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元好问)鉴赏试题及答案


·                           题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 朝代:宋 作者:元好问 体裁:词 题材类别:其它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8.作者是怎样诉说自己幽怀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9.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答案:8直抒胸臆。如老尽英雄”“人生长恨等直写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悲伤。借古抒怀(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词人行走于北邙山下,想到这里多有王侯公卿,对比自己的不得志,写出了悲伤之情。化用。人生长恨水长东,化用李煜诗句,以东逝的江水无休无止永无尽头,比喻人生憾事之多。借动作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9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第一句讲不再怨天公,第二句说的是要饮酒浩歌,第三句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则豪迈旷达。
  试题解析:8.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等。明确了这些可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考虑,本词中老尽英雄”“人生长恨属于直接抒情;今古北邙山属于借古抒怀;远目送归鸿属于细节描写抒怀或动作描写抒怀;人生长恨水长东属于化用前人诗句抒怀。
  9.解答该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中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的说法考虑,找出诗歌中哪些内容属于消沉的,哪些内容又属于催人感奋的,如本词中老尽英雄”“人生长恨等属于看似意志消沉之语;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等内容则属于催人感奋的。然后理解词句,逐一分析意思,整合答案即可。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十一暮
拼音: jīn gǔběi máng1xiàlù 

今古北邙山下路释义


【今古】与往昔。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宋苏轼《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唐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元赵孟頫《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清纳兰性德《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北邙】“北芒”。1.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汉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唐沉佺期《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塋,万古千秋对洛城。”《红楼梦》第一回:“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2.借指墓地或坟墓。晋陶潜《拟古》诗之四:“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唐欧阳詹《观送葬》诗:“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听提刀廝杀把眉攒,长嗟嘆道:''两口儿北邙近也,女孩儿东坦萧然。’”王闿运《哀江南赋》:“鬼躑躅于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路】《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

今古北邙山下路相关问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
"人生长恨水长东"出处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评论 |...

《临江仙·元好问》中“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借用李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临江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写作背景】  

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作品赏析】  

元好问的一生象中国古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命运乖蹇。在封建社会,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为秸的;但是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污秽又使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道家遗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极大影响。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双重的人格面具和双重的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典型所在。元好问的这首词,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观的写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北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县北面,厚葬着许多历工王侯公卿。想当年这些王侯公卿也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地长眠地下。一抔黄土掩尽了他的昔日的煊赫为尘土,烟消云散,诗人面对此景,不由得悲从心底来,慨叹这滚滚黄尘掩尽了无数英雄!他不由得回想起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名句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短暂有涯,流水转瞬即逝;同样,流水逝而不断,又反衬着人类对生命有限的绵绵长恨。黄土的意象和流水的意象是一组深刻的对举。它的一静一动,恰如人生在世时的不断进取和身后的默默长眠。难道人的一生追求,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化为沉寂的黄土,生命的归宿只能如此吗?

确实如此。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幽怀满腹,但更可叹的是在古人长眠的北邙山下,居然没有人可以与他分享这幽叹,他只能身对游魂,目送归鸿,眼看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流逝,在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面前欲诉无语!

诗人终于领悟了人生。在下阕,他直抒胸臆,倾诉了他的领悟。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年少气盛时代,每每感到怀才不遇,总埋怨命运太不公平,没有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创就盖世功名。但是如今想来,即使创就了盖世功名又怎样呢?那些默默长眠于北邙山下的孤魂当年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归于黄土一杯吗?由此看来,当年对命运的埋怨是多么浅薄!倒不如索性抛开一切,浩歌一曲,醇酒千钟;在浩歌中求神情飞飏,在醇酒中忘却一切世间烦扰。在浩歌醇酒中,俗世间那蝇营狗苟顿时显得毫无价值,而生命之流汹涌澎湃,是那样的充实,那样地富有活力!

男儿在世,建功立业并非妄举。但是如果为了建功立业却舍弃了生命的真正目的,只着眼于身外的荣结富贵官爵利禄,无异于买椟还珠,必然导致达则飞扬跋扈,穷则委琐颓废。故而,男儿行事,不能以穷通为标准审己度人。所谓是非审这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才能够真正把握短暂的生命,使有限的人生获得永恒的意义。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元好问这首词既用哀怨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无法摆脱死神的大悲剧,又能从这无法挣脱的束缚中求得超脱之道。词风深沉博大,显示了作者旷古罕见的追求和包容古今的胸襟。史称遗山金亡后不仕,晚年鼎镬余生,身世零落,处于国破家亡之痛中,词中难免少了一点豪雄之气。但他身为遗臣,虽兴会不能飏举,人格却仍未崩溃,能从比王朝更替更高得我的眼光审视人生,以求超脱放达。

元好问善用典故,该词是一大代表。上阕几乎句句用典。但他并非为用典而用典,而是在用古人故事抒一已胸怀。尤其是用北邙山故实与自己相对衬,在历史跨度中写出人生短促的悲剧,更富于厚度。这样的用典更显示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作者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 

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 

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 

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政府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元好问当过中央和地方官,尽心竭诚,兢兢业业,关心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以至于政治声誉非常高。他罢职镇平县令,时元宵佳节,百姓对他恋恋不会,敬酒惜别。在内乡县令任上时,他劳抚流亡,边境宁谧,所以当他因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为其母亲罢官守孝3丁内艰时,吏民怀之赞许他:元好问劳抚流亡,循史也,不当徒以诗人自之。他任南阳县令时,为当地人民争得减3年赋税,发展生产,使人民有休养复苏之望。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元好问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初,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请来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白朴之所以后来能元曲四大家成为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分不开: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元曲四大家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元好问很经典的一首词,人生长恨水长东,浩歌一曲酒千钟
元好问《临江仙》赏析
宋词鉴赏-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元好问)
《临江仙》元好问: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曲中多少恨,唱不尽《临江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