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九九)
关于晋代书风

  自东汉、三国以后,隶书又逐渐发生了演变,经过西东晋、南北朝,直到唐代才渐渐的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着真正楷体,即我们所常说的楷书。两晋南北朝时的字体究

  竟如何尹在书法界里争论也是最多的,不少的人(包括书法界的一些权威)一提到晋字,往往是推出“二王”为代表,什么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洛神赋、兰亭序,真是说得神乎其神,一说就是什么“二王法度”,一讲就是什么“兰亭楷则”。尤其在提到黄庭经、洛神赋等小楷,则更誉之为簪花妙格、荚蓉出水。然而究其实当时是不会出现那样的书体。

  书体是不断的演变,但不是飞跃式的突变,犹如剥笋,层层相因,同是一个时期就有其这一时期的书体风格。周之金文,秦之小篆、汉之隶书,都是一步步的演变而来,逐步脱胎,以至定型。这如同郭老对青铜器的考定办法,先找出一个有确切年代的标准器,然后根据器形、字体、纹饰与标准器相对照,则是同一时期内其器形、字体纹饰必大致相同。据此则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书体如何?回答是:“楷体”就是我们所常见的“二爨”、“廿品”……等等的所谓“魏碑”那样由隶体向“真书”过渡的书体。从晋到唐其间经过三百多年,所历王朝有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间虽不算太久,而换代不谓不多,虽然经过这样的大动荡时代,而证诸实物,这一段时间里楷书字体确定清清楚楚的表现了他的时代风格。在这里特别要感谢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一汾丰富的遗产。从地域上,由云南发现的爨龙

  颜、爨宝子二碑;南京出土的王兴之、王丹虎墓志,洛阳龙门的二十品,山西大同56年发现的司马金龙墓志再向北直到辽宁义县万佛渝的北魏太和廿三年元景造像石刻,全都是那样的一个风格型体。有些字,(如龙门太和廿年张元祖妻为其夫造像记,与义县太和廿三年元学造像记)简直如同出诸一人之手。真可谓南北上万里,上下三百年,全是一样的书体风格;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非常明显。小一些的楷体则有更多的托魏、北齐墓志。什么黄庭经、唐娥碑、洛神赋…等等,全都是某些后人为了崇王而强加于二王头上一个大骗局。而这样的一笔糊涂账,又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一些书法家的头脑里,也形成了“二王”就是晋字代表这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如果我们不从迷信出发,不轻信那些无稽传言,而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依据书体演变规律,实事求是的来研究,自然就不会再陷入迷惘中了。

  综上所述,晋代(包括十六国)直到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如何?结论是如同爨宝子、二十品等那样的方笔正书。其小楷则如各地所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墓志。而不会是乐毅论、

  黄庭经、洛神赋……等那样的所谓晋人小楷。

  “楷书”,如此,则晋字的“行草体”(即随手体)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是看看大量的实物吧,历年所发现的西晋元康二年的诸佛集要经、西晋永嘉四年文书、东晋后凉麟嘉五年的维摩经、晋人书三国志。前凉的李拍文书、西凉建初十二年的写经……等等。我们是唯物论者,既然有这么多的实物,就应该让实物“发言”不要再沉溺于那些陈词旧说里边,推翻那些无稽谎言和迷信;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们书法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此而及,再说说关于钟繇的字。过去一般人多是“钟王”并称,似乎是钟繇造就了“楷书”(即指唐代以后的楷书)二王继之并有所发展。钟字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在。但在实际上,三国时期更绝不会有像《荐季直表》那样的楷体真书。过去我国的读书人,多有那么一种特性,即爱崇名家,崇古人,很多名作必须归之予名人,赖名人以传。因为唐代以前的碑刻,极少有署名的作品,作书的人叫作“书写人”抄经的称为“经生”,总之是一些以写字作为职业的人,如同解放前旧社会机关里的录事先生,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中不是有这样一句吗,“¨¨¨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的“书人”就是例证。碑文上既没有书写人的名字,于是则迳可指某碑为某人所写,如果再经另外某一名人、名家一肯定,于是也

  就成为了千古定论,谁也不敢再去碰他一碰了,更不用说去探求书法演变、发展的规律了。自从李世民尊崇王右军以来,千多年来,把书法界的人们头脑禁锢的太厉害了吧,直到如今还有些人硬是不敢冲破禁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关对晋代楷书的论述吧,1981年《书法》第四期上登有承名世同志的一篇文章《领略古法生新奇旁,兹列数节如下:“……钟(繇)书的真迹,令已不见,散见于宋代丛帖中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相传是他的手笔。”宣示表,原迹早侠…传世刻本以北宋《淳化阁帖》本为最早。……钟繇以后,两晋书法成就最著的,就是“二王”…形成一种秀媚流畅的新体,老人誉为“书圣”。令天我们所能见到他的传世小碑作品,是后人摹刻的《黄庭经》、《乐毅论》和《曹娥碑》等。”乐毅论号称王书正碑第一,……此帖真迹据说在武则天当政时为太平公主所得,……被人从公主府窃出,因惧追捕,遂投入灶内烧为灰烬。我们现在见到乐毅论有两个本子,一为北宋高绅得到的刻本残石。”越州石氏帖据此翻刻。…曹娥碑…文征明看到越州石氏帖中所刻曹娥碑后,题跋曰: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并没有确定即为右军所书。……而宋高宗赵构以为晋无名氏所写。元陈绎曾则以为……是南朝后期人所书。”

  好了,引文即此为止,请看有那一件完全肯定是王右军所书,不过都是传闻而已。作为学术研究,拿这些材料作为依据,承名世同志也是不会同意的。他是主张不应抹杀“写经体”的书法艺术的。

  从两晋、南北朝时期宣到隋、唐,书法的形体、风格又在不断的演变,以至完全脱离了隶书而形成了现今仍在使用着的楷书。大体按照年代的顺序列强几件实物例证:一、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的永阳公主墓志;二、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魏宫品一太监墓志铭、三、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张玄墓志;四、东魏司马升墓志铭;五、北齐李清音言碑;六、北齐朱岱林碑,然后到隋大隋皇帝舍利宝塔下铭、龙藏寺碑。仔细的,而又不带任何成见的来比较一下,其一步步的演变之迹,真是非常明显。再从隋龙藏寺碑到唐初的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书体,其演变之迹也是非常明显。我们再比较比较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书九成宫,非常有趣,这三个碑帖的笔体形态是非常相似,难道说褚遂良、虞世南也都是在临写欧阳询的“欧体”吗? !当然不是,但是他们却都是从龙藏寺脱胎面来,也可以说:唐初的楷体就是像褚、虞、欧阳他们那样的书体。没有龙藏寺就不会有褚、虞,欧体,没有朱岱林、李清言……等就不会有龙藏寺。否则的话,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的道理,三国时也绝对不会有钟繇的荐季直表、晋代时也不会有二王的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

  这就是在同一时期,有其同样的书体,事物发展,是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我们要把这样大量的实物、实例视而不见,去为那些无稽谎言和迷信作传播器呢。我们在艺术的流派和风格上应该百花齐放,学术观点上可以百家争鸣,然而我们必须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尊重事实。如把大量存在的实物、实例于不顾,偶而找出一两件作品中的,几个字,就硬下断语,恐怕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吧。

  我对吴栋梁同志的文章基本上同意的。然而,历史留给我们的那些既使说是伪作的东蹲,如《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等篇,还是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而不如珍重。我主张好的精的作品(当然是公认的》都应该临习研究。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下面的篇幅还要介绍几篇晋代的作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从中领略行书和草书的笔法与结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史》:东晋隶书的“分化”与“类化”及其“变态现象”
书法简史(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兰亭序》真伪的世纪论辩
从起源到发展 从晋楷 魏碑 到唐楷 啥样的楷书是好楷书 :谈楷书
试论魏碑书体的学习与实践
钟繇:一个开创了不朽书体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