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征祥——从外交家到“洋和尚”的悲情人生(上)

↓↓↓

  阅读原文


 如果得好听,请转发给朋友

 

打开历史教科书,陆征祥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这位曾担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的政要,堪称清末民初的一位外交奇才。但陆征祥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于1915525日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那句著名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里所唾骂的大反派,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不仅如此,袁世凯称帝后,陆征祥继续出任外交总长,在这个短命皇朝里俯首称臣,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曾经先后出任过九次外长的陆征祥,对“弱国无外交”有着切肤之痛。作为一名弱国外交官,在外不能为国家争得平等权利,在内又不为国人所谅解。那种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噬咬着陆征祥。这也导致他最终挂冠归隐,成为一名西方修道士。

那么,陆征祥是如何步入外交界,并成为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他这个职业外交官,怎么会阴差阳错成了最短命的总理?在当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他怎么会娶了一位洋太太?签署二十一条的千古骂名背后,他有着怎样的委屈和无奈?拒签巴黎和约是否能为他挽回颜面?官居高位的陆征祥为何毅然辞职,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并埋骨于此?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陆征祥——从外交家到“洋和尚”的悲情人生(上)。

 


陆征祥

 

1871612日的黄昏,阴沉的天空没有一丝风,闷得几乎使人喘不过气来。传教士陆诚安在自家产房外焦急地踱步,不时从汗水湿透的衣衫里兜掏出手帕抹擦着脸上的汗流,偶尔悄悄将耳朵贴向门缝听里面的动静。妻子难产已经折腾得死去活来,这样下去不但是孩子就是大人也性命难保……想到这里他感到一阵眩晕,嘴里念念有词:“上帝保佑,上帝保佑!”突然里屋一阵骚动,随着一声嘶哑的婴儿啼哭声,产房里传出:“生了,生了!是个男孩!”陆诚安如释重负,一切都化险为夷。也许孩子象征着吉祥,我看就取名‘陆征祥’吧,字‘子兴’,象征着儿子的兴旺!”他轻声地与刚缓过气来的妻子商量着。

不过这个叫征祥的孩子并没有给自家带来多少吉祥。妻子吴金灵产后患了重病,浑身水肿,在病榻上苦熬数年,终于在陆征祥8岁时撒手人寰。陆征祥从小就跟着信仰虔诚的父亲在冥冥上帝的引导下开始了他的人生。

陆诚安从小生活在江苏太仓一个偏僻的农村,青年时期闯荡上海,由于生活困顿在徐家汇一处教堂做杂务,开始信仰基督教。由于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甚至“恨屋及乌”,由憎恨中国的官场恶习,到厌恶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刻意让儿子与中国文化断层,决定不送孩子上私塾,他自己做儿子的启蒙老师,课本就是《新约福音》。正是这种文化断层,为陆征祥尔后出任国务总理的失败埋下伏笔,也是他最终遁入空门当了洋和尚的文化根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本满篇洋文的课本,意想不到地把陆征祥带入外交生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昏聩的清朝统治者大脑似乎清醒了些,他们开始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兴起了洋务运动。为了培养通洋人才,在总理衙门主持下,在北京开办了“同文馆”,又在上海开办了“广方言馆”,旨在培养外语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法语、英语,同文馆还开设格致课程。

陆诚安决定送儿子入广方言馆,学得一门外语,以便将来出洋学些实务,好回上海做邮局职员。进广方言馆后,陆征祥主修法文,当时的欧洲上流交际场合,以讲法语为荣。虽然年纪最小,但由于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加之学习刻苦,成绩又好,深受校方重视。1892年,陆征祥以优异成绩从广方言馆毕业,并被推荐入北京同文馆深造,一年后被总理衙门选中放洋,成为大清国驻俄国使馆的四等秘书兼译员。

赴俄前,陆氏父子都以为只是短期出国历练一番,没想到的是当时驻俄公使许景澄迫切需要从这批年轻人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年轻才俊培养为外交官。条件是:平民出身,家庭没有任何社会背景;自身简约,没有染上官场恶习;上进心强,熟悉西洋外事业务。许景澄经过暗中探访,尤其经过在俄罗斯的外交实践,一口咬定“非陆征祥莫属”。

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遣使被视为服侍外人,外交官并不像现在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于是他向许公使陈明心迹,他说:“征祥自幼丧母,二十多年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希望能回国和父亲团聚。”听到陆征祥如此说,许景澄正色道:“子兴,自古忠孝难得两全,国事大于家事,大丈夫当以身许国为荣,何故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听许景澄晓以国家大义,陆征祥说:“许大人待祥如再生父母,学生当谨从大人教诲,为国效力。也需告知家父,如家父无异议,祥愿听大人安排!”

两个月后,陆征祥在圣彼得堡接到来自上海父亲的信:“人贵能自理耳!今精力尚足自养,汝勉诲,毋以父为念。”读到这里,陆征祥两眼被泪水模糊了。在许景澄的言传身教下,在父亲的默默支持下,陆征祥决意外交报国,“学习外交礼仪,联络外交团员,讲求公法,研究条约”,从此走上一条职业外交官的道路。从1892年起,陆征祥在俄国公使馆工作了整整14年。

 


许景澄

在许景澄的严格训练下,陆征祥的外交才能逐渐显露。由于他刻苦钻研业务,不几年后就擢升为三品知府衔二等参赞。

尽管陆征祥的外交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已升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许景澄力主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朝议和战,他反对义和团围攻使馆,认为此举违反国际法,以“主和”而被视为“通洋罪犯”“卖国贼”。其实慈禧太后认定他是“帝党”,必欲除之而后快。当年7月,许景澄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年仅55岁。

许景澄案直到宣统元年才被彻底平反,被赐谥号“许文肃公”。作为清末驻外重要外交官,许景澄积极支持“外交强国”的主张,在外交方面颇多建树,他和属员绘制的附有文字说明的帕米尔地区详图,至今仍是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边界谈判的珍贵依据之一。

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给陆征祥带来了深刻的刺激。殊不知,15年后,老师的命运在陆征祥身上重演。



陆征祥驻俄期间,沙俄宫廷里的应酬性酒会、舞会十分频繁。当时陆征祥年轻英俊,熟知基督教文化,尤其那一口地道流畅的法语,使他与洋人交际畅通无阻,陆征祥逐渐成为沙俄宫廷宴会中的一位活跃人物。就在此时,一位比利时小姐培德·博斐对陆征祥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培德的祖父两代都是比利时将军,父亲与比利时驻俄公使罗核是亲戚。培德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跟着罗核到俄国读书。学习之余经常陪同罗核出入国际性的应酬和交际场合。在培德的眼里,古老的中国一切都很神秘,中国人仿佛是个猜不透的谜。当她第一次知道陆征祥是一位外交官时,感到大为惊奇。她眼前的陆征祥不但脑袋后没有尾巴一样的辫子,而且笔挺的西装、黑亮的分头让她觉得陆征祥同那些穿着长袍马褂,顶戴花翎的公使站在一起时简直是个叛逆英雄。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要同这位中国人交朋友。

陆征祥虽善于与洋人打交道,但外交经历使他对洋人没有多少好感。在交际场合,无论遇到多么美貌的贵族小姐、外交官夫人,他从不会产生非分之想。在一次大型舞会上,早已暗中留意陆征祥许久的培德主动邀请他共舞。陆征祥怀着戒备的心态,却不得不以彬彬有礼的外交风度轻挽着培德的腰谨慎起舞。而美貌、大方、性格外向的培德却与之相反,她虽然内心也有些紧张,但是好奇和兴奋促使她不停地向陆征祥提问题,一会用英语,一会用法语,偶尔还夹着几个俄语单词。陆征祥被这位洋小姐提出的天真幼稚的问题逗得直想发笑,他耐着性子一一作答,逐渐放下了紧张和戒备。倾心交谈后,陆征祥居然喜欢上了这个比自己年龄大许多的洋小姐。培德见陆征祥谈吐颇有风度,也渐生爱慕。舞会结束时,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应培德的要求,他们开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约会。等到许景澄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两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培德

作为对陆征祥厚爱有加的上级加老师的许公使,即使清政府没有什么禁令,他也十分反对这惊世骇俗的涉外婚姻,理由是如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主张的那样,外交官不宜娶外国太太。更何况,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洋媳妇与生下来的混血儿是不能进家族祠堂,更不能入祖坟的。因此许景澄再三向陆征祥发出警告,怎奈陆征祥深陷爱河不能自拔,许公使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奏明朝廷,从有利于外交出发,准其联姻。1889年春天,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陆征祥与培德举行了欧式婚礼。在婚礼上,许景澄还不忘幽了一默:“子兴!你学外国学得很彻底,连太太都娶了外国的。将来假若没有儿孙,你太太又先于你过世,希望你能进修道院去,这是外国的习惯。”

没想到一语成谶,这句玩笑话竟在陆征祥的晚年变成了事实。


陆征祥与妻子培德

1911年,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驻外使节们群情激奋,在陆征祥倡导下,他们联名劝清帝退位。就在这年年底,陆征祥加入了天主教。

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国内来电催促陆征祥回国出任外交总长。临时政府总理唐绍仪组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陆征祥,一来他不属于任何派系,口碑干净;二来因他多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或可带来中国推翻帝制后的外交新气象。陆征祥一再推辞,结果连临时总统袁世凯也来电力邀,他只好答应。1912330日,陆征祥赴任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改外务部为外交部,53日通告启用外交部印。 

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积累的经验,陆征祥引进了富有科学性的管理制度。如按西方国家外交机构模式,拟定外交部组织法,并据此制定了《外交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日常事务由一厅四司一室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参事室。

陆征祥上任后,立刻免去部里一切部员的现职,由他考核后重新任命;同时,开始培养新人。他参考欧洲一些国家的制度,外交人员一律经过考核后择优录取,全国统一考试,并且擅长一门外语者优先。同时还要求外交部所有官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就这样,他组建起民国外交部,开创了民国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陆征祥用人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150名,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序列。部里有一个姓余的厨师,当年曾得慈禧太后宠爱。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宴请西方外宾,打算开西餐,要这位姓余的厨子主勺,他竟敢与李鸿章较劲不干,李鸿章也竟然拿他没辙。这位厨子还向清朝的外务总理施压,委任自己的儿子任部里秘书。民国成立后,余厨子认为凭自己的“影响”,陆总长不会不买他的账,起先还端着架子,后来发现新外长行事果然与前清大老爷不同,就慌了神,精选了几十只火腿送到陆外长家,却被告知赶快带着火腿走人。余厨子离开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国内让知情人称快,连西方报纸也当新闻刊出,被视作中国外交部改革的新风尚。


陆征祥(前排右二)与袁世凯(前排左三)

正当陆外长改革外交部大见成效之际,民国元年627日,唐绍仪总理在袁世凯威逼下辞职。就在大家纷纷猜测谁会成为继任者时,袁大总统偏偏选中了陆征祥这位在国内没有任何背景的中立派为总理人选,组成不属于任何政治派系的“超然内阁”。袁世凯的用意很明显:这位陆总长没有背景,对国内政情又不熟悉,很好利用。

陆征祥于民国元年629日受任国务总理,718日经参议院通过出任总理,即日以总理身份报告施政方针。当他身着燕尾服以外交家的风度步入参议院之时,全院议员肃然起敬。议员们以为他历经外交事务,谙熟中西文化,必然经验丰富,且才名卓越,应有特别政见。陆征祥登上演讲坛时,大家凝神侧耳,恭听宏论。哪知道这位陆总理竟是外交内行,内政外行;擅长外语,而拙于国语。尤其他的话有浓浓的上海方言味道,声音又低,而其文法又有很多外文习惯掺杂其中,如果不仔细听,根本无法听懂他的全部意思。

等到表述阁员时,他突然大声说道:“有了国务总理,断不可无国务员,若国务员没有才望,单靠一个总理,是断断不能成事的。鄙人忝任总理自愧无才,全仗国务员选得能干,方可共同办事,不致溺职,现已拟有数人,望诸公秉公解决。譬如人家做生日,也须先开菜单,拣择可口的菜蔬,况是重大的国务员呢?”

听到此处,议员们愕然了,只听有人嬉笑道:“总理迭使外洋,惯吃西餐,自然留意菜单,我等都从乡里中来,连鱼翅、海参都未曾尝过,晓得什么大菜。”这边笑声未落,那边奚落又起:“想是总理的生辰,就在这数日内,我等又要登堂祝寿。想总理府中的菜单,总是预先拣择,格外精美呢。”此时站在讲坛上的陆征祥听到这等讥讽,不觉面红耳赤,当下无意演说,竟自垂头丧气走下台,勉强把内阁名单交给议长吴景濂,仓皇离去。议员们一片哗然。

 

那么,陆征祥是怎样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的?几重因素促使他拒签巴黎和约的?后来他又为何辞去官职,过起清修的生活呢?档案揭秘,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陆征祥——从外交家到“洋和尚”的悲情人生(下)

 

《同舟共进》《中华儿女》常家树杨智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解密 || 北洋军阀政府总理颜惠庆其人其事
几位民国外交官给中国人长了脸
北洋内阁人物:孙宝琦
章文晋一家四代人与周总理的缘分
中华民国21位总理
他曾任外交部长,“铁嘴外交官”,担任发言人时间最长,今年80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