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顾】高中地理必修2·必须背会及易考大题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20世纪成为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其原因包括

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使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原始型: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特点: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4、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及人口特点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5、国际人口迁移实例

时期

方向

特点及原因

15-16世纪

欧洲→美洲、大洋洲

人口多(7000多万),殖民主义扩张

二战后

拉美→美国、加拿大、欧洲

发展中→发达;定居少,短期移民增多

20世纪70年代

迁入西亚、北非

石油输出国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6、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古代:自北向南,战争和自然灾害

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由东部向内陆、边疆和西部迁移,东部农村人口向东北、西北农村迁移

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迁移,流向从内陆向沿海,由中西部向东部,由山区向平原、由贫困向发达地区迁移(以自发的“民工潮”为例)

7、人口迁移的作用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拓展:经济因素※最重要、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社会变革)

个人需要、个人动机: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9、美国的人口迁移

第一次在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大量人口西移

第二次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

第三次在20世纪20-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70年代之后,城市环境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产生影响较大)

11、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人口问题:国际社会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

发展问题: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环境问题: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好生态平衡,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2、城市土地利用分类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和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

农业用地

教育文化用地

13、常见城市形态

平原地区:用地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即团块状城市,如:成都,合肥,美国华盛顿

山地丘陵地区:城市用地破碎,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如组团状城市,代表城市重庆

河谷地区:城市沿河分布,形成条带状格局,即条带状城市,如:兰州、洛阳、西宁、宜昌14、城市常见的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住宅区: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在分布位置、周围设施和环境上加以区分)

工业区: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交通便捷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分布(中心商务区是商业活动中心,也是服务中心)

1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16、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最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土地类型的确定决定于地租水平;地租水平受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方面影响)(此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程度变化)

居民收入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因素

城市规划因素

17、我国城市等级划分(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集镇):20万人口以下

18、我国城市服务范围与等级的关系

县城:服务范围一般为本县 省会城市:一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

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服务范围可扩展至全国

19、理论上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在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分布着多个低等级的城市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形状呈六边形分布

20、城市的区位因素(形成城市的影响因素)

地形 气候(中低纬地区一般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交通因素(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 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

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21、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本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22、城市化的作用

使聚落形态发生变化 使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3、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低于30%):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30%-60%之间):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在6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或停滞,出现逆城市化

24、逆城市化出现的条件

有快速的交通体系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乡村和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25、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

19世纪,欧洲是世界上城市化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26、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圈: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圈:影响水质、水量、地下水运动

大气圈:工业气体改变太阳辐射强度,气温、降水、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出现“热岛”现象

岩石圈:物质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2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表现

大气污染:污染物:粉尘、SO2、NxOy、碳氢化合物、Pb等

水污染: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

噪声污染: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休息交谈

固体废弃物污染

→以上污染问题均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28、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绿色交通,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与当地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第三章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

29、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较为稳定):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较快):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府政策

科技因素:机械化水平

30、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区位条件(澳大利亚):1地广人稀,相对集中在东南、西南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 2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和地处大分水岭的迎风坡,东南部降水比较丰富,气温适宜 3历史悠久

经营模式:大农场经营 ·特点:1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2坚持“土—草—畜—市场”模式,既播种粮食,又饲养牲畜 3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高 ·在澳大利亚的分布地区:墨累-达令盆地

31、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亚洲季风区(中国是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作物:水稻

区位因素: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产 2面积广阔的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4历史条件和饮食习惯:有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稻米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

特点: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商品率低 4水利工程量大

32、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中国东北、西北地区

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经营方式:个体、家庭农场,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33、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其中,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

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养羊为主)

区位条件:1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2植被稀疏,不适宜种植业 3交通便利,利于运送至市场销售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4、乳畜业

主要分布: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此外,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周边有奶牛农场和乳畜业,如:我国北京、上海)

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奶粉、黄油、奶酪)

形成的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1地处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充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地形平坦,利于放牧 3市场发达:城市密集,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5、发展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动力、原料、政策、劳动力、科技、环境质量

个人因素:乡土情感、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

36、工业导向及相关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罐头加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工业、棉布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电解铝工业、有色冶金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飞机工业、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业、电子装配工业、纺织业

37、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原因

社会发展 市场需求变化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受重视,具体表现在:影响交通条件、运输能力;工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对信息的依赖程度等)

38、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19世纪: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

20世纪初开始:以铁矿为主导区位因素

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沿海型布局)

39、鞍钢与宝钢发展的区位因素

鞍钢:接近燃料产地(黑龙江和山西)和原料产地(本地);靠近市场(沈阳、大连、长春等消费中心);工业用水用地条件好

宝钢:靠近市场,临近海港;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

40、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

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 →以上两点聚集在一起,称为工业集聚现象

41、工业集聚的优势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实现生产的专业化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2、全面理解工业地域

形成基础:1以生产工序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2政府规划:共同利用空间、信息

发育程度:1高: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强,规模大 2低: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43、全面理解工业分散

目的: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适合工业分散的工业:体积小,价格贵,重量轻的电子元件;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工业

实现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44、全面把握传统工业区

代表: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形成条件:具备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业

面临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45、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工业区

区位条件:1鲁尔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2交通十分便利(水运:莱茵河及其支流、运河体系;铁路及高速公路稠密成网

3煤铁资源丰富(临近洛林铁矿,煤田储量丰富)

4市场广阔(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

衰落原因:1传统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逐渐降低,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煤炭开采条件的下降

综合整治(具有借鉴意义):1调整工业结构(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生产规模,新建引入技术水平高的行业)

2调整工业布局(空间位置调整)

3发展第三产业(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4优化环境(控制“三废”排放,建立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46、辽中南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辽宁中部至辽东半岛)

2交通发达,运输能力强大(公路、铁路、管道、航空、海港立体交通网)

3资源丰富(拥有最大的铁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辅助原料,石油和海洋盐类丰富)

体系:能源、冶金、机械、石油、化工

衰落原因:1污染集中(“三废”排放量大) 2水资源严重短缺

47、理解新工业区

代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起步地区: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

48、意大利工业区的发展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

生产高度专业化

以轻工业为主

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企业相关性强

发展模式独特:工业小区体系

49、高技术工业的一般特点

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知识技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占比例较高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50、高技术工业代表: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人才聚集,科技实力雄厚 市场稳定,有军事订货

具有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现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52、现代交通运输特征

高速化

大型化

专业化

53、交通运输布局

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

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54、南昆铁路的建设

途径省份:广西(南宁)→贵州→云南(昆明)

修建条件分析:1社会经济欠发达,多少数民族

2地质条件复杂,多喀斯特地貌

3决定因素: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南昆铁路的建设意义:1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的发展

2使西南地区同华南地区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3完善交通网络

55、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表现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 影响商业网点分布

56、交通运输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表现

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了带状形态(代表城市:株洲、日本筑波,河流航运:武汉、重庆)

交通线发生变化,引起该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变化(发展→带动;衰落→影响)

57、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表现

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平原)

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网点选择原则:交通最优,市场最优,位置最优)

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兴起原因:交通线汇集处,航运终点;代表:陕西勉县长林镇)

58、中国铁路线的“五纵”、“三横”

“五纵”: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三横”:1京包—包兰线 2陇海—兰新线 3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59、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

采集渔猎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但人对人地关系有科学的萌芽

“工业革命”以来: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60、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成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表现: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差异性:城市主要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为生态破坏

61、可持续发展含义及其关系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表现: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6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63、我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不足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64、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优点(总的来说:符合可持续发展)

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可控制大部分污染)

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65、建设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以北京留民营村为例)

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2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3开发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

作用: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补 充 内 容

66、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区位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的特点;灌溉水源充足;地广人稀;交通便利(铁路、水运);工业和科技发达

保持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长盛不衰,所采取的农业措施:

1兴修水利,发展灌区 2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稳产和高产,保持土地肥力

3建立全国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特点: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

67、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捷;历史悠久

当地促进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牧场不退化

2饲养良种牛

特点: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干货|高中地理知识梳理中篇
地理必修2知识点
地理必修2汇总 | 一次好的寒假预习,至少可以帮你在开学后节省50%的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