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职教,怎样让企业更“入戏”
■本报记者 彭德倩

  德国被视作全球“职教典范”,本市近日派出31位职校教师赴德取经。
  交流归来,一位老师在培训总结会上分享一个例子:鲁尔一家规模很一般的民营企业,一年用于学生职业技术培训的经费超过50万欧元。这些钱分摊用在29个学生身上。
  两个数字,道出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企业主体地位。当下,我国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如何让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更“入戏”,德国人的做法值得思索。

  三位考官,两人来自企业

  上海电子工业技术学校老师赵鑫亮此次去了黑森州,实地观摩德国最重要的职业技能“毕业考”——IHK考试。该考试合格证书是所有技术类岗位的上岗必备条件,类似我国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在“电子操作技术”和“仪器仪表”两个专业考试中,“企业元素”一一凸显。学生一共需要完成8小时准备期考试和6小时正式操作考试。前者要求学生按照图纸完成工件;后者要求学生将完成操作的计划、决策、实施、检测等每个环节都展示出来。“与我们习惯的只看制造操作结果不同,这样的过程性考试完全还原了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赵鑫亮说。
  而在“工长”证书考试现场,赵鑫亮发现,满房间的机器要求1位学生从头到尾完成全部调试。同时,安排三位考官现场观察打分。这三人中,一位是学校教师,两位来自企业,包括一位企业管理者和一位在岗的工长代表。
  此外,企业的经费投入及主动性,也令不少上海老师惊讶。德方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培训部主任透露,他们一年经费600万欧元,培训人数不到300人。
  在德国,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首先通过申请、筛选后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然后再通过企业进入合适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明确规定,一周内,学生在企业3—3.5天,在校1.5—2天。整个体系企业投资占70%,政府投资只占30%。企业的投入,一方面使职业教育培训成为企业筛选人才、培养高技能梯队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德国仅25%的企业拥有可参与职业技术培训资质。对它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复制德国模式须有制度变革

  这样的企业参与度,能否在上海职业教育中复制?“很难!”一位职校教师坦言,虽然目前上海建立了许多企业实训基地,但一些企业将培训学生当作“包袱”,还有个别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培训机制,培训过程中仅将学生作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使用。她说:“我们现在的企业实训,更多是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在她看来,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企业的作用不断加重,这种改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根本变革。
  采访中,钛合金模具制造公司董事长吴先生道出一些企业当家人的心声。他说:“我们也很想尽一份力。但怎样在繁忙的生产过程中匀出老师傅细心带教?哪里来那么多与最新技术发展同步的机器给学生练手?这些都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也希望获得支持和指导。”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上海的产业格局变化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高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的占比要达35%,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而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交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须逐步加大教育与行业的关联度,加重企业的“戏份”。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提升和改进的空间。目前,市教委正与市人保部门合作,酝酿通过立法把企业在职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应该被承认的利益固定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在中国的有效性探讨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职教大国是如何培养“学徒”的?
锲而不舍 系统设计 秉轴持钧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项目采访手记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考察报告文章
济南职业学院:率先引进“双元教育” 创造“43221”济南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