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书法之章法(一)

 

漫谈书法之章法—兼议浣成书法之章法(一) 儋耳夜话之艺术评论

中国书法属于一种水墨艺术,其内涵包括了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情绪、怀旧情结、历史记忆,它基本沿袭《易》和老庄哲学的古朴思想,并以“阴阳、五行”的原始思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以及“天人合一”作为它的价值取向,它从根本上无法适应当代世界的发展形势。如果“易之道、儒之德”能够起到推动历史进程的积极作用,中国后期文明不至于走向萎缩状态。时间与事实均证明传统文化散失了其内在活力,仅作为一种怀旧的精神慰藉。纵观世界中国处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挣扎,在它没有获得文化自信之前,不可能完全与传统做一个适当的理性告别。中国书法之所以大同小异,基本雷同,长期徘徊在“没有长进状态”根本原因就在这。中国书法作为水墨艺术的一种,它是以汉字为本,以水墨(毛)笔为工具书写的艺术,如何把握书法的特点,突显其“艺术”性与“文化”性?这是我国书法走新生、走向未来的突破口。遗憾的是,书法界明白人并不多,很多人看不到这点。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一文中有过阐述,这里恕不赘述。由于我写过关于浣成的书法评论,许多网友给我发纸条和留言,让我解剖浣成书法之章法,我必须强调一个观点:章法是书法作品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章法在其中要占50%以上的比重。这点在全国书法作品评审当中已经凸显。这是技术与艺术的明显区别,也是当代审美理念转换的注定。我们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浣成书法之所以夺目(当然,夺目不一定就得都是好),我个人认为关键点不在书写技法本身,而在其章法布局。他的章法有可取之处,我看,很大部分来源于甲骨文章法的借鉴。其实,章法的问题本身就是艺术构成,不是工艺技术传承,涉及到对书法的认知与书家理念有很大关系。章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靠学习借鉴前人和他人成功之处,更多是书家的天份,悟性,灵感使然,你别想依赖别人教你,那是他走过的路,嚼过的馍,拜师是近亲繁殖,突出他不是凸出你。你应走自己的路。我能做的就是以他作品为实例,通过对书法的技术与艺术本质区别说明和对浣成书法解剖来说明章法布局的重要性。浣成的章法设计是多样化的,你不一定得照搬其作法,要根据自己书写的内容等去具体思考实践。

1

为何凸显章法。我感觉,谈论书法章法之前,我们首先得认清楚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为什么要讲究章法?理由很简单:当代书法早就已经脱胎应用“写字”,也不复传统意义上美化书写性质的“书法”涵义。它当今是一门集毛笔写字,讲求书写技术和文化载体于一体的美学艺术。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此确实认识不足。在思考书法问题的时候,没有充分意识到章法在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作用,没有把章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我们要正视中国语言文字本来就滞后不堪,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这一切归咎于封建保守主义文化症结的审美导向,它无形中阻止了中国语言工具顺应历史潮流的革新。长期以来我们对书法的理解是僵死的,很多时候对艺术的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美即艺术”或“艺术即美”的层面,这种僵滞的判断,且不说一般人,许多收藏家、评论家及绝大多数的书画家均不例外。以至于我们习惯把技术性的复制古文字当做一门艺术。以为毛笔写字的“书法”理所当然就是“艺术”。混淆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殊不知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源于老庄思想和魏晋传统,它属于一种追求消极无为和趋利避害的出世技艺,谈不上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何况,哪怕我们复制祖先与复制洋人艺术,是没有建设性价值的,其本质上都没有创造价值可言。这就是造成我们通常看到一般书法作品平淡、无奇、程序化、雷同化根本所在。

2

可以说,千百年来,古人写的字和今人写的字,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司空见惯之后,慢慢人们似乎感觉缺欠了点什么。实际,就是章法有欠的缘故!如今,书法作品评审时,章法问题终于凸显出来了。它在作品的评分当中,已经占到了50%以上的比重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传统书法一定说它归类于艺术的话,原本就是技术有余,艺术含量不高,文化品位不足的伪“艺术”!这话看似好像偏激,其实,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思维形成定势之后,习惯成了自然,没有质疑并去深入思考、真正的去深入追究上述这些问题。众所皆知“书画同源”,指的是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同源”------ 都与水墨材料有关、与毛笔有关。水墨画是中国画大系中一个子系统,水墨画和文人画与油画是以材料为判别界限的,至于它的质料特征、风格形式、审美范式、阶级属性和民族特点,均为非本质的文化属性。人们通常所指的“水墨画”就是它的文人趣味和民族特色的非材料属性,而遵从其既定的审美传统和风格规范,即服从了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伦理逻辑。水墨,可谓一门历代文人意识积淀的审美艺术。水墨画与书法都包含了哲学思想与价值理想。可说是一门道统化的主体艺术。

3

有人说,中国文明缺少“科学精神”。这是有道理的。在中国,一个顶尖的科学家在文化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可能是个复古主义、专制主义、民粹主义者。当代的技术官僚充分凸显了知识与人格分裂。艺术家群体也不过如此,他们普遍没有从工艺产品的工匠身份转变过来,还不足与担当当代艺术家应有的社会文化角色。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哲学”?什么叫“宗教”什么叫“艺术”?我曾经问过许多书家,几乎都未能清晰解释这些概念。你别看一些老书家,或者书坛权威,他们属于过来人,接受的是传统的书法理念,他们谈起“二王”头头是道,问起这些,他们都不知道这些属于外来词,更别说诠释这些概念了。你别低估这些名词,问题不在名词解释,而在它隐含的理念和包含的文化背景差异。

4

须知,今天的世界,中国及世界对艺术都表现出失缺性的文化要求,已有既定艺术缺乏生命力,正是因为时代变迁后,现实的局限性、矛盾性决定了人们必须通过文化创造力来扩大生存空间(包括精神意识)只有想象和创造才可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激情与希望。换言之,历史与文明均在不断纠正中前进,这种自行修正大历史的机制源自人类自我反省与自我塑造的主观能力。艺术与哲学是这种力量的先决意识,大艺术是文化历史的开路先锋,其颠覆性的破坏本身就是文明的创造力。中国书法本质上不过就是一种反映美的技术性美术化表现形式,,因此造成了艺术与技术的混沌一体,它跟工艺制造没有本质区别,它被赋予非书法本身的作用后演变成为了一种更多的是反映文人精神意识的活动。一切对传统沉迷的书家和常人,在未经现代启蒙的中国社会里都坚守“美即艺术”、艺术与技术不加区别的成见。正是这种对书法艺术演变与历史发展的认知局限,造成我国书法发展迟缓与书学观念的普遍滞后。

5

当然,传统艺术和保守思想都有其真诚的一面,它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惯性下的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只认定既有的一切事物。对于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反思能力、超常意识、个性独立和创造天赋的人而言则完全不同。诚然,这样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毕竟寥寥无几,大部分则是安分守己和随波逐流,保持一种常规态度。如果我们不认清楚这些,如果我们不廓清差异,还在就书法论书法,是无法给它一个正确定位,并找到它欠缺所在的。要命的是,我国书坛长期以来被老一辈垄断后,话语权在他们手上,而他们对书法的思维已经形成僵化定势,不可能轻易转变,也不可能放弃他们已经学成的“技法”和坛主地位,正视新生事物。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名望与利益,坚守他们的阵地,他们能做的就是强调对传统的不断“加厚”和诡辩!

6

须知,艺术的本质是不稳定的。凡是既定的经典艺术,都是已死亡的尸体,捍卫一种艺术形态的无限有效和再现都是背离历史规律与文明本能的行为,如果文明倾向稳定的态势,那它在最初诞生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死亡。因此,艺术必然对那些僵滞的文化、审美、制度和价值进行破坏,其本能目的,就是激活文明,使其不至于在稳定在走向终结。中国书法艺术在发展上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它的内在思想与其外部作用的关系。书法虽说是门艺术,严格说起来,更多还是技术性美化“写字”。就如同有人把中医说成科学,把迷信当成宗教,视孔儒学说为哲学,把写字匠当成资深书法艺术家一样。可是,你得正视,中国历史上原本就属于一个没有宗教、艺术的国度。艺术这个名词和理念是近百年西学东渐以后传进的事情,我们不要以新瓶装老酒。把很早以前就有的用后来才出现的理念套在它头上。在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使人类思想史发生重要转折的科学家牛顿不是中国人,同期出现在中国的却是“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支背世文人……

7

我国书画起源很早,但咱《康熙字典》里没“艺术”这个名词的。书画最早是宣传教育的工具,不是作为艺术面世。后来绘画和书法独立的时间差不多,但书法晚于绘画。我们把后来用的一个词和很早的一种实践放在一起,混淆两者的概念,却没有人追问。近代科学在中国不过六七十年,书法前身明明是“写”字罢了,从本质上讲,它与手工工艺制造没有区别,哪怕到了今天,提起毛笔写字却自然而然称之为艺术。其实,写字,书法,书法艺术,这毕竟是三个不同概念。中国人古代所说的相当于艺术的活动是什么?古代把什么东西当作艺术?远古的艺术实际指艺和术。艺指六艺、六经,通过文本直接涉及到人生的根本的追求;术指术数方技,有两种,一种是被总结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部分,对社会有帮助的。还有一个部分是指巫术,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书法脱胎应用写字,那完全是中国文化人的勾当,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被赋予非书法本身作用的美术化书写形式。它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原本系历代帝王、士大夫、文人雅士、僧侣的审美取向所积淀产物。

8

我们都知道,魏晋士人艺术的主体是文学、音乐、书法,绘画也是以人物画为主,以山水为文人画形态则更是后来的事情。中国艺术精神在本体上更多是彰显士大夫阶层的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心结,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仕途艰险曲折,迫使他们寻求个体心性的自由,热衷于现实与生活相左的自然山野。历代中国文人无不在“隐与不隐、仕与不仕”之间做选择,仕则遵儒、隐则归道,身置宦场井市而心于田园山野则是大多数文人的矛盾心结,它充分表现在中国文人的艺术之中。可以说,文人艺术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宗教慰藉,构成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法门。书法属于文人艺术,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借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它是不入世的,与“俗”的平民阶层没有多少关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局限性,书家的思路和出路都具有极大的附庸性。传统的、习惯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程序性的、凝滞了的书写形式,也只有在书画同源的国度里,及书画同一的笔情墨趣,笔气墨韵为时尚的国度里才会发生如此的现象。

9

中国文人艺术,原本就是一种怀旧情绪所发育形成的审美文化,在它形成体系时,便携带了许多不健康的精神因子,那就是它囿于怀旧的思想形态,倾向于保守态势,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回归与复古的精神症结,从而丧失了进取拓新的精神张力,最终导致文化激情和社会创造力的整体萎缩。这个背景也注定在2000多年以来,创造力在文化价值取向中早已被阉割了。大家都普遍认为,宋代后书法下滑,像侏儒的投影一样摇曳着中国文化2000年止步不前,始终处在一个超稳定结构中不断地重复循环。历史的改朝换代不过是旧秩序的周而复始,中国书法的身姿就伴随着这种历史语境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尊重历史和保护传统是文明社会的职责,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国画、京剧、书法和中医都属于传统文化保护范畴。正因为陷入了发展困境才需要保护,其中京剧和书法作为一种保护性的传统艺术,通常只限于重温历史的文化记忆,其发展的空间已非常局限,出不了过门,根本谈不上世界性和当代性。

10

值得留意的是“国画”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粹”,由于它的形式和内容的日益开放,其民族性将不可避免地萎缩,剩下只有纯粹的画种。目前,当代实验水墨与传统国画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实验水墨吸收了传统绘画的审美要素,变成了一种不拘形式风格和内容题材的当代美术,为中国画的未来构建了必要的基础。书法虽说作为水墨艺术,它与国画同源,但,它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变化。这点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只是书法人自我高估而已。如果这样延续下去,它将永远处在“本土文化”狭隘范围内,世界并不认可。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书法的出路堵死了,它正处在死与活之间游走。我就坚持认为,中国书法的出路,不在文字的书写技术改良,既不是技法也不在材料的改造,关键就在突显其作品的“艺术”性与中国汉字的“文化”性两点上。章法在书法当中的作用,恰恰就因为它最能作用体现书法的艺术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的灵魂
国画水墨艺术的审美与发展,水墨人物画里美得让人窒息美女欣赏!
「玩转宋庄」放慢脚步,暂别喧嚣,东方美学体验之旅
怎样看待和评价当代书坛的“ 丑书 ” 现象?
韩宁宁:行书的发展,拓展了世界文化艺术中书法美学的新境界
艺术家马运新简介及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