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资料』印的尾巴摹印
 


半路拐弯的这种,一定是秦印,或者西汉早期印。因为汉初承秦制。印面上有田字框。



走到头再拐弯儿的这种,是西汉印和新莽时期的印。
有直拐和下拖两种。这里画的是直拐。


这种是下拖。




这种一往无前的收尾方式,是东汉印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所以,不止是官印,私印其实也能分出时期。
根据就是摹印篆写法上的时代风格。 


小篆和摹印篆不是一个概念。秦代入印也是摹印篆。相通而不相同。




摹印: 摹印,秦书八体之一,是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就是小篆稍加变化。秦印传世者甚多,见清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近人也有再加补辑的。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自尔 秦 书有八体……四曰虫书,五曰摹印。” 段玉裁 注:“即 新莽 之缪篆也。“    
摹印六长 

粗卤中求秀丽为一长;小品中求力量为二长;填白中求行款为三长;柔弱中求气魄为四长;古怪中求道理为五长;苍劲中求润泽为六长。

 

摹印 - 发展

摹印

 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清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提到:“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如周防之写真,子昂之临帖,斯为善学古人者矣。”说明从事篆刻必需学习汉印,遗其貌取其神,也是元赵孟頫倡导印宗秦汉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对这一时期的摹印篆的发展影响颇深,白文印所用篆文多仿秦汉摹印篆风貌,体现出苍茫浑穆,大气朴茂的特色。

明清时期官方摹印篆的发展概况

明官印摹印篆沿用九叠篆,线条粗细均等,笔画多横平竖直,而将军印所用摹印篆为柳叶篆,因其线条像柳叶,故得此名,仍属小篆范畴。清官印摹印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满、汉文对照,汉文用小篆,书体形式多样,有九叠篆、玉著篆、垂露篆、柳叶篆、悬针篆等,满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在乾隆以前,用满文楷书入印,乾隆十三年,满文开始用篆书,同治初年国内战争频繁,官印多遗失,所以又在满汉文篆书中间加一行满文楷书。至清末年间的官印中,有用中、英文,而不用满文摹刻的印章,还有些官印虽为满语,却用汉文楷书作摹印文字。在太平天国的官印中,宋体楷书被当作摹印文字用来摹刻印章。民国时期官印所用的摹印篆多为方篆朱文,私印多用古玺印文字。至新中国时期,官印(即公章)开始用简化汉字楷书或宋体字,代替以往使用的摹印篆来摹刻印章。

明清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和印学理论的兴起

明代在理论和实践上秉承元代文人篆刻,并有所创新。以石代铜,使得镌刻印章有了理想的材料:文人用印刻印之风大开,使得印章创作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有学识,通书画,求情趣的文人士大夫以此为乐,在篆刻这一新的艺术领域中抒发性灵志趣,寄托闲情雅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印谱的编辑,为学习秦汉印章艺术的优秀传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印学理论研究的兴起,促进了文人篆刻流派艺术的形成。印材、印工、印谱、印论等因素的成熟,促使篆刻流派(特指明清以来篆刻艺术创作及学术思想的派别)艺术在万历年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明清时期的篆刻艺术流派,多以篆刻艺术创作活动的地域或地名相区分,或以艺术风格的不同作为划分标准,但这一时期各地的篆刻家往往兼收并蓄各种印风,互有师承。文人篆刻艺术流派的主要代表有吴门派(或称三桥派)、皖派(或称徽派)、浙派等,这三个篆刻艺术流派在中国的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篆刻在篆法、字法、章法与刀法方面,都有所创新,作品个性鲜明,极大的丰富了篆刻艺术语言,强有力地推动了明清篆刻艺术与摹印篆的蓬勃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篆刻艺术的繁荣和篆刻艺术流派的大兴,这时期的篆刻家在进行实践创新的同时也在进行理论研究,有关印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日渐增多,著述内容也相当广泛和丰富。明篆刻家兼印论家的甘肠曾说:“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于讹谬,多屈曲盘旋,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宋承唐制,文愈支离,不宗古法,多尚纤巧,更其制度,或方或圆……胡元之变,冠履倒悬,六文八体尽失,印亦因之,绝无知者。”吴门派的篆刻大家何震也常曰:“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程名世在《印商》序中也讲到:“夫图章之难,不难于刻,而难于篆,点画之中,尽态极妍,曲臻其妙。”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印人注意到篆书在篆刻艺术中的本源位置,深入探究六书,将小篆作为印学的重要内容来倡导并研究。潘茂弘在《印章法》一文中就曾提到:“学篆字必须博古,始知古文象形、指事、会意等敦朴神气,皆有妙于《说文.》,若看摹文,终是不及。”印学家开始注重从多方面汲取古文字的营养,来丰富摹印篆,追求新印风,在一些明清篆刻流派印作中可见到三代文字与汉器铭文篆书的影子。明代甘肠在《印章集说》云:“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正,虽刻龙镌凤,无为贵奇。时之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惑也。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泪杂其文。”提出篆法在篆刻艺术中占有核心地位,制印必须在篆书上作深入研究。这时期的印学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摹印篆的复兴与发展。 

明朝成为中国印章艺术史上借古开今的新时期,清代则在它所取得的成就上继续发展,达到可以与秦汉时期相媲美的又一个篆刻艺术高峰。清代的文人篆刻流派艺术与摹印篆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著述较之前朝大增,文人书家大多参与到其中,印章的风格开始多变,边款艺术也日趋成熟,艺术上完全走向自觉时代,故后人多把明清文人篆刻与秦汉印章并称为中国篆刻史上的双峰。

清代篆书及篆刻艺术的兴盛对摹印篆的丰富

摹印

唐宋至元初篆法乖谬,积弊已久,到清代乾嘉以后,随着大量碑刻和青铜铭文的出土,文字考据学、金石学大兴,一些金石学家纷纷研究《说文解字》及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并以习篆为时尚,复古之风盛行,帖学式微,碑学兴起,涌现出一大批篆书家和篆刻家,而一些篆刻家本身就擅长于金石考据鉴赏,使得清代的篆书艺术大大超越前人。清孙光祖在《篆印发微》中说“印章之道,先识篆隶;识字之序,先其秦篆、汉隶之易者,后其古文、糟文之难者”。点明通晓篆书是篆刻艺术的基本之道。 

清中后期篆书兼篆刻大家邓派代表人物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书家,在清代文人篆刻流派史上占有极显赫的地位。他把书法与篆刻融为一体,深入研习秦汉篆书,以有自我风格的小篆和具有汉碑额风格的篆书入印,篆法收放有度,线条委婉圆劲,婀娜多姿,形成风神流动,体势开张,富有笔情墨韵的新印风,丰富了摹印篆的内容,为摹印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清后期印坛影响颇大。魏锡曾归纳其成就云:“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 

赵之谦在《巨鹿魏氏》印款中刻到“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更进一步说出用篆要有有墨,要通篆法写好篆书,才能在篆刻艺术中表现出笔意感,从而使自己的篆刻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还以印外求印为宗旨,广泛借鉴清代晚期出土的金石文字资料用来摹印,使其篆刻作品构思新颖,面貌众多。清末大家吴昌硕擅长写石鼓文,也曾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在自家摹印篆的处理上,将石鼓文笔意融入其中,字势一般左高右低,笔力遒劲雄健,笔画粗壮饱满,有着强烈的笔意感,以自身的实践推动书法与篆刻相结合,使摹印篆继续向前发展,表现出篆书所具有的一种雄强圆润的艺术风貌。金石学家兼篆刻家的马衡在《谈刻印》中讲到“篆文须字字有来历,不可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圆朱文尤以此为重要之条件。……刀以传其所书之文,故印章首重篆文,次重刀法,不可徒逞刀法,而转失笔意。”强调篆法在印章艺术中占有首要地位,并要通过刀刻来表现出篆书的笔意感。这一时期的篆书及印章艺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能入印的文字比以前更为丰富,尤其在印章的边款艺术中表现的最为充分。

清中后期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包括钟鼎彝器、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钱币、镜鉴等物以及古代有文字、图像的石刻或碑刻)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与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至经史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学,属于中国考古学的范畴。金石研究始于汉,盛于两宋时期,成为专门学科,研究内容以铭文考释为主,元明两代不注重考古,因而金石研究方面成绩平平。清代小学盛行,金石学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学术界多使用训话考据的方法,把古代金石碑版文字作为考订经史的重要原始经典资料和可信度最高的证据。清乾隆朝以后金石学达到鼎盛,为清后期碑学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 

文字学为语言学分支之一,以汉语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以及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话的研究。古文字学主要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清代的文字学研究领域中,学者把《说文解字》作为必修之课,从《说文》入手,通过对此书的研究为其它学科的研究奠定基础。乾嘉以后的学者还将文字学的范围扩展到金石学的研究领域内,使金石学与文字学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对同时期以汉字为载体的摹印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篆刻家多对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有着深厚了解,使自己的篆刻用字取法更加丰富,篆刻文字的取法范围从甲骨文、三代金文到六国古文等,此时的摹印篆取法范围较之前代也最为广泛。以货币文字、铜镜铭文、秦汉砖瓦文、秦诏版篆书入印的情形也较常见,如艺术大家赵之谦创作的“灵寿花馆”一印,就取法诏版、钱币篆文,把字法规整统一,将浑朴与秀丽融为一体。所作的二十四字印“绩溪胡澎川沈树铺灵寿花馆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是拟汉砖所作,并套用齐系带栏多字印式,汉篆字法,纯熟从容,疏密自然,一气呵成。清末篆刻黔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黄士陵在赵之谦的基础上,继续沿着“印外求印”的篆刻创作宗旨,文字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对彝器、钟鼎、钱币、权量、古陶、摩崖、石刻、碑额等文字作深入研究,以自己深厚的金石学功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化古为我,形成独特的自家风貌。其朱文印“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就采用铜镜铭文入印,文字在安排上强调疏密,留出空白令人回味,篆法上用圆转之笔,加强流丽的动感。其白文印“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是仿汉砖瓦文篆书所作,把瓦文融入自己的篆法中,结字疏密有度,笔画粗中有细,早法严谨,有汉印浑穆遗风。其朱文印“婆源俞旦收集金石书画”是集鼎彝文字所刻的代表作,这些文字全部来源于三代金文,字法风格统一,疏密穿插自然,错综而有条理,体现出三代金文的精神风貌。

摹印篆的书法艺术价值

摹印篆不仅用于篆刻艺术创作,在印章艺术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用于书法艺术创作,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也具有一定的书学价值,近现代的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步把摹印篆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当中。早在清代中期身为浙派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在篆书艺术创作中就参以缪篆,表现出一种浑厚朴茂,严正方整的艺术风貌,体现出篆书艺术的大气磅礴。继陈鸿寿之后,钱站、黄士陵等人也曾用摹印篆进行书法艺术创作,表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篆书风貌。[1]

摹印 - 方法

在临刻前,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手。  [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摹印是一种字体
从实用到艺术的篆刻(图文)
篆刻与印章
篆刻初学必知的第一个问题:篆刻的文字体系 老李刻堂153
试论“填篆”及其印学价值---- 陈 岩
篆刻的前期准备工作,初学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