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锡武侠遗事(转载)
userphoto

2022.12.15 江苏

关注

吴地民风,素以温润而泽著称,虽有断臂藏鱼之故事,但自唐宋以降,似乎仅以文名蜚世。然则韩非作五蠹,儒侠并提,太史公著史,文武咸重,作为要离专诸故里的无锡,自明清以来,除了莺莺燕燕的才子佳人轶事,同样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武侠遗事,埋藏于故纸之中,待今人发掘、传颂......

提到“武侠”二字,人们总会想起齐鲁技击、燕赵豪侠,一时很难与无锡联系起来。大抵因为无锡素来是衣冠文物之地,民风温和,不类北地任侠尚武。殊不知,无锡自古也是中华侠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上古五大刺客中就有两位是无锡人,专诸鱼肠刺王僚、要离断臂杀庆忌的故事,都透出浓浓的侠客之气。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朝廷偏安江左,慢慢地江南开始兴文偃武的转型。《南史》中对此有着非常经典的描述:“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泛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

实际上,无锡民间,侠武精神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散,相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技击之术在市民阶层中反而有了抬头之势。明洪武元年,无锡废州置县,至清雍正四年,被分为无锡、金匮二县,民国元年又复并为无锡一县。这五百余年间,是锡金工商业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市民文化蓬勃兴起的年代。期间,锡金二县民间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奇人异事,其中,更不乏一些锄强扶弱、拱卫乡里的技击豪侠,他们中既有贩夫走卒,也有禅林僧宝,既有本地土著,也有外来和尚。虽然时至今日,这些传奇已经逐渐为人所淡忘,但幸有几则仍残留在文人笔记之中,折射出无锡民间遗存的急公好义、慷慨任侠的上古遗风。

无锡四大武师

明亡清兴时期,天下武功最高者共十八人,人称“十八武师”。十八人中大都是忠于大明的反清义士,其中四人乃无锡人。

十八武师中,有一位无锡人叫秦大用,他还有个弟弟,称秦大秦二。二人生来就有神力,能用手指弹碎羊骨。秦氏兄弟早年丧父,由寡母教育抚养,其母颇有孟母之风,专辟书庐令二子潜心读书,留有针孔监视,自以为束子甚严,却不料秦大秦二竟能跃窗而出,跑到闹市与人比武。事毕,再施展轻功迅速溜回书房继续读书。如此反复,秦母在邻室竟从未发现。长大后,秦氏兄弟更是生得孔武有力,经常行侠仗义,邑人时常将二人比作汉代的大侠季布、季心兄弟。

荡口人范龙友,也是十八武师之一,此人生员出身,文武双全,且弟子门人众多。相传范龙友有一个弟子王某想要试探师父底牌,乘其吃饭时突然用长矛突刺,范龙友见状不慌不忙,拿起饭甑阻挡矛锋,镗然有声,饭甑却完好无损,继而又快速跳到王某面前,用两枝筷子插进他的鼻孔,将其格倒在地。雍正七年,浙江总督李卫侦知范龙友与南京甘凤池、张云如等人联络起事,遂将其下狱。有人说范龙友死在狱中,也有人说他被发配边疆,总之不知所终,殊为可惜。

十八武师中武功最高者,乃被称为无锡“南羊北猪”的朱少圃、杨维宁。朱少圃,西漳寺头人,师从“四明内家拳”大师庐绍岐。庐绍岐曾对人说:“少圃为人质朴谨慎,学成之后决不会因炫技引来灾祸,是个可造之材。”杨维宁,字紫渊,和朱少圃是同门师兄弟,其人能文能武,性爱山水,筑别业于太湖之滨的管社山麓,称“杨园”,并自号管社山人。杨氏后人为纪念他,在杨园旧址上建杨氏祠堂,至今仍存于管社山东南。因朱少圃居锡北,杨维宁住锡南,故而时称“南杨北朱”,无锡百姓谐称为“南羊北猪”。


管社山庄

一日,杨维宁家附近的当铺突然接到一封署名“大刀子”的勒索信。这大刀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太湖湖滨一带著名的大盗,因善用大刀,得诨名“大刀子”。当时,凡被大刀子勒索的商户从未幸免,渐渐地,锡南一带再也没人敢与大刀子作对。当铺老板见信后非常害怕,情急之下,找到已经退隐江湖的杨维宁,乞杨帮忙。杨维宁听了事情经过,也有些为难,道:“大刀子武艺高超,冠绝太湖群盗,又有很多喽啰,贼势汹汹,我一个人恐怕难以招架。不过,若能得朱少圃相助,应可对付。”杨维宁便修书一封,一面差人送至朱少圃处,一面随当铺老板回到店里,让老板给大刀子回信,答应如数交纳巨款,并约好取款日期。

谁知,还没到约定日子,大刀子就提前骑马率众蜂拥而至,此时朱少圃因道远未及赶来,杨维宁心中大惧,不得已只能只身持刀出店,道:“大刀子,你要是好汉,就让手下退下,与我单挑,要是能打赢我,钱财自取,要是找人帮忙,就不是大丈夫。”大刀子倒也是个汉子,当下允诺,单骑挥刀过来。大刀子运刀如飞,杨维宁平素善使双鞭,舞将起来,水泼不进,却不善刀法。但为了激大刀子单挑,不得不弃鞭用刀,又兼大刀子有骑战之利,因此腾转挪移间,只有招架之力。两人斗了数十回合,杨维宁见不能取胜,便心生一计,突然一个燕子翻身,跳上屋顶隐藏,见大刀子骑马绕屋寻觅,便举起佩刀,如鱼鹰啄鱼一般,飞扑而下,大叫一声:“好个大刀子!”大刀子正遍寻杨维宁不得,突然听到头顶上传来大喊,心中一凛,未及举刀招架,就被飞身而下的杨维宁砍中脑袋,堕马而死。群盗见状大骇溃散,太湖群匪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杨维宁乃清初无锡第一高手,却喜读书吟诗,绝口不言武事,常常挥毫作诗,出言蕴藉,完全不似人间武师,故无锡当地亦仅以其文名而非武功传世,著有《潜乐堂藏稿》,并存诗一首:“扁舟信宿五湖中,鼓枻长歌西复东。见底清流鱼惚恍,露根奇石草蒙茸。秋声木叶山山月,夜色芦花岸岸风。任我浪游浑不禁,谁言天地有樊笼。”其潇洒不羁,跃然诗间。

新安老邹

距金匮县城以南五十里的新安乡,坐落在古运河畔,历史悠久,物阜民丰。清康熙、乾隆年间,运河漕运尚未废止,每年到了南漕季节,都有大量来自东南诸省的粮食物资,经过这里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每到此时,新安一带的运河里可谓舢舻衔接,蔚为壮观,一时冠绝东南。但与此同时,发达的漕运也给新安乡民带来了许多烦恼,尤其是运输漕粮的兵丁,这些人魁梧壮硕,仗着自己膀大腰圆,经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一年冬天,有一名漕卒头目带着美艳少妇到新安集市闲逛。一少年见状起哄道:“哎呦,好娇娇啊!”引得旁人一片哄笑。这本是乡间戏谑小事,但漕头却吃不得亏,他将少年抓回漕船,令手下扒光少年衣服,绑到桅杆上,一边用冰冷河水浇淋少年,一边骂“你不是要好浇浇吗,我今天就满足你!”少年被冰水灌淋寒彻肌骨,不由哀号呼救。围观百姓越来越多,纷纷为少年鸣不平,却又畏惧漕卒凶悍,无人敢上前搭救。

眼看少年生命堪忧。恰好一位善肘击之术的邹姓乡民路过此处,见此情景勃然大怒,遂拨开众人走到岸边,飞身一跃登上漕船,借着惯性右肘一击便将漕头撞入水中,顺势又用左掌掰开捆绑少年的绳索,挟住少年返身跳回岸上,整套动作一气呵成,乡民见状欢呼雷动,一片掌声。

漕卒见头目吃亏,哪肯罢休,纷纷操持兵器上岸,想夺回少年。当先的漕卒持棍向老邹胸口扫去,老邹赤手空拳,没有兵器抵御,便假装被扫倒仆地,待漕卒攻来,突然一个鲤鱼打挺,飞起一脚将那漕卒踢倒,夺得棍子,与后续赶来的漕卒格斗起来。一时间棍花飞舞,你来我往,却没人能近老邹一步。怎奈漕卒人多势众,老邹渐渐气力不支,眼看漕卒将他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说时迟,那时快,但见一个挑着担子的游方僧人舍担持杖,杀入战团,与老邹背靠背与漕卒格斗起来,两人棍杖合璧,直杀得漕卒四散奔逃。众人散去后,老邹回过神来,欲寻那游方僧致谢时,却见和尚已挑担远去,脚力非凡,任老邹怎么追都追不上了。

经此一役,老邹声名大振,四方乡里,无不传颂其事,久而久之,老邹不由有点飘飘然了。树大招风,无锡城中的技击高手颇有不服者,其中一人跃跃欲试,欲与老邹一争高下。但老邹乃抗漕英雄,大家又是乡里乡亲,其人不便明着挑战,便思忖夜间上门,隐蔽身份一试身手。这天夜半,老邹睡得正香,忽听房门嘎嘎作响,似有盗贼进房。老邹起身查看,因怕盗贼躲在门外偷袭,就用左手抓住门闩,右肘向外作撞击之势。不料,抽闩外撞的刹那,门外庭院忽然发出巨响,如地震一般震得人站立不稳。老邹定睛一看,见一人从院里飞身跃上屋脊,便急忙腾身追赶,不意此人又纵身一跳,已然飞出数丈之外。老邹见他身手矫捷,不敢穷追,返身回家,借着月光,只见院中三根石柱已经倒地断为六截。原来,盗贼运用轻功将三根石柱搬到老邹院里,从外面撑住房门,所以门闩吃不起重,发出响声,后老邹持肘外击,将石柱撞倒,故发出巨响。老邹以肘击之术而沾沾自喜,但回房躺下后却惊恐难眠,想此盗贼负重轻功如此了得,必定身手不凡。这小小无锡城中,竟有如此高手!老邹自忖不如,从此便安分务农,仅练功强身而已。

三山和尚

明末年间,太湖湖匪猖獗,常常出没于无锡三山一带,乡民为之所扰,苦不堪言。三山之间,有一个叫吴以幻的和尚,贵州铜仁人,原是大明参将何以培的家将,勇力绝人,豪侠尚义。明亡时,何以培抗清事败,便携家人躲到无锡吴以幻家中。不久,清军传檄缉捕何以培,吴以幻见事态不妙,欲与何一同亡命天涯,但何以培见大势已去,不愿苟活,即慷慨赴死。何家仆人谢升见主人已死,便假传何以培遗愿,逼迫何的妻妾下嫁与他,被吴以幻识破诡计。他假意划船陪谢升去县城购买婚嫁之物,待船划至五里湖心,吴即暴起,历数谢升罪状,挥刀将其斩杀投尸于湖。事后,吴以幻削发为僧,避居太湖三山,乡民称其为“三山和尚”。


无锡太湖三山岛

一天,湖匪上岸抢掠,正撞见三山和尚,便要抢他衣物。三山和尚见敌势众,避其锋芒逃至湖边。待匪船靠岸停泊后,和尚跳入湖中,边游边把船拉到芦苇荡里,施展神力将船掀翻,藏身船腹下面,静待湖匪前来。不久,湖匪回到岸边发现船只消失,便沿岸寻觅,却死活找不到船。湖匪们做贼心虚,以为是神灵将船掳去,以施惩戒。却见太湖天水茫茫,无船则无路可遁,湖匪十分惊恐,跪拜神灵乞求饶恕。此时,三山和尚突然大喊一声:“船在这里!”顺势两手一托,将匪船掀起,扔到岸边草丛之中。湖匪见状大惊失色,以为和尚是力士托生,纷纷叩拜求饶,表示今后再也不敢来此。从此三山安宁,再无匪患。

顺治年间,大明原登莱总兵黄蜚率军屯于无锡太湖沿线,期间在望湖门外与守城清兵一度展开激战。三山和尚恰巧路过此地,便自告奋勇为黄蜚打先锋。因事出仓猝,和尚未带兵器,就从城外居民家中要了一把切面刀和一块门板。只见他左手持门板作盾,右手舞刀,大声呼喊着突入清兵阵中,协助黄蜚杀敌。遇马斩马足,遇人砍头颅,所向披靡。黄蜚军因之声势大振,清兵不敌,只得退入南门。虽然,最终黄蜚没能攻破无锡,但这次军事行动为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及陈子龙等人组织的江南起义起到了一定配合作用,三山和尚同样功不可没。

明亡之后,漕卒问题一直困扰着无锡运河沿岸,这些漕卒骄横跋扈,连押运兵丁带艄公水手,一船不下百人。他们往往在南漕季节上岸滋事,敲诈勒索,酗酒斗殴,无恶不作。顺治十六年,三山和尚与“天下十八武师”之一的秦大用和绰号“铜箸秀才”的邑人胡迩光三人,应漕运主管官员聘请,在北塘码头一带,巡逻捕击上岸滋事的漕卒。三人在侦知漕卒头目的旗舰后,即赤膊跳帮大战漕卒,把顽抗的漕卒纷纷打落水中,将漕头缉拿归案。从此,南漕安定,百姓称快。


余  论 

这些无锡侠客故事都被钱基博先生记录在了《技击余闻补》中,说到此书,先要讲一段近代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公案。1908年,著名翻译家、古文家、福建人林纾发表了以闽中武侠为题材的文言短篇系列小说《技击余闻》,一炮而红,引发了当时文坛竞相模仿和续写,许多作家都推出类似作品。1914年,时为小学教师的钱基博,也在《小说月报》连续12期刊载了27篇以无锡武侠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受到读者追捧,被认为是《技击余闻》系列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言其“笔墨劲峭苍古,在林琴南之上。”谁知,林纾却不高兴了,但见该书序言中写到“友人有以林侯官《技击余闻》相贻者,叙事简劲,有似承祚三国,以予睹侯官文字,此为佳矣。”分明认为林文不过尔尔。林纾有旧文人习气,与严复、章炳麟等人皆不对付,又岂能容得当时毫无名气的钱基博呢?林纾一怒之下,先是逼迫商务印书馆不再连载钱文,后又阻扰钱基博赴北大任教,而林纾则因气量促狭,打压后辈而广受文坛诟病。文人相轻,结果双输,后人也因此只能读到钱氏已载的27篇故事组成的小说集《技击余闻补》,否则,也许还会更多。

其实,《技击余闻补》并非纯粹武侠小说,这部作品有浓重的文人笔记色彩,所记载的侠客绝大多数有据可查,他们的事迹被琐碎地记载在正史、笔记之中。钱基博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画卷,所反映的阶层矛盾,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对于近代无锡地方史、民俗史、文化史都是重要的补充。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技击余闻补》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郑振铎在《论武侠小说》中,将《技击余闻》称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武侠小说,但这个头衔应该属于钱氏《技击余闻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技击余闻补》都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和文学意义的作品,是中华文学史上真正有唐传奇味道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此之后不到十年,以平江不肖生和还珠楼主为代表的新武侠文学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钱基博故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杨北朱》钱基博
太湖边上的管社山庄,无锡第一座自来水厂诞生之地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叶禄,三山和尚
发现无锡之美--太湖十八湾
无锡俯瞰太湖
《沁园春》太湖无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