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之中国的花卉文化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亦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也就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

中国花文化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尤其是儒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性格的形成有很深刻的影响。“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而“华”在古文中是通“花”的。可见花文化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花文化渗透于中国人的生命之中,对中国文学、中国绘画、宗教、民俗、医药、纺织、工艺等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花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种花卉在一个特点的历史朝代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一种花卉可以显示一个朝代的灭亡。如唐之牡丹、宋之梅花。

一、 中国花卉文化的形态

(一)、花——一种物质文化

1、花卉食品

食花曾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就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神农百草经》说:“菊服之轻身耐老”。可见,古人早已把菊花当做食品了。民间用花做菜蔬和食品非常广泛,清代《养小录》中还专立“餐芳谱”一章,分叙了二十多种鲜花食品的制法。中国古代寺庙、庵观将四时鲜花采摘下来,用以制作素馔斋芳(图1)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据《清稗类钞》等书记载:当时江南的一些寺院,如南京的鸡鸣寺、镇江的定慧寺、苏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烟霞洞等,素食中就有用菊花、玉兰花、荷花等入馔的。由于花卉食品芳馨适口,隽永异常,所以有的花卉菜肴曾经传入皇宫。如爱新觉罗·浩(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的夫人)在其所著《食在宫廷》一书中,就专门记述中国宫廷菜肴中专门有“花卉鲜果菜”一类。

现在民间常见的花卉入馔也还有不少,油菜花、韭菜花、洋槐花等在一些地区还成为家常菜。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已知各族群众常吃的花有一百多种。如杜鹃花,云南有三百一十个品种或变种,目前已知其中十六种可食。除了以花作菜,花还可以当食品的原料和佐料,如清香的桂花(图2)、玫瑰花是糖果糕点的重要原料或佐料。

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世人倡导“自然食物”、“绿色食物”的风气愈盛。而且经科学分析,人们发现花卉、特别是花粉中含有丰富的人体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全部必需氨基酸,是目前任何一种天然食物所不可比拟的。花粉中还含有多种类型的糖、脂肪、无机盐、微量元素、各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某些延迟人体组织衰老的激素和抗菌素等。可见,花粉(包含在花朵之中)是人类机体生存的完全营养源。正因为如此,花卉食品和花粉产品,作为具有全营养价值的天然食品,才受到普遍欢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开始进行系统地整理、开发、研制花卉食品。1989年,还在日本召开了第一次亚洲食花文化国际讨论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花——这朵神奇的人类文明之花,将会再度盛开。

2、花卉养身

(1)、花卉入药

在中国丰富的花卉资源中,有许多种类具有多种多样的药用价值,可以防病治病。一些已被历代医药学家收载于医药典籍中,一些已被列为常用中草药;但是也还有相当多的花卉入药良方散于民间,或分载于有关医药书刊中。例如菊花(图3)的花、根、苗、叶可入药。花、根、苗性良,味甘、苦。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主治头痛、眩晕、风火赤眼、心胸烦热、疔疮、肿毒。根利水。主治疔肿。苗清肝明目。主治头风眩晕、目翳。叶去烦热,明目,利五脏。主治疔疮、痈疽、头风、目眩、赤眼、泪出。

(2)、香花疗法

在祖国传统的医学宝库里,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它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而发挥其康复作用。它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园艺疗法”(图4)(Horticultural Therapy)颇为相近。

尽管“香花疗法“这一术语对不少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有关的记载和应用的历史却相当悠久。早在嵇康(二二四至二六三年)的《养生论》中,就有“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的说法,可见那时人们已认识到不同的香花作用于人的神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香花疗法的处方比较齐全,适应症甚广。例如:解郁方、宁神方、益智方、散寒方、清热方、止血方、散血方、醒酒方等。

据中医康复学家研究,鲜花的康复作用,主要是通过花的色、气、形、时而作用于人的身心的。如牡丹、芍药之娇颜丽色,引人热烈、动情、欢心之感,此为色之所用;薰衣草的气味对神经性心跳有一定的疗效,此为气之所用;莲花出淤泥,其形纯洁不染,此为形之所用;斗寒吐艳,送走严冬的红梅,激发了人的坚毅、勇敢、无畏和耐久的精神,此为时之所用。香花的种种品格特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插花艺术

时下流行的插花艺术(Flower Arranging)(图5),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中国古籍中,却很难找到这一词汇。因为中国古时插花多用瓶作器皿,所以,“瓶花之说”便成为今日的插花艺术、抑或日本“花道”的同义语了。

中国的插花起源于佛前“供花”。唐代李延寿所撰《南史》中即记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说明在隋唐以前的南朝时,插花便已被广泛应用于佛事活动中了,此后千百年来,无论庙宇、宫廷、住家的佛案上,都插鲜花供奉。真正的插花,在隋唐以后,才开始流行于皇宫贵族之家。宋代,插花风气更盛,民间和文人插花均十分普遍,还留下了许多有关插花的优美诗篇。如诗人杨万里有诗曰:“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徐浓不好了,青瓷瓶插紫薇花。”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插花不仅普及民间,而且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关插花的专论专著也较多,如明朝的张谦德于1595年撰有《瓶花谱》一卷。

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却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

(二)、花——一种精神文化

1、花卉与中国文学

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中国竟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这些精彩的花卉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人们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这就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同时丰富了对花卉的欣赏内容。

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更是多得不可胜数。这些花卉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迄于清代,前人留下来的咏花诗词,估计不下3万首。除诗词以外,以花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例如,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剧中以花名作为唱词问答,多次提到了桃花、杏花、李花、杨花、石榴花、荷花、菊花、丹桂、梅花、水仙花、迎春花、牡丹花、玫瑰花等,其中《冥判》一折,就涉及花名近40种。在清代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章中的主人公均是以花仙、花精的身份来塑造的文学形象。诚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

形形色色的花卉草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题材。而花卉在文人的笔下更具风采。这种被融进诗意和故事情节的“人化”、“情化”、“心化”了的花卉,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美感。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文人学者前来一睹为快。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以花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起着“旅游向导”和“广告”的作用。当然这种宣传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一般的向导和单纯的广告深远得多。可见,文学与花卉之间相辅相存,相互循环,相得益彰。

2、花卉与中国画

花卉,自古即是中国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中国的花卉画(图6),在中国绘画史上虽比人物画、山水画成熟较晚,但通过历代画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使它很早就成为独立的画科。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还是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花卉,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名家辈出、技法独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

花卉,是中国绘画历久而不衰的主要题材之一。中国很早就有人描绘花卉,但是,直到春秋时代,花卉画还只是用于衣裳、旗帜等实用品的装饰。到魏晋南北朝,花卉画作者才稍多。唐代,中国花卉画有了极大发展,不但画史记载中名家辈出,而且,在新疆阿靳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花鸟屏风壁画。这说明,当时花鸟画已摆脱了人物画的附属地位,成为宫廷和民间普遍欢迎的画种。五代十国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各有擅长的花鸟画能手,并形成徐熙、黄筌两大花卉画流派,画史上称为“徐黄体异”,这是中国花卉画成熟的重要标志。

宋代,是中国花卉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画院的兴隆,加上几位皇帝的支持和倡导,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北宋的一些文人兴起的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把中国的花卉画推进到了“托物言志”阶段,这是中国花卉画史上的一次飞跃,它密切了中国花卉画与人类心灵的关系,开拓了画家以高尚情操影响观者精神生活的途径,使中国花鸟画在审美方式上的民族特点终于形成,也一直成为百代不衰的优良传统影响至今。

明、清之际,中国花卉画无论在艺术意境抑或表现技巧上都颇具新意。特别是清代的“扬州八怪”,多半以花卉为题材,不受成法所拘,笔恣墨肆,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被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他们的笔墨技法,对近代中国写意花卉画影响很大。清朝以后,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最为著名的如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都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花卉画。

而今,无数中国画家十分珍视中国花卉画这份宝贵遗产,在继承古代花卉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气息的花卉画。

3、花卉与中国邮票

在包罗万象的中国邮票的设计图案中,花卉图案虽然只是沧海一粟,却都是从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和珍贵资源中精选出来的花卉上品,加上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使花卉图案邮票(图7)成为中国邮票艺术中一束绚丽夺目的小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虽然没有成套的花卉邮票问世,但在1895年,当时海关邮政为了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专门发行了一套“万寿”邮票,这是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全套共九枚,其中的牡丹和万年青,是我国邮票史上最早出现的花卉图案。

我们发行至今的邮票中涉及的花卉种类有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以及药用植物、珍惜濒危木兰科植物和树桩盆景等。

4、花卉与中国宗教

中国的道教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的色彩。道生神,道生万物,故道教衍生出“神”亦无所不在的信念。认为有物即有神,作为万物之精华的花木,当然就有司花之神——花神。如作为花王的牡丹,就有“牡丹仙子”的优美传说。明代薛凤翔所著《牡丹史》中就记载了几则与神仙、道士有关的牡丹花传说。

花木与佛教的关系比之道教似更为密切,佛教文化所涉及的花木种类也有不少,如莲花(图8)、茉莉、忍冬、石榴、瑞香等。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这与佛教传说和教义是分不开的。茉莉、忍冬、石榴、瑞香是佛教的四大名树。中国古代寺院中园艺事业的发达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佛教与花木的关系。

5、花卉与中国民俗

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中悠游了数千年,始终以一种虔诚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甚至把自然中的花草予以人格化,期许个人的造化能与心目中的花草相映照,互比美。人们心目中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就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

我国很多传统的节日与花有着紧密的关系。春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最重视用花卉来装饰厅堂,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其中,以水仙(图9)是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年花。在花朝节时,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人们在端午节时,用丁香、木香、白芷等草药装在香袋内,悬挂在身上,有利于预防传染病。中秋节是桂花相继开放的时节,因此中秋的桂花和明月成为团圆之夜清赏的极好对象,佐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饼等美味食物。延寿的菊花恰与重阳节相遇,重阳节赏菊饮菊酒便成为习俗。

在如今的花卉民俗中,各地举行的以卖花、买花、赏花为主的一年一度的花市可说是非常引人注目。在各地举行的花市中,以广州的迎春花市最负盛名。此外,各地的“花会”也丰富多彩,如洛阳的“牡丹花会”、扬州的“万花会”、重庆的“万花赛花会”、藏族的“看花节”等。

6、花卉与中国音乐

在我国歌曲艺术经历的诗经、楚辞、乐府、绝津诗、词曲等各个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都留下了无数以花卉为题材的优美篇章。例如以莲花为题材的《采莲曲》,据传是梁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梁武帝据《西曲》改成的《江南弄》七曲之一。在全国各地流传至今的民歌中,以花卉为题材歌颂爱情的作品可说是最为繁多的,如《对花》、《茉莉花》、《拔根芦苇花》等。

二、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中国花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宝库,它在与中国其他文化门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这是中国花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花卉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花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闲情文化

中国花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闲情文化。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美国人是著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著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中国人把养花叫“玩花”,这一个“玩”字,表明“莳花弄草”是一种闲暇活动。它可以调节、丰富生活,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古时的文人逸士,他们有条件和闲暇莳花弄草、欣赏花卉,是其悠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颇富东方情调的中国花文化。

(二)多功能性

中国的花卉资源是那样的丰富,用途是那样的广泛,以致于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花的存在。据古籍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百花,使花草成为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物和药物来源。中国人的发生、存在和壮大,都与花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夏”这一民族的图腾柱上,凝聚着他们对于花木的倾心爱戴、由衷赞美和无比尊崇。人们心目中种种花草的形象,成了幸福、吉祥、长寿的化身,加上各种花草本身的实际功用,便很自然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游艺娱乐等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久而久之,在民间社会中积淀成为民俗。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们带来了某些生活的调节、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加上花卉与中国绘画、文学等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结合,使得中国花文化涵括了诸多文化门类,不仅包括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物质文化门类,也具有中国花卉画、中国花卉文学等精神文化特点,可谓形态纷呈。

(三)泛人文观

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泛人文主义色彩。泛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中国的花文化就具有这一明显的特征。

在对于花木的观赏活动中,更能体现中国人别具一格的生命感悟方式。中国古人由于受民族自生的道家思想(包括黄帝、老子、庄子)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从来不把花木当作外在的自然物,而总是把它们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的活物看待。他们认为,宇宙间无非有3种活的生物:人、禽兽、花木。这三者并无等级上的差别。他们都是天、地的产物。由于花木和动物在生命形式这一本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所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严肃认真地把花木当做像人一般的生灵对待,认为花木也和人一样有智有能。在中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木神花仙。就连花木命名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君子兰、含羞草、仙人掌、罗汉松、美人蕉、湘妃竹……,仅从这拟人化的名称,就可见人与花木亲密相间的程度。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古人深信,某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十二师”(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蜡梅、杜鹃、玉兰),“花中十二友”(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花十二婢”(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兰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花王花相”(牡丹、芍药)等等说法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以人比花、把花当人、把人当花的观念。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强捺在花木身上,将花木分成帝王、宰相、君子、师长、朋友、仆人的等级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

如此这般,儒家的等级观念和道家的将万事万物看作有生命的个体的思想,便不期而然地在古人对于花木的观赏和体验中交融起来,如果再加上外来的佛家哲学,三位一体,就构成了古人花木观的基础。当然,隐藏在这种花木观背后的儒、道、释三种成分,绝不是平分秋色,而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观念。王维、白居易被认为是佛教造诣很深的华夏知识分子,但他们对于花木的种植、观赏和体验中所流露的情趣,却主要是儒道的。

三、中国花卉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自成体系。有关中国花文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也早就引起国内专家的关注。如我国花卉园艺界的前辈汪菊渊和陈俊愉两位院士以及程绪珂、王其超、向其柏、刘玉莲、吴应祥、李鸿渐等著名教授,不仅一直关心和指导我国的花文化研究工作,还是我国传统名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权威。王莲英、苏雪痕、蔡仲娟等教授在花文化特别是用花文化上建树颇深。专著《中国花卉文化》和《中国花文化辞典》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国花文化的开始。

我国在近20年中,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了花文化研究课题,在高校开设了研究型课程,部分高校还把花文化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花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在不同领域内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花文化研究应是以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委员会于1995年8月获民政部批准正式设立。该组织是全国花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为中国花卉协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分会,服从中国花协领导。其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志于花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研究、整理、发掘中国灿烂的花文化资源,探索花卉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花卉业的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两个文明作贡献。该组织2次派遣人员出席国际园艺学大会,宣传中国的花卉文化。并于07年、08年已组织过两次国际性的花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且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有利于打造现代花卉文化理念,给花卉更多地注入科技与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花卉自身的文化产业价值,最终使我们的花卉业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该会网站已重新改版,以普及花文化知识,增强学术交流。拟恢复《中国花文化通讯》,作为会员们学术与信息交流的平台,集中展示会员的研究成果,并展开积极的学术争鸣与学术探索。

虽然中国目前的花卉文化研究出现了很多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下方面较为突出:

1、现有研究多从文学、史学和艺术学的角度探讨花卉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等问题,很少从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面探讨花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以科学有效的定量与定向相结合的研究体系从人的心理习惯和生活规律方面研究花卉的文化价值将是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

2、目前对于花卉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在宏观的经济产出思维束缚之下,采取大众化、产业化的发展方法,而对于花卉的精神价值创造研究还不多见。将来的研究方向会朝着更加关注花卉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精神影响和精神价值的创造方面发展。

3、在花卉消费的研究方面,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还需要加强,目的在于了解花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将来可以开发的新的应用领域,尤其是花卉旅游是将花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相融合,并且可以结合花卉食用文化进行开创性开发利用的领域,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4、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应早日出版刊物《中国花文化》,并在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国花文化研究基金和花文化奖,以提高人们对我国花文化的认识,直接培育和弘扬花文化,以期花文化不断得以振兴。

综上所述,花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还间接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说明花卉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诚然,中国的花文化,貌似以“花”为中心,其深层实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否则,花就不可能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插花丨东方禅意的插花艺术
六言六语 | 六朝花间事
年花的选购养护管理 - 广西花木网,绿化苗木园林门户网站
插花,愿得时光不轻扰
茶花 园林名贵花卉 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品花艺,了解东方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