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12)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12)


《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
医案十二、寒呃
    (一)医案原文摘录
罗某某,男,25岁,四川新津县某乡农民。
   【病史】1969年冬,时感胃脘隐痛,按之似包块。便秘而腹不满,未予治疗。翌年,胃脘持续疼痛,嗳气吐酸,呃逆气阻,嗳出始舒。曾按“胃炎”治疗数年,后转成都某医院诊为“胃神经官能症”,后改由中医按“肝胃不和”等论治,时痛时缓,迁延至1973年冬,病情加剧。1974年4月初来诊。
   【初诊】形体消瘦,面色不荣,阵阵呃逆,胃脘疼痛,遇寒加剧。数月来,只能食稀粥流质,饮入频频发呕,泛吐清涎。大便先结后溏,数日一次。舌质偏淡,苔白滑,脉沉。此为足太阴脾虚寒呃,法宜温中健脾,行气化浊,以理中汤加味主之。
   处方:党参20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茯苓20克,砂仁12克,白蔻10克,法夏15克。三剂。
【二诊】呃气减少,腹痛缓解,继上方加公丁香、吴茱萸,暖肝行气止痛,再服五剂。
   【三诊】呃逆止,食欲增,大便畅,精神好转。嘱忌生冷。再将上方服十余剂。月余后患者来告,饮食如常,已参加农业劳动。
   1979年7月20日追访:患者说:“现在身体健康,体力超过一般劳动力。”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24所示,本例主证呃逆,病机在脾,兼证亦尽现于脾胃。可见,病机在脾胃。病起于冬月,加剧于冬月,可见,病因寒邪。



肺为“地二”之藏,所藏阳能最少,虽是火藏,但只能随进随出,就像橐龠,不像肾机那样封藏,所以,八卦里面,称火为“离火”,在这个方位火热是只能用,不能藏。与火藏相表的三焦热腑,虽是“天七”之腑,其热亦只能用,而不能藏。
因为肺机藏阳最少,所以寒邪伤人,通常肺藏先受,导致肺(火)郁焦(热)淫,然后迁延至其它生机病变。本例患者未致火郁热淫,是寒邪侵入胃腑。胃乃“天三”之腑,因此,寒邪不伤肺藏,退而伤害胃腑,可见患者原本脾胃较弱。
胃伤寒.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肠伤寒,收引筋肉,痉挛而有胃脘隐痛,遇寒加剧,更加证明病因寒邪。肠段痉挛拘急,故按之似有包块。
胃肠伤寒,必然風淫木郁,水谷清气不能上奉于肺焦华盖,积聚胃腑,沤化发酸,故有呃逆气阻,嗳气吐酸。清气不升,则糟粕不降,故有便秘,数日一行。精华不升,糟粕不降,合磨数日,以致大便成溏。数日一行,近肛一段,寒燥结硬,故有先硬后溏。
胃肠伤寒,脾胃生化之机不行,食少而精华具下,筋肉萎弱,形体必然消瘦。稀粥流质,气味甘凉,因此,饮入频频发呕,泛吐清涎。稀粥流质,久食积寒,反而加剧病情。
脾胃生化之机不行,脉血无源,证见舌淡。寒邪虽未导致肺病,但是,肺气必定虚寒,入于心脉,证见苔白滑。血虚气寒,故有脉沉。
2、治方辨解
如图7-25所示,本例治方“气味”与病证机因相符,机因并治,故能病愈。


白术,味苦,治方在南方太阳热火肺焦。味厚入藏,温肺散寒。温气入脉,流布胃腑,可解胃肠筋肉拘挛。
吴茱萸、公丁香、干姜、砂仁、白蔻、法夏,味辛,治在东方少阳風木脾胃。干姜,味厚入藏,温升脾木。吴茱萸、公丁香、砂仁、白蔻、法夏,味薄入腑。吴茱萸、公丁香、砂仁、白蔻,温胃散寒,使風邪归正;法夏,平治風邪,和解寒热,止呕降浊。
炙甘草、党参、茯苓,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心脉。炙甘草、党参,味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安神,健运中枢。炙甘草,气平微温,提振心力,温补脉气。茯苓,平衡气血,中和寒热。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名医朱建江用杏苏散加减祛风化痰泻肺治疗冷风诱发呃逆案研读
叶天士治疗“呃逆”医案3则(重读《临证指南医案》13)
(六)理中丸——咳嗽,腹痛
难得之高士章次公医案:一味药治愈重症呃逆!
谢昌仁中医辨证肺癌兼呃逆
打嗝停不下,肝在“生闷气”!中华祖先早已看透此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