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最后的时光

图/书圣王羲之画像


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王羲之59岁,早已进入垂暮之年。五月,东晋穆帝逝世。四天后,司马丕奉太后令继承帝位,大赦天下。见到赦书,抱病在剡县金庭的王羲之,写了一封《贺表》,因为体力衰竭,表文很短,他祝贺皇帝陛下,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另外,他报告“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这是王羲之最后的一篇文表。在普天同庆的日子,在给皇帝上贺表的时候,专门写上自己“抱疾遐外,”可见,病情到了非一般的程度。


时间过得多快,这时,离兰亭盛会才刚刚过了9年。


那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41位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王羲之就此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此时,王羲之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个记载《兰亭序》的是《世说新语》,第一个全文收录《兰亭序》的是《晋书》,第一个讲述《兰亭序》故事的是《隋唐嘉话》。《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真迹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但通过不下数百种写本、摹本、刻本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书坛。而且不仅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在日本、韩国等流行中国书法的国家和地区,王羲之书法都受到极高赞誉,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就此,我们勾画出王羲之的生命轨迹:生于公元303年,7岁前后开始学习书法,11岁随叔父王廙南渡,居京师建康(今南京);20余岁娶太尉郗鉴女郗璿,婚后出仕为秘书郎;32岁前后离京,到武昌(今湖北鄂州)任征西将军府参军、长史;38岁任江州刺史(今江西九江),42岁得第七子王献之;46岁在建康任护军将军, 49岁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51岁写下《兰亭序》;53岁发表《告誓文》,辞官回家;59岁(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卒。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53岁,因与上司王述“情好不协”, 告誓辞官。王述名利心重,权势欲强,为官又十分贪鄙。王羲之对其甚轻之,耻为之下。永和十一年,他采取了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


此后几年,王羲之过的是优游山水、检视田产、教养儿孙的归隐生活。王羲之“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最远处到了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县东南),可能还曾到过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市北),此地至今尚有很多与王羲之有关的名胜古迹。王羲之陶醉其间,常自叹:“我卒当以乐死”。他在给谢万书中,详细谈了自己的心情: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老夫志愿尽于此也。言辞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归隐乃是求身心安乐,不是效法那些借被发佯狂、污身秽迹以对抗朝廷的人。王羲之虽然对隐遁优游的生活颇为满意,但不仕乃无奈的选择。他在从政的三十年里,爱国忧民,致力改革积弊,积极建言献策。不得已辞官后,他仍对国家大事和朝臣进退关注有加,难以忘怀。



垂暮之年,王羲之衰飒而不废作书。王羲之书《黄庭经》,小楷,一百行。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被称为“逸少书中龙也”的《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是王羲之晚年写给益州刺史周撫的系列尺牍,共29通,942字,因起首一通有“十七日”三字,故名之曰《十七帖》。据考证,行书《期小女四岁》帖和《官奴小女玉润》帖,是王羲之死前不久写的,今传世的也是摹本,其韵致、圆转,仍可称为翰墨神品。


晚年的王羲之因服寒食散而致病,深受其苦。王羲之故乡琅玡是天师道发源地,王氏世奉天师道,为家族世传之宗教。王羲之在家庭与时代的熏染下,对老庄学说及神仙之术深信不疑,他与道教中人往来甚密,采药不远千里,共修服食,终至疾病缠身。

进入升平五年(361)不久,王羲之沉疴日重。就在这时,他的两个孙女十天之内又先后夭折,对他更是雪上加霜,打击巨大。王羲之有七子一女,晚年一直和六子王操之居住在剡县。升平五年,王羲之孙女,即六子王操之女儿四岁不幸夭折。祸不单行,不到十天,七子王献之新生的小女儿又暴疾不救。此前大约在升平四年,王羲之了却最后一个心愿:为小儿子王献之向郗昙的女儿郗道茂求婚。蒙允准,很快成了婚。这件婚事,王羲之、王献之很满意。一年后,郗氏生一女,名玉润,王羲之甚为钟爱。不想玉润又得暴疾。二孙女夭殇,王羲之哀痛异常。


从现存以下几个书帖,可以看出他的哀痛之深:“期(延期为王操之乳名)小女四岁,暴疾不救,哀愍痛心,奈何奈何! 吾衰老,情之所寄,唯在此等。奄失此女,痛之缠心,不能已已。可复如何,临纸情酸”。“官奴(王献之乳名)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疾少有差者,忧之心,良不可言。”“王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痛悼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已!可复如何!”。“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贯心,奈何!吾已西夕,至情所寄,惟在此等,以荣慰馀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夭命!旦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缠心,无复一至于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参加兰亭聚会的有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 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当年兰亭聚会,他们“少长咸集”,或有法帖传世,或有诗流传于后。而今老之将至,二孙夭命,痛之缠心,不能已已。


王羲之病危,想请天师道重要人物杜子恭做教事。杜子恭是这些士族信徒的重要首领,通灵有道术,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杜子恭对他的弟子说:“王右军病不能转愈,何用吾。”十余日,果卒。《全晋文》存王羲之一帖:“吾顷无一日佳,衰老之弊日至,夏不得有所啖,而犹有劳务,甚劣劣。”这年夏天,饭都吃不下去,已去死不远。王羲之逝世确切月日,虽然今已无法考出,但由上一帖推断,应是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夏季以后。是年,王羲之59岁。王羲之死后葬会稽剡县金庭乡瀑布山(今属浙江嵊州市)《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去世后,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图/梁武帝


王羲之手写墨迹,梁武帝时收集到一万五千纸(包括王献之)。公元544年12月2日,夜。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西魏大军攻江陵。梁武帝之孙梁元帝见大势已去,在投降之前,遣后阁舍人高善宝放了一把火,将梁朝积五十年之力搜蓄起来的“二王”法书, 连同“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尽焚于烈焰之中。百官惊呼:“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宝,并为煨烬矣”!隋文帝时“尽价购求”,只得到王羲之真书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四方妙迹,靡不毕至。经过褚遂良等人鉴别整理,共收集整理王羲之墨迹二千二百九十纸。


李世民去世时,将千古一贴《兰亭序》带到坟墓陪葬。到北宋时期,王羲之真迹仅存几件。时至今日,王羲之书法真迹已绝迹于世。现在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均为摹本,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唐摹本更为珍贵。最近日本发现了据传是王羲之一件极为稀有的唐摹本《大报帖》,说起来,颇有些传奇色彩。日本出现唐代王羲之摹本不是偶然现象,日本历史上曾有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后,带回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含王羲之等中国书法大家的墨迹本、摹本等,这在古代的文献名录里有大量记载。《大报帖》的发现,对于王羲之书法研究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学术意义。


王羲之《上虞帖》书中第一行有“吾夜来腹痛不堪”语,知其晚年因病深受其苦。



此帖第一行:吾年垂耳顺。因此推定此帖是王羲之写于59岁即去世前不久。(见《十七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之死 ——你所不知道的书法故事
王羲之简介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有何特点
王羲之与“千古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如何写出来的
请三秒之内说出“仰观宇宙之大”下一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