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甲骨文的“习刻”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有一些属于“习刻”,顾名思义,就是在龟甲兽骨上练习刻辞或刻字。我们今天的书法爱好者用毛笔临摹碑帖,或在正式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先练习模拟一下,试写几遍后再进入创作程序,这就相当于远古贞人的“习刻”。殷商时代契刻甲骨文字的工匠,技艺精湛,刀法熟练,无疑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然而他们也是经过相当的训练与习刻的。此外,有些初学者或技法还不够完善的刻手也时常在练习契刻。这些作练习用的“习刻”之作,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至今才被发掘出土。


1


2

3

4

  商周考古学者刘一曼把殷墟习刻甲骨归纳为三类,即习字之刻、习辞之刻和示范之刻三类。图一所示为殷商时代的“习字”“习刻”拓片,现收藏在英国博物馆,在《英国所藏甲骨集》中编号为1890,其所刻甲骨文字字体歪斜,无行无列,字大者有2厘米之长,字小者仅2毫米见方,大小失调、文不成句,行款凌乱不堪,通篇的章法更无从谈起。这是贞人练习刀法、练习文字契刻的“习字之刻”,系初学者所为。此外,《甲骨文合集》26907号甲骨(见图二)亦为典型的习字习刻之作。《甲骨文合集》37993号甲骨拓片(见图三)与《英国所藏甲骨》编号为2571的甲骨拓片(见图四),其内容是从甲子乙丑到癸酉的干支文字。与前者比较,后者显得有行有列,行款整齐,契文也工整端庄了许多,但刀法还是相当稚嫩,线条较为浮浅,结构体势还不够稳重,仍属于“习字之刻”的范畴。“习辞之刻”则与之不同,虽然也是一种学习与训练之刻,但主要是仿刻卜辞,常以当时的现成卜辞为蓝本,如《英国所藏甲骨集》编号为2479的拓片(见图五),其契文的线条已经比较成熟,结体已有端庄朴实之感,虽然整体效果还显幼稚,行款还有点紊乱,有个别的卜文刻得还不够正确,但文不成句的弊病已很难看到了。可见习刻者已不是初学,且有一定的蓝本参考与对照,其中两个“卜”字与两个“亡”字,呈左右反向布局,表明习刻者在练习书体的结构变化与刀法的应用。再如《甲骨文合集》编号为38108的拓片(见图六),其中拓片一共有五组卜辞,下方一组卜辞“癸卯贞旬亡祸”,系正宗的刻手而为,无论是卜辞的结体、线条还是行款、布白,其水准都比较高。而其余四组卜辞相比之下,差别十分明显,所刻的线条滞塞、结体呆板,刀法犹豫迟疑,尤其是行款布白与正宗的卜辞不可同日而语。可以想见,龟甲上是先有“老师”示范性的刻上数辞,而学刻者则很谨慎小心地在上面奏刀创作,这种习刻之作当然比前面的习刻又进了一步,可谓已接近单独创作的水准了。《英国所藏甲骨集》编号为2506的甲骨(见图七)左边“贞旬亡□”部分的卜辞为正刻,右边“子王卜贞”部分刻辞为习刻;《英国所藏甲骨集》编号为2484的甲骨(见图八)下方“癸未历”部分等卜辞为正刻,上方卜辞为习刻。《英国所藏甲骨集》编号为2493(见图九)的甲骨,左右两部分刻辞水准高低分明,一看便知右边部分为习刻;《英国所藏甲骨集》编号为2635(见图十)的甲骨,上部刻辞为正刻,占地面积少,让出下部较大面积让学生习刻。


5


6


7


8


9


10

  今天我们在学习甲骨书法,鉴赏、临摹甲骨拓片时,要善于识别,要善于区分哪些拓片是习刻之作,哪些拓片是正宗的殷商贞人所刻,还要避免错将那些还不够成熟的习刻之作当作临摹甲骨文的范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甲骨文拓片的“习刻”
周原庙祭甲骨之谜
蒋玉斌:甲骨所见文辞及人工痕迹的分层次动态观察
甲骨文欣赏
甲骨文笔记:商朝已经出现毛笔
邮票图说《甲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