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年胃胀胃痛,如何用几剂汤药轻松缓解?

大概两个周之前我接诊了一位患者,患者的主要的问题是胃胀,每天从下午开始,就会胀,晚餐也不能吃,因为吃不下,更因为担心吃了之后更胀,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胀才会减轻些。

打嗝放屁之后会感觉像是天堂,因为这样就像是在胀的跟气球一样的胃里扎了一个小孔,舒服极了。

但是打嗝放屁的情况却很少,大多数时候,胀的极为难受,根本不敢坐下,一坐下就觉得肚脐以上的位置堵得特别难受,只能不停的走来走去,虽然这也缓解不了多少痛苦,但是总比坐着强。

患者说自己这个情况有小半年的时间了,各种检查也都已经做过,除了有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他的都没有问题。

因为胃胀,导致他工作、生活都没有心情,情绪往往一点就着,家里的孩子现在都不愿意见到他。

当时他坐到我面前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萎靡的,而且当时直言不讳的告诉我,我其实不想来的,但是因为朋友介绍,想着还是来看看吧,虽然已经看过挺多医生,但是万一你这里管用了呢...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心情,想放弃但是又不想放弃,毕竟还没到最后一根稻草的时候。

1

如何解决这位朋友的问题?

那么我们来简单理顺下这个案例。

腹胀,胀气更重,在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原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原文的记载是说发汗丧失津液之后导致胃虚而产生的虚胀、虚满,是个虚证。

其实这个人原来就有脾胃虚的问题,发汗之后加重了,才导致的。“主之”意思就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用这个方剂。

有人会问啊,你这个患者当时也没有外感啊,怎么还用这个方剂呢?

其实学习《伤寒论》,不仅仅其中的条文记载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法度。比如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这一条是说有里证(痞)同时兼有表证(恶寒),这一条的重点不是说用哪个方剂,而是在说这个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有外感先解表再攻里。所以没有发汗,有脾胃虚弱的情况,遇到胀气照样可以用。

后来我也如法使用这个方剂,患者一周后自诉屁也能放出来了,打嗝也更轻松,胀气有所缓解了。

症状的缓解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胀气缓解之后,还是要继续用附子理中汤、外台茯苓饮、小建中汤等方剂来恢复脾胃功能,这是根本的问题。

2

关于用药剂量的问题

但是这件事却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我们为什么学习经方,因为经方有着严格的六经八纲辨证法度,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像这样的问题,在经方中就早有记载。

另外关于剂量的问题,我也相信在我之前,肯定有医生用过这个方剂,为什么效果不好,推测其中一个可能就是跟剂量有关系。经过考古发现,《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代在东汉,而那个时候的一两=15.625克,为了计量方便,我们取一两等于15克。

客观的说,从药材质量上讲,因为土壤、空气、水源、道地产地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药材肯定是跟古代没法比的。

俗话说“响鼓还需重锤敲”,在质量下降的前提下,却在使用一两等于3克、5克的剂量,效果恐怕是要受影响的。

这也是我们守正堂一直在坚持一两等于15克的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这篇文章:中药剂量

(在我们的一些文章中,大家会看到两个计量的推荐,一个是原方量,另一个是一两等于5克版本,是为了方便大家能够先开始接触经方,学习经方。)

3

现代人还有哪些胃部烦恼?

继续来说胃的问题。

由于先天原因、后天的压力、饮食、熬夜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人胃的问题越来越多。

除了胃胀气,还有一种胀是不消化。早上吃的东西,可能吃的也不多,但是到了中午感觉胃里还是满满的,打嗝放屁基本上也不能缓解,这个情况是由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变差导致的。

金匮要略》附方《外台》茯苓饮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外台茯苓饮能帮助增进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胃胀不消化的状态。

原方: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除了经方,根据附子理中汤做成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同时经方中有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也是恢复脾胃功能的。

但是理中跟建中有所不同,建中是要建立中焦的秩序,这个秩序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杂乱的。

而理中,梳理中焦,中焦原本有秩序,这个时候抽调周围的力量来填补中焦,调整功能,所以这个时候重用人参,将身体周遭的血液抽调回腹腔,参与消化吸收。

另外小朋友不消化,用附子理中丸可能会觉得辣,这个时候可以用大山楂丸,味道酸酸甜甜,也有消食化积的作用。

还有一个简单方法:橘皮45g 生姜45g 煮水代茶饮,觉得有点辣可以适量加点冰糖。

另外一种胃病是胃炎,分有很多类型,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溃疡,甚至更重一些有肠化或者灶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有癌变可能的)。

也有些朋友没有做过检查,但是存在胃胀胃疼、反酸、胃灼热等情况。

这些问题往往是胃中有虚热,而虚热的根源在寒,所以这类人吃点凉就容易不舒服,这样就是寒热错杂,比较复杂的一个疾病。

西医往往是用抑制的方式治疗,比如在炎症方面往往是消炎,包括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杀菌。消炎是一种清热的方式,单纯的清热当时会舒服些,但是之后仍然会反复,所以大家也都知道胃病难治的原因了。

而HP是用杀菌的方式,但是HP还是会反复。这就好比南方人一到梅雨季节,家里的皮鞋就容易长毛,擦了之后还是会长,但是过了梅雨季,太阳出来了,气候变了,就不会再长了。

胃会有HP还是因为出现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根本的治疗是把环境改变。

胃里的炎症,在经方中有用到半夏泻心汤的机会。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原方

半夏半升,黄芩 ,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12枚

半夏降逆, 干姜能够帮助温里散寒,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甘草大枣养胃。

这个方剂寒热并举,正好能够应对寒热错杂的问题。同样,半夏泻心汤也在提醒我们一个治病的法度,热药跟凉药是可以在一个方剂中同时出现的。

4

养护脾胃从这四方面做起?       

胃病越来越多,分型越来越细,因为脾胃功能差而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归根结底,预防大过治疗,这是永远的法则。

胃喜暖恶寒,脾喜燥恶湿,脾胃不分家,平时大家还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养好自己的脾胃:

1、远离寒凉

这个东西吃了一时爽,爽后就是后悔。除了味觉上的刺激,并不能给身体带来任何好处。

也请告诉小朋友,不吃冰淇淋不代表爸爸妈妈不爱你,因为它实在不是好东西。

2、多喝粥汤

胃生津,脾行津,经方大家胡希恕胡老讲胃与津液互相影响,健胃生津,津液大量亡失也伤胃。

3、多艾灸

没事多艾灸下中脘穴、神阙穴,后背的腧穴比如胃腧穴、脾腧穴等,能够起到健脾暖胃的效果。

4、少熬夜

熬夜之后胃口差,这是大家普遍的感觉,原因就是熬夜伤胃了。胃经最是多气多血,熬夜也在抽调胃气,消耗胃气,特别伤胃。

今日互动

还有哪些胃病困扰着你

留言告诉我们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5大千古经典方剂1、平...
方根: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止咳化痰方剂类 7.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调和中焦】方元——干姜和黄连
【二陈汤化有形的痰//平胃散燥脾胃里无形的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