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头之旅
大榕树在手动同志的带领下,现在用手动头的已经不少了。
本人也是用手动头前后不到一年,借新版开张之际,把UU老师的这篇《德头之旅》转发过来,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原帖:《德头之旅》,作者:天地悠悠  原帖链接:http://www.001lt.com/photo/dispbbs.asp?boardID=49&ID=5212&page=1

我想把自己玩德头的经过写成一个系列的帖子。早就有这个想法,但一直比较懒,但到了今天,到了有点不写就犯罪的感觉,特想把自己玩德头品德头的路指给大家看一看,让喜欢德头的朋友看我是如何吸毒品毒到贩毒的。
毒瘾很大的朋友您哪就接着吸,怕中毒的朋友也可以引以为戒,或者也可以拿这个帖子去教育别人——可不能吸毒啊,看到没有,某网上的某一版主毒发了,正准备身亡呢!

这个帖子准备这样来编写——
1.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也会把镜头的照片传上来,大家顺便也看一看让我们中毒不止的毒物是长得什么样儿,如果能介绍的话,我可能也顺及其结构,特点,历史什么的,不过UU所知甚浅,免不了出现纰漏,还请高手大师们指正,砖可以狠狠地砸(留下一口气哦,他还准备接着发帖子呢)。
2.每个镜头我都会选择我个人认为最美——至少是最有特点的图片来做一个介绍,如果能在某个图中让我们体会出此头确实与众不同——无论好看歹看——我也就感到高兴了,因为毕竟能把这只镜头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3.我是从我最早玩的德头开始写起的,当时就拍出了让我眼睛发亮的照片来,但后来可能还会用到这只镜头再出好片的,会随时更新。
4.采用一楼一镜的写法,无论好片有多少,只要是同一镜头拍的,就发到一楼之内,以便条理上更清晰些。

NO.01 Pentacon auto 2.8/135 MC

这只潘太康镜头是我玩的第一只镜头,记得当时网上有一个朋友进到一只Meyer2.8/50镜头,特别高兴,向我强力推荐德国镜头,我于是花了不多的钱就购进了一只潘太康镜头,当时也不太会选择,也不知道广角,标头,长焦哪只好,糊里糊涂就选了它,但当时还不太会改口,总觉得似乎下手的话应该可以安装到尼康相机上玩的,之后折开研究了好几天,再之后用了三四天的时间来改造。最终无论外观是不是好看,但终于是能玩了。下边就是这款头的外观(当然我的那只后来又卖掉了,这只是我从网上盗来的图片,不过肯定就是这款了)。





从照片记录的日期上看,是07年4月16日,山沟沟里的桃花已经开放,天气很好,我当时就带着这只Pentacon2.8/135MC与腾龙的17-50/2.8两只镜头,把我过去年年看的桃花又看了一遍。照片拍出来后,我就感觉不一般,太不一般了。德系镜头中,潘太康是最不值钱的,但这最不值钱的镜头也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对,就是耳目一新的感觉。你看整个照片带有一种微微的红调子,斜射的阳光把桃花映得格外地亮,画面有着相当不错的反差,尤其色彩上那种暗红与暗调的细节确实是我从未见过的,当时就感觉特别地细腻,甚至感觉有风轻轻地吹来,有花香在飘散……

德头,真的是另一个天地哦!



这张照片也时当时在河边拍的铁索,其质感达到了触手可及的效果,清晰呢而又柔和,总感觉心里的想法全让这镜头给表达出来了似的。玩惯了尼康镜头的人,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镜头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另类的效果。潘太康在德头中发色是比较干的,但也强于尼康牛头啊,真让人想不到,想不到。



这张照片粗看也没有什么,确实没有什么精彩的,但如果你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些东西在里面的。别的不说,这照片就是一个强烈的空间感,如果你感觉不到的话,请你仔细对比几棵树的虚实关系。再就是色调的朴实,灰色比例很大,这几乎就成为老德头的通性了,今天再细看,那感觉真的很舒服。潘太康,了不起!

NO.02 Voigtlander 2.5/125 Macro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福伦达125微距,网上颇受好评的镜头,是日本确善能复古生产的,但质量真的相当强。全金属的镜身,特别重,方形的遮光罩,金属镜头盖。对焦行程达到夸张的1+3/4圈,手感太细腻了。下面是这镜头的外观图片——





这是用F5.6所拍的梨花,真的如刀刻一般的锐利呀,照片没有经过任何锐化,当然明眼人是看得出来的,经过锐化与未经过锐化的图片在清晰度的表现上是大不一样的,锐化的图片边缘有一种很生硬的感觉,甚至线条出现断裂,而不经锐化的高清则有一种自然过渡。常常有很多喜欢微距的朋友用到F8以上的小光圈,把照片拍的当然算是很清晰,但什么样的清晰才是最高的标准?恐怕不仅仅是刀刻斧劈一般吧?这种清晰,绝对应该是一种柔和的清晰,而不能是生硬的清晰,对不?所以我以为拍微距一律用小光圈来拍,并未得到微距的真谛,那种微距总是缺少一种韵味,一种含蓄,一种蕴藉。



这张照片用的恰恰是此镜头的最大光圈F2.5,公园内有两株桃树,品种很特殊,比别的桃树开花要晚半个月左右,但开的却是大红色,在福伦达125微的表现下,竟然那样有魅力,花蕊的部分是那样的清晰,花瓣则一点点虚化过去了,到了背景部分,就成了统一的一种浅土绿的颜色,看到没有,花瓣上的筋脉都一一数得出。



当然,换了另一种桃花,我们则来表现它的柔美与袅娜,依旧是最大光圈,这种花的质感表现无遗,似乎不忍心让我们多看一眼,眼光似乎都有重量,怕把它弄伤了。



同样的桃花的特写,这张则走到了更近的距离,漫射光下,新生的桃叶还带着绒毛,很可爱的样子,尤其清晰的部分与朦胧的部分分离开来,好似从水中浮出来似的。



“浮”出来的感觉,你有吗?在微距中你达到过这种“浮”的感觉吗?小小黄花,蕊当然是探出水面了,而瓣却还浸在水中。



当然还是这种感觉,请一定仔细看一下右边的花苞,真个如同从水中生出来一样,美的东西总应该有一种迷濛的曼妙来衬托,你说对不对?



这是福伦达不务正业的作品,我曾试用它来拍人像,结果用到了最大光圈F2.5还是锐得无法言说,细节的表现让其它镜头真的无法超越。尽管我不太愿意在网上公布人像,但这个作品确实太吸引人了。

NO.03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斑马版东蔡中最出名的镜头其实就是Pancolar这种结构了,多少年来此结构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还是标头中的经典。东蔡不的这款头俗称“小P”(大P是Pancolar 1.8/80,要贵出很多)。而斑马头是早期的单膜结构,出片的色彩更纯粹也更典雅,只是反差要低一些,抗逆光能力差些,但层次反而更细腻。镜头外观如下——



我最早收到的这款头后边生了霉,仅200元就购进了,于是自己潜心改装,终于能装到尼康相机上使用了,但透过取景器一看,看什么都有一种微黄的色调,很是不解,于上上网查,问明白人,才知道,此头当初部分产品内加入了现在很贵重的镧系元素,而这种元素是放射性的,经过多年的衰变就会变成微黄色。当然虽然是放射性的,经过了长年的衰变,早已经没有危害,且其危害比手机微机也要小得多,不用担心。

且说这只镜头看东西是微黄的,但拍出照片就是不黄,你说怪不怪,而且其油润劲儿更足,这种油润感是不是这种镜片带来的呢?我想应该有其道理吧——虽然我说不出,也只是推想。



上面的这张照片拍自于凯旋城,大家能看出有黄色在其中吗?看不出吧,但这色彩怎么样?是不是特打动人?尤其那焦外,那个迷人哟。



而这张则拍于公园,一种夏季开放的黄色的花,小向日葵似的,细看这黄花,在Pancolar1.8/50镜头表现下,带着一种微红色调,显得反而更加浓郁,色彩是慢慢向四周扩散开去的。我们不服气吗?德头就是这样,过渡的自然是它们的最拿手的戏。

NO.04 Carl Zeiss Jena 1.8/50 MC

玩完了斑马版的,心里总是惦记着MC版的,于是淘到了一只红字MC版本的镜头,前东德Carl Zeiss Jena 出品的成像品质最好的标头,被人称为“平民的镜皇”。





这张照片多少年来一直在打动着我,锐度,焦外的柔和,空间的感觉,色彩的自然平滑,都让人无言,我想看过这张图的人个个都有这种感受吧?你看看那色彩,什么地方不到位?与斑马的比较,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变得厚重了,油润的表现更具有张力。

好片一张就够了,只这一张就足以证明这是一只什么品质的镜头了。



我们还是要接着看,这张是在办公室随便拍的同事的办公桌,很温馨是吧?应该用的是最大光圈,对焦点对到前边瓶状的笔筒正面上,原大去看的话,你会为这种高清晰而惊叫的,尤其质感——连表面的高低起伏的感觉都能为我们呈现出来,日系是平面的,蔡司是立体的,这一点如果你细看的话不能不服。

光比的控制上,你看这种环境应该算大光比了吧?本来是处于阴影中的书本与笔筒,但阴影中的景物却一点不丢细节,表现的是那样的从容,像一位高品位的画师,一笔一笔地把一切都给我们画出来——哦,不对,更像一位雕塑师吧,一刀一刀地把一切都给我们刻出来,这样更准确些。高光是什么?就是照在左下角的一阕蓬松的阳光。高光失去细节了吗?没有,也没有,阳光的表现也是渐次过渡的,都是亮,但亮度不同,细腻得让人心里产生梦想呵……

下面是原图原大对焦点处的截图,看质感与细节吧——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



  • 精华

  • 积分

  • 3027 

  • 昵称

  • evan 

  • 注册时间

  • 2010-4-5 

2#
发表于 2010-8-7 21:06 | 只看该作者
No.05 Meyer-Optik Orestor 2.8/135斑马

这是我所接触的第一只梅耶镜头,此前对这个品牌的东西是一无所知,当时竟然也不知其名贵,没有当一回事儿呀,以很低的价收的,也以很低的价出的。再后来多次弄到这只头,全不当回事儿,一直到后来,这只头的价是每天都在涨,我才慌了,忙着收了一只,现在我手上的远没有这种好成色的了,当初有的新得都掉灰呀,悔呀——



初看这只镜头出片,也许你感觉不出什么,平平淡淡的。但越细品则觉得越好。梅耶镜头锐度很不错,这种Orestor的结构也成为了经典。但如果你细细看,感觉这色彩特别纯正,不类东蔡,到是非常接近西蔡,尤其对于大光比的控制能力特别强。



镜头刚刚改成尼康口的那一天,我拍下了这第一张,在我家的写字桌上拍的一只尼康55/1.2镜头与一个云南产的葫芦丝。色彩其实并不多,但黑灰的色调就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魅力,让我们看到了大片的感觉,黑色的镜头中带着一种豪华与神秘,层次的表现是何其细腻何其丰富啊。虚化的渐递又是何其自然,何其柔和啊。黑色的镜头,镜头内一缕红色的反光;紫竹的葫芦丝乐管,乐管上的纹理;金黄色的葫芦,葫芦下黑胡桃木的写字桌的桌面。金属的质感,木质的柔中带硬,玻璃的光润,全统一到一起来了,那样的和谐,整个的气氛就是高雅一路的。



最大光圈拍的早晨小吃滩上的人们,略承紫味的色调,早晨偏红的阳光斜射过来的感觉,远近虚实的空间感现场感全表现出来。



就看红与绿,红得纯,绿得也纯,无语。



逆光下的绿叶,漂亮的光斑。



锐度与色彩的超级表现,一级棒!



这是换成了优化影像中的普通模式(上面的全使用了鲜艳模式),会出现另一种味儿,特别地平实,距离我所拍摄地300米开外的景物,用的也是最大光圈,锐度之好不说了,空间感呢?依然有,哪个离我们近,哪个离我们远,让我们会看得清清楚楚。

No.06 Meyer-Optik 

2.8/100白银中了梅耶的毒了,终于看中了一款白色的2.8/100镜头,人们称它为“白色美人头”。表面的做工真是漂亮,镜片是蓝蓝的,越看越喜欢哦。





这是用此头拍的夜景,别的不说,只说现场感与色彩,没有话可说,当然最大光圈出片的锐度不行啊。



这还是用最大光圈拍的桦树叶子,焦外真好,光渗导致一种梦幻的效果,让人进入到梦境中去啊。



这是用白色美人头最大光圈拍摄的人像样张。从锐度上看,结像的边缘出现了很强的光渗现象,东蔡很多镜头的最大光圈都有这种光渗现象,但达到如此严重程度的,怕只有此头了。当然我们想,这样省去了柔光镜了,拍MM她们一定高兴,不过你细看一下,与柔光镜一样吗?

色调上偏于粉色,更近于西方人肤色的感觉,似乎对于东方人来说,还缺少点那种黄调,只少一点点了。

注意,此头的锐度不是很好,有人说收到F5.6就很好了,其实收到F5.6也一般化,而且哪只头收到F5.6时锐度还让人看着别扭的话,这头也差不多应该扔掉了。说明的是,此头用的是柯克型,最原始的镜片结构,只三片,特别简单,佩服德国人高明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知道,此头只是一种玩具结构,想出佳片应该另找黑铁版或斑马版的那两只。

当然当然,如果我们着意来追求这种迷蒙的效果的话,这头的最大光圈是能达到你的要求的,有人说拍MM带有柔光效果了,其实MM看了不太清晰的照片也是不满意的,别错解了MM们的心意。这头存在着不足,问题就是问题。

No.07 Pentacon 3.5/30

红字多叶片版这是一只沉寂着的镜头,我手上有三只,但近二年了,无人问,一般人哪里知道这是拍风景的上好镜头呢?小巧精致,前置光圈,标尺的字是红色的,特别锐利而有味道的镜头。





这张照片就是我在单位乱拍的,银灰色的车的外表质感的表现,远处楼房显得那样整饬呀。很“现代”的一种场景,但画面素洁高雅,其实拍风光最难拍出这种味道来,不信你就试试看。



喜欢的是这种凝重,略带红紫的调子,灰黑比例点得非常大,夏季的炎热植物的浓郁不是通过亮而是通过暗而表达出来,画面不像画,像刻出来的感觉。沉重,德头就是这样。

No.08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8/35

白银东蔡的35镜头主要有三种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现在很有名气了Flektogon 2.4/35 MC,且有红标白标之分,还有PB口的非红非白标。第二个版本是Flekto9gon 2.8/35斑马。第三个版本就是Flektogon 2.8/35白银,且也有不同的区别,纯白银的,带黑色饰皮的,等等不同。当然主要还是三个版本。

一般人都喜欢第一个版本,且也被网上炒得上了天。这头的妙处在于,有很强的微距功能,色彩还不错,非常有德味儿。而第二个斑马版的呢?受冷落了,因为不是MC的,但大家要知道,这头的微距功能其实比MC的那个还强呢,MC版本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22,而斑马的最近对焦则达到了0.18,不过光圈当然是只达到了F2.8,且在最近对焦距离时,你把光圈开到最大光圈时,镜头会自动收小一档,收到F4去了,德国人真是有意思,他们很重视成像质量,在镜头内设计了控制装置,他们认为此头最大光圈成像在近距离是可能不是最好,所以近拍时宁可牺牲一档光圈,唉,德国人太诚实了,哪像今天的日本镜头啊,明明根本无法用的大光圈,也一定要设计出来,且标出来,哪怕达不到那个光圈值,用家也不会知道,是不是?大B镜头是1.5最大光圈,如果换了今天日本人,标出F1.4多么光艳啊。不说了不说了,接着说这只白银头吧,最近对焦才达到0.36,对比它的同宗二兄弟,惭愧呀。



但这只头,在锐度上,不比MC的差,甚至在远景表现上强于MC版的,MC版本的中景近拍都超强,但拍远景其分辨率实在一般化,不值得恭维,反不及斑马版的好。而斑马呢?手感上感觉使用生硬些了,出片的色彩上偏于清淡了,德味儿上差了点点。这个白银就不同了,远景的锐度没话可说,色彩的敏锐度上几乎是最强的,别看也只是单膜版,但其浓郁相对于MC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看片——



这只镜头用来拍风景在锐度与细节上表现都很不错,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无限远的成像了吧?浓郁一路的,黑灰比很高,画面自然带着一种凝重感,油画的意境。整个的调子偏暖的红黄味道,传统的蔡味儿。如果原大来看,此头在无限远的结像上非常结实,个人认为是超过2.4/35MC那款的。



单位同事的小汽车(羡慕中,人家是有车一族啊,俺才是有自行车一族,车与车怎么就那么不同啊),俺把这车拍得是不是很华丽?锐度别说了,不会输给尼康的任何一款头的。但在表现金属的质感上,表现这种蓝色上又格外突出了是不是?



当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时,我感觉用这头来拍大自然的风光那是没有比的了,尤其表现约略的暗红的阳光的影子,那种深沉,那种细腻,那种冷与暖的对比,都让人叹为观止。这张照片中在下方横着的树影与被阳光照得红的土地,远处有马路呢?是一种冷色调的,有小汽车从马路上经过,似乎带着鸣笛与呼啸声,一切如在目前……



立体感很强的照片,阳光照射处的暖色调与阴影偏蓝的冷色调对比也最有意味的照片,把眼光放到爬山虚叶子形成的阴影上去感受。



油润,别的话没有。



这大葱与西红柿,让人想大嚼了,一切就在于那种色彩会引起我们的食欲。



焦点在物与杆头上,看焦外如何?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



  • 精华

  • 积分

  • 3027 

  • 昵称

  • evan 

  • 注册时间

  • 2010-4-5 

3#
发表于 2010-8-7 21:07 | 只看该作者
No.09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C

网上关于东蔡2.4/35MC的这只镜头都传疯了,色影无忌上很多DX一再放毒,终于使这只镜头的价格一路飙升,到了今天都有了传奇色彩了。且有了红字MC,白字MC之分。其实UU对这种细微差别是相当迟钝的人,所以不但红白MC的差异分不出来,就是PB口的此款头与M42口的成像上有什么不同,UU也说不出来,只感觉味道差不多,就是差不多而已,别的你别问我,问也白问,UU还不知道问哪个爹呢。

UU只知道手上有一只镜头,且是PB的,就用它去拍片就成了,也曾用它来试拍过风景,但一般都不太满意,所以这组片子就不上风景的,但这头中景与近景尤其微距还真的相当让人惊讶,一只好头能被人炒到今天翻上了天的价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呀。





这是一幅风光照片,此组照片中唯一的一张,其实确实拍过不少,但远影我不太喜欢在,锐度就不是很高了,层次感也不是很强,而这张的对焦点其实是对在中景的那株树上的,所以空气感立即出来了,至于说到它的色彩,还用我说吗?大家也都看得明白,太经典的东蔡味道了,那种深沉而又艳丽的油画般的色彩感觉全呈现出来了。而且中景的锐度也相当不错。不是吗?



其实它真的就是一只微距头,看过这第一张照片后你就会这样坚信。但做为微距镜头它还有着蔡司让人着迷的那种油润感,深沉感,黑灰比真的是太高了,这种深沉的色调对于表现这种风骨高标的菊花不是太合宜了吗?也就是说,做为微距,它先用它的色调征服了我们。



秋叶落在不肯立即就黄下去的草丛中,叶子黄中有红的色彩,与绿草的搭配,与铁灰色的枯叶的对比,每一种灰与灰的不同,每一种黑与黑的差异,质感上的同与不同,都会让我们明亮的眼睛分别出来,而这却得益于这镜头非凡的表现力!



不说别的,就说焦内焦外形成的空间感,立体感。油润的意思是一部分让你看着光亮,似被油浸过,另一层意思就是润得像湿的,绝对不是干巴巴的那种色彩的感觉。



几种色彩复合到一起的搭配,各司其职又各显其能,互相协调又互相托举。



看焦内的锐度与焦外的柔和的感觉,黄色的那种略带红味,东蔡镜头的经典色调就是这样的。



真正近拍时的焦外的感觉,最大光圈就这样的漂亮,让人叹服的是焦外非凡表现。



稍离远一些拍照时,焦外就会变成这种似有还无的效果,看稍远些的红与黄菊花的焦外,如同水彩色在水中渗化开去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德头焦外绝对不是糊成一团的效果。



这只头最经典的微距,最适合这样来拍,色调上——油润有余,中心锐高上——无话可说,焦外上——细嫩柔和,总体感觉上虚实相间。



再来一幅白菊,又是另一种清雅的感觉。其中味道自己慢慢品味吧。

本来对于这只头没有想说这么多,但看来这确实是一只相当不错的镜头,仅做为微距使用已经很超值了,一只镜头我们怎么能求全责备,让其无所不能呢?想一想我们自己,哪个不是废物?

No.10 Meyer 2.8/29Meyer 2.8/29

这只镜头现在网上很难找到了,常常就是找到一般成色也不是很好的,这头很多人反应不太好用,用不好感觉是个垃圾镜头,但用好了大师们都说能出牛片的。我没有特别地感觉到这只镜头有什么难用,不过特色确实还是有的,就是用来拍风光时特别细腻,不属于那种高反差的镜头,层次清晰,细节丰富,色彩纯正应该是这只头最大的特色了。





这是原片未加任何调整的,用的是F5.6,广角镜头的特点还是特别突出的,场面相当宏大,其细腻的特点已经能让我们感受出来了。



远近景相结合,用的是F8光圈,后期调整了一下色阶,其色彩的毒性立即就显现出来了,尤其蓝天的还原特别正点。



看一下空间感,干净细腻一直是这头的最特征,有人说此头锐度不太好,我感觉是使用或者镜头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我所使用的这只不但锐度上不差,甚至可以说非常好。



最大光圈近拍,焦外竟然虚化得还特别漂亮。

这只镜头如果我们能淘到的话,拍风景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不会后悔的广角——只是真的很难找。

No.11 Carl Zeiss Jena Biotar 1.5/75 T

当年这只镜头UU手中曾存有五只呀,但那时没有能力,一只也没有留下,全替朋友卖出了,现在UU有了这个能力,但这只头却长成了天价,且非常非常难寻了。尤其是全幅机出现以后,这头在全幅上的表现太强大了,所以被人们所重视,升值是情理中的事情,这只因为是CZJ中两只Biotar结构中的一只,另一只就是那个白银的2/58,所以这只头被人们习惯上称为“大B”。





这镜头的焦外还用多说吗?不是肉乎乎的一团柔,但又不是二线性,原来名字叫“旋转焦外”。



强烈的空间感与素雅的色调。



顺光下竟然有这样好的反差,别的头怎么能比得上?



温馨而柔和的感觉。



纵深感与金属的质感,华贵的黑与灰。



晚上的光斑,再次体会旋转焦外,如果在全幅上,此特点更加突出。

No.12 Meyer Orestor 2.8/100

黑铁版这只镜头是非常被我看好的,Meyer2.8/100一共有三款多,一般人被外表所迷惑而喜欢了白银版的,其实白银版的只三片的柯克型结构,老式的双反国产120相机的取景镜头才用这样的结构,连摄影镜头都使用了双高斯,虽然德国人的水平很高但简单的结构必定会导致其成像质量的下降,尤其最大光圈的不可用。

但这只镜头的同宗兄弟有两只,一只是斑马版的,细而小巧,做工非常精密的,前置光圈,15叶光圈版本会有更好的焦外,是Orestor结构,五片四组,很成熟且出片很好的结构了。再就是这种黑铁版了,仅5片光圈叶片,但镜头上有一个景深预览按钮,且手感特别好,使用非常方便,所以我还是留下了这只,这款头好成色的也不是很难找。这只也不是纯黑铁,也带有一点斑马的感觉,制作同样精致,全金属的镜头拈在手中就是踏实呀。



下面上一些片子,我们不妨可以同白银的成像比较一下。



黑灰而沉着的色调,特别深沉高贵,从焦内到焦外,空间感非常强,100mm镜头的优点全会显示出来。



那天我抢拍到的一对情侣,用的就是F2.8最大光圈,这只头的最大光圈成像就相当好了,不似白银的那样出现光晕,而且焦外特别地好,距离人物那样远,但背景的虚化却如此漂亮,非常明显的现场与空间感。



依然是最大光圈,这个锐度与细节就好多了。



焦外的虚化,近焦远焦的焦外全无可挑剔了。



收小光圈后抓拍人物显现出来的现场感,特别强。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



  • 精华

  • 积分

  • 3027 

  • 昵称

  • evan 

  • 注册时间

  • 2010-4-5 

4#
发表于 2010-8-7 21:09 | 只看该作者
N0.13 Voigtlander 2/40

这头很富于传奇色彩,一上市就得到好评,是日本确善能的复制版,前后出过二代。第一代的是纯手动镜头,第二代的加进了镜头CPU,除了不能自动对焦外,其它的功能全可以实现了,自动对焦声音提示,光圈优先,速度优先与P模式全可以达到。







我对这只头没有详细测试过,但只这两张就可以看出成像是非常的细腻,色彩真实而又很富于艺术味道,以后会慢慢给大家补充。需要说明的是,这款头对于尼康用户可是福音,带进了镜头CPU后使用是太方便了,免去了改口后使用的麻烦。

No.14 Carl Zeiss Jena P 2.8/28MC(Pentacon 2.8/28 MC)

对于这只头我真想多说几句。这是一只非常便宜的28小广角镜头。按理说,28mm焦段的镜头只只都不会便宜,但此头是一个例外。

这只镜头,大致有两种品牌两种外观,当然差异不是很大。据我的观察,标有CZJ与标有Pentacon的外型用料做工是一样的,成像风格上我也看不出什么差别来。这是品牌上的差别,而且据资料显示,其实CZJ的标志的也是Pentacon制作的,或者也有人说,这时其Pentacon的也是CZJ制作的,我们无法去深纠到底谁在给谁做代工了。反正这个时期可以看出一点,Pentacon与东蔡正在走向一种融合。

在外表上,有一种是金属对焦环与光圈环的,但对焦环上饰以PB镜头传统带小颗粒的橡胶,手感是很不错的。另一种则为塑料对焦环与光圈环的,而且据我的所见,凡带有CZJ标志的反而几乎不见饰以橡胶对焦环的,几乎全是塑料的,不知道是我见得少还是CZJ的本身就是全用塑料的。但对焦转动等依旧很顺滑,一反早期CZJ镜头对焦的滞涩,在成像风格上反差更好,色彩更艳丽且更纯正,少了偏色现象,层次感也是相当不错,绝非日系镜头能比得过的。

一般人因为这只头便宜,所以就自认为这头素质很低,其实正相反,我到是认为此头的素质是相当高的,是我见过的28头中最为喜欢的一只。关于这只头的锐度,一直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其锐度绝对不是可以与蔡司的D28相比的(康泰时Distagon2.8/28T*)。但两只头我全试用过,我的评价是,这头不在D28之下,这是真的。

但一般人认为此头的锐度不高,分辨率受影响,我也认为是实情。但这个实情我想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德产品的性能很不稳定,光学设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用料也可还,但加工装配时随意性很大,所以镜头的个体差异特别大,流入市场的产品可能会有很多并不十分合格,所以其精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第二个原因,也是产品组装设计方面的原因,光学设计很好,不等于机构设计也合理,东德镜头有一种很简易的处理方式,对于第一片镜头与最后一片镜头固定的问题,是我所见过的镜头中最为简易的,甚至难以让人忍受。某些东德镜头的前边的第一个镜片是用三个顶尖螺丝来固定的,某些镜头最后一组镜片则是用三个顶尖螺丝来固定的。前者例如CZJ2.4/35MC,后者就是此镜头。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三个顶丝旋入的深度是可调节的,这是方便之处,但也是最大的缺点。方便在于,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出现偏差,完全可以在装配时矫正过来,所以我见过三个顶丝露在外边的长度差别非常大的,更甚的上眼一看就感觉到镜片中心并不在整个镜头的中心点上——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是装配时的马虎,其实装配时还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加工时镜片的镜心竟然不在圆心上,所以装配时才会装得“歪”了。如果你自作多情调正的话,其光轴反而是偏的了,其锐度会大幅度下降。三个顶尖螺丝的安装为后期装配带来非常大的方便。

但是,也为使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镜头用得年代久了,三个螺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松动,一旦松动,其原来固定的镜片的位置就发生了位移,这就糟糕透了,整只镜头的锐度更即变得什么也不是了。当然也有的是后来镜头内发生了其它故障或生雾生霉等,维修的人自作主张动了这三个螺丝,以为动不动没有什么,结果当然也是回装时不再是原装的位置,因此影响了其精度。我认为,此镜头精度受影响主要就是这个原因。不然这只镜头绝对是好镜头。其出片是一顶一的好。

也许有人说,位置变了不怕,我们一点点总能试出来的,从道理上讲,肯定会存在一个最佳点的,但这个最佳点是何苦难寻啊?三个螺丝的长短要一一去试,镜片安装的角度也要一一去试,用概率学去算一下吧,不试死你才怪。

怎么来判断这只镜头的三个后组固定螺丝是不是被人动过呢?其实也好办。就是镜头到手以后,我们去观察后组的三个固定螺丝(撬开镜头后座的塑料防尘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圈只是卡在镜头后口上,很容易就撬开。出厂时这三个顶丝的外边全点了暗绿色的漆,事实上也是厂家告诫修理者,这是出厂调校过的地方,维修人员尽量别动或少动为宜,一旦这个地方被打开过,顶丝上肯定会留下螺丝刀的痕迹,最关键的是封漆会被破坏,所以购二手此头时你可以这样来观察。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在意的话,这三个螺丝经过高手调整也可以达到可以接受的精度,重要的提示就是,如果这头中间进了尘请不要过于在意,毕竟有个把灰尘不会影响什么,而一旦打开清理则成像大受影响了。其实镜头进尘——尤其这只镜头进了尘,多数都是从光圈控制机构的小缝隙进去的,常常尘出现在夹住光圈叶片的那两面镜片上,所以清这个尘也不是不能做到,只是比较麻烦,这头的前组镜片的装配还是非常合理的螺丝旋入式的,卸下也不会影响精度的,所以可以从镜头的前边一层层打开,最终把这里的尘土清掉,但费事多多,似无大必要。

对了,这个型号的镜头只有PB口的才有,M42口的没有见过,M42的只有2.8/29那只,光学上是不是一样,不得而知。



上图是打有CZJ标志的



上图是打有Pentacon标志的

这头有很强的微距功能,恐怕一般人没有注意到吧?而且其微距成像还是很不错的,味道十足,看下边几张照片——



大红色的小苍兰,近拍,中心锐度可以接受,而焦外的似有若无特别好看,不是生硬的二线也不是一团柔和。



桃花的骨朵,可以与一般的微距头的效果比高下了。



盛放的桃花,已经相当让人满意了。



秋天将枯萎的牵牛,色彩何苦纯正艳丽啊。

但,这毕竟是一只常用来拍风光的镜头,下面在大晴天试用这只头的效果。



什么也不必说,一看就知道,这是画境,蓝天的色彩特别迷人。



这是一幅非常让我满意的照片,不在于照片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只是强烈的空间感与细腻感,远近的层次全让你细辩得出,能达到这种效果的镜头可不是很多。



小区随拍,夏日近正午的色温很高,所以白平衡自然偏于一种蓝色调,但用来拍风光这种冷峻很让人喜欢。



天都蓝得可怕了。



仰拍,秋天的黄叶与纯净的蓝天,这蓝太让人心动。

阴天,阴天这只头表现又将如何?请看片。



细腻



细腻——



细腻。



还是细腻。对这只头的锐度与分辨率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吗?

都说早晚出好片,喜欢风光摄影的朋友都有起早贪黑的习惯,这时的光线最有味道,千变万化,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早晚随着光线变化景物色彩的微妙变化正是我们想着意表现的,镜头的能力就表现在这里。



早晨的阳光下,阳光略带些红,但整体还是蓝色调的,色彩上的近浓远淡很好地表现了空间感。



还是早晨,画面是非常洁净,风光摄影中追求的一种境界。



趴伏在小区围墙上的红蔷薇,有一种特别浪漫的感觉。



而白蔷薇花则又因其蓝色的冷调而显得越发高洁。



夕阳照照射下的林中所见。看远处大桥的蓝调子,太有味儿了。



依然是傍晚,逆光下的树丛中所摄,各种色彩荟萃了。红橙蓝绿各有细腻的表现,让人叹服!

对于这只28头,我似乎说得太多了,但我一直是在给这只头正名!其出色的表现真的让人佩服。下面再看几张。



淡云的天气,很喜欢这种氛围,有云有水,“水澹澹兮生烟”的感觉。像中国画还像童话。



还是淡云天气,很强的空间感 。



浓郁的色调,漂亮的光斑,似乎是德头很独有,日头很少能看到这种味道。



古旧的味道,尤其看焦外,远处的桃枝衬托着近处的,自然形成一种影子似的立体感觉。



春天小小的柳芽,让人动了春思吧?

这只镜头是不是让你又会重新认识PB的潘太康镜头呢?你还有胆量看不起它吗?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



  • 精华

  • 积分

  • 3027 

  • 昵称

  • evan 

  • 注册时间

  • 2010-4-5 

5#
发表于 2010-8-7 21:09 | 只看该作者
N0.15 Voigtlander Color 1.8/50

福伦达,名气那是太大了。虽然我们一般人不怎么太明白这是一个什么品牌,这是一个怪异的品牌呀。当年也是横行一时的品牌的。曾为美国柯达相机加工镜头,现在我们知道的DKL口福伦达镜头就是明证。后来营销策略的原因,搭载了禄莱这条船,所以我们目前所见的福伦达镜头多为QBM口的。但实际上这只头有三个出生地,德国,新加坡与日本。这三类镜头俺全见过,外形还是有些差别的,但这镜头最明显的标志是其镀膜使用了Color,也是其专有的一种镀膜吧,有人说后来它的Color就是禄莱的HFT膜,有点靠谱,但确切的信息我们却查不到。

今天我们来见识的是Voigtlander Color 1.8/50镜头,这款头我就见过日本与新加坡产的,德国原产的没有见过。下面的图片是新产此头的外观。





第一眼印象就是,这头焦外真柔和,过渡也太自然了,几乎别的镜头难比。



锐度似乎不是很高,但最大光圈下的近拍花草是真的很好。



收小到光圈F5.6,空间感当然还是很强,而且有着很好的反差,阴影处明显带有一种蓝色调,但整个图片还竟然不是那种冷峻味道的东西。



还是小光圈,刀刻一样的锐度表现出来了,这种场面下的氛围也是特别地好。



看天,看云 ,看小屋子的尖的部分,那种细微的色彩。



逆光的剪影,日落的暖融融感觉。



夕阳西下之前的色调,非常细微而丰富,其调子谐调性也太好了。



日落时分的暗光表现,水墨画一般。

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早晨或晚上的那种暗光下的摄影,拥有一只这款头你是绝对不后悔的,且在正常光线下也并不弱。

我介绍得非常简单,但照片已经说明了一切。

N0.16 Contax 1.4/50 T*

我们一般人认为,康泰时镜头就是目前最为正宗的蔡司,镜头前也确实明白地标着“Carl Zeiss ”的字样,并且标出了镜头结构Planar与T*的镀膜标志。当然康泰时的镜头一般有四个分类,分别是AEG,AEJ,MMG与MMJ,其中的AE代表着可以实现光圈优先,是较早的设计,而MM则可以实现程序曝光了,外表的区别就是最小光圈如果用了绿色(正常的全是橙色字),就标明这只镜头是MM头,另一个就是最大小圈收小一档之后,光圈的开关是带有锯齿状的。当然对于我们改装使用的人,这些区分似乎没有意义,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J与G,J是日本京瓷加工的,而G头是纯德产的。从总体上看来,日本的康泰时的色调稍有点偏冷,而德产的则稍偏暖些,日产的稍清丽些,德产的稍浓郁些,但总体素质上两者差别不大。

下面我们所见的为AEJ镜头。



先看近拍再看远景,我们大略领会一下这只头的风格。



这是我对这只镜头红色考验的一张照片,我们都知道,因为CCD构造上的特殊原因,对于红色表现一直不太好,常常出现一种叫“红饱和溢出”的现象,也就是表现大红的色彩时,常常红成一团,分不清层次,分不清细节。但是,此现象也会因为镜头的解析能力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好的镜头,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CCD的这种缺点,而尽力把细节还原出来,而一般的镜头可能层次尽失了。从上面的这张图片上看出,此镜头对于红色表现甚好。



近于红的粉色与绿色的对比,焦外过渡特别在自然舒服,康泰时真不是吹出来的。



还是焦外,一点二线性都不见,而且最大光圈F1.4就相当不错。



黄色与其它色彩的杂糅,每种色彩都能表现出高饱和但又不失真,远胜尼康AF50/1.4D呀,真不是一般的超出了。



花儿柔嫩的质感都出现了,似乎透明,那种脆,那种纯,那种一触即碎的感觉都能让你感觉出来,超强大的质感表现能力。



小狗狗近拍,看毛的表现,似乎一根根可以数过来,但毛绒绒的可爱也表现无遗。



真的是油画一般的美,美!



春天的街道随后,反差相当好,用的是D200中的鲜艳的模式,人物脸色当然是有点过于红了,但对于风光却非常讨好,浓郁的风格全显示出来了。



天蓝得有点偏紫,德系镜头的共性了



每一种色彩似乎都达到了最大的张力而又不失真,难得的就是这一点。



真正的好镜头对于色彩的还原总是一种复合色而不是单纯色,比如蓝天的还原,德头一般不是纯蓝,而是带些灰,所以显得格外的厚重。

No.17 Pentacon(Carl Zeiss Jena) 1.8/50 MC(原PB卡口)

这是一只PB口的潘太康标头,我一直看好PB口镜头,其实就是从这只镜头开始的,下一次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眼M42口的潘太康标头的成像,两者的差别我想大家会能看出来的。需要说明的是,这款头前边的铭牌也依然是有的打有Carl Zeiss Jena P,而有的则打着Pentacon的标志,但做工也成像效果本人看来就是一路的。



这是一组阴天拍的照片,不敢说其锐度有多么高,但其色彩是最为吸引人的。那种纯,那种水样的雅,那种嫩,确实是别的镜头所不具备的,而且焦外竟然也是非常的好。



阴雨中的丁香花,近拍,色彩相当真实且有夸张,很讨人喜的清雅。

[img]http://www.001lt.com/photo/UploadFile/2009-3/200939854521758.jpg[img]

落得满地的黄色的迎春花,黄得耀眼,若有似无的焦外成像,空气感顿生。



这一直是我认为这只头最为经典的成像,看那色彩,看那空间感,看那种细腻与柔和,阴天啊,色彩还会还原成这样,不简单。



上一张场景的近拍放大,特点会更加突出。



雨中的一枝桃花,诗意非常浓。



或许你会说,锐度不够好,但味道却如何?色彩怎么样?



当以阴雨的天空为背景时,这树桃花又出现另一种样子来,相当的淡雅可爱。



阴影中的景物,柳丝上的粒粒嫩绿也如同音符般跳跃着,带给我们美的节奏。

No.18 Pentacon 1.8/50 MC红字版本(原M42口)

潘太康镜头绝对不似某些网站和某些评测的人所说的那样不好,很多人人云亦云,以为潘太康是臭到家的镜头了,还对其调光表现贬得一文不值,事实上不是那回事,我常常想,或者用者在使用时对于曝光的控制有什么问题,或者潘太康在不同的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同样一款镜头,装到尼康相机上,装到宾德相机上,装到佳能或美能达相机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其实就是装到同品牌的相机上,不同型号的机型大概其表现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尼康D70,D80与D300同样使用蔡司镜头其色彩味道上肯定也不一样,所以这只潘太康事实上并不能小看。

我试用的这只镜头的距离标尺全是红字,应该是特贡品吧,反正是很少见的,做工也是特别好。



这也是一个小阴天,不过是天空中微有些云而已,光线条件比上一楼中的其实要好得多,很适合拍些花花草草的。



与PB口不同的是,此头同样也是在表现桃花的红色,多了些油润感,但饱和度却下来了,清雅味道没了,多了些沉厚,当然你喜欢哪只都可以,个人口味毕竟不一样。



近拍,从锐度上看似乎不及PB的那只。光渗要严重得多。



收小光圈到F2.8时,锐度好多了,光渗也消失了,但色彩饱和度上与PB的有了差距了,大家都能看出来。



还用最大光圈近拍同样的这枝桃花,后期对其曲线进行了调整,加了一些饱和度,效果就是这样,比照PB锐度上还有些不尽人意,但高光的问题不大。

N0.19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8/20 MC(PB)

这只头几乎就是东蔡中最大的广角了,出品过M42与PB口的两类,UU一直用的就是PB口的,做工相当不错,橡胶的对焦环手感颇佳。而且这只头最牛的是几乎无任何变形,在广角镜头中太难得了,除此之外,色彩还原就同田园画一般干净美丽,拥有了这只头,那是绝无遗憾的。可惜近来此头看涨,就是PB口的价格也不低了。





东蔡的广角镜头一般都有很强的近摄功能,这只头也不例外,虽然焦外不是很好,但对于广角镜头来说,有这样近的近摄能力就太让人高兴了,且锐度色彩都好,这是用最大光圈F2.8拍照的。



当然广角——尤其超广角更大的用途还是用来拍风光,这是太阳升起前拍的水库的风光,照片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细腻,清新得没法说。



太阳刚升起时,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晨那种特有的氛围,山岚的味道很好哦。



太阳升起了,雾散开了,进入山中了,画面的色彩是那样的结实,微带有一种黄调,很油的感觉。



还是油画的感觉,田园诗,不错。



农耕的场面,很田园很乡村,是用油画笔涂出来的吗?有没有这种感觉?画面因为广角当然场面也很开阔。



最喜欢的就是树的远远近近的层次,可以区分出至少4个层次来,细数数,空间感多好!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



  • 精华

  • 积分

  • 3027 

  • 昵称

  • evan 

  • 注册时间

  • 2010-4-5 

6#
发表于 2010-8-7 21:10 | 只看该作者
No.20 Contax 1.4/85 T*(MMJ)

作为本帖结帖的最后一款镜头,UU向大家推出Carl Zeiss Sonnar 1.4/85 T* MMJ镜头。作为日本产的康泰时,自有其自己的特征,发色更加清雅,微冷的色调中不乏细腻与自然,这就是日系蔡头的最大特!





清新通透,空气感层次感,焦内焦外都让人无话可说,牛头就是牛头。



康泰时就是这样雅,日产的蔡司更具备这种特征,看车看楼房,但最让人心动的还是嫩绿的树芽。



这朵玫瑰就应该就是康泰时的形象大使。当时拍下时我就牢牢地记住了,多少年以后,我还会牢牢地记住它。那种红,那种色彩过渡的绵密,是目前我所见过镜头中表现最为出色的。

怎么竟然会是这样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蔡司就是这样强,就是这样强。一切溢美之词用来赞美似乎都不过份。虽的都不看,只这一幅就足够了。



依然是那种淡雅的特征,在这幅上表现得更明显。



这,就是让我们一般人喜欢的焦外,自从这种焦外产生之后,似乎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头—我们怎样选择?(二)进阶
如何选择老镜头之------德头
手动镜头使用知识详解
35 2.4 蔡司特点
优秀的M42镜头
Biotar 5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