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药材地道性与道地性之商榷
李明1,安钰1,陈靖2
1.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2.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中药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古人评价和控制药材的综合称谓,人们把那些具有地区特色、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1-2]。道地药材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近年来,由于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的推进,中药材跨区域引种呈方兴未艾之势,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鱼目混珠。目前,业界对于药材质量是以“地道药材”表述,还是以“道地药材”表述,莫衷一是,笔者在考证药材地道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着维护原产地药材的地道性,就地道药材和道地药材的概念进行了思考和定义,以资商榷。
1 药材地道性的沿革
关于地道药材,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都极为重视,历代名家本草文献中多有论述。
“地道药材”的概念最早见于东汉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如巴豆、巴戟天、蜀漆、秦皮、吴茱萸、阿胶等。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有:“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从药名、产地、形态3方面阐述了地道药材的重要性[4]。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地道药材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药典—《新修本草》有“动植形生……离其本,则质同而效异。”再一次阐明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对同一药材质量的影响。除《新修本草》外,出现的其他一些本草著作也就道地药材作了论述,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载:“用药必依土地”,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载:“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具”。明清以来,本草著作中道地药材的论述较为丰富。明初著名药学家陈嘉谟阐述了药物产地的重要性,有“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产地,气味功必,自异寻常……不可代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十分注重道地药材,所著《本草纲目》有“性从地变,质与物迁”,其中记载的药物1 892种,大部分均标明其出产地。近代以来,道地药材研究发展较快。1959年出版了《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不仅收集了全国老药工的药材鉴别经验资料,后者还按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等类别收录各药材,充分体现了道地药材区划的思想。
1989年《中国道地药材》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道地药材的专著,该书围绕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传统集散地、栽培与养殖、产地加工与贮藏、质量分析与评价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概括性地指出中国古代的道地药材观可以用4个字概括即“天药相应”[5]。2006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出地道中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
2 地道药材的形成要素
地道药材是该药材原物种在其产地的种系与区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长期受着孕育该物种的历史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特殊产物。中医认为,道地的中药材因汲取日月之精华,汇聚了天地灵气,这些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药材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进入人体后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治病奇效。地道药材的要素主要有:种质来源、产地因素、生长习性、生长年限与采收季节、加工与炮制等方面。
①特定的种质资源是保障药材地道性的先决,确定原植物的属、种是判断地道药材是否为正品的最基本条件,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品种有直接关系。如大黄,有波叶组和掌叶组,其中,掌叶组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前2种称为北大黄,后一种称为南大黄,为正品;而波叶组有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非正品。优良品种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在因素,它控制着生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合成。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中药质量的优劣。黄璐琦等指出,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化越显著[6]。特定的基因是药材品质和道地性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7]。②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由于我国地域很广,从北部寒冷的黑龙江到南部四季常青的海南岛,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平原及大小岛屿都盛产药材,气候与地势十分复杂,我国中药材品种也繁多,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材内在成分的质和量,因此天然形成的药材才会达到最佳的治病效果。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改变了药材生长习性的药不能称之为好药。③中药材具有品种繁多,入药部位不同,采收季节也不同。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的药用要求,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质量,保护和扩大药源有重要意义。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黄芩5寸长才能用,甘草、大黄栽培3年以上质量才能稳定。薄荷在阴雨连绵或久雨初睛2~3天内采收,含油量可达75%。桑叶应在霜降节气之后采收,此时所采集的叶备受自然界寒润之气,中医处方有“霜桑叶”一说。④采后初加工和炮制,也是保证药材地道性的关键环节,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凡药材采收后,都要在产地进行初步加工。加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除去杂质和非入药部位,以保证药材纯净;其次是根据不同药材的质地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如切片、切断、去皮、去须、蒸、煮、发芽、搓揉等处理,以去除水分、防止霉烂,便于储存,以确保药材质量。如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3 我国的主要地道药材及产地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用药历史及药用习惯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收购的药材种类不同,所经营的中药材种类和数量亦不同,在药材种植、生产、流通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的特征。我国各省区主产药材分布如下。
山西:主要有浑源、恒山黄芪,陵川、五台山、长治、平顺、潞川党参,稗山红枣,榆社五花龙骨,晋城连翘等。
河北:主要有西陵知母、热河黄芩、完远志、黑柴胡、口防风、邢枣仁、白洋淀芦根、坝上金莲花,以及安国的祁紫苑、祁惹米、祁芥穗、祁白芷、祁菊花、祁花粉、祁大黄、祁山药等传统的8大祁药。
北京:主要有黄芩、知母、远志、苍术、矍麦等。
天津:主要有酸枣、山楂、丹参、板蓝根、茵陈等。
内蒙古:主要有杭锦旗梁外甘草,蒙古黄芪,左旗肉苁蓉,多伦赤芍,固阳正北芪、郁李仁,科尔沁旗麻黄以及桔梗、黄芩、金莲花等。
山东:主要有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东阿阿胶,蒙阴全蝎,沂水蟾蜍,莒县黄芩,临朐丹参,青州山楂,沂源桔梗,文登西洋参、黄芪,平阴玫瑰,长清栝楼,菏泽丹皮,鄄城地黄,莱芜白花丹参,莱阳北沙参等著名地道药材。
河南:主要有沁阳山药、武陟牛膝、温县地黄、焦作菊花等4大怀药。此外,林县山楂、安阳天花粉、禹白芷、裕丹参、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冬凌草、禹南星、密银花、濮红花等药材地道,质优量大。
安徽:主要有铜陵凤丹皮、宣城木瓜、霍山石斛、阜阳半夏、歙县山茱萸以及亳菊、贡菊、祁术、芍药、牡丹、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吉林:主要有抚松人参和平贝母、双阳梅花鹿茸、长白山林蛙油、集安辽五味、延边淫羊藿等。
辽宁:主要有清源关木通以及细辛、五味子、龙胆、关黄柏、北苍术等。
黑龙江:主要有杜尔伯特关龙胆、关防风、饶河关黄柏等。
江西:主要有信州砒石、清江枳壳、新余香蕾以及汉防己等。
江苏:主要有宜兴太子参、金坛毛苍术、太仓薄荷、吴地茱萸、滁州滁菊。
湖北:主要有武治、荆州龟板,应城石膏、随州金头蜈蚣、恩施紫油厚朴、利川黄连、咸丰白术、板桥党参、襄阳麦冬、罗田茯苓、巴东独活,资阳、长阳木瓜等。
湖南:主要有湘阳湘莲子,辰州、新晃朱砂,石门雄黄等。
浙江:主要有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等这8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世人称“浙八味”;以及浙江东部的鄞县、天台、仙居的铁皮石斛等。
福建:主要有泽泻、厚朴(建朴)、青黛(蓝靛、建青黛)、栀子(黄栀子)、栝楼(瓜蒌)、枳壳(绿衣枳实)、陈皮、葛根、香橼、阳春砂仁、使君子、乌梅、茯苓、白莲(建莲子)、银耳、薏苡仁、建曲、姜黄、枇杷叶、棕榈子、益智、肉桂、金边地鳖虫、金钱白花蛇、蕲蛇、海螵蛸、海藻、海金沙、琥珀、铜青等。
广东:主要有高要肉桂、巴戟天,高州、徐闻高良姜,德庆何首乌,阳春砂仁,肇庆广防己,华州化橘红,新会广陈皮,石牌、高要、化州广藿香,以及南海广地龙等。
海南:主要有屯昌益智仁,万宁广藿香,以及沉香、砂仁等。
广西:主要有大新、南宁蛤蚧,永福罗汉果,兴安白果,南宁八角茴香,靖西三七,合蒲珍珠,兴安勾藤,防城肉桂,隆林石斛等。
四川:主要有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等。
云南:主要有文山三七,中甸云归,丽江木香,怒江云连,维西云苓,西双版纳萝芙木,盈江荜拔,彝良石斛等。
贵州:主要有赫章、遵义明天麻,万山朱砂,罗甸艾片,遵义杜仲,铜仁吴茱萸等。
西藏:主要有亚东胡黄连,连坝麝香,巴青冬虫夏草等。
新疆:主要有巴楚甘草、和静软紫草、阜康阿魏、天山雪莲、和田管花苁蓉、伊犁伊贝母以及塔城红花等。
青海:主要有玉树、果洛冬虫夏草,西宁大黄、海东甘肃贝母、海南羌活、黄南、果洛、海北秦艽,黄南、班玛、玛沁甘松等。
甘肃:主要有岷县当归、金塔甘草、文县党参、武都红芪、兰州百合、庆阳五花龙骨等。
陕西:主要有平利绞股蓝、商洛丹参、子洲黄芪、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大荔沙苑子等。
宁夏:主要有中宁枸杞、盐池西正甘草、陶乐麻黄、锁阳,同心银柴胡、海源小茴香、原州膜荚黄芪,隆德柴胡、秦艽、铁棒锤,平罗菟丝子、永宁肉苁蓉等。
4 地道药材与道地药材定义的讨论
“道地药材”的概念和本质目前尚无一致的表述,一般认为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且为传统公认的名优正品药材。近年来,由于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的在推进,中药材跨区域随意引种,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劣质药材鱼目混珠。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地道”,“这是五千年来中医发展史上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长期以来的中医临床验证表明,药材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就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药材好,药才好,只有好的药材,才能有好的治病良药。因此,如何规范原产地药材和非原产地药材,实现优质优价,保障药材质量,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成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根据地道药材形成的4个因素:特有种质、特定的产地环境、特定的生产技术,传统的炮制方法,将地道药材与道地药材作以下定义,以供商榷和完善。
地道药材,指具有原产地基源植物特征的特定种质、原产地种植和传统的、特定的加工炮制方法生产的中药材。地道药材与原产地域产品概念近似,其产地为地道产地或产区。
道地药材,指同种异地(非原产地)生产,采用生产加工技术较好,且保持有原产地形态及商品特征,遗传信息或指纹图谱特征上没有差异,采用传统的、特定的加工炮制方法生产,药效俱佳的中药材。其产地可称为道地产地或产区。
以枸杞为例,宁夏中宁在历史上是我国枸杞药材的最地道产区。但近年来,随着枸杞新品种培育、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影响,青海、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等地都在引种宁夏枸杞,这些地方所产枸杞的质量和品相差别很大,特别是青海产枸杞,果形大,味甜,其外观品相甚至略优于宁夏中宁枸杞,但宁夏中宁却是世界公认的地道产区,国内一般以宁夏中宁产品质量最优,这是因为枸杞喜生沙质土壤和排水良好的地方,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怕低洼积水,所以宁夏中宁地区的气候、土壤最适宜枸杞的生长。如何用概念区分宁夏中宁枸杞与青海、新疆等宁夏域外产枸杞,采用“地道”概念来定义宁夏中宁枸杞,其产区为地道产区;用“道地”概念来定义青海、内蒙、陕西、新疆、河北等宁夏域外地区(非原产地)枸杞,其产区为道地产区。
综上,用地道与道地的概念,更容易区分原产地与非原产地药材较为合适,使地道药材概念表述更加准确和清晰,更为实用;对于维护原产地药材的地道性,更具有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宝林.道地药材的科学概念及评价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57-61.
[2]苏天安,范少敏,雷国莲.论道地药材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中医药,2002,(3):46-47.
[3]韩邦兴,彭华胜,黄璐琦.中国道地药材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11,33(5):281-285.
[4]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31(10):43-46.
[5]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黄璐琦,郭兰萍,胡娟,等.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0):2303-2308.
[7]张艺,范刚,耿志鹏,等.道地药材品质评价现状及整体性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660-664.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出处:《宁夏农林科技》 2016年第4期 P39-41页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汤底,关键的不止配方,这些也很重要
毕业一年半,在中药行业奋斗的日子
【道地药材】宁夏枸杞
人工种植中药,会影响疗效吗?
【拾遗】你对道地药材了解多少?
道地枸杞产地考察采风活动——宁夏之旅,完美收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