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徵明《五月江深图》
                          明 文征明 五月江深图 纸本设色 保利2011秋拍 成交价920万元
         素有“收藏甲东南”的苏州过云楼主人顾文彬所撰《过云楼书画记》卷八中收有文徵明“嘉靖丙申”所作《五月江深图轴》,明万历中有名伯茂者旁题五绝一首;又据今人刘纲纪《文徵明年表》,嘉靖十五年(即丙申)五月,文徵明好友严宾往访,文因有《五月江深》相赠。严宾,徐沁《明画录》卷三有载:“严宾字子寅,号鹤丘,江宁人。家畜名迹,精于赏鉴。所画山水,小幅尤精,酷似文衡山。”据此,可知此幅当与年表所记者为同时所作,或竟为同一件。
此幅《五月江深》,以图说杜诗为着眼,复以青绿为主调表现江南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似是文徵明传世作品中比较少见的。画幅以江南岸端坐草阁中的士人为主,辅以独行桥上的和阁下烹茗欲上的僮仆,刻画一种怀远之思,即文氏自题中所谓“落木潇湘生远情”——亦即发抒自己与严宾之间情谊,颇为独到。刘如仲称:“江旁'百木之长’的松树枝叶繁茂,势铺霄汉虬曲交错,不是秋夏,乃是江南的五月。另几株双勾的尖阔叶树郁郁葱葱,阔叶片片见笔,浓重茂密,树干的纹路清晰可见。树干、树叶的画法十发规范,前后的层次很清楚,且能相互映衬。山石的层叠造型十分美观。江北岸的远山层次分明,树木稀疏可见,江边之石或淹没水中,或露出水面,勾勒少皴,十分规整美观。文徵明与子寅的深厚友情,从其题诗'落木潇湘生远情’可知,就是像潇湘之江水清深、深重。《五月江深图轴》是一幅少见的人物与山水画结合的重要作品。”可为发见。
        据画上鉴藏印,可知锡山华氏是 文徵明此轴《五月江深》的首位鉴藏家。稽于各种史料,锡山华氏先祖——当即补庵居士华云(1488-1560),他并与王宠等文氏好友交相莫逆——与文徵明同一时代,是明代的古器物鉴赏家,与文过从甚密。华云早年曾为王守仁幕僚,王开罪宦官刘瑾被发配贵州,华氏受牵连回到故乡无锡隐居,在太湖边修建“真赏斋”以收藏金石书画自慰。文华二人“雅同所好”,文徵明则是“真赏斋”的常客。华氏之后,此幅入于清初著名印人、藏家夏一驹之手。夏为澄江(即江阴)人,字昂千,号一斋,又号凤凰山樵,善治印,有印癖,好藏古印;又精鉴赏,曾邀陆叔成镌《弘远堂印正》。著有《古印考略》,乾隆年间,其子夏犀、夏荦将其旧藏集成《拾古印遗》。随后,此作过于吴湖帆手,吴氏并为题签。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款识:小阁秋晴宿酒醒,自开新茗带云烹。夕阳忽动踈踈影,落木潇湘生远情。丙申五月九日徵明写赠子寅文学。
钤印:文徵明印、衡山
鉴藏印:吴中景华家藏、长乐、锡山华氏珍藏、江阴迁莺里夏一驹珍藏
 
       说明:1.吴湖帆题签。
                  2.锡山华氏、夏一驹递藏。
锡山华氏当为补庵居士华云(1488-1560);夏一驹为澄江(即江阴)人,字昂千,号一斋,又号凤凰山樵,善治印,有印癖,好藏古印;又精鉴赏,曾邀陆叔成镌《弘远堂印正》。著有《古印考略》,乾隆年间,其子夏犀、夏荦将其旧藏集成《拾古印遗》。
                 3.严宾上款。严宾字子寅,号鹤丘,江宁人。家畜名迹,精于赏鉴。所画山水,小幅尤精,酷似文衡山。

   在明代,“吴派”之所以能取代“浙派”成为画坛的主流,是因为其绘画内涵发生了变化。“吴派”所倡导的文人画,因主张绘画的文化气息和文人雅趣,不仅为上层贵族所欣赏,而且也深受下层百姓的欢迎,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文徵明对“吴派”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其中山水画成就最高。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是“吴派”创始人沈周的学生,在绘画风格上虽秉师承,但并不受其限制。他绘画以学“元四家”为主,晚年受赵孟頫的影响最深,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之分。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图》(见下图)为纸本墨笔,纵127.5厘米、横31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嘉靖丙申夏四月既望,徵明制。”下钤“徵明”朱文长方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嘉靖丙申”即嘉靖十五年(1536),时画家66岁。画作右上方绫边处有收藏家伯茂题识:“五月寒无暑,溪亭偶坐时。杖黎应有意,远涧觅相知。万历丁亥端阳后二日题。伯茂。”此作绘江南夏季山水一景。山上云雾缭绕,山下溪水潺潺、亭林幽幽。溪流两岸古木林立,显得郁郁葱葱。环溪路边,一水榭伸向水中,内有两名高士相对酬唱。水榭对岸是一座庄园,园内有茅屋数间,掩映于古木之中。庄园路上有一老一少正趋步向水榭走来,老者手执竹杖,后跟着一书童,像要去寻访故友,欲与水榭中高士相聚,叙谈故旧。庄园之后是一片高山峻岭。山中云起云落,山林若隐若现。

  《五月江深图》的创作寓意与文徵明一生怀才不遇的际遇有一定关系。此作有追逐世外桃源、享受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之意,同时也有着画家放荡不羁的个人情怀。文徵明是一个失意文人,九次参加乡试都榜上无名,直到嘉靖二年(1523)被巡抚吴中的太守李充嗣举荐为翰林待诏,才入朝为官。这时他已54岁。对此他感叹道:“人世百年短,吾生已强半……人皆传已死,吾亦厌余生。”(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但是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后因“左顺门案”牵连,深感前途渺茫、升迁无望,在京当了三年官,最后辞官返乡,从此归隐田园,不问政事,“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明王世贞《文先生传》),学陶渊明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此幅《五月江深图》创作于嘉靖十五年,正是他辞官回家后的第十年,也是他“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思想观念趋于成熟之年。从作品中可见他吟诗作画、以茶会友的人生乐趣。

  在绘画创作上,辞官后的文徵明遍访吴中山水,注重写生,常与祝允明、唐寅等好友游天平山、石湖等吴中名景。《五月江深图》正是他这一时期的精品力作。从画面的题材上看,此作属于高士归隐、田园雅集类,是文徵明不问政事、自娱自乐的自我写照,反映了“杖黎应有意,远涧觅相知”的田园生活。从创作形式上看,此作属于写生后的再创作,画中山水应是吴中的隐逸景致。明代何良俊在《奉寿衡山先生三首(并序)》中写道:“吴郡衡山文先生,纯粹冲雅,沉懿渊塞……每及春时,风日和畅,招携名辈,选胜游遨,溯沂上之高风,追山阴之逸轨。”由此可知,文徵明十分喜欢这种隐逸的山水之景。从绘画内涵上看,此作属于纯正的文人画。文徵明是坚定的儒者,崇尚绘画的自然性和超脱玄远的个性,强调绘画的文化内涵,追求“魏晋风度”。此作便流露出超脱、风雅、宁静的心境与生活情调。文徵明的山水画早期多“细文”,晚期多“粗文”。从画法上看,此作虽然是他较晚创作的作品,但仍属于“细文”。他的“粗文”山水画取法元代赵孟頫、吴镇和明代沈周,用笔粗放简括、苍劲淋漓;而“细文”山水画则取法南宋郭熙、元代王蒙,用笔细致缜密,于熟中见拙。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文徵仲远学郭熙,近学松雪(赵孟頫)。而得意之笔,往往以工致胜。其气韵神采,独步一时,几有出蓝之誉矣。”可见文徵明的“细文”山水画有其独到之处。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图》布景繁密、用笔细致。画家用披麻皴加解索皴画山石,以干笔先皴后擦再染,使其层次清晰。画中人物、房屋、云水等皆以细笔勾勒,显得造型规整、棱角分明。画中树木先勾后擦再点,远近错落有致,有苍古之态。整幅作品浑厚雄强、虚实得当,用笔娴熟、遒劲有力,用墨清淡、精微古雅,将“五月寒无暑”的山水之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 文征明《五月江深图》
明文征明《仙山行舟图》
明代 文徵明山水画 (小手卷)
文徵明山水画作品欣赏
国画清风雅集:清 袁江 山水画选
【觅画记】陈淳:脱去尘俗,而自出畦径(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