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

        2015年第一期格力电器·文化大讲堂,留美神经科学博士后肖计划与热情的珠海家长和孩子们分享了众多近年来他的研究和实践体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成长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相关的技术。肖计划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不同领域的天才。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潜在天赋,而且开启属于自己的‘天才按钮’。”

   三大原则

   减低选兴趣班错误

   当今的孩子鲜有不参加兴趣班的。肖计划昨天在讲座一开始,就以他经手的一个案例讲起,从如何为孩子选择兴趣班这个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切入,提醒家长们,选择兴趣班,有三大原则可以减低“错误率”。

   肖计划认为,从专业角度来说,选兴趣班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不同的人士,不同的专业领域,他的标准都不完全一样。肖计划建议要遵循三个原则,则在选择时,犯错误的概率会低一些。

   第一是强强原则,就是针对孩子最好的某一项能力,家长要把这个能力放在第一个优选来选。每一个人,不管是读书选专业,或者毕业以后寻找工作,都一定要找自己最具优势的那个点,因为这个点是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如此说来,最具有竞争力的点或者这种能力要素在小时候是可以发现的,在发现之后就不断地训练它,它就会越来越好,这样去竞争业务、竞争工作就会有优势了。因此首先应该找出孩子的最大优势,然后对于优势的那一点给予强化。

   第二个,补短的原则。就是要找到孩子的弱项。肖计划说,他的经验认为,低于16岁的孩子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也就是找到他能力最弱的那一块,因为这一块有可能拖他的后腿,影响他整个能力的发展。就像一个房子,一个柱子短了,有可能导致整个房子的倒塌。

   第三,自信心的原则。因为自信心关系到他心理的状态,也关系到他能不能比较好地走进社会或者融入社会。

   两个观念

   实现因材施教

   随后,肖计划通过现场互动,请三位家长谈谈自己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所遵循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发现,珠海的家长或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或根据补短的原则来选择。

   肖计划表示,通过调查,和查阅一些国内有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在中国很多城市里面,为孩子选择兴趣班,基本上第一是满足孩子的兴趣,第二是父母的一种心愿。如果再往前推8到10年,很多中国父母给孩子选兴趣班,是想孩子实现他自己没有实现的心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随大流,别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自己的孩子不去,会担心别人说,但并没有对兴趣班的选择抱很大的兴趣,就是让孩子“玩一玩”。尽管如此,肖计划说:“我没有听到一个父母说,给孩子选兴趣班是想给他因材施教。”

   肖计划跟在座的家长分享了两个观念:第一,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第二,从教育学来说,其实我们更看重第二句话:每个孩子又都是不同领域的天才。肖计划认为,第二句话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父母来说,真正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只有“发现”了,才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四种方法

   发现孩子天赋

   说到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这个对于每一对父母而言都是重大课题的话题,肖计划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一些知识的梳理,提出发现孩子天赋的方法大概有四种。

   方法一,父母日常的观察发现。肖计划认为,发现孩子的天赋,父母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他以华裔美国人陶哲轩的案例说明。在2008年美国《探索》杂志评选全国最聪明的人,陶哲轩排第一位。其父亲是一位儿科医生,母亲是一位中学老师,他的家庭从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亚。在陶哲轩2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发现,这个儿子在玩有字母或者有数字的积木的时候,他都会把这个字母或者数字的积木按顺序摆放,而且能用数字做很简单的加减法,他那时候还不到2岁。当时,作为儿科医生的陶哲轩父亲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是个神童。陶哲轩的父母非常智慧,因为孩子3岁时就展示了6岁孩子才有的读写和算术能力,所以他们就让陶哲轩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天才儿童学校”的学习。后来陶哲轩在澳大利亚就接受一个比较正规的测试,当时测算的分数大约就是145,这个分数非常高。7岁的陶哲轩就自学微积分,8岁半升入中学,24岁就升正教授,34岁就拿到数学的最高奖。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数学,他说“因为好玩。”

   方法二: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肖计划个人主张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尽管大家认为竞赛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压力,但在他看来,参加各种竞赛对孩子来说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孩子要参加这个比赛,他一定要接受这样专业能力的训练。第二,参加竞赛的孩子,他一定是在群体里面接受培训,这样可以让他结识到更多优秀的孩子。第三,在竞争的过程中,他肯定是有成功有失败的,那么对他来说,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最好的挫折教育。因此,肖计划认为,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尽量鼓励孩子参加,不是为了拿奖,而是让孩子经历。

   方法三:带孩子参加专业化的特殊评估和测验。

   方法四:现代科学的智能测评。因为观察毕竟需要很长的时间,竞赛也需要很长的训练,特殊的评价也只对部分的孩子,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全方位了解一个孩子的能力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高效率地去发现孩子,同时对孩子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训练,让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好一点。肖计划认为,这样一种现代科学的智能测评系统本质可以用两个要素来表达:结构化、量化。也就是说,结合化和量化是现代科学测评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大原则进行科学规划

   四大模块开展成才训练

   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个天赋,或者有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力不足,家长怎么办呢?肖计划认为这时候需要科学规划和训练。

   所谓的科学规划,肖计划说,既然每个孩子真的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不一样,那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加德纳(音),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写一本书谈21世纪的教育,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它一定是适应孩子智力结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要对他进行科学教育,那么一定要有一个规划。肖计划强调,科学规划的本质就是根据孩子的智力结构特点和个性行为特点,来设计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训练内容。

   肖计划指出,扬长补短、能力优先、循序渐进是科学规划的三大原则。关于扬长补短,大家都没有意见。那么能力优先是什么?肖计划认为,一个孩子一定要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性发展。在他咨询的案例中,肖计划发现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几乎80%是来源于学习能力的问题,就是因为学习里比较弱,导致学习成绩受到影响,而学习成绩不好,使这个孩子面临来自学校老师、同伴、家长等三个方面的对他心理的伤害,所以孩子就是因为能力方面比较弱就导致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最后就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另外,有些孩子虽然整体上不错,但是他某个方面有缺陷,那么这个能力也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肖计划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一初二阶段,是家长把能力优先放在前面。第三个是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此外,肖计划还提出了成才训练的四大模块。第一是专注力与脑功能模块。第二是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所以小的时候一定要把数学学好。第三是表达与演讲能力训练,因为交流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能力。第四是挫折能力训练。

   □ 本报记者 陈素璧/文 本报记者 于燕敏/图

---------------
精粹“天才按纽” 在哪?

肖计划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可是为什么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天才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天才按纽”没有按下去,如果把这个按纽按下去了,可能你就是天才了。

   其实,肖计划所说的“天才按钮”涉及的是人的大脑的分区问题。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教授就曾在人的右脑颞叶下的一个“特区”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原来,米勒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72名因各种脑伤的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脑颞叶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例如,有一个56岁的工程师,他大脑右半球一部分皮质神经元因病受损,从而激发了他的绘画天赋,成为了天才绘画大师。有一部分科学家还是相信人脑内真的存在一个“天才按钮”的东西,但是很可惜它没有启动,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各种方法通过人工手段来激活人脑中的那些被压迫、被忽略的“天才按钮”。肖计划说:“我希望将来中国的科学也在这方面走在前沿,能够真的把这个科学‘按钮’找到,那中国就不得了了。”

-----------------
对电脑游戏上瘾而学习不用功的初中生该如何教育呢?

        我想引用中国的一句成语:因势利导。我不赞成一些机构,你不是上瘾了吗?你不是不想学习吗?把他关起来。其实孩子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他本身是一个很中性的行为,没什么不好,因为玩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第二,他之所以沉迷这个游戏,他一定有他心理的诱因,比如他要通过游戏来减轻内心的压力,或者通过游戏来寻求内心的快乐,他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要把一个行为完全标签化,说它好,说它不好。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孩子因为游戏不能很好地学习,或者不能把时间放到学习上。那么家长是不是给他制定一些规则。如果我们真的觉得(上网玩游戏)是一个行为问题,应该是用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脱敏方式让他慢慢地退化,那么这个退化是要有过程的。

   第三个建议,老师或者家长都想一想,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我们自身有没有可改善的地方?我们怎么样为他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愉悦的环境?这也是我的一个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接受孩子的平凡,中国家长的“天赋之痛”,做好2件事就够了
要不要给孩子做天赋基因检测?这篇亲身体会,强烈建议家长们阅读
李玫瑾:千万不要报这三种兴趣班,这是在害了孩子
爸妈谨记 当心孩子天赋被你扼杀
不是孩子不行,是你让他沦为平庸
浙江籍“数学天才”陈杲,攻克世界级难题,26岁成中科大特任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