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十)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畴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其文为大篆(或因《石鼓文》中多与‘籀文’合者而定为‘籀文’,唐张怀瓘以为‘奇字’),秦系文字的典型作品,亦研究小篆来源的重要资料。共书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历代书家奉为圭臬。唐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诗。韩愈以为周宣王之鼓。近代考证皆指为秦国刻石,但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不同说法。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朗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详述在笔法篇中。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末央官,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吉金文、铭鼎)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金器起源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是时有炊器如鼎、鬲、甗,食器如簋、簠,酒器如爵、觚、斝、觥、卣,洗器如匜、盂,乐器如钟、镈,兵器如戈、钺、戟等数十种。金文的内容,多为当时祀典、锡命、田猎、征伐、契约等纪录,志造器原因,故又为研究上古社会极宝贵之资料。金文大都文简字少,甚至仅一、两字,最长为《毛公鼎》,凡三十二行共四百九十一字,东周后,简策盛行,列国金器虽时见长铭巨制,实已是宗周金文之尾声。殷商的金文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商末始有较长的纪年的铭文。周初铭文笔划中间粗重、两头尖锋,或有明显的撩刀形。西周后期,笔划粗细均匀而两头浑圆。春秋中期,后以笔划变细而字体加长。战国铭文由铸变刻,故纤细浅小。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编》,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金文的参考书,有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清阮元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澄《恪斋集古录》、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近人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等等。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锊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严,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

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子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霄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园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共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杂识
大篆
徐无闻的“中山篆”艺术及史学意义
大篆的史书记载
大篆与小篆的区别
篆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