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三例

 EB 病毒(EBV)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疱疹病毒,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大部分预后不良。多数 EBV 原发感染为急性感染,无症状或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但有时可出现慢性或复发性 IM 样症状,伴随 EBV 抗体的异常改变,称为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EBV 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成人感染相对少见。本文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近期收治的 3 例不同类型成人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1 病例资料

1 患者男,36 岁,因反复发热 5 个月,伴肝功能异常 2 个月于 2010 年 11 月 19 日入院。患者 5 个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发热,体温 37.6~40.0℃,伴咽痛、乏力,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正常,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阴性,拟病毒感染,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但仍然低热。2 个月前来我院检查,EBVDNA 水平为 6×105 拷贝 /mL,腹部 B 超示脾肿大(164mm×56mm),诊断为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住院予以甲基强的松龙(16mg,2 次 /d)及阿昔洛韦(200mg,5 次 /d)口服抗病毒治疗,体温及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出院。门诊继续用甲基强的松龙等护肝治疗。11 月 16 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 38.8℃,肝功能:ALT 310U/L,AST 120U/L,谷氨酰转肽酶(GGT)490U/L,碱性磷酸酶(ALP)600U/L,为进一步诊疗于 11 月 19 日再次住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可,营养好。颜面部见红色斑丘疹,皮肤巩膜无黄染,锁骨上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无殊。腹平软,肝肋缘下未及,剑突下三指,脾肋缘下三指,质中,触痛(一),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4.9×109/L,中性粒细胞 0.593,单核细胞 0.107;肝功能:ALT 216U/L,AST 61U/L,ALP 535U/L,GGT 419U/L。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为 0.04。EBV DNA 水平为 6×105 拷贝 /mL。腹部 B 超:脾肿大(187mm×61mm)。诊断为慢性 EBV 感染。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mg,2 次 /d)等对症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好转后于 12 月 6 日出院并进行随访,患者肝功能反复异常,黄疸持续不退,死于肝功能衰竭。

2 患者男,57 岁,因间歇性发热半年,于 2010 年 11 月 4 日人院。患者半年来反复发热,多于午后出现,体温最高达 40℃,伴畏寒、寒战,头痛不适,在当地诊所先后予地塞米松及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因两次鼻腔检查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而住本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予去甲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于 9 月 15 日出院。11 月 1 日再次出现发热,为进一步诊疗再次来我院住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右侧滑车可触及一梭形淋巴结,质韧、表面光滑,无触痛,可活动。心肺无殊。腹平软,无压痛,肝脏剑下三指,脾脏肋缘下三指,质韧,表面光滑,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3.3×109/L,中性粒细胞 0.627,单核细胞 0.112,Hb 70g/L,PLT 50×109/L,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为 0.02。肝功能:ALT 88U/L,AST 50U/L,TBil 25.5mmol/L,Alb 27g/L。肾功能正常。HBV 血清学标志物检查:HBsAg 阳性,抗 -HBe 阳性,抗 -HBc 阳性。HBVDNA 水平<1000 拷贝 /mL。肥达反应、弓形虫 IgM、风疹病毒 IgM、巨细胞病毒 IgM、单纯疱疹病毒 IgM 及结核抗体均阴性。血疟原虫检查未见,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多次血培养阴性,骨髓培养阴性。脑脊髓液培养阴性。血浆 1-3-B-D 葡聚糖(G 试验)<5ng/mL。痰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腹部 B 超示脾肿大(156mm×71mm),肝脏、胆囊、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胸部 + 上腹部 CT 平扫:肺纹理增多,右肺中下叶小片状影,胸膜增厚,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肝脾大。PET-CT: 骨髓及肿大脾脏脱氧葡糖糖(FDG)代谢弥漫性轻度增高;双侧颈部、纵隔及双肺门、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 FDG 代谢性轻度增高。肿瘤标志物 CA125、PSA、F-PSA 及 CA199 均正常。腹股沟淋巴结印片:细胞形态提示有 T 细胞增生性疾病。骨髓常规示增生欠活跃,粒系有成熟障碍,部分伴退行性改变,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积分升高。红系增生活跃,部分有血红蛋白充盈不足,单核细胞较易见,见少量异性淋巴细胞。EBVDNA 水平(1.0×104~3.27×105)拷贝 /mL。临床诊断: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地塞米松抗炎及对症治疗。后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示部分淋巴结结构消失,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结合酶标结果,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T 细胞型,首先考虑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患者确诊为 T 细胞淋巴瘤后转血液科化疗。

3 患者男,53 岁,因反复发热 3 个月,于 2010 年 8 月 20 日入院。患者 2009 年曾因不明原因血三系下降在当地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未明确病因。2010 年 5 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0℃,伴畏寒、乏力、头痛和四肢肌肉关节痛。在多家医院就诊,EBVDNA 水平为 1.2×105 拷贝 /L,诊断为 EBV 感染,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发热时间无规律,每次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持续 2~3d。为进一步诊疗来我院住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可,营养好。颜面、前胸部、手掌及脚掌皮肤见水肿性紫红色斑,指(趾)甲根皱襞处见甲小皮增厚,呈暗红色斑。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无殊。双下肢肌肉萎缩明显,肌力三级。血常规:WBC 2.3×109/L,Hb 127g/L,PLT 59×109/L,中性粒细胞 0.59,单核细胞 0.40。肝功能:ALT 176U/L,AST 81U/L,TBil 21.1mmol/L,Alb 24g/L,乳酸脱氢酶(LDH)662U/L,肌酸激酶(CK)80U/L。尿常规蛋白(++),24h 尿蛋白定量 1.52g。铁蛋白多次检查均>608μg/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以红系、巨核系为著;粒系、巨核系有成熟障碍表现;红系部分有轻度双形性改变,铁染色示铁利用障碍;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噬血细胞较易见。胸部 CT 示两肺间质性炎症改变,左下肺少许炎症伴胸膜反应肌电图示肌源性肌电改变,以近端肌为主。临床诊断:(1)皮肌炎;(2)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治疗:先后予更昔洛韦(0.25g,2 次 /d)静脉滴注 7d,后改为 0.25g,1 次 /d 静脉滴注 7d;干扰素(300mU,1 次 /d)皮下注射 10d;磷甲酸钠(3.0g,2 次 /d)静脉滴注 10d,后改为 3.0g,1 次 /d 静脉滴注 10d+ 恩替卡韦(0.5mg,1 次 /d)口服 2 周;阿德福韦酯(10mg,1 次 /d)口服 + 伐昔洛韦(0.3g,2 次 /d)口服 7d 等抗病毒治疗。患者 EBVDNA 持续阳性,后改为甲基强的松龙 40~80mg 加来氟米特 20mg(治疗 10d 后发现无效改为环孢素 150mg),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5d,肝功能仍未恢复正常,肌力减退逐渐加重,肌萎缩明显,11 月 27 日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随访患者死于噬血细胞综合征。

2 讨 论

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死率高,以慢性疲劳、发热、淋巴结病和(或)肝脾肿大为特征,与 EBV 抗体不正常产生有关,以 12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最为多见。

目前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宿主细胞免疫异常有关,EBV 原发感染后潜伏在 B 淋巴细胞,使其成为静止期记忆淋巴细胞,病毒不再进行自主复制,临床上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在极少数个体 EBV 不能进入潜伏感染或由潜伏期感染再次进入裂解感染,最终发展至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此时 EBV 除感染 B 细胞外,还感染 T 细胞和 NK 细胞,且呈克隆性增生。感染细胞可侵入全身多个器官,使得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病理改变几乎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

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临床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异,以持续或间断发热、肝脾肿大为突出表现,还可有淋巴结肿大、血液、心、肺、肾、消化道、五官、皮肤、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以及对蚊虫叮咬的变态反应。本组 3 例患者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血小板减少、三系下降、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消瘦、咽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EBV 载量及组织病理损害等。凡临床遇到如下情况应考虑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可能:(1)诊断不明的多器官、多系统损伤;(2)临床找不到病原的慢性肝炎、心肌病、肾脏损害等;(3)有高度蚊虫叮咬过敏史并伴皮肤损害,外周血中出现大颗粒样淋巴细胞异常增多伴血浆 IgE 升高者提示自然杀伤细胞型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4)部分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可能存在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此外,病原学检测对于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诊断尤为重要。目前认为,在临床诊断上,定量 PCR 测定外周血血浆中 EBV 游离 DNA 拷贝数即病毒载量较 EBV 抗体滴度更有意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EBV 载量>102.5 拷贝 /mL 可作为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诊断标准。本组 3 例患者血浆中 EBVDNA 载量均高于 105 拷贝 /mL,结合临床表现,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诊断明确。

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预后较差,文献报道 50% 以上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从首发症状出现后 5 年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主要死于肝衰竭、心功能衰竭、淋巴瘤、机会性感染及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等。本组中例 2 在病程中出现 T 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例 3 随访中死于噬血细胞综合征。因此,对尚未合并恶性疾病的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患者长期随访很重要。部分患者感染后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为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首发症状,应予关注。由于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可发生在淋巴结外的任何器官,因此,对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患者依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部位进行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很重要,并应尽可能取得病理样本进行组织学及病毒学方面的检查。

目前对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国际上多采用综合治疗,但尚未形成规律性的治疗策略。治疗方法主要有:(1)应用阻碍 DNA 多聚酶合成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等;(2)应用细胞因子,如 INFα和 IL-2 等;(3)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4)应用抗肿瘤药物,如 CHOP 方案化疗等;(5)早期积极治疗并发症;(6)免疫重建,如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7)单克隆抗体治疗,如输注自体或供体 EBV 特异性 CTL 细胞取得一定效果。总之,对于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患者应早期采取积极措施,积极进行免疫重建,彻底消除被病毒感染或克隆增殖的淋巴细胞。

综上所述,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绝大多数患者均有长期持续或间断发热,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所以临床上对有以上表现但没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的可能,进一步作病毒学检查。同时,慢性活动性 EBV 感染伴有各系统严重并发症,预后差,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早期发现,并给予适当治疗,提高成活率。

编辑: 雨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
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指南和治疗原则 - 儿科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 爱爱医医学网
1290期-1:【独家】IVD知识文库系列-(9.7)免疫知识のEB病毒
EB病毒那些事儿之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神经科临床病例讨论:发热,肝脾大,双下肢无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