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环球之旅(85)

    在巴黎七区塞纳河南面幽静的梵伦纳小路77号,是闻名世界的罗丹博物馆。罗丹博物馆成为法国继卢浮宫、凡尔赛宫之后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为50万人次,超过毕加索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是,罗丹博物馆除了室内展馆外,还有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参观者可以在花园中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大师的杰作。

图1、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队

1998年4月,朱 镕基访问法国时,特地参观了罗丹博物馆。我们到达罗丹博物馆时,门外已经排起了买票的长队,因为我们有博物馆通票,从快速入口直接就进去了。

图2、博物馆正面

这里原是路易十五手下的元帅毕宏(1700-1788年)公爵的宅邸,他去世后多次易主,曾被改成教会学校,住过罗马教皇的红衣主教,也曾作为沙皇俄国的大使馆,后被当作客栈。1908年罗丹在此处租了4间朝南的房间作为工作室。没过几年,一位商人打算花600万法郎将此宅邸买下。年过7旬的罗丹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决定:"我将我所有的石膏、大理石、青铜、石塑作品和我的画作,以及我收集的藏品赠送给国家,用作培养和教育学生和艺术家的素材。我请求政府将所有这些作品和收藏留在毕宏宅邸,将它改建成罗丹博物馆,并允许我在此终生居住。"

图3、博物馆背面

       罗丹的这一慷慨的建议让法国总理和同行们很吃惊,因为谁都清楚罗丹这些作品价值远远超过600万法郎,况且还有他收藏的凡高、雷诺阿等的绘画,加上日后的升值,其价值无法估量。法国总理立即着手同政治界、文学界、艺术界的名人们联名为罗丹请愿和题写议案。1916年,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这项议案,接受罗丹的捐赠,并宣布将毕宏宅邸及其花园改名为罗丹博物馆,在此博物馆内永久地展出罗丹捐赠给法国政府的作品。

图4、室外花园

经过著名建筑师的规划、设计,建成了一座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罗丹博物馆,展览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展厅约45000平方米,花园展览面积约35000名方米,收藏了多达6600座数量惊人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罗丹已完成的大理石和青铜作品。遗憾的是,1917年底罗丹就去世了,而1919年罗丹博物馆才正式开放。    室外花园美丽宽阔,在葱茏的树木中遍布着精美的雕塑;玫瑰花园、绿草茵茵的草坪被绿篱隔开,巨大的水池有雕像就立在中央。这种将雕塑品放在自然园区展示其艺术光辉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在1908年,那时罗丹就在其花园内安放了一些作品和他的一些古董收藏。花园的一草一木早就与罗丹的艺术追求和成就融为一体了。

图5、《地狱之门》

      罗丹创作《地狱之门》的灵感来自于佛罗伦萨的圣约翰施洗教堂的天堂之门、诗人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创作之初,罗丹花了一年时间阅读《神曲》,揣摩作者的思想。1880年罗丹开始创作《地狱之门》,把它设计成反映充满爱情、痛苦和死亡的门雕形式,里面的不少人物后来都被单独拿出作为独立的作品,如《思想者》、《乌格利诺和他的孩子们》、《三个影子》等。他花费了毕生的经历,直到1917年逝世也没有完成。

图6、坐在门楣上的《思想者》

博物馆进门右手的空地上立着罗丹代表作-《思想者》,由一圈剪修过的锥形绿树包围着。我第一次看到《思想者》的仿制品,是三十年前在北京中关村大街的一栋建筑上,从此罗丹的大名就铭刻在脑海里。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时,花了很大心血塑造这一尊日后成为他个人艺术里程碑的人物雕塑。罗丹把《思想者》独立出来,放大了三倍,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罗丹代表作,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展陈过。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源于想象但丁在地狱门口向地狱审视的形象。

图7、《思想者》

  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涵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巨人弯腰屈膝,肌肉发达而紧张。他右手托着下颌、触及嘴唇,右肘放在左膝上,双眉紧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样子。他目光深沉,专注下方,陷入深思状态之中,表达出同情、爱惜人类的胸怀。雕像把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心的思想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到静态下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思想在流动。

图8、《思想者》由一圈剪修过的锥形绿树包围着

但丁和罗丹都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罗丹在《思想者》作品中,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难怪有人说,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有人说罗丹是雕塑史上的但丁,是雕塑艺术将这相隔600年的两位巨匠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形象看作是罗丹本人,也可以看作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和文明进步的一切真知灼见的思想者。

图9、青铜雕塑《三个影子》

      《三个影子》是雕塑《地狱之门》中顶部那组塑像的放大,塑造的是《神曲》"地狱篇"中在地狱里遭受酷刑折磨的3个佛罗伦萨市民的幽灵。"影子"就是被罚入地狱者的灵魂。经过几次修改,罗丹最终决定用同一个人像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的三个角度来表达这一主题,塑造了一个健壮男人极度扭曲的形象,双臂下垂,左手指向下方的地狱。

图10、《乌格利诺和他的孩子们》

在花园水池中央,是罗丹1881年的作品《乌格利诺和他的孩子们》,它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 乌格利诺(1220-1289年)出生在意大利比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成为政治家和海军司令。1288年在一次骚乱中将比萨大主教的侄子杀死,至此与大主教反目成仇。1288年7月,大主教鼓动市民围攻市政厅,将乌格利诺和他的两个儿子生擒活捉,关进一座塔中,把铁门钥匙扔进了阿诺河,致使父子三人被活活饿死。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乌格利诺的两个儿子央求着忍受着饥饿的父亲将他们俩吃掉。"罗丹在他的这件雕塑中刻画了面目古怪扭曲、裸体的乌格利诺绝望地跪在地上,从垂死的孩子们身上爬过的情景,他因饥饿而变得疯狂,最终吃掉了他的两个儿子。后来罗丹将这组雕塑放置于大型群雕《地狱之门》的显著位置上,同时也将它作为一个独立作品。 2002年,考古学家对挖掘出来的乌格利诺和他孩子们的遗骨进行了检测, 从乌格利诺的肋骨上分析镁、锌的含量表明,乌格利诺在死前已消耗了身体中所有的脂肪,确属饥饿而死。

图11、《加莱义民》

1884年9月,加莱市市长欧麦尔德瓦夫林提议全国募款,修建一座雕塑《加莱义民》,以纪念尤斯塔奇德圣皮埃尔(Eustache de Saint-Pierre)和他的同伴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住在巴黎的加莱画家阿方斯普若斯普伊萨格指导委员会挑选合适的雕塑家,推举了罗丹。罗丹在尚未拿到确定的订单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创作。他决定塑造六个"缓慢地走向死亡"的加莱市民:尤斯塔奇德圣皮埃尔、让戴尔、皮埃尔、雅克德维桑、安德里厄德安德烈斯和让德费恩斯。 《加莱义民》组雕 背景是: 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的英军打败法王腓力六世统帅的法军,包围了港口城市加莱。城中的军民奋力抵抗11个月之久,但最终因弹尽粮绝而投降。爱德华三世为提出由加莱城中的居民选出6位德高望重的市民出来投降,以换取全城人的平安,而这6名代表必须光头赤脚、套着绳索、手中拿着城门的钥匙来接受英国士兵处决。加莱的市长尤斯塔奇德圣皮埃尔第一个报了名,他是城中的富豪之一。就在这6个人即将被砍头的那一时刻,爱德华三世的妻子、英格兰王后Philippa of Hainaut为他们求情而最终免于死刑。

图12、《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85年,雨果去世,法国政府约请罗丹雕一座雨果的雕像以立在先贤祠前。 该雕塑描述的是正在流亡、饱经沧桑的雨果坐在英国的海外属地根西岛(Guernsey,也译为格恩西岛)的岩石上,伸出的左手仿佛要抚平波涛汹涌的浪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共和党人组织反对政变的起义,失败后被迫于流亡国外。1890年,美术学院院长因雕塑的设计不够清晰、轮廓模糊而把它安置在了别处。

图13、《美国画家詹姆斯.惠斯特》(1834-1903年)

罗丹受国际画家协会之托以此雕塑来纪念美国画家詹姆斯.惠斯特。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出生在美国,著名印象派画家曾入读西点军校,之后自选画家为职业。21岁时怀着成为艺术家的雄心前往巴黎。他在伦敦建立起事业,从此未曾返回祖国。多年后,他成为19世纪美术史上最前卫的画家之一。作为一名旅居者,惠斯勒没有受到为道德而艺术的美国趋势的影响。相反,他甚至追求唯美主义,即“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种理论认为美感应当是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图14、《巴尔扎克》

     雕像 《巴尔扎克》是罗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匠,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罗丹认为,"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他四年来为之呕心沥血,经历无数次辛苦修改,终于完成了。这是一件用绘画性技巧雕塑的作品,把巴尔扎克塑成一个披着头发,裹着睡衣,昂首闭唇,凝视远方,两手交叉胸前的文豪形象,浪漫的造型更突显出这位文坛大师的豁达。不料在1898年展出时遭到猛烈批评,人们无法接受一个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形象的文学巨匠,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很难从雕像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但是罗丹顶住压力,退还订金,把雕像搬回自家花园里去。他坚信自己的作品终将立于不败之地。在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这件作品,最终它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图15、《夏娃》

     该雕塑于1900年完成,"夏娃"双手拢抱在胸前,全身退缩,头竭力往肩窝里躲藏,眼帘低垂,正为自己的"原罪"而感到羞惭和痛苦1913年,罗丹在回忆他创作《夏娃》时说,他发现模特儿的体形每天都变化,起先他依旧按照模特儿真实的体形不断地修改雕像中的人物,直到被告知模特儿怀孕了,才明白其体形变化的缘由。或许丰腴的形体加上紧抱双臂遮掩的面孔的造型更能反映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时那种羞愧交加的神态。

图16、《艺术女神缪斯》

从绘制草图、初稿,制作石膏模型到最终完成精致的成品,罗丹的作品总是在通过不断地钻研慢慢形成。 可以说,他的作品都是雕塑家孜孜不倦探寻艺术精神的体现。

图17、《青铜时代》''

室内展馆有几件罗丹较为著名的雕塑,其中罗丹创作于1876-1877年的'《青铜时代》是代表作之一 。罗丹游学意大利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请一个年轻士兵作模特儿,用了18个月雕塑的男人裸体。雕像似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抬头呆望,右手揪着头发,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开始要发出内在力量的状态。最初模特的左手高举长矛,后来罗丹去掉了他手中拿着的武器。《青铜时代》和真人一样大小,最初命名为"被征服者"。在1878年的展览会上,该作品曾以其酷似真实的人体,被学院派指责是用尸体翻制或浇铸而成的罗丹成了"骗子"。罗丹提出抗议。美术院派了五名雕塑家的评审团观看罗丹在没有模特参照的情况下,当众塑造出男性裸体,其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得到肯定。风波过后,罗丹汲取正能量,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认为人物雕塑的像真人一样,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这促使罗丹以后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且更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朝着艺术更高峰攀登。

图18、罗丹作品《女神贝娄娜》

图19、《吻》

《吻》是罗丹1888-1898年的作品,原名为《弗朗西斯卡.里米尼》,最初表现的是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爱情故事,他们都是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人物。这对情侣在偷情接吻时,被突然闯进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杀死。因为是偷情,所以他们双双被罚进地狱。这个组合被安排在左边门下方的位置上,1886年,罗丹意识到这个雕塑表现出的幸福和欢愉的情景与他整个《地狱之门》的主题不相符,1887年把它拿出作为了一件单独的作品。。《吻》流畅光滑的造型、充满活力的构图以及迷人的主题使得它获得了成功。从《吻》的雕塑中,你能感受到罗丹本人的激情。不要忘了,罗丹43岁的时候遇到19岁的美丽动人、才华四射、极富雕塑天赋、酷爱雕塑艺术的卡米尔,她是罗丹的模特儿、学生、助手、知己和情人,她对罗丹创作全力支持,情感专注迷恋,是她不断给罗丹带来灵感和灵感的升华。这其间罗丹以卡米尔为模特儿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可以说,罗丹的雕塑高峰期的成就与卡米尔是分不开的。评论家建议将它改名为《吻》之后,法国政府委任罗丹制作一个放大版的石膏像,罗丹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

图20、《泰坦花瓶底座》

图21、《施洗者约翰》

     从《青铜时代》吸取教训,罗丹创作了《施洗者约翰》。雕塑《施洗者约翰》是个一丝不挂的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毫无圣徒的灵光。那略呈内八字的两腿,使他瘦弱的身躯更显得僵硬难看,然而却表现出了步伐之沉重与庄严,使人感受到这位传道者那种完成神圣使命的精神。《施洗者约翰》创作灵感源自叫皮那特利的意大利模特。当然,为了强调雕像的质感表现力,罗丹做了些改动,突出了某些肌肉。罗丹曾详细描述了见到模特时的情形:"当我看见他时,一下愣住了,这么一个粗犷、蓬头垢面的男子,通过他的步伐,他的特征,他的力量,不仅传递着血统中全部的暴力,还有神秘的性格。我立刻想到了施洗者约翰,一个自然的人,一个信徒,一个先知,来宣告一个比他更伟大的人他站起,头扬着,背挺直,双腿像圆规似的打开,支撑着身体保持平衡。这姿态太精确了,太有特点了我当即决定把所看到的雕刻下来。这正是我先后创作《行走的人》与《施洗者约翰》的缘由,我只是复制了模特给我的那一瞬间。"

图22、《头上戴花的小女孩》

罗丹作为法国伟大雕塑家冲破了学院派的束缚,开创了划时代的雕塑主题,以刀斧雕塑了一个个有思考、有希望、有亢奋、有压抑、有沉醉、有悔恨的少女、母亲、情人、作家的形象,富有人类的种种感情。《头上戴花的小女孩》是罗丹的早期作品,完成于1868年。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罗丹的早期作品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的非常细腻、逼真。

图23、母女俩在阅读有关资料

图24、《行进者》

《行进者》蕴藏着罗丹对人类的物质之力与精神之力不调和的认识。那强有力的身躯和庄重的步伐似乎象征着人的力量和他不断前进的伟大雄心,表现了雕塑家对人的赞赏与信心;而没有头脑的躯体似乎又象征着他的盲目,象征着他是在摸索前进,表现了雕塑家对人的某种悲观主义的情绪。但艺术本来就是自然的升华,这就是罗丹的艺术。

图25、《冥想》

    雕塑《冥想》,石材间浮出那女子的头,让人感到思考的艰难与无尽,微微俯下那残缺的身体,散发出沉思的隐痛。一天,《罗丹艺术论》的作者葛赛尔面对《冥想》,产生了一丝迷惑,为什么这个"弯折着的少妇"是四肢残缺的?罗丹告诉他:"她是代表默想,故既无手来动作,亦无脚来行走。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当反省深思到极点,在矛盾中彷徨不决的时候,竟会有寂灭的想望吗?"

图26、《拉德芳斯的檄文》

图27、卡米尔克洛代尔的《成熟年代》

博物馆中有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克洛代尔的15件作品,其中《成熟年代》从某种角度透视出卡米尔克洛代尔对与罗丹长达15年之久的悲剧恋情。与卡米尔的相识开启了罗丹创作巅峰时期,罗丹对卡米尔说:"你被表现在我的所有雕塑中。" 人们评论:"爱情使那老头子长了翅膀"。但最终罗丹回到他长久的生活伴侣罗丝和儿子身边,与和他同居了50年之久的女友罗丝正式举行婚礼。这段以悲剧收场的长达15年的地下情,耗尽了卡米尔的青春和艺术生命。在雕塑《成熟年代》中,女人跪着苦苦哀求,男人却转身回到另一个女人身边。罗丹对这个作品特别气愤,说"卡米尔不应该丑化自己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恳求她爱的男人转身"。" 电影《罗丹的情人》曾对这段爱情悲剧有深刻的刻画。被背弃而受刺激的卡米尔在疯人院度过了漫长而凄凉的30年,令人无比痛惜与感慨。罗丹过世后葬于妻子身边,但他坚持罗丹博物馆一定要有一部分来展示卡米儿的作品。这或许是罗丹心存对卡米尔内疚的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丹--永远的思想者
雕塑 | 奥古斯特·罗丹《思想者》
罗丹—雕塑作品清单
优美与激情 ∫ 费城艺术博物馆(下)
观点 | 不只是“思想者”的罗丹
关于罗丹我们需要知道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