务会与一般情况有所不同。


根据节目的不同主题,任务还可以分为公益事务类,如《改头换面家装版》等;自我改善类,如《粉雄救兵》、《天鹅》等;换位体验类,如《换妻》、《临时父母》、《变形记》等;企业改造类,如《厨房恶梦》等。


当然,任务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比如《超级减肥王》的任务就既包含自我完善的意义又有竞赛的意味。


2. 从纵向看,一项任务,决定节目的基本走向,但也往往关联着更多的子任务,整体推动节目发展。


子任务一方面层层推进,实现总任务的最佳化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单独担负起每小节的动力源,不同的子任务环环相扣,增强节目的丰富度。


而任务的不断加码、细化和提升,也进一步刺激着选手与观众的心理,强化了节目的可看性和流行度。


在真人秀节目进行过程中,为了更加吸引观众,节目制作者也通常会在每一个小的叙事环节中设置一些小的竞争目标,这些奖励以及目标可能并不是最终的大奖。


但为了增强娱乐性,通过这些一个个小目标或者任务的设定不仅可以激励参赛者,同时对于观众来说,每一期的奖励同样也是一类潜在的刺激,而其中的淘汰和晋级,通常会吸引观众不断的看下去。


观众则期望自己喜欢的参赛者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命运以及最终的结果,不至于在太早的过程中就已经被淘汰或是出局。


如美版《老大哥》,就是在由总任务架构起整档节目的前提下,通过相关的关联子任务丰富节目,层层递进,辅助总任务实现了收视效果最佳化。


在《老大哥》最早的创意策划会上,策划者们对《老大哥》的最初任务设置是“每个月给他们安排个任务,奖品是允许他们给家人打个电话……”;后来在节目正式播出时,任务变成“谁能最终留下来”,奖励变为更具现实性的20万荷兰盾;这个节目被美国引进后的十几年里,又有了很大的改变的发展。


在目前CBS版的《老大哥》中,参加选手增加到16人左右,并加入了复杂的室内游戏环节,在一季“淘汰他人保存自己”这个基本总任务下又设置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小任务,奖励刺激也达到了50万美元奖金。


以第15季《老大哥》为例,既包含着50万美金的总任务,还包含着房主之战、否决赛之战、双淘汰战、贫富争夺战等分任务,每个大小任务中又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种类的子任务游戏,比如烧烤赛、露营地、育婴园、蹦蹦床、泥浆战、酸奶屋、好莱坞电影院,百老汇、实验室、磁瓶器等等。


再例如韩国近年来极为流行的真人秀《Running Man》,这档SBS电视台《星期天真好》单元的综艺节目于2010711日开播后,就屡屡创下收视神话,被并中国浙江卫视引入版权制作成了《奔跑吧,兄弟》,也是收视不俗,话题不尽。


Running Man》初期由刘在石、金钟国、池石镇、宋智孝、河东勋、Gary、李光洙、宋仲基八位具有极强的艺能性和个人特色的艺人主持,其后宋仲基因个人发展原因退出节目录制,《Running Man》变为固定的七人主持群。


除这七位固定主持外,还会有若干位嘉宾参与节目当中,分成几组队伍后共同执行大大小小的不同任务。《Running Man》的节目特征正如其名,很多任务需要“奔跑”才能完成。


他们每个人的衣服后被都贴着可撕的名牌标签,不同队伍之间通过相互撕掉名牌来决定胜负。最近演出的《Running Man》每一集都会围绕一个崭新的主题进行,如白雪公主、足球、结婚等,这些不同的主题就是不同的子任务。


节目最后还会有一定的赏罚,有时候是获胜的队员得到各种以金子做成的奖品,而有些时候也是被淘汰或者任务失败的队伍“受罚”,执行更为艰难的任务,妙趣横生。


Running Man》自开播以来不断改进和发展,大大小小的任务可谓五花八门,但在节目初期,任务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撕掉所有对手的名牌”。这也是大部分人在提及《Running Man》时会想起来的任务。


在这个“最终任务”之前,每个组将会执行若干个小任务,而小任务的结果将会影响“最终任务”,比如“名牌再生”、“名牌大小变化”、“出现增援”、“机会增加”等等,这些鬼灵精怪千变万化的子任务,才是《Running Man》保持新鲜与卖点的收视法宝。



四、绝对封闭环境与相对封闭环境


真人秀除了设置任务本身之外,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一个绝对封闭或相对封闭的环境,来保障任务的完成。这是任务的外部要求。


1. 绝对的封闭环境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以及人的一切,都是由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环境决定性格”,阴谋诡计或者极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在现实的生活关系中其实非常少见的,但是在绝对的封闭环境里,当你的环境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时空,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你的心理习惯,言行举止,也会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并发挥到极致。


《老大哥》和《幸存者》等竞赛真人秀都采用了绝对封闭环境,一旦进入到某种环境之后,节目组就不再允许选手与现实世界有任何的联系。


美版《老大哥》和《幸存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参赛的16位或18位选手,最初被淘汰的几位选手被淘汰后还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后面被淘汰的选手,由于淘汰后依然要作为陪审团参与决赛的评审,所以即便淘汰后,这些选手也要继续严格得断绝与外界的任何联系。


因为节目必须保证这些选手依然处在另一个空间,他们必须假想自己是处在一个与现实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假定世界里。


这里的心理暗示是,“一旦你进入到节目环境中时,你就不必再按照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了,你可以随意的骂人,打人,甚至只要规则允许你可以杀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星球理论。


美国CBS电视网2007年制作的一档户外竞赛真人秀《海盗船》,算是《幸存者》的升级版。


这档节目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更赤裸一些,将节目的环境置入到一个完全封闭的情景——一艘十七世纪的远离陆地的海盗船上。


所有的选手以及所有的游戏环节,都在这艘完全封闭的海盗船上进行。这些选手在日复一日的环境渲染和规则中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再是美国公民了。


“我是加勒比海盗”的观念开始在脑海中萌芽,并且在周围不断重复的“你是海盗你是海盗你是海盗”的洗脑中,选手们开始完全按照海盗的行为原则来处事。


我虽然不能在背后一刀捅死你,但是踹你一脚总是可以的。这个绝对封闭的环境把人性恶的因子全都激发出了,所有的行为都非常自然的做出来了,这更有利于完成“海盗主题”的任务设置。


当然,一旦节目结束,回到日常生活后,他们又必须和日常的人类社会所对接。


有些节目,为了顾虑选手或题材的特殊性,即便是采取绝对的封闭环境,也会留有一些“小手段”,比如《幸存者》的儿童版——《儿童王国》,由于参与者都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小孩子,年龄太小,而且节目的意义是在于锻炼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而非过于现实的人际斗争,所以虽然环境是绝对封闭的,但节目组依然将“与家里通电话”当成一种奖励。


总之,绝对封闭环境,有助于节目的参加者全情投入到一个人造的情境中去,也不会由于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行为方式。


其他形态的真人秀(如某些换位体验式)也可能采用绝对封闭环境。封闭式环境让真人秀的人为虚拟情境更为突显,可临时构成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场。这对于任务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


2. 相对的封闭环境


除了绝对封闭环境,还有一些节目采用相对封闭的环境,或是半段开放半段封闭的环境,比如《美国偶像》,其海选阶段是开放的,但一旦进行到好莱坞的训练营集中以后,环境基本上是封闭的,是不允许和日常世界接触的。


另外,一些生活服务类或特殊任务类的真人秀节目,全程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但在节目内容的录制和呈现范围内则完全是按照节目自身的走向发展,比如英国有一档家庭理财题材的真人秀节目,叫《父亲母亲的银行》。


这档节目基本上每期选择一对不会理财的年轻夫妇,也就是我们国内通常叫的“月光族”,由节目制作方请来两位专家嘉宾根据这对年轻夫妇的家庭背景、个人收入、支出花销等等,进行评判和建议。


这档节目由于从建立理财观念到成果收效,差不多每期都要用到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节目组不可能完全跟踪拍摄这对年轻夫妇今天去喝个小酒明天去打个游戏的所有生活细节,因此这样的绝对封闭环境是不需要的,但是关于节目要呈现的理财部分,这条线确实要全程记录和配合的,这就是半封闭的环境。


大量生活服务真人秀都是将嘉宾与节目内容无关的生活全部屏蔽起来,从而显现出那个人造的情境来发展任务本身所需要的剧情。


总之,真人秀倾向于规定一个封闭化的环境。一方面用以突出自己独特的戏剧性情境,给任务创造环境;一方面避免嘉宾选手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要避免自己在节目中的表现造成的社会反响。


所以绝大多数真人秀节目都不会让嘉宾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看到自己在节目中的表现和社会的反映,节目组要么绝对隔绝他们与外部的联系,要么在时间上隔离制作时间与播出时间,达成最好的封闭环境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百科472期:国产真人秀发展史(上)
2014法国人最喜欢的十大电视节目大盘点
偶像来了,平民走了:没有“真人”的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电视节目《绝对挑战》策划文案
《我们15个》:7*24直播,360°无死角观看
停办7年后,亚洲模特真人秀节目《超模是我》回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