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右军临钟繇《墓田丙舍帖》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书法帖。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刻帖的起源
  有关帖的最早记载,见于《前汉书·陈遵传》。其传称他“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是有关帖的最早记载。至于陈遵其人,他为王莽时期有名的书家。
  刻帖未发明之前,要使古人手迹广以流传,就需复制。复制古人墨迹有四种方法:一是临摹;二是双钩廓填;三是用硬黄纸钩摹;四是用响拓。直到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刻帖。
  法帖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如三国魏的钟繇,他的书法,是东晋王羲之学习的范本。现存钟繇的《宣示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还示帖》、《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就是后世的法帖。帖,原意为帛上之书,古代无纸,书于帛上者称帖,书于帛后,需经沾贴装裱成卷册,以便于翻阅使用。而后发明了纸,又较广泛地使用纸来书写,于是写在纸上的也叫帖,并渐渐用以称书法范本。纸帛如年代久远难以保存,遂有将古人纸帛书迹摹刻于木、石,以便拓印流传,故又称之法帖。这种用来作范本的书法帖子,又叫法帖。法书和法帖,意义上实没有多大差别。若严格细分,则唐以前的墨书真迹称法书,唐宋以降,以拓本形式而成的书法帖子,尤其是宋代以后的,称法帖。通常称书法范本为某某帖,往往也包括了法书。
  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刻帖广泛流传之前,还有一种保存书体形式的方式,叫作“双钩填廓”。这种“双钩填廓”法,从六朝到隋唐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纸的逐渐普及的缘故。这种双钩模写本,除了有其流传的意义外,显然也提供鉴赏,故历代评书家认为这些模本,“下真迹一等”。这种方法在隋唐之际还相当流行。如现在人们还可以看到影印的《唐模王羲之一门书翰》,相传是武则天着手钩模王方庆所藏的原本,另有流传在日本内府藏的《丧乱帖》,也是属于这种双钩的模写本。可是,这种方法到了宋代又显然被“法帖”所替代了。
  刻帖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社会的繁荣需要,士大夫集团势力逐渐扩大,他们除了生活上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之外,又在文化上比较普及;另外,这与宋代镂木为板的印刷发展,起了相互启发作用。因中国的木刻文化艺术,在隋代开始,盛行于唐朝,而至宋最为发达。由于木刻艺术的辉煌成就,帖学在宋代亦随之蔚为大观。正如上面所说的尽管“双钩填廓”的模写方法,相对而言,好处很多,能“下真迹一等”。但这种复制品数量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需要,即这种“双钩填廓”的方法所复制出来的书法作品,无法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刻帖,初有单件书迹的摹刻,后则发展成汇集历代法书,刻板摹拓而成的巨帙的丛帖。单帖中现存最早当推唐太宗时代摹刻的王羲之《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修禊佳作,与众亲好友集会于兰亭时,为诸名士即兴诗文卷所写的序文。原迹两百余年后辗转为唐太宗所得。太宗曾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书家临写,又命宫中御用拓书人赵模、冯承素……等,据原迹制作摹拓本,其中以欧阳询本临写最佳,太宗遂命将欧本刻石留置宫中,故刻石出于唐欧阳询所临,非王羲之手笔。其石无镌年代,又历经战乱,北宋末始显,出现于河北定武,因此这本兰亭又称为“定武兰亭”(图121)。由于临摹佳妙,刻石精良,定武兰亭浓纤折中,遒媚飘逸,几可与真迹齐观。
  唐代又流行着一种法帖,即“王羲之尺牍集”的《十七帖》。晚唐时,张彦远《书法要录》,载有真迹本《十七帖》,而今流行的却是拓本形式的法帖,这种帖属于集刻一家之帖,流行于唐至五代。《馆本十七帖》后有“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题字,认为刻帖始于初唐。其实模勒不等于刻字。唐碑署名模勒与镌刻非出一手者常有的事。例如《怀仁集王圣教序》,“诸葛神勒石”,末书“口慈敏、张昂等镌”。解无畏所勒的《十七帖》,未署镌刻等字,实际上是据王羲之手迹上石模下来的双钩填廓本。宋黄长睿以为“先唐刻本”(见《东观余论》)是属于误解。刻帖据说始于南唐的李煜,但千多年来,史籍仍乏确凿的佐证,聚讼纷纭,各说不一,仍有争论。就丛帖而言,真正最早的刻帖,当以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敕王著刻的《淳化阁帖》十卷,最为可信。有人认为刻帖始于南唐《升元帖》。明人把《澄清堂帖》附会为南唐制纸的澄心堂,夸此帖为刻帖之祖。可是,翁方纲首先察觉此帖为南宋人所刻。近来发现此帖所刻宋人苏轼等书的拓本,并有宋人十个跋语,及钤有“宣和”、“政龢”、“政和”小印。证实了翁方纲的判断,所谓南唐开始刻帖之说,是不足信的。故宋刻《淳化阁法帖》居法帖之祖的地位是被肯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祁小春解读王羲之《官奴帖》
明代民间书法临池的范本-----《镌古今名笔便学临池真迹》
古法书的真迹本和临摹本
1800年前的小楷,美得离谱!-- 钟繇书法
元陆继善双钩书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书法大全[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