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贴图]我为蓝姓而骄傲|公告消息发布区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上元。
传至一百零八世蓝明德,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六月初五日午时,原居汝宁府汝阳县(汉名汝南)至唐天授元年(690年)时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时武后(武则天)临朝,改唐为周,任用酷吏、残害忠良,他举家南迁,立基江南省江宁府句容县。后人尊他为蓝氏江南始祖。
   蓝明德之妻陈氏,久未怀孕,夫妻求祷于嵩岳神人,夜梦神人馈药一丸,吞后觉异香袭体,遂有孕。至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时,产下一子,取名蓝采和。产时红光满室、异香不散。蓝采和为人耿介、立志读书,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中进士,授左阙谏议大夫,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不合,即退隐终南山修炼成仙,夏服絮、冬卧冰,醉则持三尺大拍板行歌云:“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还,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后至濠梁间酒楼酣饮,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手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时年26岁。濠州在今安徽省凤阳定远县。采和公与道人游于市,见岳氏曰:“夫已逍遥妻真困苦。”公曰:“既有子承欢,可无忧矣。”言毕遁。后遗诗于泰(太)行山曰:“不策天朝学炼丹,功成白上早云端。有子传芳真无虑,贻厥孙谋作世官。”
   蓝采和之妻岳氏,生殁时间不详,葬于句邑南门外泷沅冲,蓝采和夫妻育有三子,名本仁、本俊、本信。本俊、本信早殇,本仁及后代事迹、迁徙繁衍情况谱中均有记载。
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
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配林氏七娘,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六年(1246),常新又迁建宁崇善坊,配李氏一娘,生五男:依次取名万一~万五郎。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宋咸淳元年(1265),万一郎,因北方边城失守,全家迁至宁化石壁立业,是为入汀始祖,葬中州坝,“游水鱼”地形。配赖秀娘,生三男:熙一、熙二、熙三。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熙三郎,字子安,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配张月娥,生三男: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元至治二年(1322)冬,因宁化受战火的蔓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剧增,土地的纷争等诸多因素影响,和二郎携妻挈子由石壁迁到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和二郎之子大一郎,讳君厚,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生于宁化石壁,元至治三年(1323)在武平县大湘里大一图,今大禾乡大禾村东下坑粪箕窝搭寮垦荒。元泰定元年(1324)在大禾村建居,并接父母一同居住。当年三月娶桃溪刘三娘为妻,婚后刘三娘回娘家,不幸得恶疾而终,其娘家派人报知后,大一郎派丁扶柩而归,至中途大坪岗(今称迎龙岗,在福建省武平县桃溪中学校园内)忽风雨交加,雷电暴至,众人放下棺柩避雨,顷刻雨息,棺柩已被土掩成坟,传为天葬地。和二郎父子于泰定二年(1325)春,返迁回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在白露树下卜宅而居。翌年(1326)春,和二郎父子返宁化石壁村将父母金骸取回坪岭,放在牛栏屋架上,待择日安葬。某晚三更,风雨雷电交加,牛栏屋架和父母金骸坠落,土拥成坟,人谓天感孝子成天葬地,又称“牛栏祖地”。大一郎续娶长汀城水东街曾三娘为妻,共生七男,依次取名念一至念七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其时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诸子各有乔迁自立之心,大一郎顺其意,遂将基业均分,任其向外拓展。明洪武元年(1368),政局较安定,大一郎巡视诸子分居之处,自水口出发,最后至武平大禾念五郎居地,甚合其意,夫妇遂以此地为归老之乡。明洪武十九年(1386),大一郎寿终正寝,享年79岁,葬大禾坝吉坑水口,“人形挽拦”穴。翌年曾三娘亦终,享年79岁,葬大员塘。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至今在上杭的蓝氏老一辈中还流传着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
吉甫上祖入闽疆,初到福建五福乡。
公生三子又分散,长徙建宁崇善坊。
万一郎公成长大,家搬宁化石壁寨。
金兵压境乱如麻,南宋衰亡生感慨。
十九世祖和二郎,身居宁化心惊惶。
父母启金随身携,牛栏祖地葬妥当。
长汀水口是老家,一株挺秀七枝花。
念七来杭扶阳住,念四官庄朴树下。
    各房系的分布和迁徙
    上杭的蓝姓主要来自念四郎、念七郎二大系,其它各系亦有散居。全县蓝姓分布在18个乡36个行政村,聚居地以官庄、庐丰居多。其后裔繁衍在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台湾等省,人数已超出20万。
    念一郎系千一郎后裔有从上杭瓦子坪迁到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庙墩镇繁衍。千八郎,配徐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迁居上杭竹子垅(今珊瑚乡华竹村)后裔奉千八郎为1世祖。裔孙有部份迁到江西宁都刘坑乡、竹笮乡,泰宁县杉城镇、广东竹乡等处。千九郎原居竹子垅,配黄、杜氏,明洪武五年(1372),迁至湖洋乡加庄村,生二男:志因、志宁,奉千九郎为1世祖。志因裔有迁武平县十方镇白土村、岩前镇 伏虎村;志宁裔文三郎于明天顺六年(1462)迁往武平县武东乡三峙何林村,裔孙奉文三郎为1世祖。清同治期间(1862~1874)有几户因经商从何林村迁上杭城区,上杭又有2户迁至台湾定居。
  念二郎系文信裔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武平大禾迁长汀白头磜开基,后裔奉仲五为1世祖。清末民初,汀江上杭造船业兴旺,有几户由白头磜到上杭东门潭头造船,遂定居城区。继后,有数户裔孙从上杭迁到泉州、北京等地。仲四(祖真)、仲六(祖清)、仲七(祖松)三兄弟,相传从上杭县胜运里(蓝溪、太拔、稔田一带)金(京)竹山官田村迁至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鱼湾镇定居,现居住在该镇的蓝姓有万余人。
  念三郎系1949年后有一部份因在上杭工作,而定居城区。
  念四郎系壬生,字昌隆,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配董氏,系官庄开基始祖,考葬于官庄乡炉前,“人形腹脐”穴。妣葬于炉前暗山里,形为“真武踏龟”。生九男,依次取名为四一至四九郎。
 四一郎(文选),迁武平黄沙乡。四二郎(文英),配石氏,生四男:万清、万寿、万洁、万乘。后裔迁官庄朱堡村、江西石城横江镇丹阳村、皇竹村。四三郎(继德),配李氏,生一男:政三,后裔居官庄七里村、上杭城区,福建的新罗、明溪、福州市、邵武、建瓯、宁化、永安、长汀,浙江蓝溪,江西瑞金、会昌,山东济南,新疆,台湾省。四四郎(景云),居官庄树人村林屋巷,后裔迁江西兴国、瑞金。四五郎(宏)原居官庄,后迁待查。四六郎(福兴)原居七里,后迁江西瑞金。四七郎(文奇),配蒋十娘,生二男:太兴(文碧)、太阳(文山),居官庄横头坝,后裔散居于山子口、梁吉坑,福建的武平、长汀、永安、建瓯、泰宁等县市。四八郎(有善),配董氏,生一男:显宗,居树人村,后裔迁长汀、清流、四川、重庆。四九郎(文采),配林、徐氏,生三男:玉才、福泰、仲贵,居官庄树人村,后裔散居官庄各村和福建新罗,湖南长沙,江西于都、兴国、瑞金,浙江杭州,台湾省。
   念四郎的后裔大部份奉念四郎为1世祖,但璜头、七里奉熙三郎为1世祖,贵和是奉大一郎为1世祖,世系之高下,叔侄之大小,实难分辨。1997年在官庄重修《蓝氏家谱》时,已作了统一调整,皆奉念四郎为1世祖。
  念五郎系宗六之后裔繁衍在官庄贵湖、七里,珊瑚华竹茶头下和城区等地传至7世后,后裔再迁江西会昌、寻乌、汶口,广东东莞,四川中江县,贵州修文县。
  念六郎系百一郎有部份裔孙迁到上杭蓝溪、城区。百二郎曾孙华响迁居官庄七里。
 念七郎系戊生,生于元至元四年(1338),初居长汀水口之白鹭树下,配李十二娘,生一男:伯三郎,明洪武元年(1368),戊生时年31岁,迁徙上杭庐丰扶阳,考初葬扶阳李坊,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移葬庐丰宋公坪,现已修筑一新,妣葬于扶阳大坪上。伯三郎生一男:伯一郎。伯一郎生一男:伯十郎。伯十郎生五男:子荣、德荣、贵荣、满荣、堂荣。子荣及其弟迁庐丰,仍奉念七郎为始祖。《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云:“我祖念七郎迁居(上杭)扶阳,传至五世子荣公兄弟始迁庐丰,故吾庐丰宗谱,断自念七郎公始然。”由于庐丰土地资源有限和水资源缺乏,故各房后裔自明代起皆有择地再迁力图拓展之意。
  长房子荣配刘太一娘,生四男:玉瑛、仲卿、仲宣、仲满。长男玉瑛后裔先后迁上杭城区竹歧头(今黄竹村),江西萍乡、吴城、雩都,湖南常德、湘潭、麻阳、桃源,浙江平阳,贵州贵定,广东仁化,闽东宁德等地。次男仲卿后裔先后迁本县稔田乌沙坝、官田、黄屋背,旧县南坑、坝上,中都苏姑坑、溪口石铭、城区;武平六甲;永定东门、峰市;贵州桐梓、贵竹、贵定、贵阳;江西兴国、会昌、修水、于都、奉新、袁州、泸溪、信丰;安徽桐城、枞阳、亳县;南长沙、河容、萍乡、永兴、益阳、攸县、湘潭;浙江龙游、泰顺以及闽东三都澳、福州、上海、四川等地。三男仲宣分居本县丰乐、塘下,后裔迁旧县石圳潭、上、下谷坑、梅溪寨、城区;武平磨村寨;长汀林坑;邵武东门;将乐;江西义宁州老上屋、南安、新喻、安福、丰陵、万载、赣州、瑞金、会昌、靖安、分宜、安远、义宁;浙江开化;湖南湘潭、丰陵;贵州黎平;及上海、四川等地。四男仲满之后裔迁临城上登、上都张坊;江西义宁;上海;四川;湖南长沙;本省将乐白莲等地。
  次房德荣后裔迁闽南。
  三房贵荣后裔先后迁龙岩大池东坑;古田文元;长汀城区;浙江遂昌等县。
  四房满荣生四男:茂清、仲清、和清、永清。兄弟4人携母曾氏由庐丰入粤程乡(今梅州市)大平寺暂住,后移居叶田。茂清为丰顺开基1世祖,生九男,依次取名为百一~百九。百一迁山坑尾,百四迁马头(马图),百五迁兴宁,百六迁留隍,百七迁高桥头(梅桥),百九迁惠州。和清为兴宁开基1世祖,由梅州程乡移兴宁东门暂住,后迁竹山晏公坑,生五男:景春、景荣、景华、景茂、景彩。景彩之三男广生移丰顺建侨黄泥塘(蓝屋山)开基,四男庆生移江西长宁县。另一部份后裔移永安龙川、上杭下都、新罗大池、永定调吴等地。
   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清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支系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后裔支系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住在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 即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并分布全国, “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当代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清代以来传衍到台湾,则分散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屏东等地,居台湾一百个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闽台蓝姓,大多奉祀赤岭乡石椅村的蓝姓宗祠「种玉堂」为总祖祠。其开基祖地赤岭,旧名「张坑」,雅称「长卿」,在康熙、雍正年间,蓝氏出了几位叱咤风云的开台、治台功臣,如蓝理(1649-1720)、蓝廷珍(1663-1729)、蓝鼎元(1680-1733)。蓝鼎元则为长卿九世(1680-1733,清康熙19年-雍正11年)。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后人尊称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南澳总兵)入台,协助平定朱一贵事件。蓝鼎元出入军府,筹画军机,平台后又住在台湾一年多,为开发台湾立下很大功劳,其著述甚丰,有《鹿洲初集》二十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时人称誉他是「经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蓝姓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
蓝姓也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
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氏】永定张姓,分享传扬
客家高氏来历考证
《上杭姓氏志》傅氏(二)
钟氏谱牒研究文献【39】钟氏入闽始祖及上杭钟姓来源
闽西傅氏|纪念始迁祖正先公入闽开基740年,修膳“崇本堂”倡议书
龙岩林氏族谱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