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喝醉了好像更容易买书”



如今出门度假,哪些是必去的打卡地?几栋历史建筑,一座花园或植物园,一家博物馆,街角咖啡厅,几个暖心小店,此外,还要有家风格书店


书店隐匿着当地的秘密:时令节日、社区历史、公共话题,甚至主妇间口耳相传的健身趋势,都能在里面一探究竟。书店还体现了主人的个性,选书就像一场小型策展,书店就是最早的买手店



于是有了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伦敦的查令十字街,东京的神保町。


然而近些年,噩耗频频传来。先是个体经营的小书店纷纷关门,后来轮到大型连锁:2011年,美国书店巨头Borders破产,2016年,新加坡Page One全线停业。


与此同时,另一类书店却经历了强势回潮。在亚洲,以台湾诚品、日本茑屋和中国方所为代表,大型书店开始以多业态形式出现,并发展出“地产+书店”的布局方式,甚至曾经以诗歌为重的南京先锋书店,现在也承认有“40%的收入并非来自图书”。



当下,我们逛得到和喜欢逛的书店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好玩、好买,消费同时还增强了自我身份认同,这可能必将变成书店的未来模式。现在,还有谁想要一家无聊的书店呢?




B&B 啤酒书店,东京

买衣服时,不妨再买下旁边陈列的一本书


看到许多书店都卖起咖啡,B&B书店决定经营啤酒,因为创办人之一内沼晋太郎觉得,“大家喝醉了之后可能更容易买书”



B&B网站上满是当月活动,其中当天活动用醒目的黄色标出


不过书店最大的特色,是每年举办超过500场活动,每人每场入场费1500日元,收入可以为书店买单,也让它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明星——今天,书店必须主动伸出触角去拉拢消费者。


即使每天1-2场,对待活动海报也不能马虎


内沼晋太郎是book coordinator,工作是“创造书与人的相遇”。除了进货品味独特,他还做过“文库本明信片”这样的试验——把文库本用书皮包好,上面只选取书中的一句话,读者通过话语和书相遇,就像挑选明信片一样。


店里的家具都和一家名为KONTRAST inc的二手家具店合作,顾客喜欢可以随时买走,店内格局也因此不断变化


在东京,活跃着不少像内沼晋太郎这样的职业选书师,他们不但为新书店提供咨询,还给和果子店、西装店、电子烟店、大公司的图书角选书。从类似小店铺到大规模的MUJIBOOKS,图书被纳入情景,编织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买条纹T恤时,刚好旁边摆着一本讲述法国蓝色海岸的书,于是很自然就买回去了。选书人帮助丢失读书乐趣的人重新接触书,“回家后哪怕翻一翻,书就重新获得了阅读价值”。


东京BOOK&BED,把书店和旅馆结合起来,爱书人可以直接睡在书架里


东京一家名为BACH的公司曾应邀为东映动画株式会社图书角选书,原本以为员工对绘画等专业书籍有需求,调查后发现,员工最需要的是办公室锻炼类(因为总坐着,颈椎出了问题)和便当制作类(因为在周边吃饭价格很贵)图书。选书人赋予了图书服务的价值,让更多人切身感到书籍的温暖。




Livraria Cultura 文化书店,圣保罗

书店应该像Netflix和Spotify一样


圣保罗文化书店附带一家很受欢迎的餐厅Manioca,最近还买下了法国电子用品连锁店finac,并被《安邸AD》杂志评选为世界最美书店之一……可经营者Fabio Hertz说:“只要有钱,有好的建筑师,谁都能有一栋漂亮建筑。但漂亮建筑不能帮你付账单。



文化书店里也有多种业态:签售会、音乐会、剧院,最近甚至还办了一场婚礼。但在Fabio看来,“大多数读者来参与这些活动不需要花钱,可书店得为它们买单。我们书店的图书分类方式和我奶奶70年前那家小书店一样,和其他家已经网络上提供的内容没有任何区别。”


Manioca餐厅会打破你“在书店里只能寒酸地啃凉三明治”的想法


Netflix和Spotify让他灵感迸发。


“Netflix为什么成功?因为有自己专属的内容。书店也得创造内容。”——亚马逊可能是个范例,它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出版公司,还从曾经的轻小说转型为严肃、高质量的出版物。



“此外还有Spotify,频道化服务。尤其涉及文化消费时,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想消费什么,但生活中的情景是确定的:比如我很确定马上要去海边度假。Spotify上有’沙滩歌曲’频道,书店完全可以模仿,推出’在海边看的书’专区。


亚马逊书店西雅图店,进门就是按照当月网络销售量推荐的书籍


此外,Fabio认为还要像亚马逊实体书店学习。“亚马逊是网络公司,掌握大量用户数据,他们根据这些数据进货、调整书店铺陈设计,在一个时时刻刻’在线’的时代中,他们把技术带到了实体书店。传统书店也要这样。”




Librerie Feltrinelli 菲尔特瑞奈利书店,米兰

像经营H&M一样经营一家书店


2016年,带着复兴周边社区的野心,菲尔特瑞奈利集团总部落户米兰市中心偏北的Porta Volta。这座新地标不止用来卖书,它将成为“城市文化中心”,连年不断带来各类演出活动。



和摩天大楼相比,Feltrinelli Porta Volta采取了横向布局,更好地和街道融为一体


这已经不是这家连锁集团第一次做出“拯救零售”的举动,2014年,他们尝试了一个名为RED(read、eat、dream,即阅读、美食、梦想)的新书店模式,把文化、娱乐还有谁都不会抗拒的意大利美食结合在一起。在RED,图书销量只占到30%。


对于大型零售图书企业来说,学习类似H&M这样的快销店、按照不同层次布局网点并为消费者提供多种消费选择成了关键。


吃吃喝喝读读,RED里的书店新玩法


除了超大综合空间,他们还有:大型店铺-布局大城市,其中销售各种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城镇小铺-买下社区书店,冠名品牌后,让店主仍保持个人经营风格,最大程度回应社区需求;便利店-布局机场、百货商店等地,陈列简单,只放最新出版的书籍,直接面对家庭读者及旅行者。


“You are what you buy”,同样的话是否可以套用到书店上?菲尔特瑞奈利把消费和身份认同联系在了一起。在书店的网店消费后,书店会定期向邮箱发送活动信息,把人流引向实体店;利用文化实力,书店还会组织VIP专场,比如到斯卡拉歌剧院观看蝴蝶夫人首映,并和演员交流,让消费从一次性行为,转化为长久归属的荣耀感。




The Last Bookstore 最后一家书店,洛杉矶 & Do You Read Me?! 读我了吗书店,柏林

书店是地产和社区复兴的开路先锋


书店能为城市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答案之一可能是:书店能够抬高地价。


低调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洛杉矶市中心区


在洛杉矶市中心区,有家营业12年的书店“最后一家”。与通常印象不同,市中心区并不发达。“二战”后,随着商业中心不断分散,原有的办公大楼逐渐空置,旅馆也被改造成低收入者住宅。“最后一家”创立时,周围只有寥寥几家餐厅、酒吧,创始人Josh Spencer就想经营一家书店,让社区里的人有地方闲逛、约会、消磨时间。



书店在一栋旧银行大楼里,摆满了风格老派的旧沙发,店里90%是二手书,卖1-5美元,无家可归者可以随时进来取暖或看书。书店组织社区议题的讨论,还请好莱坞的编剧和演员来做读书会。随着人流而来的还有新业态和地产商,他们把老楼改造成loft住宅,有钱人开始回到市中心,当然,地价也翻了好几倍。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柏林。



“读我了吗”是专营杂志的小书店,和艺术家以及其他创意团体一样,他们“预期较低,需要较大空间,以及在没有金钱压力的情况下工作”,这让他们总能嗅到不受青睐且价格便宜的地皮。然而随着社区被逐渐复兴,租金高涨,他们又被迫搬家,不断上演着“开发-再开发”的故事。


首尔一家购物中心中新开业的巨型图书馆Starfield Library,给死气沉沉的商店带来了新人流,被旅行博客kaleidoscopeliving评为首尔必打卡景点


最新的例子发生在柏林西部。相较于时髦的东柏林,西柏林一直被视为“开发完成”的区域,居住着死气沉沉的老居民。这让它租金更低,生活质量也较高。现在创意群体又陆续跑到了这里。


“地产+书店”模式正在变得愈发有效,曼谷使馆区最近也有一家名为Open House的图书馆+书店+公共办公空间开放营业


好消息是,随着“地产+书店”模式的出现,未来书店或许再也不会被自己培育起来的高租金挤走了。地产商认识到书店带来的人流以及创造的舒适气氛,开始纷纷“留住书店”。




廖美立:诚品,方所,雅昌艺术中心

书店应该是个让人惊讶的地方


1988年,廖美立随吴清友创办了诚品书店,后来的方所、雅昌艺术中心,还有通过“他们在岛屿写作”将严肃文学创作者“推销”给年轻人的行人文化实验室,她不喜欢听别人单纯斥责“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读书了”。



“小孩子、青少年甚至文青,本来就是吸收、学习东西最重要的时期,是要好好照顾的族群……影像最近几年比较容易被接受,我们就用影像让他们去了解文学。”


在多业态经营时期,书店更要“有自己的自信和信仰。不能说跨业态了,书就成了陪衬品,或者赔钱货,那是非常错误的态度。”



“比如说某摄影家的展览现在很轰动,他是不是有平装和精装的画册,你怎么去介绍这本书和这个人?要让读者在还不知道这些信息,或者只是在手机平台上看到,来到书店,发现你可以给他更多东西。必须要有启发力,成为文化策展人。




Monocle

也许是书店的未来?


虽然定位为一家以纸制产品为主的媒体,但Monocle在全球经营的6家实体店铺(分别位于纽约、伦敦、多伦多、香港、东京和新加坡,其中东京店还附有咖啡馆)似乎说明,以品牌为中心的多业态店铺提示着书店经营的新模式


2017年8月Monocle出版了四期名为Monocle Weekly的报纸。在这个唱衰媒体的时代,不但销量很好,还有奢侈品品牌已经开始订购明年夏天的广告版面


无论顾客群还是模式层面,Monocle类店铺都显示出比传统书店更清晰的商业思路


“我们只做对自己有补充性好处的事情。”Monocle香港办公室负责人James Chambers说,“顾客来店里买本书,再挑一两件文具或旅行用品,然后坐在咖啡馆里读一会儿。这些环节相互衔接,都属于一种我们想要创造或者提供的生活形态。与品牌保持一致且业态间相互补充,我认为这是两个关键。


1.首饰篇

早上喷个Monocle香,用Monocle音箱听Monocle

广播,再去Monocle咖啡馆吃个早饭


比起传统书店里略显纷杂的杂货,Monocle店铺里能买到“我们喜欢的品牌生产的合作款产品——比如Comme des Garçons专门调制的香水。此外也有自己的品牌Monocle Voyage,主攻旅行服装和用品。”


这也将是零售书店未来更高级的玩法。




文 / 胡阳潇潇

采访统筹 / 左晓婷 富蓝 Mew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体书店回暖:书不再是书店的主角|书店|实体店铺
上海人,你有多久没逛福州路,没去上海书城买书了?这条最著名的文化街现在大变样→
买书之乐
如果书店重新拥有大众
新零售时代 实体书店如何探路未来
1分钟知识锦囊 | 为什么咖啡馆越来越不像咖啡馆,还卖起了书、衣服和杂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