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派篆书流变(十五)

  3.五十岁以后:收敛锋芒,回归古淡

  自赵之谦到江西为官以后,其书法创作在数量上已大幅度减少。这除了客观上公务较为繁忙之外,更是他乐于为官、荒于艺事的结果。尽管如此,他的篆书在50岁以后还是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对笔法的感悟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赵之谦在艺术上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一般书家若想在艺术上取得进步,往往要依赖长年的、大量的技法训练,似王羲之、智永等人“积墨如山”“退笔成冢”是也。与他们相比,赵之谦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及,与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完全不成正比。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赵之谦绝好的天赋。例如他的篆刻。其一生治印仅三四百方。如此小的数量对于普通印人来讲,恐怕还处在筑基的阶段,然赵氏便可卓然成家。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是颇为自负的。他在给魏稼孙的信函中曾评“邓天四人六,包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评“天七人三”。既然天分超越诸人,他在有了相当的积累后,对于邓石如、包世臣、吴让之三家也是不服气的。他在信中有言,若能除“起迄不干净”之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这种自信放在赵之谦身上绝非空言。

  将魏碑元素巧妙地融入各种书体,已经成为赵之谦中年时期标志性的书风。尤其是他的篆书,更显得体势强劲、独标气骨。而他在进入晚年后,则将点画的方棱感和笔势中较为夸张的弧度大大收敛,起收笔处的魏碑形质基本消失,以较为含蓄圆厚的藏锋为之,使作品整体气格为之一变。这或许与他此时的年纪、性情有关。岁月的磨砺以及晚年为官一方的经历使他不再像中年那样锋芒毕露、盛气凌人,他心中对于篆书形貌及境界的思考也就随之有了变化。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云:“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图一


  图二

  赵之谦50岁时所书的篆书条屏(图一为局部),中锋行笔,点画苍遒质朴、挥洒自如,毫无轻滑羸弱之感。此作行笔中强调顿挫,起收处多取圆势,转折厚重沉实,线条瘦劲挺拔、刚柔相济,俊逸多姿又不失庄严稳健。其字形呈纵势,突出长线条的姿态,增加了字形的优美飘逸感,内部空间疏密有致。此作在章法上采取行距紧、字距疏的方法,经纬分明,气息醇雅。与中年之作相比,此作少了些戾气,多了些纯任自然的韵度。其55岁时的代表作《吴县潘公墓志铭》篆额(见图二),行笔更为老到,结字方中见长,点画于温婉洒落中见平和古淡之风,字态微呈左低右高之势,于静谧中营造“不稳”之妙境。值得注意的是,他笔下的点画在行进的过程中是极具变化的,在与其他点画所形成的组合中常常呈现出外圆内方的形状,在自然的转换中为作品平添了丰富的意趣。比如“品”字,三个“口”内部空间的对比就是由此而形成的。这种趣味性和几乎无处不在的变化也是赵之谦篆书与邓、吴诸家的一大区别。

  

    4.对于赵之谦的争议

  虽然赵之谦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对其诋毁者也大有人在,如何绍基、康有为两位碑学巨匠便是其中之代表。康氏在其著作《广艺舟双楫》中言道:“吾尝谓篆法自为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近人多为完白之书,然其得姿媚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其所指当包括赵之谦。而何绍基对赵书也并不认可。其实,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笔法中的“古意”有不同的理解。何、康二家作书以圆笔为主,崇尚篆隶古法,甚至以篆分之意入楷、行诸体,其点画几乎不见魏碑的锋棱圭角,用意在“苍茫”二字。而赵之谦则并不注重石面上的斑驳风化感,即便在篆书中也以较为流畅坚挺的质感来表现碑意。其实站在风格史的立场上看,两者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因为艺术的美感是多样的,并非唯一的;这只是不同的碑学审美观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效果而已,其优劣评判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而见仁见智。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之篆书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二)
书法讲座 | 邓派篆书流变(十三)
赵之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一)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篆隶楷行皆精,独创魏碑行书
篆书,原来可以这么皮?!
邓石如晚年篆书《朱晦庵文语四屏》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