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鉴赏的一些基本技巧3
 

七、分析艺术特点
接着上面分析的例诗,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在极写欢歌乐舞、层层迭进之后,最后跌出一个“愁”字。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跌势冲击,恰如把水势不断提高,以形成巨大落差,一下子飞流直下,这种势能则具有更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首联连用三个“满”字,极力张开一幅豪华热闹的画面。颔联不用正比“富贵犹如神仙窟”,却用反说,使人想到海上仙窟的豪华富丽也不过如此了,使其豪华迭进一层。颈联再进一层,以重彩渲染夜间的灯火辉煌和舞姿的溢彩流光。诗至颈联已把豪奢写绝。但这三联都是诗人客观的描摹,却不曾带有一丝欢快,好象冷眼旁观,内心却隐藏着几丝凄凉和哀怨。所以当尾朕蓦然跌出“愁”字时,细细品味并不感到生硬。前三联的迭进已给“愁”字的跌出蓄积了极大的势能,所以一旦跃出力量就大得多了。请再读下面这首诗。
晓 征 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黎。
这首诗并不难懂,但你能看出它写法上的特点吗?前两句极写其静。拂晓本来就是万物将醒的沉寂时刻,再以潺潺霜溪流水衬之,更给人寒寂之感。可有谁知,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却有千军万马在行军。这里本来形成静与动、沉寂与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此,作者却极力突出静的一面,写其形而避其声。“霜溪曲曲转旌旗”,这是个鸟瞰的镜头:只见战旗随着弯弯曲曲的溪流在蜿蜒前进。只有形没有声,但这还不足以突出静。你知道,溪岸的水鸟是最警觉的,稍有动静便会扑楞楞群起而飞。此时岸边不知睡着多少沙鸥,在它们身边走过千军万马,它们竟然不曾察觉,周围该是何等的静啊!但在这静中,你又是否看到了戚家军纪律的严明?这里面蕴涵着多么大的战斗力!这正是衬托的妙用。
后两句战斗突兀而起。在极静中写笳响鼓呜,前后构成强烈对比。笳鼓之声迭起,一声比一声紧促急迫,侧面烘托出鏖战渐至酣畅。而结句又是一个衬托。你知道,深山多年修炼的高僧最不易受尘世喧嚣的干扰,一般声响无法惊扰他的禅坐,而此处却用了“惊杀”二字,不仅写出鏖战中各种混杂之声音响之大,同时也突出了沉寂和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这种反差中又使我们感到了戚家军的勇猛和令行禁止,铁一般的纪律。
从此诗我们可以悟出对比的力量和衬托的妙用。
研究诗词的艺术特点,最好是抓住最突出的一点分析,最忌泛泛而谈。凡泛泛的分析,如果不是诗作本身确无特点,那就只能说明你对此诗的艺术魅力并无感受了。
八、推敲用字精巧
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有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此说并不夸张。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古诗要求凝炼生动,在格律上又有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丰富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炼字的故事。他有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先后换过十余字。最初用“到”,后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当然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可从三方面来看:一、“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但写不出春到的景象。而“绿”却能使你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二、“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它写出了范围,但却写不出颜色——春季特有的颜色。“绿”却写出了。三、“绿”字暗暗透出一个“望”字。作者泊船瓜州,而他的家在金陵,此时正有思家之念。遥望江南“又是一年春草绿”,思乡之情顿生。如果用“到”“过”等字就传达不出这种感情了。
还有大家熟知的“推敲”这一典故的来源。唐代诗人贾岛作诗很重视炼字。一次在驴上得一联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其中“推”字也可用“敲”字,正在用手做推敲的姿势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行轿。韩愈得知缘由,考虑了一会对贾岛说,“推”字音义浊重,不如“敲”字更能传达当时意境。确实,“敲”字在极静中写出声,有衬托之妙。
唐代僧齐已有一首《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郑谷见之,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技开。”后僧视郑为“一字师”。
元代有个著名诗人叫萨都拉,曾写了一联诗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听了一老人的意见,把上联的“闻”字改为“看”,全句顿时生色不少。大家知道,诗的意境讲究调动读者各种感官来体会。此句上下联一“闻”一“听”,不但相重,且不能使视听互衬,声色辉映。改一“看”字便有了视觉之景,听觉之声,意境更加完美。
古人既然如此注意炼字,我们读诗当然要注意字的表现力。前些部分以举过不少例证,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压”“低”等字,郑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夜宴》中起句的三个“满”字等等。
几乎对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再举一例:白居易的《暮江吟》首句为“一道残阳铺水中”。用了一个“铺”字。至少可以使我们想到以下三个妙处。一者言其残阳漫江之广;再者状出红日西沉,已落江面,光照之角几乎与江面重合,这才有平铺之感;三者写出光照的强度已由白无直射的强烈转为日暮斜射的柔和。“铺”使人联想到柔软波动的絮被,恰与荡起涟漪的江面吻合。如果用“洒”就缺乏整体感了。
九、品味音韵和谐
我们读古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往往感到铿锵悦耳,节奏和谐,有一种音韵上的美感。古人讲吟诗,可见诗必须读出来才能体会它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句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平仄,节奏上的和谐。至于词,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当然有很强的音乐性。
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尤其是古诗,都寻求有整齐的句式,从《诗经》中的四言到唐诗中的七言排律,句式都很整齐,读起来就有一定节拍,显示出一种音乐性。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两字一节,四言一拍,节奏非常鲜明。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二二三式的七字句,七言四拍,读起来也很和谐。但有些古诗每句字数并不象律诗那样整齐,但一样使你感到节奏鲜明,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这本来就是东汉乐府曲调,句式虽比较灵活,但决不杂乱。句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三七七构成一句,两句相对,有极鲜明的节奏。有时长短参差的句式不但不会破坏音乐性,反更使句式错落有致,显出特有的韵味。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有兴趣不妨一读。
有时诗人用短促的句子还和他要表达的感情有关。如清代诗人张沙白的《太白墓》:“明皇顾,宫奴怒,玉环妒。四海飘零七尺身,千古才名三尺墓。……”起篇就用三句短促的节奏,三句连韵,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激愤情绪,概括了非常丰富的史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论3】怎样学会自己改古诗 | 查忠华
中国古典诗人的炼字、炼句、炼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五
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名句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十)
2009《诗词世界》第6期论坛园地
(11)论中华诗词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