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寅书法(三)


唐寅(1470-1523)

 

唐寅《行书绝句四条屏》 纸本行书 57.2×22cm×4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
杏花春雨晚晴天.篙檝冲烟放钓船。恰有一壶寒食酒.却邀同局话新年。吴郡唐寅。
俯看流泉仰看松,泉声松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和,为是今无人姓钟。唐寅。
翁乎家在水云居,不弄纶竿便读书。四海五湖风月好,清高谁是笠蓑渔。吴郡唐寅。
清驴仙客到诗家,会赏临溪好杏花。山佃驮柴出换酒,邻翁陪坐自捞虾。唐寅。

 


唐寅《临兰亭序卷》纸本行书 29.6×84.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寅《行书赠周良温诗卷》纸本行书 26cm×43.2cm 天津博物馆藏

释文:周良温,别号学稼,以诗赠之: 
休云孔子陋樊迟,稼穑艰难合尽知。嘉种获持稂莠去,斯言端的是农师。吴郡

 


《诗笺》 行书 图片转自中华博物网


唐寅 《漫兴墨迹》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唐寅《漫兴墨迹》全本

 
 
 
 
 
 
 
 
  
 
 
 
 
 
 
 
  
 
 


    附录原书说明: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一四七○),卒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初字伯虎,后更字子畏,中年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取其斋室为学圃堂、梦墨亭,吴县人。唐寅出身低微,父亲唐广德以经营酒食起家,少年时即在酒肆中做杂务工,文徵明常去饮酒,于是结交为朋友,当时住在三茅阁的祝允明因器重唐寅才学,亦常有来往。他先后三次娶妻,结发之妻是徐廷瑞次女,惜早夭。其父为了光耀门庭,不惜重金延聘名师指点,唐读书勤奋,故自幼便博学多才,十六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其性志,遂归回乡里,继娶一妻,此女乃宦门闺秀,原有攀桂登龙之期,不意唐因会试案受株连被黜,于是夫妻反目,休妻后境况凄楚,后又续取沈氏,此女贤淑,始得佳偶。唐寅一生仕途坎坷,中年后筑室于桃花坞,寄情于书画诗酒,并皈依佛法,取佛经中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意,自号六如。弘治十三年(一五○○),唐寅天始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庐山、衡山、武夷、雁荡、黄山、九华、洞庭等地,外师造化,为他的山水画提供了大量的写生资料。唐寅在科举无望后,家境十分清贫,不得不以鬻艺为生,在其四十五岁时,宁王朱宸濠慕其名以重金聘请,唐寅被请到南昌后,知百姓怨言颇多,并探知宁王意欲谋反篡位,乃装疯佯狂,始得脱尽干系,免遭杀身之祸。归家后心已如灰,在其五十岁时,已衰老多病,不能经常作画,有年春阴,家中柴尽米罄,不得不向邻人借米熬粥,携到苏州市区求售的画一幅也末能卖出,晚景十分凄凉。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这位才华盖世的大画家于潦全、贫穷、失意、落魄中与世长逝,年仅五十四岁。 
  唐寅不仅善诗文,尤善丹表,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竹木无不精工,可以说其书的名为画名所掩。他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所处环境有关,苏州多收藏家、裱画店,为他提供了观摩学习机会,他又与当时的名画家周臣、沈石田、王鏊、文徵明等人交往,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再加上他的聪敏才智,造就了一代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功。唐寅亦精于书法,其书上溯晋唐,尤得益于赵孟頫用笔之法,点画温润妍雅,结字微带欹侧之势,虽有薄弱之评,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种超轶的书卷之气,本册所载《唐寅漫兴墨迹》是其为友人所书的自作漫兴诗,通卷千余字一气呵成,用笔精到细腻,体势向右欹侧,富有生动姿态,如高雅之士,闲庭信步于阆苑林木之间,十分耐人寻味,卷后末署书写年月,但从其淡雅自然的笔调之中当为其晚年所书,唐寅传世真迹甚少,除《落花诗册》外,《漫兴》便是其主要的代表作品,今影印出版,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唐寅 《行书自书诗》(点击浏览大图) 纸本 行书 29.5×261cm 。

  此卷传为唐寅为其友云庄先生所书。前段为节录其晚年所作《花下酌酒歌》和《席上答王履吉》两诗中的内容,后段“君今既许我为友”等句则是与友人云庄约定对酒箴规之词。唐寅晚年从后来起兵谋反的南昌宁王处脱身归里,在桃花坞过起了隐士生活,卷中“逃禅仙吏”一印为这一时期所刻。此时的唐寅已经看破尘世,无心仕途,所作诗文淡泊,不甚措意。这两首诗均收录于《唐伯虎全集》中,是其晚期诗文中的代表作品。

  此《自书诗卷》被称作是唐寅晚年书法巅峰期的代表作。此卷经傲徕山房主人,汉军正蓝旗赵尔莘收藏,并于民国年间在他所刊印的《五朝墨迹》中作为单行本出版。文革期间此卷入藏故宫博物院,在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博单位藏品巡回鉴定时,经书画鉴定界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五位前辈一致认可,出版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集故宫博物院藏品部分。八十年代后期此卷得以退还原主,2000年为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得以欣赏,长虹出版社将其出版在由徐邦达等专家作顾问的《中国行书观止》一书中。

  唐寅因其知名度高、作品传世量稀少,其作品受到历代收藏家所珍视,而大量赝品充斥市场,使人望而却步,像《自书诗卷》这样出版著录翔实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出现尚属首次,引来了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追逐,最终以一千一百二十万成交。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8年春拍古代书画专场
题识:吴郡唐寅书似云庄老兄。
钤印:南京解元、逃禅仙吏
鉴藏印:傲徠山房、傲徠山民 
释文:花前人是去年人,去年身比今年老……(略)。
备注:赵尔莘旧藏並题跋。
估 价:RMB 6,000,000-8,000,000(元)
成交价: RMB 11,200,000
拍卖时间:2008-05-23 下午13:30
【声明】资料仅供参考学习,本站并不能保证所有拍卖品的真实性。

【附录】:故宫旧藏唐伯虎书法真迹即将亮相匡时春拍
2008年03月01日 05:2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文/武墨

  王士贞所评价之“差薄弱耳”的笔力孱弱、牵丝绵软。正如卷尾赵尔莘所题“纵恣处间用米老笔意,气味纯厚,绝无薄弱之契”。展卷读之,诗文中所流露出来慨当以慷,把酒当歌的豪情,与书法遒劲洒脱的用笔,行云流水的笔势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给人一种激荡快意、雄浑舒展的气势。

  人们普遍认为唐寅的画胜于诗,诗胜于字,因此其书名长期为画名所掩。《静志居诗话》说唐寅“于画颇自矜贵,不苟作,而诗则纵笔疾书,都不经意。”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称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谓后世知不在是”。正因如此,唐寅的书法作品相对其好友文征明、祝枝山而言存世更为稀少,除尺牍外只有为数不多的诗卷。

  此《自书诗卷》正是唐寅晚年书法巅峰期的代表作。此卷经傲徕山房主人,汉军正蓝旗赵尔莘收藏,并于民国年间在他所刊印的《五朝墨迹》中作为单行本出版。文革期间此卷入藏故宫博物院,在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博单位藏品巡回鉴定时,经书画鉴定界启功、谢稚柳、徐邦达等五位前辈一致认可,出版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一集故宫博物院藏品部分。八十年代后期此卷得以退还原主,2000年为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得以欣赏,长虹出版社将其出版在由徐邦达等专家作顾问的《中国行书观止》一书中。

  唐寅因其知名度高、作品传世量稀少,其作品受到历代收藏家所珍视,而大量赝品充斥市场,使人望而却步,像《自书诗卷》这样出版著录翔实、并经专家一致认可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出现尚属首次,定会引来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追逐。

  不同,其书风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別。三十岁前唐寅意气风发,才情得以充分施展,未经挫折,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其诗文中得以充分体现,与之相应的书法更显示出深厚的唐楷功底,字体端庄、法度严谨。可惜这一时期书法作品绝少存世,只能从他早期的绘画题款中得以管窥。1499-1515年唐寅正是壮年,身心状态都处于最佳创作阶段。科场被废加之亲友的离弃也使他有更多自由的创作时间。这一阶段的书风呈现出两种不同面貌,一些形式正规言辞恭敬的尺牍往往俊美流转,丰曳婉丽。而相熟友人间的往来唱和则体式奇绝,用笔强劲,挥洒自如。

  1515年南昌归里后为唐寅书法创作的晚期。此时唐寅寡居乡里,偶尔鬻画自给。经历诸多挫折已厌倦尘世,参禅信佛的同时更加专心的纵情书画。与壮年时期泛学诸家不同,此时的书法已入化境,呈现出一片神机流走的本色风貌。这件《自书诗卷》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是卷共书33行178字,神采奕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完美的将赵孟頫、米南宫、李北海等人的笔意融合在了一起。“一”“面”等字,逆锋落笔,回锋收笔,交待得清清楚楚,显示了极好的楷书功底,节奏轻松,粗细长短的搭配也极其自然,不显一丝做作的痕迹。“看”“庄”等字,写得果敢快捷,骨力清遒,有李北海的笔意。此卷的书法与诗句行文一样信手偶得、不计工拙,写到兴致处更是酣畅淋漓,笔势延绵。唐寅晚年的书法由于行笔迅捷常常出现错字和漏字。此卷中“但恨人心不如古”一句中“人”字写漏,即随意补在行旁,书写过程中完全是情感在驱笔行走奔飞,真正做到了率性而为。从此卷中丝毫不见

  说起唐寅,人们脑中总是浮现出“三笑”故事中风流倜傥、左右逢源的形象。但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却功名蹭蹬、偃蹇落魄。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贾。他年少时便因才得名,举乡试第一(解元)。入京会试时因无辜牵入科场舞弊案而入狱,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出狱后绝意进取,以诗文书画为生,为人放荡不羁。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和文徵明切磋文艺,并称“吴中四才子”。他除擅长画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外,还精于书法和诗文。他的诗文收入《六如居士全集》,书法造诣亦深。

  一件唐寅《自书诗卷》将在五月亮相于匡时春拍的“历代法书专场”。此卷是唐寅为其友云庄先生所书。前段为节录其晚年所作《花下酌酒歌》和《席上答王履吉》两诗中的内容,后段“君今既许我为友”等句则是与友人云庄约定对酒箴规之词。唐寅晚年从后来起兵谋反的南昌宁王处脱身归里,在桃花坞过起了隐士生活,卷中“逃禅仙吏”一印即为这一时期所刻。此时的唐寅已经看破尘世,无心仕途,所作诗文淡泊,不甚措意。这两首诗均收录于《唐伯虎全集》中,是其晚期诗文中的代表作品。诗中可以看出唐寅对于科场案所留下的创伤仍然不能平复,而对于名利早已心灰意懒,借酒消愁。在与友人纵酒放歌中感慨如梦人生,寻找精神寄托。

  自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价“伯虎书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之后,通常误认为唐寅的书法深受赵孟頫的影响,但笔力稍弱。其实唐寅学书多门,在不同时期又侧重

  

【附录】


唐寅《自书诗卷》内容和风格鉴析

唐寅是妇孺皆知的明代著名画家和才子,流传的书画作品历来为世所重,然赝品极多,真迹又大部分进入公家博物馆,故流传于社会的真品甚为罕见,可谓凤毛麟角。近来却出现了一件唐寅书法作品,即《自书诗卷》,为世人所瞩目。因为此卷曾几度出版,最早是民国年间,由作品收藏者、汉军正蓝旗赵尔莘先生在所刊《五朝墨迹》(附图1)中作为单行本出版;文革期间此卷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8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博单位书画巡回鉴定时,经谢稚柳、启功、徐邦达、刘久庵、杨仁恺等五位专家一致认可,并选定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附图2)第一册故宫博物院藏品部分;八十年代后期作品退回原主,2000年长虹出版社又将其出版在由徐邦达等专家作顾问的《中国行书观止》一书中。数次出版表明此卷是经过权威专家认定的、受到世人珍视的一件真迹。然出版物毕竟是旁证材料,要最后确定其属真迹并洞悉其价值,还需要对其主要依据(即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和辅助依据(即题跋、印章、材质、装裱诸因素)作一番认真鉴析,结论才有充分根据和说服力。
此卷为纸本墨笔,本幅纵29.5厘米,横261厘米,行书写七言诗数首,署款“吴郡唐寅书似云庄老兄”,未署年款,钤印“南京解元”(附图3)朱长方、“逃禅仙吏”(附图4)朱方两印。后纸有收藏者赵尔莘题跋。鉴析主要依据当从书写内容和书法风格两方面着手,辅助依据则指题跋、印章等方面。
作品所书内容主要是自作的两首诗,即“花下酌酒歌”和“席上答王履吉”,两诗均见于《唐伯虎全集》卷一(附图5)。(注①)对照《全集》所录两诗,书写均不全,字句也有所出入。卷中的《花下酌酒歌》,首句“花前人是去年人”,为全诗中的第七句,且末字“人”,原诗作“身”;第三句“明日花开又一枝”,原诗是“昨日花开又谢枝”,两字有异;第四句“明日来看又是谁?”原诗“又”作“知”;第六句“今日明年谁得知?”为此诗最后一句,然原诗后面还有八句一阙,看来诗未全写。另一首《席上答王履吉》,书写首句为“面面前斟酒酒未寒”,原诗却是第七句,且所衍“面”字未点删;第五句“但恨人心不如古”,原诗为“但恨今人不如古”,其中“人”字为后补,但字句还是不对;第九句“庸庸碌碌我何奇”,属末句,之后为另一首诗,然原诗还有最后一句“有酒与君斟酌之”,此句却挪到下一首去了,可见书此诗也是节录。至于第三首诗,似乎是当场发挥、作与云庄老兄的箴规之诗,故未见《唐伯虎全集》入录。对照之下,两诗均未写全,作为节录这是可以的,但有很多字句互有出入,这又作何解释呢?其原由之一,当是背诵书写,又是自作诗,故个别字句有出入或改动,本人也无所谓,况且唐寅个性狂放不羁,自由随意,经常会写错或改动字句。另有一例可证,即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扇面(注②),书写的也是《花下酌酒歌》,虽全诗抄录,然个别字句亦有出入,如第二句中“高歌”,原诗为“山歌”;第六句中“成秋草”,原诗为“随秋草”,此扇作行楷,写得比较工整,看来其时态度比较严谨,然也出现了两处差异,可见唐寅书写自作诗是很随意的,倘是临仿之作断不会如此妄加改动。原因之二,极可能是酒后挥毫,随兴而写,因最后一首当场所作的《箴规诗》中,多处提到喝酒,如“有酒与君斟酌之,君今既许我为友,对酒彼此相箴规,倘不相规惟饮酒,”直是以酒会友。酒酣摘写自作诗,必然会有漏、重、错、改等情况,而且三首诗连缀一气,不隔行,不留空,看来酒已经过量了;从书法风貌淋漓酣畅、不计工拙、融合诸家、一气呵成等情况分析,也当是酒后之作。因此,考析书写内容,多处与原诗有出入,恰恰证明这是真迹,是与唐寅狂放的个性、酒后的状态相吻合的。
再从书法风格方面鉴析。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但天分也极高。他的书风不离赵孟俯的影子,故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庙,差薄弱耳。”其实,唐寅的书法与绘画一样,均注意广涉诸家、融会贯通,面貌也很多样,只是享年不永,尚未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界。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俯、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30岁以前,他居住家乡苏州,与同年龄的文徵明交善,甚受文氏影响,故两人书画均很接近,唐寅20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湖石、平坡、树丛均极似文氏细笔;书法亦俱从赵孟俯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注③)上款字,就极似文徵明。第二时期是30岁至36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岁时的《落花诗册》(注④)。第三时期是37岁至45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专心从事自由自在的诗文书画创作,生活自得,创作也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俯,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如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附图6)、30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俯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时期是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45岁从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他进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为也更颓放,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神机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附图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此件《自书诗卷》当是唐寅晚年第四时期之作,因所钤“逃禅仙吏”一印为其从南昌宁王处脱身归里以后所刻,同时所写两诗亦属晚年之作,内容充满了淡泊功利、看破人生、心灰意冷、借酒浇愁的感慨和思绪。书法风格亦吻合此时期吸取米芾之长、揉合各体的面貌,尤其与书写内容佯放清狂的诗文或题画诗相一致。此卷共33行178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三首诗连缀下来,连分割都不顾及。下笔如飞,不假思索,接连出现了错字、重字、漏字和改字。用笔和结体均极富变化,有秀润端丽如赵体者,象“为”等字;有清遒、果敢如李邕者,象“看”、“庄”等字;有粗细得宜、“蚕头燕尾”如颜体者,象“面”、“之”等字;有纵肆欹侧如米字者,象“沧浪”、“庸碌”、“我”、“规”等字。总体风格呈现快速、力度、率意、变幻的特色,而甚少赵体平和、柔婉、妩媚的意趣,如后纸赵尔莘题跋所评:“今观此书纵恣处间用米老笔意,气味纯厚,绝无薄弱之弊,当是晚年得意书也。”这种书风也与慨以当糠、把酒当歌的诗文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因此,从艺术风格鉴析,此卷亦当属唐寅晚年真迹。
至于辅助依据方面,唐寅自钤两印“南京解元”和“逃禅仙吏”,与上海博物馆所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唐寅”条第63、58印相吻合,可证属真。后纸赵尔莘题跋也不会假,因为他是此卷收藏者,民国年间特意出版过单行本。
综合上述对主要依据、辅助依据和旁证材料的鉴析和介绍,本卷属唐寅真迹当无疑问。在唐寅传世作品较少、书法墨迹罕见、大量赝品又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这件书法长卷真迹的出现,实属难得,弥足珍视。
注释
①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②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沪1——0673”。
③清.端方原藏转载于《中国名画》第七集。
④华叔和藏,转载于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图版叁叁B,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6年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伯虎晚年得意笔《行书七古诗卷》
中国古代书法鉴赏_13
说明代书法——雷家林
中国嘉德春拍,唐寅这178字以5750万元成交!
/◥◣书法欣赏:唐寅书法赏析_《落花诗卷》/◥◣
面对文征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四人书法,您更喜欢谁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